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

25/3/2023

浅谈实体书店、创作者经济与风投关系和一周杂思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from MidJourney
我很喜欢的作家和主播,同时也是斯多葛哲学流派(Stocism)的践行者Ryan Holiday在疫情期间开了一家实体书店,以下是他两年来经营书店的经验和教训,简单编译一下:


斯多葛哲学主张,只有在面对困难时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实力。


三年前,我和妻子突然有了我们一生中最疯狂的想法:在德克萨斯州的巴斯托普开一家书店。


经营一家小企业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但是在疫情期间的德克萨斯州乡村小镇上经营一家书店,说这是一个挑战,那可真是轻描淡写。


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商业、书籍,以及个人能力的东西。我想在这里分享过去两年间我们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希望你能以此为鉴,创造一些你觉得酷的东西。


1.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好的商机。很多人开书店是出于兴趣或爱好,但我们却十分认真对待这个事业,就像作家把写作视为工作一样,开书店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2. 对我来说,书店不仅仅是售书的场所,还是我们的办公室,播客录制和YouTube视频制作的地方。我们还把一部分空间租给了一家贩卖唱片的店,这样就有了多种经营方式,即使一个项目失败了,我们仍然不会亏的太惨。


3. 在Daily Stoic播客中,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和我分享了一个做重大决定的思考框架。他告诉我,他在好莱坞有着「快速拒绝,慢速同意」的名声,他对某件事情说「是」之前,会留出大约两周的思考时间,看看这件事是否会让他彻夜难眠,再做决定。


4. 关注目标。对你来说,成功的指标是什么?时刻明确你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如何衡量成功,有助于你正确校准自己的决定。我们开书店的目标是售卖我们喜欢和推荐的书籍,让所处的社区变得更好,挑战自己的能力。只要我们没有损失太多钱,这就是胜利。


5. 我居住的小镇上的人非常关心其他人的想法。当你开始做某事时,你会收到很多来自当地人的意见,但他们不应该是你的顾虑。要向前看,向远走,不要被狭隘的思维和环境所限制。


6. 在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们决定推迟开业。即使在去年德克萨斯州政府取消了疫情管制措施,我们的书店仍然坚持实施安全卫生措施。尽管有人对我们的决定感到不解和愤怒,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生意,但我认为不受良心谴责是最重要的。因为从长远来看,保护社区和员工的健康安全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7. 警惕任务蠕变的风险。我们最初的计划是只售卖我最喜欢的书以及我在邮件订阅中推荐过的书籍。但问题是,我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喜爱的书籍,因此店内的书籍不断增加。在军队里,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任务蠕变」,这意味着人们很难准确预测事情的发展走向,随着任务或战斗的进行,目标往往会逐渐扩大。如果你正在进行一个项目,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8. 有一个关于耐克首席执行官马克·帕克的故事,他在刚上任时向史蒂夫·乔布斯征求意见。乔布斯告诉他,「只有一件事情,耐克制造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让消费者无法抗拒。但是耐克同时也制造了很多垃圾产品。你需要做的就是除去那些糟糕的产品,专注于制造出色的产品。」帕克回忆道:「他是对的。我们一直在筛选。」在我这种情况下,我也需要不断筛选书籍。不能因为一本书在过去销售得好就永远保留,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筛选出优质的书籍。


9. 每次我去店里,人们都很兴奋地问我很多关于书店和写作的问题。但每次我妻子在店里,人们都会问她:「你的孩子呢?」从未有人这样问过我。这提醒了我,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权,这个社会并不是人人平等且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10. 我一直面临的难题是所有前来书店找我咨询的人。起初,这让我自我感觉良好,但如果我为每个人花费20分钟,我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这意味着有时我不得不表现的很粗鲁…… 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那么我留给写作和家人以及自我的时间都会受到影响。


11. 如果你取得成功,那么应该和你的团队分享成功。给他们加薪或者分红。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你就犯了一个错误,团队和人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短视的盈利。


12. 几周前,我的一名员工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结果让我损失了7000美元。这对我来说很难接受,然后我想起了已故IBM首席执行官汤姆·沃森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当沃森的公司因为一个错误损失了1000万美元时,他将一名高管叫到他的办公室。那个人以为他会被解雇,但沃森告诉他:「被解雇?我花了1000万美元来培训你,现在我只想确认你学到了正确的教训。」


13. 在书店搭建一座书塔是我开设书店以来做出的最好决定之一。它高20英尺,由大约2000本书、4000个钉子和40加仑的胶水制成。搭建这个书塔又贵又费力,但是回报率却很高,因为人们一进书店就会对着它拍照。书塔成了我们最好的营销手段之一。


14.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在书店内放了一棵树。我们在野外捡了一棵树并拖着它从主街一路走到店里,大街上的人们围着我们问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解释说,我们要把它放在书店里,它看起来将像是从天花板上长出来一样。哇,人们会惊叹道,这太神奇了。我曾经写过,如果你想成为新闻人物,你必须做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如果你想引起注意,你必须做引人注目的事情。


15. 海明威曾说过,「所有初稿都是垃圾。」我喜欢我的书店现在的样子,但是这是经历了数年的迭代才拥有的样貌。装修书店一直都是一个不断改进、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16. 《奥德赛》一书已有大约2800年的历史,而就在昨天,我们又售出了一本。有句拉丁谚语说得好,「Ars longa, vita brevis. 艺术是漫长的,生命是短暂的」。永远不要低估新包装对经典和古老事物的影响力。


17. 当我们发现销售下滑时,就会调整店内物品的摆放位置。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它似乎创造了新的能量,对顾客和对员工都是如此。


18. 当人们听说我们开了一家书店时,他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想这么做」。这是一个可悲的说法。如果你想做某事,就去做吧。我不是说这将是件容易且有趣的事情,但正如斯多葛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那样,傻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总是在告诉自己会有那么一天。


19. 每当我想做一件事时,都需要做一个「是」或「否」的决定。从辍学到离开公司去当作家,再到开书店,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我很难做出决定的时刻。如果只做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事情,就会错过许多美好的经历。


20. 我发现那些在一项事业上成功的人会将自己的高标准带到新的项目上。当你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时,就难以接受一些差强人意的或者平凡的事情。但是,大多数科技创业公司都在考虑不完美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海明威也曾说过,你必须对自己蹩脚的初稿感到满意。


21. 在我考虑开书店时,我曾经向詹姆斯·克里尔、马克·曼森、谢恩·帕里什和蒂姆·乌尔班寻求意见,他们都说绝对不能做这个生意,因为还有更赚钱的方式。但是,我始终想做一些炫酷的东西。钱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如果你把钱投入到自己并不真正关心的事情上,那么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22. 当你成功地实现了许多人认为是坏主意的事情时,你可能不再听取人们对你的想法提出的批评和质疑。这是生活中最糟糕的教训之一。尽管我的书店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下一个疯狂想法也一定会成功。


最后,我想分享的一点是,当我向蒂姆·费里斯征求意见时,他建议我把每个项目都当作是一个实验。他告诉我尝试两年,如果到最后你不喜欢它或它失败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这个建议让我感到非常自由,因为我没有把整个生命押在一个项目上,只是承诺了一段时间而已。


现在两年过去了,我和妻子非常喜欢我们的书店。把每一个冒险和项目都当作实验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因为它降低了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不利因素。这使你可以勇敢地尝试许多看起来疯狂的事情。即使我的书店到最后失败了,能学到如上这些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


因此,去尝试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吧,这会让你在很多方面变得更好!
​

创作者经济

现在的孩子们更愿意成为网红,也不愿去做律师、医生等传统高薪行业。他们已经将传统的娱乐活动,如玩泥巴和爬树,替换为收看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创作者或者成为创作者。例如10岁的瑞安·卡吉,他通过拍摄自己玩具的视频而成为百万富翁,他的YouTube频道「瑞安的世界」吸引了3420万的订阅者,他的父母也辞去全职工作,帮助他打理生意。


今天,创作者经济被定义为「由超过5000万独立内容创作者、内容策划人和社区建设者构成的企业类别,包括社交媒体影响者、博客作者和视频制作人,以及旨在帮助他们实现增长和盈利的软件和金融工具。」


二十年前,写博客还是一个在业余时间从事的小众爱好。现在,人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建立在这些兴趣爱好之上:烹饪、旅行、攀岩、写产品测评等等。多年来,人们认为「网红」只是一些漂亮的男孩女孩在网上卖弄身姿,而现在「网红经济」已经遍布各行各业。


2019年,每个人都嘲笑Charli D'Amelio(Tik Tok上最受关注的人)在她的卧室里拍摄傻傻的跳舞视频。现在,这位18岁的女孩每年从与普拉达、霍利斯特等品牌达成的交易中赚取接近1800万美元。


创作者经济不再是即将到来的未来,而是确实存在的现在。内容创造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利用自己的平台来开启梦想中的创业公司。再拿Charli D’Amelio举例,她凭借百万粉丝的支持,推出了与妹妹合作的服装品牌和电视节目,两个项目均在她的粉丝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年轻的「网红」们也开始成立自己的公司,这个趋势也在不断增长。拥有数百万TikTok粉丝的Addison Rae在20岁时推出了她的化妆品公司Item Beauty。19岁的TikToker Josh Richards成为了CrossCheck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面向Gen Z一代的内容创作工作室,并与好莱坞影星Mark Wahlberg的制作公司合作。


创作者便是我们当前时代最闪亮的新兴企业。


那么,风险投资在创作者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交换。风险投资人向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资源、人脉和指导,帮助这些企业家以一种没有投资者就不可能达到的速度发展业务。作为回报,投资者将获得公司的股权,在许多情况下,还能获得公司董事会的席位。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控制。


当创作者们想向创业者转变,启动他们的梦想项目,这期间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阻碍。无论是需要资金、指导、资源、咨询还是强大的人脉,这些因素常常阻碍创作者成为快速且蓬勃发展的创业者。


虽然风险投资人致力于创新和解放人类创造力,但他们很难直接投资于创作者本身。相反,他们严重依赖创作者经济中的三个P,主要投资于让创作者成功的工具,即平台、付款和流程(platform, payment, & process)。


创作者只有拥有受众才能成功。为了获得受众,他们需要在适合的平台发布他们的内容。此处的关键词是:适合的平台。例如,写作者可以在Substack上蓬勃发展;游戏玩家在Twitch上呼风唤雨;视频拍摄者在TikTok上如鱼得水等等。所有这些平台都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作者进行了优化。


这些平台不仅为创作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充足的机会来赚取创作者经济的收益,而且为特定人群提供了以前不曾设想到的赚钱机会。例如,Etsy是第一个可以让会手艺的妈妈们获得收益的平台,她们可以将自己的手工艺品变成一项合法的业务,并拥有大批的忠实的客户。


一旦创作者拥有了受众,他们就可以开始赚钱。这意味着各种各样金融工具和付款计划的诞生,比如Sellfy,Patreon,Stripe和Creative Juice。


除了这些大型的支付工具以外,互联网上还有无数种针对创作者的多样化支付工具:比如你的粉丝可以通过Ko-fi向你的虚拟小费罐存入零钱,或者通过Cameo向你付费,让你给他们发一条个性化的视频。


一旦创作者赚得一定的收益,他们就开始往公司或者企业的方向发展。我们都知道企业需要高效运转的系统来保持其顺畅运行。AI的崛起,将帮助创作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取得先机。


尽管网上有很多讨论认为AI会夺走创作者的工作,但实际上,AI更像是一个效率极高的行政助手:用几秒钟的时间完成以往需要数天数月的研究,快速的生成免费的图片和动画,并对文章、博客甚至小说提供详细的编辑反馈。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风险投资人通过投资3P的方式支持创作者经济。但是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前沿,那就是创作者成为投资人。


让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Charli D'Amelio和Josh Richards身上。Charli不仅自己取得了成功,而且正在使用她的财富,成立了一家价值2500万美元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444 Capital。该基金致力于关注女性和少数族裔领导的初创企业。与此同时,Josh与TikTok明星Noah Beck和Griffin Johnson合作,开设了一家价值1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公司Animal Capital。互联网名人和创作者们正在一步步地成为投资人,这也是创作者经济的生态循环的开始。


以往因为时机尚不成熟,投资者只能通过投资3P来优化创作者的表现并获得收益,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可以直接投资创作者的时代。


正如我目前供职的公司O’Shaughnessy Ventures(OSV)旨在探索的,除了像传统风险投资公司一样投资早期初创企业以外,OSV还通过旗下的Infinite Media、Infinite Films和Infinite Fellowships垂直领域寻找与创作者合作、孵化和支持的新方式。


我的老大也是OSV公司的创始人Jim O’Shaughnessy表示,「很多天才都被埋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凭借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可以坐在纽约的办公室,找到生活在内罗毕或者孟加拉国的天才,并资助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支持独立创作者不仅让他们能够靠自己热爱的事业谋生,而且有助世界产生更丰富的优质内容。我们需要这种象征着自由和解放力量的资本--一种致力于人类精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金融体系。当作家、艺术家和创业者拥有了可以让他们不为生计发愁的资金,去追求他们创造的梦想,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此篇文章编译自OSV旗下的邮件订阅Infinite Loops,关于更多创作者经济的内容欢迎查看:https://infiniteloops.substack.com/ 或加入我的社群CY Circle,第一时间获取中文版本信息和投资机会讯息。


​一周杂思

1. 创始人和创作者的品味太重要了,有能力的人多的是,但有品位的人屈指可数,你做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走得更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决策者的品味。

以下是chatgpt给出的如何培养好的品味的建议:
- 探索不同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涉猎不同领域,例如文学、艺术、音乐、电影、时尚等。通过接触多样化的内容,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品味。

- 了解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背景,也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所接触到的内容,要学会分析和评价,思考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是否合理。要敢于质疑和挑战现有的观点,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与他人交流:和朋友、家人、同事等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且听取他人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味水平。

- 不断学习和探索:要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和探索,跟随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寻找新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你的品味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2. 之前写过不少我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人,比如说在伦敦的房东兼室友是知名的建筑师;在伦敦的第一个Airbnb Host曾经上过CNN,还给联合国做过顾问;在利物浦的Airbnb Host是秘鲁西班牙混血,周游了全世界,会讲6种语言;在悉尼的Host是当地有名的艺术家,家中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名作;在英格兰一个不知名小镇的Host是一对热爱摇滚的老夫妻,年轻的时候见过Pink Floyd, The Doors, Queen, Black Sabbath等摇滚明星... 今天才知道我在葡萄牙的室友也是小有名气,以前只知道他是能在市中心开店的Tony老师,没想到他还有自己的经纪人,会时不时的去参加秀场和宴会和名人们打成一片。

大千世界,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待你去挖掘他们的精彩故事。


3. 今年着重训练的项目是聆听身体的感受。
- 和谁在一起充满能量(比如迫切地想分享一切,还想有身体接触)?
- 和谁在一起感到能量消散(不想说话,身体甚至呈现病态)?
- 做什么事情能让我充满干劲儿不知疲倦(写两小时的故事,和喜欢的人交流好几个小时)?
- 做什么事情光是想想就浑身无力(和讨厌的人开会)?

尤其是在约会方面,身体比脑袋管用,尽管脑袋觉得这个人符合所有我幻想的条件,只要身体有抗拒,就要好好听身体的话!


4. 长时间看太过美丽的东西,会突生恶心,甚至有种想毁掉它们的冲动;事情发展地太过顺利,就想搞点破坏打破风平浪静;遇上对我特别好的人,只想拒人千里或者逃的远远的…

我的大脑好像还处于impostor syndrome的状态,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所有的美好;另一方面也许是知道物极必反,那不如在美好尚存的时候,亲手毁掉它们要一个痛快的结果,而不是等待它们自然凋落。

继续在这世间与万物打交道的途中不断修行吧…


5. 记得之前和心理医生交谈时,他们让我回忆特定年限或者和特定人的记忆。然后我发现我对这些人生片段是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印象的,就好像我那几年没有存在过一样,甚至在后来翻看当时的日记,连字迹都看着可疑。

我一直觉得我的大脑有时候聪明过头了(不是智商高的那种聪明),为了保护自己会刻意将一些事情和人物剔除掉,更过份的是会篡改记忆。


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暂时的且行且珍惜,能感触到的就是真的。


6. 听朋友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当年苹果公司刚推出钱包(Apple Wallet)功能时,存入的卡券过期后并不会自动删除,用户需要手动删除,十分不便。有一位工程师向苹果反映了这个问题,结果没有得到任何解决方案。于是,这位工程师申请了苹果的工作,并顺利入职,虽然被分到了其他团队,但是他打入钱包团队内部,并亲自加了一段代码,使得用户存储在钱包中的卡券在过期后可以自动删除。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工程师大哥接着辞职了…


这就是会玩游戏的大神啊,什么名利钱财地位我都不要,就要这个事儿必须符合我的逻辑,完成后就撤,再去下一个关卡。这和我当初加入银行的初衷不谋而合,当时想买房想搞投资,正好有别人给你付学费学习,何乐不为呢哈哈!

Share

17/3/2023

浅谈生活方式、弛放课程和一周杂思

Read Now
 
Picture
最近发现了一枚宝藏博主——Kyle Kowalski,他曾是小有名气的市场营销主管,后来经历了存在主义危机,便从大企业辞职创业,开办了专注身心和财富共同发展的内容平台Sloww。


Kyle在坚持发布了500多篇文章后,得出了10个改善生活的想法,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 培养终身学习和整合思维的能力
成年后的学习比在学校里的学习还要重要,通过整合跨学科的知识,人们才可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


2. 过着简约的慢生活。
忙碌代表着对生活失去控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体验当下的生活,才对得起我们的生命。不要让表演型的忙碌生活剥夺了生命的乐趣。


3. 设计生活方式
雅各布·伦德·菲斯克在《提前退休的极致》一书中,将系统思维方式运用到设计生活方式当中。其中的核心是「让生活中所有想实现的目标互相协同和促进,并减少和消除彼此间的摩擦」。比如说居住在离工作和超市步行二十分钟的地方,这样一不会耽误通勤时间,二可以每天步行得到锻炼。


4. 出生彩票
我们对于出生时间、地点、自己的天性和教养并没有选择权,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可以对自己和他人多一些同情心,毕竟,每个人的起点和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可比性。


5. 找到你的Ikigai
Ikigai是日本的传统概念,代表着生命的价值,或生命中的幸福,是风行日本的国民生活哲学。它涵盖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目的。ikigai的实践需要考虑自身的优势、热情、价值观和目标等因素,以找到一种在个人、社会和职业方面都能够实现满足的生活方式。


6. 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思维模型
大多数的思维模型听上去言简意赅,但应用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不断地理解这些理论,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练习来整合和体现这些概念。


7. 元危机
元危机( Meta-Crisis)指的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包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作用并构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升级、情感成长和行动转化来克服重重阻碍。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尝试新的经历、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等等,均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元危机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8. 实现全脑生活。
全脑生活指的是同时利用左脑和右脑的能力,以更全面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我们可以使用视觉化技巧和创意思维来刺激右脑的能力,例如通过绘画、手工艺、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利用左脑的分析能力来制定目标、计划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借助右脑的直觉和想象力来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新思路。我们还需要注重身体健康和自我调节,以保持身体和大脑的平衡,例如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和身体运动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9. 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
物理学家大卫·博姆认为思想不仅仅是个体的产物,而是一个包含所有人的意识的共同系统。因此,我们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受到个体经验和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物质和空间是我们熟知的实体和维度,而思想和意识则是更为抽象和难以捉摸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至关重要。例如,思想和意识可以影响我们对物质和空间的理解和运用。而物质和空间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例如通过环境和感官体验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考方式。


我们不应该将自己局限于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上,通过了解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思想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促进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做出决定时的能力和自主性。但是,自由意志是否真正存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的固有特质,而其他人则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涉到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我们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道德责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旅行的意义

线上导师Derek Sivers发表了一篇让我颇有同感的文章,简单翻译一下:

在我21岁时搬到了纽约市。

我的一位老友飞了很长时间来纽约看我,这也是他第一次来纽约。

我问他:「你想去看自由女神像吗?帝国大厦?中央公园?百老汇演出?」

他说:「我不在乎我们去哪,我只是来看你的!」

我说:「哈哈,真贴心!但是讲真,接下来的几天,你想在纽约玩什么呢?」

他说:「伙计,我是认真的。我真的不在乎在纽约干点什么。我来这里是为了看你,和你一起玩,和你聊天。说实话,这是我来这儿的唯一原因。你不必带我去任何地方或给我看任何东西。」

这是我生命中最感动的时刻之一。有人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旅行,不是为了逛景点,只是为了看我。
...

许多年后,当我经营一家唱片公司时,我开始警惕与人会面,因为我(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所以我开始秘密地旅行。我走访了很多国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见任何人。我到处游逛,打卡地标性建筑、美食、博物馆和其他活动,除非必要,几乎一路都不和别人说话。

有一天,当我在印度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决定打破我的规则,因为这是我飞回美国前的最后一天,我想即使有人想从我这里得到点什么,我也会在第二天逃走。于是我给我数据库中一个住在加尔各答的音乐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问他是否有时间见面。他来到我入住的酒店,亲切地陪我在加尔各答逛了大半天,和我分享很多关于他家乡的事情,以及对文化和生活的见解。此外,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碰到很多人一直向他索要签名。我之后才意识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著名的作家阿米特·乔杜里。

当我回想起在印度的那一个月,除了和阿米特的谈话,我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地标、食物、博物馆和活动的印象都是模糊的,但和其他人的一场有趣的谈话却会永远地萦绕在脑海当中。

有时我们之所以对一座城市有感情,往往与当地的人有关系,是人们将我们与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因此,我在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我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人。当他们提出要带我去地标性建筑时,我说:「我不在乎我们逛哪里,我只是来看看你!」


—————— ฅ՞• •՞ฅ ——————--


我在游走了大半个地球后,也深有同感。现在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再是单纯地参观拍照打卡,主要目的是结交新朋友或者会会老朋友。上个月我逛到北京和天津,看望了两名新西兰老友,之后又飞到广州,见了见游戏群的大佬们,现在在新加坡,面见了The Network State的社群群友。最让我感动的是临时起意在广州组织了第一场CY Circle线下活动,社群的朋友们从海南、上海、无锡、重庆、深圳赶来专程为见我一面,以后一定要奉献更多的好内容,更多的好机会,大家一起边玩边赚钱!


最后,分享点在新加坡的美图吧。每天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金钱和能量的流动,新加坡这种中西合璧的大熔炉国家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打造,置身其中,犹如充电一般,可以满血状态回欧洲继续蹦跶了!

​禅修冥想

回国以后,跟着法心老师带领的佛教禅修理论课程「弛放」上了三期课程。


在第一期课程时,我经历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有时候在睡梦中会感觉到有人拍打自己的心脏,甚至会看到像兔子或猫一样的黑影在眼前飞过。后来我向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说内心没有魔就不会被外魔所侵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内心对于鬼怪等事物的态度,不管是欢喜还是恐惧,都可以不被所困扰。只要我们修行时持续训练慈悲心,我们就能够明白鬼怪和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么我们的恐惧和烦恼也会逐渐减少。


回想起我刚接触「超越冥想」时,我每晚都做噩梦。当时的冥想老师告诉我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通过冥想,我的觉知度得到了提高,很多被我遗忘或隐藏的情绪都浮现了出来。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压抑,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崩溃,因为我无意识地压抑着情绪,最终导致情绪爆发。通过冥想和禅修,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深藏的念头和情绪。虽然这个过程有些痛苦,但它是暂时的。一旦我们具备觉察力,不再随波逐流,我们就更能清楚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一旦我们解决了本质问题,其他由于本质问题不明确而导致的次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与「弛放」第二期课程的时候好像突然开了窍,打开了我的共情能力的开关,然后开始天天以泪洗面。看表妹摸脏乎乎的流浪猫,哭;听爸爸讲他未能完成的志向,哭;看着小外甥吃棉花糖的照片会哭,坐个公交看着老少群众的脸庞也要哭,脑海中想到谁就觉得Ta特别不容易,哭…

当时觉得这个修行结果太难以让人承受了,毕竟天天以泪洗脸会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好在一切都会过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和体验,我开始逐渐理解和掌握了共情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在不被情绪所困扰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和清醒。我意识到,情感的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的掌控,只有当我们学会如何处理和调节情感时,才能真正地释放出共情的力量,帮助他人,甚至是帮助自己。


现在,当我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情时,我仍然会感到情感的涌动,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处理和表达这些情感,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加平静和专注。我也逐渐发现,通过共情和关注他人的需求,我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也更加快乐和满足。同时,共情能力是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它可以让作品更加感人,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修行的好处妙不可言。
59

一周杂思

1. 在国内这四个月没健身没运动,整个人处于一种萎缩的状态,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想做的项目和事情基本一项都没完成。现在才意识到时间管理是个伪命题,归根结底是精力管理。之前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有时间做这么多事情(工作、写书、社交、自媒体都不耽误),那是因为运动健身带来的勃勃生机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健身房泡着,一整天都能感到体内有用不完的气力推着我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老祖宗诚不欺我。本以为运动会累,其实不运动才更「累」!为了美好的夏日,又该行动起来了!


2. 做了主播以后再接受别人采访,很容易看出谁是真心想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谁只是想蹭个热度,给节目凑个数儿。

从小到大对照稿宣读的演讲和提问都没好感,就算内容再好,也觉得有虚假成分在里面。因为当你真心对一个人感兴趣时,你是不会想打断顺畅的谈话的,也不会在对方回答这个问题时,脑海中已经开始在纸上寻找,或者脑中构思我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了。

好主播的首要任务是先把自己的ego掐死,听众不在乎你能读出完美无缺的问题,他们想要是(至少我想要的是)仔细的聆听和真诚的谈话。



3. 梦到植发了的罗本(年轻版的小飞侠)重新披上荷兰战袍,执教荷兰队踢世界杯,我还在现场看到他,连连惊呼不可思议,罗本冲我一笑,我直接笑醒。

现在回想一下,人生中后悔的事情从来不是那些做过的,而是从没去做的那些事儿。就比如说在现场看喜欢的球员踢球,小罗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罗本时期就想着老汉还能再踢几年吧,也不用着急,结果岁月不饶人,他说退就退。

有一些梦想也会过期,高中大学时期幻想着我一定要和心爱的人去诺坎普见证巴萨大胜,那估计会是我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后来隔了这么久,真的实现了,可是快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淡了。当认知改变,一切也都跟着变了。

有些事儿一定要当下去做,当下去体验,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4. 很多领域是因为持有A意见的一批人死了无法继续坚持自己的理论,然后持有B、C、D不同观点的下一代人才得以顶替。

所以想改变世界和文化的首要条件是要活的比对手长,耗死一批批的异议者,世界就是你的了。

难怪从古至今大佬们都在寻求长生不老,古代的求丹炼药,现代的专攻生物医疗和上传意识,感觉我如果不作死的话,很有可能见证人类这个物种的跃迁升级。



5. 会玩的人最可爱!


很多人觉得「玩」很简单,但真让你每天都去玩,估计一会儿就觉得恐惧和无聊了,那是因为你从根本上觉得玩是不务正业,所以才会玩一会就内心焦躁,过意不去,赶紧想找点别的事儿干。


估计成年人没少听到这样的话:「都这么大了,还玩娃娃、还玩游戏」,鸡卷娃们从小不让玩没童年,长大了经济独立想玩了,要么已经丧失玩的能力,要么受到舆论压力,一辈子没怎么玩呢就过去了,想想都可怕。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啊,不会玩的话只能当个NPC那多没意思。前三十年我自己玩得挺嗨的,最近见了这么多不会玩的人,突然有了带着别人练号一起玩的冲动,就先从欧洲玩起来吧,有缘的小伙伴们欢迎约玩!

最后,推荐一首最近经常循环的歌曲:

Share

5/3/2023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Pitch: Three Case Studies from Famous Football Clubs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Playground.ai
It is a beautiful day on the pitch. The home team takes on their arch-rivals in a highly anticipated game. The stadium is packed to capacity, with fans from both sides dressed in team colours and waving flags. The atmosphere is electric, with chants and songs ringing out from both sets of supporters.

As an avid football fan, I am always amazed by how football clubs can gather people together and attract fans worldwide. Building a successful football team requires long-term plann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growing membership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Similarly, building a thriving community requires similar assets in the right areas.

Football clubs have a lot to teach us about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In this essay, I will outline three case studies from famous football clubs that demonstrate how we can build a strong and supportive community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Network Unions to Network States.
​

​Case Study 1: FC Barcelona

FC Barcelona, founded in 1899, is widely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football clubs in the world. The club's unique ownership model sets it apart from other football clubs. Its members, known as socios, have a say in the club's decisions, which has helped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its passionate fans.

In addition to its ownership structure, FC Barcelona has heavily invested in its youth academy, La Masia, where young players are trained and developed. The club's commitment to talent development has paid off over the years, with many of the club's best players coming from La Masia. The club's focus on developing young talent has proved to be a winning strategy, as it has helped the team achieve numerous successes on the field.

The FC Barcelona model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a community can be built around a shared interest or passion by involving members in decision-making and prioritising talent development. This sense of community can help to foster engagement among members, creating a culture that encourages contributions from all members. With the right approach, a successful Network Union can nurture young community talent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reating a strong and vibrant community that is focused on achieving shared goals.
Picture

Case Study 2: Borussia Dortmund

​Borussia Dortmund is a world-renowned football club with some of the most passionate fans in the world. The club's management has done an exceptional job of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supporters, which has been a big part of their success.

One way that Borussia Dortmund has built this relationship is by involving fans in decision-making. For instance, the club allowed supporters to vote on the design of the team's new kit, which helped create a strong sense of ownership among the fanbase.

The club's management has also worked closely with their supporters beyond decision-making. The fans are incredibly creative and supportive, regularly coming up with new and exciting ways to support the club. From giant banners to choreographed displays (tifo) in the stands, the fans have created an atmosphere that is the envy of the football world.
​This creativity and inclusivity are things that the club's management has actively encouraged, and it is clear that it has paid off. By involving members in decision-making, encouraging creativity and inclusivity,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 Network Union can build a loyal and engaged community passionate about its values and mission.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tremendous success and impact for the organisation and a stronger sense of purpose and belonging for its members.
Picture

Case Study 3: Manchester City FC

​Manchester City FC is a football club based in Manchester, England, tha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lub has a strong commitment to success and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building a winning team on and off the pitch. 

One of the key factors behind Manchester City's success has been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owner Sheikh Mansour, who has provided the club with the resources and support needed to compete at the highest level.
​
Sheikh Mansour's commitment to success has been reflected in his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the club, including the acquisition of world-class play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te-of-the-art training facility. This has helped to build a culture of excellence at Manchester City, where players are expected to give their all on the pitch and strive for success.
Picture
​Manchester City has also worked hard to build a strong brand and reputation, with initiatives like the club's partnership with global brand like Puma and Etihad Airways. The club has been recognised for it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winning numerous titles and awards.

By focusing on leadership, commitment, money, and recognition, Manchester City has built a successful and respected football club recognised worldwide. As for a Network Union, we can learn from this example and work to build a better community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culture of excellence and success with monetary investment.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this essay explores how football clubs can teach us about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including FC Barcelona's ownership model and focus on talent development, Borussia Dortmund's involvement of fans in decision-making and encouragement of creativity, and Manchester City's commitment to success through strong leadership, investment, and brand building. 

To learn more about community building and what lessons we could learn from other domains to build Network States, please read below:
  •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with Long History
  • Lessons on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A Look into the Future
  • Cultivat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Why Artists are Essential to a Network State
  • Startup Villages | Three Stories from Unknown Chinese Towns
  • A Content Creator's Journey to Build a Community
  • ​Friendship at Our Fingertips: How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Social Interaction

Share

3/3/2023

浅谈詹姆斯·鲍德温、思维模型和写作指南

Read Now
 
Picture

人物聚焦

最近在读美国著名作家和黑人民权活动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文章,他表示人经历的很多痛苦其实都是共通的,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现可以理解你苦楚的人,那不如在文学世界中去寻找共鸣。通过阅读,你可以发现很多人物和你共享同样的问题,或是通过他们找到解决措施,或是通过他们取得经验教训;通过阅读,你也可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了解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包容和理解多元文化下人们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到卡尔·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黑暗的世界里点燃光束」,而艺术家和作家的存在就是让事物及其存在得以呈现。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物,我们从来都没有去真正创作什么,而是让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家,他们(或是说我们)的责任就是从混沌当中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让普罗大众可以清晰地观察和感受我们的世界。

这个过程是孤独且漫长的,但总有人会享受这一创作和解码的旅程。就像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的,「天赋并不重要,太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浪费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重要的是自律、爱和运气,重中之重则是忍受,或者写,或者死」。很多时候艺术家和作家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如果不去创作,自己就会心如芒刺。人们生活在这个繁忙又嘈杂的世界,没有空闲去描述和展现情感、痛苦和困惑,而艺术家和作家的职责就是做好这份工作: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去揭露这个世界的本质。

另附詹姆斯·鲍德温名言:


1. 选择面对,并不完全可以改变事情,但选择逃避,一定无法改变事情。

2. 卑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卑鄙的方式是蔑视他人的痛苦。

3. 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独立的。如果你爱上了一个男孩,你就是爱上了一个男孩。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这更说明了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同性恋的问题。

4.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了解一个国家是否正义,他不会应该去询问警察、律师、法官或受保护的中产阶级。而应该去找那些最需要法律保护的人,倾听他们的证词和说法!

5. 爱和恐惧都不会使人盲目,冷漠才会使人盲目。

6. 你必须按照自己血液跳动的方式前进。如果你不活出自己唯一的生命,你就根本不会活出任何生命。

7. 爱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开始和结束。爱是一场战斗,爱是一场战争,爱是一种成长。

8. 孩子们从来都不善于倾听长辈的意见,但他们从来都会模仿长辈的做法。

9. 我想人们如此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仇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一旦仇恨消失,他们将被迫处理自己内心的痛苦。

10. 我爱美国胜于爱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坚持我有权利永远批评她。

11. 我无法相信你所说的,因为我看到了你所做的。

12. 人们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更多的是为他们所允许自己成为的人付出代价。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非常简单:通过他们的生活。

13. 我一直觉得,人类只能被同类拯救。地球不停地转动,光线不停地变化,大海无止境地拍打着岩石,一代又一代的人落地出生。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因为我们是彼此唯一的见证人。当我们停止彼此相拥时,就会被大海吞噬,光明也不复存在。爱人和被爱都存在着巨大的危险,也饱含着巨大的责任,但这才是人性所在,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困难的任务,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思维模型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介绍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现在再来补充十条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模式的思维模型。

1. 巴甫洛夫式联想。
著名的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了动物不仅能对直接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会对与之相关的物体作出反应。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对无形的物体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我们大脑对过去经历的联想。

2. 存在于本性中的羡慕和妒忌
人们看到同类比自己的资源更加丰富时,很容易产生羡慕之情,并渴望在适当的时候可将其据为己有。这种嫉妒的倾向如此强烈,以至于经常驱动人类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种本能不能忽视,它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

3. 可利用性法则。
现代心理学中,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来自于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可利用性法则(英语: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在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概念、方法或做出决定时,依赖于脑海中直接浮现的例子。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节约能量,所以其操作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某件事情能够被当场回忆起来,或者是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发生,或是很常发生,让人们印象特别深刻),此时个人会认为此事一定是重要的,发生的机率也越高。可利用性法则的应用实例可参见锚定效应和沉没成本。

4. 群聚效应。
人类与蜜蜂、蚂蚁和黑猩猩等一样属于社会物种,这是印刻在我们DNA层面的本能需求,所以我们倾向于在人数上寻求安全,并遵从社会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本能创造了合作和文化凝聚力,但也导致我们随大流做蠢事的举动。

5. 叙述本能。
人类被称为「会讲故事的动物」,因为我们有在叙事中构建和寻求意义的本能。早在我们发展出写作或创造艺术的能力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讲故事和用故事思考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无论是宗教机构还是公司、民族和国家,都是人类构建出的伟大叙事。

6. 语言本能。
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发现人类在DNA层面有着学习语法结构的语言本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也提出了从语法层面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操作。正如我们拥有叙事的本能,我们利用语法创造出共同的叙事方式,用来八卦、解决问题并协同作战。语法有序的语言在理论上帮助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

7. 过度归纳的倾向。
对人类来说,归纳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我们不需要看到每一个例子就能理解一般的规则。然而,我们往往错估了样本的大小,从而经常被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影响。

8. 承诺一致性倾向。
正如心理学家证明的那样,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一种与我们先前的自我保持一致的倾向。这种特性对于社会动物十分必要,因为经常改变自己的结论和习惯的人往往不被信任。然而,当我们一直固步自封且固执己见,很容易在决策层面铸成大错,即使面对充足的证据也会打肿脸充胖子。

9. 幸存者偏差。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逻辑谬误,幸存者偏差的重点就是只针对结果做出评论,却忽略筛选条件、筛选机制等资讯,讲白一点就是只看到成功,却忽略失败者,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比如说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大学时期毅然休学创业,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们并没有了解他们背后成功的经历与契机,只是一味的专注在「因为他们提早休学创业掌握先机所以成功」。于是便天真的以为自己照做一样也可以成功,直到最后才大梦初醒却也无力回天。

10. 确认偏见。
一个人希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同样地,一个人相信什么,他就会选择看见什么。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既省力又舒适,大脑倾向于寻找对长期持有的观点的确认,而不是违背。

延伸阅读:
助你理解世界的40个思维模型和法则
助你决策的24大思维模型
浅谈十大思维模型、Mark Manson和归国点滴

写作训练

最近向我提问的朋友们有一个共性,都说自己热爱写作,也想像我一样依靠写作过上自由职业的日子,所以想讨教一下经验。或是问我怎么才能每天坚持写作,写的东西没人看怎么办?

首先,我现在完全无法依靠写作谋生的(虽然也想),以我现在的水平和作品数量,估计十年后能实现这个梦想就很不错了。我目前只是一个内容创作者,而不是作家,平常的主要收入还是以品牌咨询和内容营销为主(外加各类投资)。

第二,我想问问那些自诩热爱写作的人,你是真的热爱写作吗?因为真的热爱是不需要依靠意志力去维持的,也不会问出如何坚持这样的问题。像我从小写到大,也写了将近30年了,这期间我从来不在乎到底有多少粉丝,有多少人看我的内容(当然能有人看更好)。我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写作训练,一步步地向我的作家偶像们靠近,其他的都不重要。

就像纳瓦尔所说的那样,找到一个你觉得像是玩,其他人觉得是苦力的工作,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大有发展。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长处,不要跟风,不要随大流,多向内探索,总会找到或者培养出这个特性。

最后再分享一下我的写作导师David Perell总结的如何坚持写作。

1. 建立写作系统,牢记写作的三大支柱:
- 收集丰富的写作资料,摆脱写作障碍。
- 与他人谈话交流,使想法不断涌现。
- 在公开场合写作,及时收集反馈。

2. 制定写作流程,建立笔记系统。捕捉你最好的想法,并把它们变成文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出版节奏并坚持下去。如果可能的话,争取每周发表一篇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么每天写30-60分钟,要么每周腾出一天时间,从头到尾写一篇文章。如果你这样做,你的成功机会就会高很多。

3. 像作家一样生活。如果你的想法很枯燥,那说明你活得不够精彩。如果你觉得活得已经很精彩了,但是想法仍然无聊,那说明你没有留心观察和认真倾听。如果你不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压制你最诚实、最充满激情的想法;如果你不倾听他人的话语,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认清当前的世界。

4. 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写作会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顿悟和谈话都会成为你创作的源泉,写作是将生活翻译成文字,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存在。

5. 推广作品,建立受众。大胆地在社交媒体上持之以恒的发表作品吧,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地积累读者,时不时地尝试其他的创作方式,比如说串台播客,或者参与视频录制,与其他作家合作,这样你们可以互相成就。

6. 打造个人垄断品牌。在不停地写作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不断深耕,甚至实现内容付费。专业知识并不是靠证书来证明,而是通过深思熟虑、仔细研究和认真写作实践来培养的。归根结底,你不能复制别人的成功,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归属。世界已经改变,写作不再是记者和专业作家等特殊阶层的专利。在今天,人人都可以写作。你可以通过线上写作,找到有意义的工作、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互联网就是你最强大的资产。

延伸阅读:

浅谈导师David Perell、思维模型和英文写作
50天写作课程(上篇)

一周杂思


1. 世上很少有真正的原创,一切都是建立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之上。与其追求原创,不如从模仿开始,然后建立一套高频次运转的迭代系统,从而支持自己的创作过程。世上有一些亘古不变的真善美的主题,那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可以打动观众的秘方。

2. 在葡萄牙的小城市阿威罗生活时,认识了我当时的房东— 重金属摇滚DJ大叔。他不到30岁的时候曾向他妈妈说,「我现在就死掉也算是死而无憾了,我已经见识和体验了太多东西。」确实不假,DJ大叔学业玩乐两不耽误,有着两个硕士学位,还曾周游列国,靠打碟和打零工过活。后来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古宅,将其打造为集电影院、博物馆、画廊和民宿于一体的艺术居所。

大叔经常会给我一种Kurt Cobain的感觉: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燃烧殆尽。我自诩生命力已经十分旺盛了,但和他相比,就像小火柴碰上了大太阳,每次与他打交道,总能被他的能量和光芒点燃。曾国藩所说的那句话,用在大叔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正是这种活在当下的精神,让他有如此大的魅力。

大叔从小也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成为他人霸凌的对象。但他却将儿时的黑暗的时光,借由艺术和音乐,转变为对世界的爱意。没有人能给予超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首先开始爱自己,当你的杯子被爱倾注满溢时,你才更有能力去爱他人和这个世界。就像DJ大叔一样,仅仅是存在着,就能启迪别人,为他人带去力量。

3. 即使动物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人类语言,我们也无法和他们实现理想的沟通,因为它们的注意力和观察点和我们大相径庭,那是不同频的交流,是语言无法跨越的鸿沟。

4. 上帝之于我们的世界,就像我们的大脑之于身体。

5. 每天都像是一场多巴胺和大脑前额叶的战斗。
活出自己的生命长期靠Why来坚持,短期靠How来行动。

6. 下周去广州啦!准备搞一个小型的cy circle社群见面会,群友们看到后欢迎报名!之后会去新加坡和伦敦待上一段时间,有当地的小伙伴们欢迎面基!

7. 这周一直在北京和天津游荡,见见新老朋友,吃点儿国外吃不到的地道美食。通过和朋友交谈,以及亲身观察,这次北京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松弛,常常能感觉到一股紧张焦虑的能量在我头顶盘旋。虽然会见新老朋友十分开心,但是身体却以失眠和疼痛的方式提醒我,这里一点儿也不适合我。


翻到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候拼劲儿十足,觉得年轻的时候要尽情折腾,把自己的所有能量榨干,一心要做在大城市扎根的女孩。这两年在不少国家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生活后,开始慢慢厌倦了都市的内卷环境,以及永不停息的攀比和炫耀,于是有了安定下来,甚至是归隐山林的想法。尤其是冥想那么久以后,之前不要命的拧巴劲儿也像被烫平了的衣服一样,慢慢地舒展开来,整个人也有了一种不争不抢,松弛安逸的感觉。

人啊,真是有意思的物种。总以为成年后的心境会逐渐定型,没想到也是心随境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选择和感悟。所以,无论何时都要随心所欲不逾矩,顺势而为,才能去往适合自己的地方。

Share

1/3/2023

Lessons on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A Look into the Future

Read Now
 
Picture
​Last year, I wrote abou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and how China's long history can teach us valuable lessons on the subject. Today, I want to take a step forward and discuss the future in more detail.

While China's centralised and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may seem like an unlikely candidate for any connection with the Network State, there are several ways in which China can teach us and help us move toward building the Network States. 

Firstly, China has been investing heavily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year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lockchain-based initiatives is the 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 (BSN), which aims to provide a universal digital infrastructure for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The BSN is a public infrastructure network that allows developers to build and deploy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ore quickly and cheaply. 

Major Chinese tech companies, including Huawei, Tencent, and China Mobile support it. The BS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global platform for blockchain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which would be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creating a Network State. With this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trustless and transparent transactions could become the norm, which would b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Secondly, China has millions of large and active online communities that are organised around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and social networks. These communities often operate independently of the government (but under the government's watch) with their own rules and norms. 

For example, the crazy "fans" (粉丝, "fen si" in Chinese) culture is one such community where people are devoted followers of celebrities, musicians, and actors. These fans organise themselves into large online communities to share news, photos, and videos of their favourite stars and organise mass purchases of their idols' products to boost their sales and popularity. The influence of these communities is staggering as they can mobilise millions of people within hours.

In a 2021 survey by the China Youth Daily, 82.8% of respondents said they had been part of a fan community of someone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with the majority of fans being young people aged 18-35.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hinese e-commerce platform JD.com, fans of pop idol Cai Xukun spent over 200 million yuan (about $31 million) on merchandise related to him during a one-day shopping festival.

China's online fan economy was worth over 100 billion yuan (about $15.4 billion) in 2020, which is still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becoming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These communities can be leveraged to build Network States, where the community members are the stakeholders, making decisions collectively or through smart contracts.

Finally, China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adopting and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explor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For instance, China is creating a digital version of its currency (Digital Yuan),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for a decentralised financial system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banking system. Moreover, China has also been investing heavil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big data, which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Network State model. They could be used to create self-governing communities that operate on a set of rules and principles that are enforced by code, or decentralised marketplaces that operate on a trustless and transparent basis.

In conclusion, The Network State model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but it is profoundly shaping the future of society and governance. As we look towards the future, China's uniqu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could provide an interesting case study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twork State concept. Learning from China'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large online communities and applying them to our own contexts, we could make significant strides towards building Network States that are transparent, autonomous, and decentralised.

Share

21/2/2023

浅谈创作多面手Pharrell Williams、彼得原理和女性议题

Read Now
 
Picture

人物聚焦

LV最近官宣任命Pharrell Williams担任旗下男装系列创意总监。之前只知道Pharrell Williams是美国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那首洗脑的《Happy》都听过吧),和Jay-Z、Snoop Dogg、Kanye West、Rihanna等大咖均有合作,也是格莱美奖的常客。

这会儿查了查他的履历,发现他在时尚、电影、建筑、美妆和酒店管理领域均有所建树,包括与阿斯达斯推出联名款Pharrell x Adidas NMD、参与电影《隐藏人物》制作、推出G I R L香水、打造迈阿密好时光酒店... 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意多面手。总结下他在访谈中的经典语录:

1. Pharrell Williams给年轻人的建议:「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你愿意免费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还能找到一份和这件事情相关联的职业,甚至服务全人类,那你现在就拥有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你每天醒来都会带着干劲儿,感觉有赚到了的感觉。如果还没有这样的职业,这就是你去创业的理由。」

2.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他为什么转行去设计酒店:「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而留存下来的都是美的东西。我做音乐、服装和鞋类已经这么久了,但它们从来没有像建筑那样真正让我反思良多。一座建筑必须在5年,甚至10年后依旧发挥作用,你希望它在25年,甚至50年后依旧被人喜爱。所以在设计酒店时,我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事情。比如,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是,好的,我要用这个你们从没见过的东西。酒店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有一种微妙的、超级接地气的的核心原则可以帮助事物历久弥新。」

3.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与作曲家Hans Zimmer的合作:「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找寻灯塔式的人物。这些人在遥远的地方向你发出信号,如果你听他们的话,你总能到达目的地。」

4.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体育和音乐之间的相似之处:「体育教会你纪律和执行,创作音乐也是如此。我在弗吉尼亚州读高中时既在美式足球比赛中出场,也参与乐队表演。运动员和音乐家都需要刻苦的训练,也需要培养个人意识,看看贝克汉姆在场上怎么踢球,以及他在场下怎么穿衣打扮,都是展现个人主义的方式。」

5. 财富是心灵和思想层面上的富足,并非显现在口袋里。

6. 想要变得伟大,你需要不断地重塑自我,带你实现今天成功的配方,无法助你实现明天的目标。

7. 效忠于你的创造力,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

8. 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你是这世界上的独特存在。

9. 时尚必须反映你是谁,你此刻的感受以及你想去往的方向。

10. 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给予我灵感,我会说是那些缺失的东西,因为我不想复制发生的一切,因为当你复制别人的东西时,你就会融入其中,一旦你融入其中,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11. 生活就像旋转木马,忽上忽下,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12. 一些最好的艺术诞生于人们被压迫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在面对苦难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事情。

彼得原理

加拿大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劳伦斯·J·彼得在他1969年的著作《彼得原理:为什么事情总是会出错》中,提出了「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该原理认为,人们经常会因为在当前工作中表现良好而获得晋升,但是随着他们在组织层级中不断升迁,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角色。最终,他们会达到一个不能有效履行职责的点。

在这个点上,人们的过去成就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他们被解雇,但是由于无法胜任新的职位,进一步的晋升也被限制,这使得他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既无法在职位上获得满足感,又无法继续向上发展,从而影响组织和公司的绩效和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看不起自己的直属上司,没准儿他们干你现在的活确实不错,但是被晋升到管理层级后,因为缺少必要的相关训练,而显得像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彼得原理」也解释了我不喜欢在大企业工作的原因,因为那些被晋升到管理层的人往往只是在本职工作上表现出色的人。然而,执行任务和管理人员是两回事,特别是在海外大企业中,很多人变成了坐吃等死的中层干部,晋升后只想着摸鱼等退休,而不愿意学习新职位所需的新技能。

「彼得原理」经常被引用,以提醒组织和管理者在晋升和招聘实践中更加谨慎,确保人员的晋升是基于他们在新职位中表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当前职位上表现良好。但就像「虽然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一样,道理大家都懂,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

女性议题

整理文档时翻出一篇在新西兰受邀演讲时的老文,重新发布一下。

自从来到新西兰,我感受到这里乃至世界范围内对于「女性平权和发展」活动的热情,无论是增加女性雇员数目和提拔女性高管,还是延长生育带薪假期,填补男女薪资差异,又或是聚焦女性主题的论坛和讲座等。这一系列的宣传和行动都让人们觉得,作为女性,我们彷佛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

但是根据《全球性别平等报告》的数据显示,我们还需要大约217年,才能真正的实现性别平等。我曾经谈过我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归根结底,要依照个人选择。无论是选择当全职妈妈还是职场精英,只要你有自主选择权,你就是这场性别平权运动的胜利者。而可惜的是,很多有选择权的女性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或是放弃这个选择权,因为「社会时钟」不允许我们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更不用说世界各地还有大量没有选择权的女性朋友,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她们的声音和故事,却无人知晓。

217年,真的不是一个夸张的数据,我们始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渺小如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成为一个良好的榜样,面对不公,不用沉默代替,勇于发表自己理性的见解和看法。毕竟和男性楷模相比,女性楷模的人数屈指可数,这也意味着作为女性,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填补这个空白,那么,这个成为女性楷模的空白为什么不能由你去填补呢?

在新西兰留学生活的这几年,被邀请参与过不少女性职场主题的讲座和论坛,最受益匪浅的还是On Being Bold组织的Bold Step Conference年度会议。On Being Bold是由新西兰最具权威的,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女企业家和女商界领袖共同建立的组织,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高峰论坛。官方网站还会分享与这些女性楷模的采访和对话,旨在鼓励女性朋友们勇敢迈出步伐,追寻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并通过亲身经验和故事分享,启迪职场女性们永攀高峰,突破限制她们职业发展的瓶颈和条框。

之前参与的会议有请到女爵士知名设计师Dame Trelise Cooper,新西兰顶尖企业的CEO,包括Spark、TVNZ、Mercury、The Warehouse、ACC等,甚至还请来了前邦女郎Jane Seymour。听她们的故事,不难发现成功女性的一些共同点:拥有高自律精神、擅长时间和精力管理、行动力强、对自我有着高超的认知水平。

我本身在新西兰职场打拼了也有近10年的时间,无论是在华文媒体、小型咨询机构,还是后来加入新西兰航空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一路走来,从身边的女性楷模和自己的职场道路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结有如下三点:

1. 在年轻时勇于尝试,不放过任何机会。

「试错」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比较迷茫,不多尝试尝试,怎么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无论是职业还是爱人,如果都能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并且不断总结反思自我,那一路走来的人生,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完整的旅程。

很多人都说「试错」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年轻人犯错总有时间去弥补错误,但依照现在的科学和医疗水平发展,我觉得80岁以下的人都算年轻人,想想当你能活到150岁时,80岁犯个错,还有70年的时间可以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呢,所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On Being Bold组织里面的唯一华人面孔汪君尊律师曾经做客我的播客时说过,很多职场女性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所以机会来临时总会畏手畏脚,这种主观上对自己的评判成为我们职场发展最大的阻力之一,我希望每个职场女性都可以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机会,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的勇敢甚至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2. 打造个人品牌和人际网络。

打造个人品牌不局限于特定的主题,比如常见的美食博主,旅游博主和时尚博主等等,你也可以在网上时不时的分享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成为大杂烩博主。很感恩我生活在一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从而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也吸引到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观点书写下来是梳理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经常分享自己对于事物的想法,也会得到正负面的反馈,这样才能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知。

建立人际网络不是让你去阿谀奉承,而是多和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去打交道,比如参加On Being Bold这样的活动,很多情况下,正式靠着那些弱关系的连结,能为你打开一扇扇机会大门。建立人际网络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它可以带来无限的机会和收益。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多接触不同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3. 终身学习,每天比昨天成长一点点。

从来不喜欢给自己加标签,如果一定要加一个那就是「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并没有学会学习方法,而是成为只会拿高分的考试型选手,毕业并不是学习旅途的终结,而是掌握学习技巧的开始。

人生几十年,有无穷无尽的知识需要掌握。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的长河中,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文凭和学历仅仅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并非知识本身。尤其是当我们现在身处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上,一日不学习,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变得陈旧,如此下去,不久就会被社会淘汰。通过在成年后主动学习,参加主题论坛和会议,也是一种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方式。

「社会时钟」不断地提醒我们,你都xx岁了,该结婚了;你都xx岁了,该生孩子了。为什么我们女性就活该被年龄限制?为什么不能打破这层束缚,更轻松自由地享受生活?人最大的优先权本应该是照顾好自己,拥有良好的状态后,才有资本和精力与他人交往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而不是在没有准备好时,受困于年龄的压力而做出仓促的抉择。之前有幸采访了On Being Bold组织的这些女性高管,以下是她们对于女性年龄的看法:

1. 汪君尊Royal Reed(新西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你做了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年龄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我发现很多像我一样不服老的女性对于自然衰老这一过程充满了抵制意愿。我们对于自己太苛刻了,所以无可避免地对于变老和暴露自己年龄这件事,仿佛触禁犯忌一般。

慢慢地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以慷慨大方的原谅年龄带给我的特质和改变,与其让自己觉得变老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不如看看我们得到了些什么:精彩的人生经历,个人成长和成就。时间就像我们真诚的朋友一样,无声无息中为我们的生活添上美好的印记。

2. Dame Therese Walsh女爵士(新西兰知名企业董事会主席和总监)

我认为哪个年龄段都可以是最棒的年龄段。现在,我已经47岁了,我也在享受这一年龄带给我的所有。生命的每一阶段都会带给你不同的东西,我会享受每增长一岁带给我的新鲜事物,而不会花时间担忧我又老了一岁。

就像其他人一样,我也想时刻都光彩照人,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美容美发上面,也会担忧我的身体健康问题,毕竟年龄带给你最大的影响就是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

我拥有十分忙碌的生活,从中抽取时间锻炼,看家庭医生,看牙医,还有保持健康的饮食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幸好我有严格的日程表让我可以把生活安排的妥当。

我觉得优雅的变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最棒的一点就是当你面对问题时,会用一种哲学家的思考角度来应对。

3. Cathy Quinn(新西兰知名企业律师,新中理事会创始人)

说实话,我并不会刻意去想用什么办法去对待变老这件事。我对于自己的外貌,时尚和美容话题都不在意。我确实想优雅又从容地变老,所以我会定期运动,因为我知道这对我的身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对于年龄增长唯一的不满是我有时候无法享受跑步的乐趣,因为受伤和脆弱的膝盖,有时候我会很沮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活到现在,我发现身边的亲友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虽然活到很大年纪,却因为身体的局限生活的很落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提醒我应该把每天都过的充实,向自己珍爱的人表达爱意,同时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你无法改变和有负能量的人和事儿身上。

4. Silvana Schenone(知名律所合伙人,新西兰资本市场监管人)

年龄是我们已经渡过多少喜忧参半人生的证据。对于我来说,年龄增长意味着经历的增长,这些经历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你无法通过科技手段或者其他快速学习的方法来获取。

身体上的变化无法避免,但是一旦你接受了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事实,而是享受每一个微小的成就,享受生活的每一瞬间和产生的情感,时常感恩我们所有的一切,那面容和身体的老化就不值一提了。

女性很容易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外表:我们想在所有方面取得完美。年龄其实向我们说明了,我们无法事事完美,但是在任何年龄你都可以是特别的,是美丽的。友谊和智慧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两样都是我们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爱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闪亮,成为我们生活的根基。

变老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话题,变老意味着我们经验丰富又充满智慧,我希望大家可以聚焦在变老的积极方面,享受生活。

5. Joan Withers(前知名媒体公司CEO,众多新西兰公司总监和主席)

面对变老,我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法。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会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让自己保持健康,包括骑马!

作为公司的总监,我需要时刻知晓整体经济的形势,并了解最新的科技带来的影响。所以,拥有平衡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能量的家庭环境,都会帮助我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并确保我将时间花费在对我真正重要的人身上。对于外表的衰老,我不介意尝试任何有效的美容手段。

6. Jolie Hodson(Spark电信公司CEO)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把焦点放在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上面,还有我们身体上的变化。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皮肤,我拥有了我30多岁时没有的自信。

我学会了接受现实,接受事物本身的样子,我不再焦虑其他人对于我的看法,我只会花时间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些人无论何时都会给我能量和支持。

同样在工作上,现在的我经历了不同的职位和产业,从而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做出更好的抉择,并更有勇气承担风险。

7. Alison Gerry(担任新西兰各大金融,通信和基建领域公司总监)

我认为保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很重要,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坚持运动保持身材,同时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喜欢在我居住的乡村走路或者跑步。我也喜欢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去健身房运动,我还是一个滑雪爱好者。这些都是我抵抗衰老的方式。

我会去染发,天天把微笑挂在嘴边,涂上口红,但我不会定期去做美容,我宁愿把那个时间花在跑步上面。

一周杂思

1. 当你原谅别人时,他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但你自己会被治愈。宽恕不是我们为别人做的事情,而是给自己的礼物。

2. 最近又收到导师Tom Morgan的表扬,起因是他看到有听众表示,他接受我采访时的两期播客比他在其他人播客上都要好。Tom随即告诉我「our pod was the most fun one I did because I feel like I can truly be myself。」作为主播,最开心的莫过于嘉宾可以在你的播客上敞开心扉,勇敢地做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之前和朋友聊天谈到了面试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
- 你身边的朋友会用哪三个词来描述你?
大多数的朋友都会告诉我,和我在一起聊天不知不觉地就把很多从未向他人透漏过的秘密坦露出来,觉得我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倍感信任且安全的环境,而且能从我这里得到很多实用的建议。我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知道自己很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也会由着好奇心去问更多的问题,没想到「自私」的一面反而也让他人受益,是不是该考虑转型做心理咨询师了?哈哈哈!

3. 单纯地受苦并不能真正地教人成长,不然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变得更有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受过苦难。

我们必须要将「受苦」和哀悼、理解、耐心、爱、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展示脆弱等多种因素互相融合,才有可能从苦难中获得教益,甚至引发重生。

4. 过去一个多月一直在看OSV Fellowship的申请书,阅读100多封以后,再次体验到Good vs Great的差别。

大多数的创作者/创业人的作品和项目都是极为相似和雷同的(同题材/领域),看上去都还不错,可也就是good的水平。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从来都是标新立异的申请。一个人遵从社会风向也许会做出不错的东西,但是只有那些特立独行的才有机会变得伟大。

想要活得不平庸,就要学会牺牲。在少有人走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与你同行的唯有世人的不理解和无尽的孤独。生命中的一切早已标好价码,别想着你会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就拥有一切。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good is enough还是reach beyond great,然后专注于你的选择,并做好牺牲的准备。

5. 讲故事不仅是战略性地隐瞒信息的艺术,也是玩转时空的手段。

6. 爱是放大和反射彼此光芒的力量。

7. 任何人和物都不会消失离去,直到他们教会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

8. 夜游曲水亭街和大明湖的超然楼(下图)。
而今还能想着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只可惜当年教我这首诗的姥姥已经不再了。还好脚下的青石板曾留有她的足迹,此刻重走故人路,虽物是人非,思念和记忆却可以跨越时空,把爱留住。

Share

20/2/2023

Cultivat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Why Artists are Essential to a Network State

Read Now
 
Picture
A network state is a social network with a moral innovation, a sens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 recognized founder, a capacity for collective action, an in-person level of civility, an integrated cryptocurrency, a consensual government limited by a social smart contract, an archipelago of crowdfunded physical territories, a virtual capital, and an on-chain census that proves a large enough population, income, and real-estate footprint to attain a measure of diplomatic recognition.

-- Balaji Srinivasan, The Network Stat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State is an ambitious one, with a multitude of characteristics that must be fulfilled for it to exist. A sens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recognised founders, collective action, and integrated cryptocurrency are just a few componen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is type of society. 

As a creator with limited technical and geopolitical experience, I'm wondering how I can get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network state and contribute my skills.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more artists should join the Network State, and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thoughts on this topic.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serves as a historical exampl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artists to any society. This period witnessed a surge in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at profoundly impacted society. The works of artists such as Leonardo da Vinci, Michelangelo, and Raphael have endured over the centuries, including iconic masterpieces such as the Mona Lisa and the Sistine Chapel.

The artists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not only captured the beau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but they also embodied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ir society through their work. They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landscape of the time by fostering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ommunity's values and beliefs. Their works reflected the human experience, exploring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the beauty and fragility of life, and the mysteries of the cosmos and human anatomy.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was a golden age of creativit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artists of the period we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it. Through their work, they inspired new ideas and fostered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purpose in their community. Even today, the Renaissance remains a powerful symbol of the enduring ability of art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and shape the world around us.

In a Network State that values social innov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artists can be invaluable in crafting a shared societal vision. Their creativity can be harnessed to design logos, symbols, and other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hat encapsulate the essence of the state,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establishing a recognisable identity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citizens.

For instance,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rtists such as Paul Revere created powerful visual images that symbolised the ideal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new nation. Revere's famous engraving of the Boston Massacre helped to galvanise support for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by depicting British soldiers as brutal oppressors of the colonists.

Another example is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oviet government strongly emphasised promoting a distinct cultural identity for the new state. They created the 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Enlightenment and employed many artists to create propaganda via posters, logos, and other visual materials.

Many of the most iconic images of the Soviet Union were created by artists working in this system. The hammer and sickle, for instance, became a ubiquitous symbol of Soviet power, along with monuments, sculptures, and other public art that celebrated the country's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In addition, artists can help create a civility culture within a Network State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raise social awareness, which leads to a more harmonious and cooperative society.

Contemporary street artists such as Banksy and Shepard Fairey have used their art to raise awarenes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eir works have been featured in public spaces around the world, sparking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about social justice,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Those examples demonstrate how artists can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haping the identity and culture of a society, from promo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social change to fostering a culture of civility and raising societal issues. Their creative vision can be harnessed to creat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that embody the values and aspirations of a Network State, and their works can inspire and motivate citizens to work towards a shared vision of a better future.

Furthermore, using cryptocurrency and crowdfunded physical territories in a Network State requires a level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innovation that artists are uniquely qualified to provide. They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sign of physical territories' archite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create artwork and installations that promote the community's values and culture and develop unique ways of displaying financial data that make it eas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uccess of web3 communities has heavily relied on the creativity of artists and designers. Many NFTs projects and DAOs have turned to artists to design their NFTs, logos, websites, and marketing materials, which provide a new form of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with community members. The artwork and design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jects help to establish a visual identity and foster a sense of belongings among members. 

Last but not least, artists can also help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a Network State. Through their work, they can create a visual and cultural language that can be 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societies, helping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and foster diplomatic ties.

An example is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 an independent US government agency to promote American culture and values abroad. As part of its mission, the USIA employed many artists to create works representing American culture, including literature, film, and music.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rograms of the USIA was the Art in Embassies program, which featured artworks by many notable American artists, including Andy Warhol, Mark Rothko, and Georgia O'Keeffe and exhibited American art in US embassies and other diplomatic missions around the world. Those artists have helped establish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by sharing American art and values with people worldwide and helped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between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to foster stronger diplomatic ties.

In conclusion, the role of artists in a Network State cannot be overstated. Thei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and emotions through visual and creative means can help to establish a sense of shared identity, belonging, and purpose among citizens. Additionally, their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ing physical spaces, financial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can be invaluable in creating a thriving and sustainable network society.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social organisation, the importance of artists in shaping our collective vision of the future cannot be ignored.

Share

14/2/2023

浅谈重塑自我、多元发展和阅读方法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人物聚焦

当我第一次听到《野玫瑰生长的地方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这首歌时,便迷上了唱作人尼克·凯夫(Nick Cave)。他那暗黑又诗意的歌词和邪典哥特的个性让尚处于青春期的我产生了诸多共鸣。

那时,我认为尼克·凯夫的歌词「所有的美好都必须死去 All beauty must die」与佛教中的「无常」相似。在我当时的认知下,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都无法永久存在,这让我产生了疑问:既然一切都会消逝,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和投入呢?一切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最终一切都会消失在虚无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尼克·凯夫似乎在时间的洗礼下治愈了丧子的悲痛,理解了生活的的真谛。他在介绍自己时,也把过往音乐人的定位换成了「我是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角色。他甚至在网站开通了专栏,倾听别人的痛苦,并给予暖心的建议。而我也在成长的过程中,理解了「无常」的本质:虽然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存在,但存在本身就有价值,就是意义。

去年在葡萄牙观看了尼克·凯夫的纪录片《我知道这是真的This Much I Know To Be True》,描绘了尼克和创作人沃伦·埃利斯制作最新两张专辑《Ghosteen》和《Carnage》的幕后花絮。只花了10欧的电影票钱就可以体验一场音乐和舞台视效盛宴,简直是太过瘾了。

通过观看影片中尼克·凯夫和沃伦·埃利斯的采访对话,我获益匪浅,并开始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也许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给它带来什么,或者盲目地寻找意义。事实上,世界本身就是意义,而我们作为上面的生命,通过彼此连接,让这个意义通过我们的生命显现出来。

尼克·凯夫在他65岁时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年轻时很难发挥真正的潜力,因为他不知道这种潜力到底是什么。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惧怕这种未成形的东西,因此会疯狂地试图建立一种自我意识,向世界宣告:「这才是我!我在这里!」然而,时间和智慧会将这种自我意识打得粉碎。

然而,正如佛学大师佩玛·丘卓(Pema Chödrön)所说,只有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暴露在毁灭中时,才能在我们身上找到不可毁灭的东西。在时间的磨砺下,我们不再需要花时间去确定自己到底是谁,只需要自由地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有勇气去追寻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会通过独特的方式成长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也曾提到过这一点,我们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将兴趣拓展到更广泛和更客观的层面,直到自我意识的障壁一点点消退,我们的生命开始越来越融入到宇宙生命之中。就让我们终其一生不断地来组装自我吧,这样才能够逐渐脱离自我的限制,成为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人,并将自己融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多元发展

知名职业导师Devin Martin花费1万多个小时辅导CEO级别的领导后发现,那些实现了「财福双全」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通才。他们不会将自己限制在所谓的专业领域中,而是追随好奇心,实现全面发展,甚至培养了一些和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兴趣和爱好。

纵观历史,这一现象也可以在那些改变了世界的人身上看到。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理查德·费曼热爱打鼓,温斯顿·丘吉尔痴迷于油画和垒砖,乔治·华盛顿喜爱跳舞... 这些看似和他们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爱好,反而促使他们打破常规,将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技能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和发展。

我们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公司体系,总是将人们限制在一个框架当中。我们被迫按部就班的在体制内埋头苦干,甚至牺牲本该分配给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如果你精通某项学科和技能,便可以凭借这份单一的优势找到好的工作,爬到一定的职位。但是,这之后呢?将你带到这个点的能力,并不能将你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深陷于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泥潭中,郁郁不得志。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看不到公司内各个部门的联系,就无法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看不到整个公司与所处行业的关系,就无法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如果看不到所处的行业与整个市场的关系,就无法实现长久的盈利;如果看不到整个市场和人类社会的连结,就无法在全球舞台实现飞跃。而实现这一切的方法,需要领导拥有更全更广的视角,而不是只将眼光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

史蒂夫·乔布斯将苹果公司漂亮的排版归功于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书法,并将日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归功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禅宗,如果不是这些奇怪的业余爱好,他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吗?Devin辅导的一位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在空闲时间痴迷于学习日本结绳技术,同时也喜欢演奏贝斯,做做园艺;另一位辅导过的谷歌公司技术高管,正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平行发展的技能,往往会在领导们的事业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无论是减压或者增添生活乐趣,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思考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都会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总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忘记时间流逝的活动。长大后也会在业余时间自发主动地去做那些虽然没有报酬,但还是会满心欢喜地去做的一些事情。如果你在工作之外没有兴趣和爱好,那么你的好奇心火苗已经燃烧殆尽了,是时候告诉自己多多尝试新鲜事物,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感觉,找到那些可以让你重燃内在火焰的事情了!

我们大脑理性的一面(左脑)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命运的掌控权,总是利用狭隘的信息作出狭隘的决定。但大脑感性的一面(右脑)则在后台收集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信息。我们应该倾听右脑,也就是内心的呼唤,让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领路。

伟大的数学家约翰·康威花费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在玩乐的心流状态中发展出更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游戏」。为什么说艺术家比专家更善于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从固定陈旧的系统中,发展出新鲜的见解。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也会有心流的状态,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但大多数时候却不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心流」。就像我的线上导师Tom Morgan常说的一样,人们往往误解了follow your heart/bliss的含义,如果你自大地让ego领路,但却没能结合这个世界所需的价值,那到头来还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只有将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这个社会的需求空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读书方法

浅谈一下我一年阅读50+本书的方法:

1. 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可以在通读他的著作前到网上看看他的社交媒体或者TED talk,看看他的观点是不是你想要花费更多时间了解的。

2. 读书和逛超市一样,带着目的去阅读而不需要每次都逐字逐句通篇读物,就像你去超市采购水果和面包,直奔货架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把每一个货架都看一遍。读书也是,带着问题,把自己想要了解的章节好好阅读,剩下不重要的就不用看了。

3. 尤其是不要用意志力去阅读,读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受折磨的过程,这本书看不下去就换一本,有些书现在看不下去将来没准就又有了兴趣,时机左右着你的阅读选择。

4. 读书也看心情,我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心境选择读不同的书。

5. 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想要了解的新学科,回归第一原则理论,读最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从源头掌握最基本的道理。

6. 我选择书籍的方法大致有四条:
-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 我信任的导师和朋友推荐的书籍。
- 闲逛书店和图书馆时意外发现的书籍。
- 当前我所感兴趣话题的相关书籍。

7.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
- 读之前思考一下你想通过这次阅读经历获得什么。
- 记笔记时不摘抄,只复述,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 理论结合实际,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当中。
- 加入读书小组或者定期和朋友交谈,在对话中将从书中学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查缺补漏。

播客版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25f1399504bbdb77ecb2f3
地图分享:我去过的特色书店和图书馆

P.S. 读书重质不重量,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启发了思维,满足了好奇心,新的一年少刷会儿手机,多看看书吧!

一周杂思

1. Ryan Holiday在最新的一期《每日斯多葛》订阅邮件中,提到了「高质量时间」和「垃圾时间」的对比。

他提到,我们现代人常常有一种想法:我们必须时刻拥有高质量的时间,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并且值得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这就导致了完美主义的诞生。举个例子,我们提前几个月开始计划假期,设想着一切都能按照预期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计划往往不如变化大,当我们在旅游景点没能拍摄到心心念的照片时,就会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这趟旅行好像白费了。

知名喜剧演员Jerry Seinfeld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他对人们追求「高质量时间」的做法感到不屑。他说,「我相信平凡普通的生活,我并不想刻意追求高质量的时间,我想要的是垃圾时间。和孩子们在房间里读一本漫画书,或者在晚上11点和他们吃一碗Cheerios,就是我喜欢的时间。」

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风平浪静的,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无论是一起吃麦片,送孩子开车去学校,一起倒垃圾,或是排队等候都是好的时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时间,珍惜当下在一起共度的时光,就是最好的时间。


2. 你害怕失去的东西,在你害怕的一瞬间,已经离你远去了。


3. 这周买了一个超声波首饰清洗盒(怕不是智商税吧),清洗到一条香奈儿的山茶花手链时,不禁想起当年购买时的一则往事。

话说当时我还在新西兰航空的市场部供职,我司作为首家预定波音787-9梦想客机的航司,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于是派了我和市场部的一个小美女带着十多人的记者团飞往西雅图去报道这场盛事。

除了参观波音工厂和雨中接机外,当地的旅游局还安排了西雅图两日游,参观了全球首家星巴克店和涅槃乐队的博物馆(圆梦膜拜Kurt Cobain),其余的时间自由安排。当时记者朋友们都跑去拍拍街景,喝喝小酒,而我则一头扎进奢侈品店,大包小包压到直不起腰。后来集合时,记者朋友们看着我那是目瞪口呆,其中一位还为我赐名Chanel,感觉让他们在现实中见证了什么是crazy rich Asian。

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的工作狂,常常跨时区办公,所以作息不稳定,身体差到爆,人的状态也不佳,心情不好就用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以为名誉和物质就是我追求的东西。这趟西雅图之旅不久我就生了大病,也是在病痛中逐渐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再后来家庭医生看到我腰上的带状孢疹,给出了死亡提醒,吓得我马上裸辞。再好的工作和生命比起来,都微不足道;再多的物质享受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现在看到这条和我同名的手链,想起年少无知的自己,还是会忍俊不禁。逐渐意识到找自己的这条道路好像一直没有尽头,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犯错中,慢慢地向那个真我靠近。也许下一个十年,真我又将变成无我,不知道谁又会来笑看当下的这个我。

4. 这次回国有几个有趣的发现:
- 在香港全程使用英文的话,能获得更优质的服务,收获更多的笑脸。
- 在国内抽血的时候露出花臂,立马收获不一样的服务态度,一开始冷冷脸凶巴巴,接着就特热情的给你讲解。
- 疫情结束的标志就是去哪排队都被后面的人贴的紧紧的,每次回来必定会和插队的人吵架。
- 每次用现金交易还是会被别人鄙视,小孩们看见纸包的压岁钱没什么反应,不如给张卡,或者直接手机红包。
- 大商场人数明显减少,旅游小吃街和奢侈品店依旧火爆如昔。

5. 北京、天津和广州的读者朋友们在哪里?求推荐你觉得好吃好玩的地方(知名旅游景点都可以pass了,之前都玩遍了),这会儿主要想了解一下书店、特色咖啡店(可以聊天工作那种)和餐厅饭店!感谢感谢!

Share

13/2/2023

Friendship at Our Fingertips: How Technology Is Transforming Social Interaction

Read Now
 
Picture
Throughout my educational journey, from kindergarten to graduate school,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over 500 classmates. Now, I only maintain contact with fewer than three of them. This reflects that classmates are often assigned randomly, determined by our location and proximity. Classmates in my generation tend to com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interests, leading to divergent paths in life. 

This is equally applicable to coworkers unless we share a common goal that brings us together. More often, corporate coworkers only focus on job stability and receiving their paychecks on time.

Although serendipitous encounters in the physical world can be enjoyable, as a high-agency person who values taking the initiative, it is better to seek out friendship actively rather than wait for chance encounters.

I met most of my closest friends through the Internet, using digital platforms and creating online content. I used to experience a sense of intellectual isolation, feeling as though I couldn't find my "tribe" in the physical world. However, 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for me.

If you, like my former self, feel invisible or unconnected to any community in the physical world, here are some tips for making friends and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from around the globe.


​Stage One: Utilise Third-Party Platforms

I find dating apps to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making friends, as they often display a comprehensive user profile. In my profile, I clearly state my intention to seek friendship rather than romance. Most of my conversations on those apps focu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r exchange podcast lists and book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each other extend our knowledge base.

On many occasions, my dates or potential friends have taken me on tours of their favourite local spots or shared travel tips, which gave me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get to know them personally and understand their preferences. That's a great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a friendship.

When travelling, I like to use Airbnb to stay with locals, as they are typically the firs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a new environment. I also utilise platforms such as Nomadlist, Meetup, Workaway and others that foster community and networking to meet new people.

Although relying on third-party tools necessitates chance encounters through proximity, it allows me to familiarise myself with potential acquaintances via their online profiles, in contrast to meeting an utterly unfamiliar person in person. Despite this, I remain eager to forge connections with individuals who share my interests worldwide.


Stage Two: Attract Friends on the Same Wavelength
​

Creating online content can be an effective and low-risk way to connect with individuals who share your interests and alleviat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s David Perrell notes in his article How to Maximise Serendipity, ​
"if you publish content (such as blogs, podcasts, videos, etc.) regularly, people will discover you and initiate unexpected opportunities."
So true.

During my high school years, I started blogging on MySpace, primarily reviewing football games, movies, and books. I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to have met numerous like-minded online friends through my blog. My mother was amazed that I always had someone to connect with during my school holiday travels and initially worried about the safety of having "online friends," which was not widely accepted at the time. But, as I am still alive and well, she need not worry anymore!

Nowadays, I like to DM or cold email people I want to connect with and invite them to my podcast. Although I have decent social skills, I admit I HATE small talk. Fortunately, employing my podcast as a pretext permits me to circumvent this issue by relying on my curiosity to pose pertinent questions and discuss topics of mutual interest without resorting to small talk, merely sharing and exchanging ideas.

Perfecto! 

Finally, another approach is to mention individuals (@) publicly. Here is two of my favourite examples below. It is crucial to remember that the key is not to overwhelm individuals with irrelevant messages or idle conversation, but to concentrate on imparting value.

@matthewsyed HUGE fan of your work. Read bounce when I was 14 and changed me forever.

The emails that you are sending out are so below par! It’s often ending up in spam + formatted all wrong.

My background is online marketing. Would love to help for FREE to say thank you.

— George Mack (@george__mack) October 11, 2019

I've asked @levelsio to come on the pod 5 times.

He says yes but we can't lock in a date.

I love him. And I know you people want to talk to him.

So, I'm posting this to guilt him into joining us.

Brother, lets do this.

— Sam Parr (@thesamparr) June 8, 2022


​Stage Three: Go from Online to IRL
​

Balaji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proof-of-human and begins holding in-person meetups in the physical world in today's age. I love meeting my online audience in person and often let my followers know about my upcoming travels on social media and in my newsletters. From Chengdu to Glasgow and from Melbourne to Madeira, I am delighted to find out they are all over the world!

One reader in London took me on a tour of her university campus because she remembered me mentioning my love for the British academic atmosphere; Another invited me to join her dinner group because she knew of my passion for local cuisines.

I am always grateful for their hospitality, and in return, I will share my knowledge and answer their questions face-to-face. It's a win-win situation that leads to making new friends. The most rewarding aspect of meeting in person is seeing and knowing my content's positive impact on others.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that feeling!


Tips on Successful Meetup IRL
​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 online friends in person, it is essential to keep in mind that people ar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What initially attracted me to them may only be a small part of their overall personality.

For this reason, I try not to have high expectations or unrealistic fantasies about who I will meet, and only aim to have a good conversation and make an effort to contribute to the interaction.

To avoid potential awkwardness, I prefer to have our meeting take place while walking within a set timeframe. If the conversation isn't going well, I won't feel trapped in a confined space, like a restaurant or café, and I won't have to make an awkward exit. I can look around, ask questions about my surroundings, or share my observations with moveable scenes. The bonus point is that it can also help me reach my daily goal of 10,000 steps.

If the conversation is going well, I may suggest extending our meeting to spend more time together. Having the option to leave or stay while having a specific agenda in advance reduces my stress about potentially unsuccessful meetups and gives me the confidence and flexibility to make new friends.

As a sports enthusiast, I participate in many online communities and club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teams, where we collectively share our fervour for football tactics or F1 drivers. However, suppose I anticipate conversing with them about philosophy or literature. In that case, I may be disenchanted as these subjects are outside their expertise (10% chances are, but still rare).

Over the years, I have realised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my friends to be my soulmates, who comprehend multiple aspects of my life. Rather, it suffices to share a connection and engage in stimulating discussions on at least one topic.
​Many people complain that the older they get, the more challenging it is to make friends. I am the opposite. The more mature I become, the more I know who I am, what I need and who I can be friends with.

Thanks to technology, we now have endless opportunities to connect with people globally. There's no reason to stay isolated and lament about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With determination, anything is possible.

One last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we are an average of five friends around us. So,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review your contacts regularly, and meet your online friends IRL! 


p.s. I'm going to travel to Singapore and London in March and back to Lisbon in April. If you'd like to grab a coffee for a chat, feel free to DM me. 

Share

30/1/2023

How I overcame depression, learned to trust myself and grew as an indiepreneur

Read Now
 
Picture
If you can see your path laid out in front of you step by step, you know it's not your path. Your own path you make with every step you take. That's why it's your path.
― Joseph Campbell
The past five years have been transformative as I transitioned from a full-time employee to an independent contractor and solo founder.

During a podcast interview with Pieter Levels, we highlighted the disparity in representa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indiepreneur. In light of this imbalance, we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role model or referencing other people’s stories on our journey of making and building.
​
As a female indiepreneur, I recognise the scarcity of female-led stories in this space and wish to share my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to inspire and support others on their own path of creating.
Picture
Unlike many tech-savvy indiepreneurs, I was trained in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My journey began as a part-time journalist in New Zealand, where I later accepted a full-time role as a social media specialist with a large corporation. I then transitioned to the finance industry, focusing on content creatio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Being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living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I pushed myself to put in extreme working hours (12-14 hours a day) to prove myself and navigate the corporate world. This led to financial rewards and peer validation, which further fueled my desire for external recognition.
​
However, this drive for validation ultimately led to a cycle of addiction, in which I constantly strive for external validation without being aware of it.
Picture
After two years of a workaholic lifestyle, my body gave me a warning in the form of severe eczema. My doctor warned me that if I didn't stop working constantly and take rest, it could be fatal.

I was frightened and quit my job immediately. I took a gap year, travelling around the U.S. and China, and used my savings to indulge in material pleasures. However, these temporary comforts did not bring me any long-term fulfilment. After six months of travelling and trying to enjoy life without any real work, I ran out of money and fell into depression.
​
While staying with my parents, my former manager contacted me with a job offer at a prestigious bank. I accepted it immediately and saw it as a lifeline in my struggles. But returning to a corporate environment did not save me. I was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but it ultimately led to further struggles, as I turned to alcohol and partying to find happiness and began to have panic attacks.
Picture
It was then that I discovered the works of Tim Ferriss (The 4-Hour Workweek) and James Altucher (Podcast), which inspired me to tap into my creativity and start my side hustles.

I discovered my true passion for writing and art at a young age, but societal expectations led me to push these interests aside. Despite my love for creative pursuits such as singing, drawing, writing, dancing, and calligraphy (I even went as far as publishing my first novel in primary school), I felt pressure to pursue a more conventional career path.
​
At the age of 30, I finally understood that the traditional career path I had followed was not fulfilling and that my true passion lies in my artistic pursuits. This realisation was difficult, but it ultimately led me to embrace my true calling and follow my bliss.
Picture
Once I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my creative side, I began to channel my energy into building a newsletter and podcast in 2018. This replaced my previous habits of partying and drinking. Through my writing, I shared my experiences as a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 living abroad and offered career advice based on my experiences. As I dedicated myself to doing what I truly loved, the results were clear: my followers and subscribers grew steadily over time.

Encouraged by these early successes, I started a content consultancy business to help founders and independent workers. Many of my business-owner friends and networks noticed how I used original content to gain exposure and build an engaged community. They often asked me for tips on how to do the same, and I realised that this could be a viable way to make a living.

Eventually, I earned enough money from my startup and side hustles to leave my corporate job.
Picture
In 2019, I moved from New Zealand to the United Kingdom to begin a new phase in my life. My plan was to secure clients in London, work during the week, and spend my weekends watching Premier League matches or travelling around Europe. However, half a year into my new life, the pandemic changed everything.

I was stranded in a foreign country, alone, and without a stable source of income. I lacked financial or emotional support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felt anxious and worried. The only positive aspect was that my side hustle grew quickly as more people stayed home and had more time to read my newsletter and listen to my podcast.

Despite the challenges, the lockdown turned out to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It gave me time to reflect on myself: I started keeping morning journals, walked 10,000 steps daily, learned new skills like coding and design and published a Chinese memoir and an English novel during the pandemic.
​
After residing in England for over two years, my desire for adventure prompted me to set out on the road again and explore new destinations. Portugal stood out as an ideal choice, as it is widely considered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digital nomads, where I met many like-minded creators and builders.
Picture
2023 marks the fifth year of my content creation career. Here are the results at a glance:
​
  • 150,000+ followers on Weibo (Chinese Twitter)
  • 10,000+ subscribers on WeChat 
  • 1,300+ people subscribed to my English newsletter Chiwi Journal after 20 issues
  • My community CY Circle has almost 100 paid customers
​
Reflecting on my journey, I may not have reached the financial success of some of my peers, but I am content with my progress and appreciate the journey.
Three important lessons I have learned include:

​1. When in doubt, listen to your body. It's smarter than you.

In my annual letter to readers in 2021, I suggested an interview on Whole-Body Intelligence (shout out to my online mentor Tom Morgan’s recommendation). As Philip Shepherd, an expert in embodiment and author, states:
"In many cultures, the centre of thinking is experienced in the body, which has a borderless affinity with the world around it. It is attuning to the world in every moment". Thanks to my body's 'friendly' reminder, I realised I had to quit my corporate job and pursue my path as a content creator.
Another famous example is George Soros and his back pain. His back hurt when his portfolio was positioned poorly because "bodily sensation is a key indicator of unconscious dissonance; of when your intellect is missing something important from the outside world".
​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among founders is often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body intelligence is less addressed. As creators and innovators, we rely on our decision-making abilities to provide valuable services and products to those in need. In a world filled with noise and abundant information, it is crucial to tune into our physical sensations (or gut feeling)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ct on them.

I quit corporate jobs twice thanks to the reminder from my body, one via eczema, one via panic attack.
Then I never go back.
I didn’t aware of my toxic relationship until learning tango in Argentina.
Then I set myself free.
Body knows better than brain.https://t.co/xU4WhvJ50m

— Camellia Yang 翊瑄 (@Camelliayang) November 29, 2021

​2. Have a self-faith, be laser-focused & persistent

I had the pleasure of interviewing David Senra, the host of my favourite podcast, Founders. In the interview, he highlighted three key traits found in the biographies of over 200 founders: self-belief, perseverance, and focu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mooth sailing in life. For someone who moves countries and changes careers every couple of years, I could speak non-stop about all my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However, I understand I couldn't become who I am today without everything I experienced and everyone I’ve met.

Therefore, I maintain a strong sense of self-faith, trusting in the journey and knowing that as long as I continue to pursue my passions, such as writing, creative projects, and connecting with others, I will be able to navigate life with a peaceful mind, good health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s Naval suggests, find something that feels like play to you but looks like work to others. Willpower alone may not take you far, but your inner drive and motivations will guide your journey.
​
The Chinese word for luck — 运气 (yun qi) — translates to conveying one's energy or spirit. As someone who has studied Eastern philosophy from a young age, I believe that luck comes to those who know how to harness their energy and spirit effectively. This requires laser focus and consistent, dedicated effort to utilise that focused energy towards your work.
Picture

​3. The only journey is the one within. Cultivate your own path

Trusting our intuition and pursuing our passions can often be met with resistance from our logical left brain, which craves certainty. Society often leads us to believe that following a conventional path will lead to fulfilment, but what truly brings satisfaction varies for each individual.
​
We can become trapped in the desire to mimic others and are easily distracted by the lifestyles and paths of others, particularly on social media. In order to truly feel secure, we must let go of the life we think we should have and embrace the one that is truly meant for us. As Joseph Campbell said,
“If you can see your path laid out in front of you step by step, you know it’s not your path. Your own path you make with every step you take. That’s why it’s your path.”
As the number of entrepreneurs and independent workers increases, more and more individuals are choosing to leave traditional paths and pursue their true passions. The key challenge is whether we dare to pursue our interests, 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and create our own unique path.
​
I’m on this road and hope to see you around :)
Picture
Are you ready for the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ntroducing the O'Shaughnessy Fellowship from O'Shaughnessy Ventures - a one-year program for driven individuals who want to create something amazing! Whether it's a piece of art, music, a startup, software, deep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ism, a documentary, or even a sculpture, the sky's the limit for your project.

And with $100,000 in funding and access to our network of successful founders, investors, and experts, we'll support you every step as you bring your project to life.

Take advantage of this fantastic opportunity and create your own path - apply now for the O'Shaughnessy Fellowship!

Share

25/1/2023

浅谈创作大师Rick Rubin、禅修冥想和外星文明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Rick Rubin

知名音乐制作人Rick Rubin可谓是近30年来美国音乐界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他不仅将非主流的嘻哈变成了主流文化,同时,经他之手制作的摇滚、金属和乡村音乐专辑,也成了颁奖礼上的常客。

本周,Rick Rubin的名字不断在推特上出现,他先是接受了Tim Ferriss和Andrew Huberman这两大顶流播客的采访,他的一段30秒视频采访和新出的书籍《The Creative Art》得到了诸多大V的百万级别的转发。

在这段视频里,Rick Rubin表示自己极少弹奏乐器,也不懂音版,一切关于音乐的技术性工作(甚至音乐本身)他都一无所知。他唯一拿手的是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和讨厌什么,别人找他制作专辑就是看中了他对自己音乐品味的信心,并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Rick Rubin可以进入音乐人和艺术家的大脑,激发他们最有创造力的地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制作出最好的作品。

听完他的采访我简直要热泪盈眶,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共鸣和鼓励存在。他用朴实的大白话说出了创作者存在的本质,那就是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可以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表达出来。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创作的目标,但却无法接替我们注意到那些能激起我们内心波澜的东西。创作者需要大量摄取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所关心事物的规律,以及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特定的事物和瞬间产生情绪波动。

Rick Rubin说灵感是可以人为制造的,他建议人们多去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美丽的艺术,阅读伟大的小说和诗歌,观看经典电影,倾听优质音乐,用五感来关注周围的世界,下一个伟大的想法可能就隐藏在你的视线当中。

Rick Rubin强调了创作需要自私,你不能以他人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不能用自己的品味去猜测他人的喜好。创作者一定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有丝毫取悦「观众」的心理,那么这条创作道路可能就是一条死胡同。
​

Kevin Kelly

凯文·凯利最近发表了一篇他认为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的理论。

他写道,生命在整个宇宙中是广泛存在的。它们可能仅是单细胞或由元素组成的生物,并一直延续这样的状态。

大部分拥有生命的星球似乎从未超越单细胞的层次。尽管有些星球上的生命是由外部来源播种的,但大部分生命是独立产生的。

孵化生命的元素在各个星球上都很常见。大部分生命是基于DNA或类似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多细胞生命的产生是相对罕见的,因为进化为高级生物需要在特殊条件下维持数十亿年的环境。

但是,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即使是「相对罕见」的事件也会诞生数以千亿计的例子。高级文明虽然相对罕见,但其数量却可能不计其数。

DNA是大多数生命的起点。随着生命的进化,它遵循有限的路径,直到它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在那之后,生命的进化可以朝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自然进化的生命通常在各个星系都是一样的,但由人设计的生命通常是不同的。

一个先进文明访问其他星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其他文明可能拥有的技术和知识。这些技术和知识可能是他们暂时还不能发明或者不知道的。

星际旅行本质上不是通过物理空间的旅行,而是通过探索不同思想和可能性的旅行。我们访问其他星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其他可能的思想,看看他们是否想到了我们当下文明无法企及的技术。

每天,成千上万的星际文明的探测器会访问我们的星球,探索我们的技术水平。这些探测器会短暂地出现,完成对我们技术水平的检查后便会离开。目前地球上还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关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在其他数百万星球上找不到的。

最后,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星际旅行的生命与技术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

Cory Muscara

推特上的一位作家Cory Muscara连续6个月每天冥想15个小时后,写了一份他学到的36件事情的清单,简单翻译下:

1. 寻找真我是爱的体现,表达自我是反叛的表现。

2. 成长的标志是可以忍受更多的不适,同时减少对废话的容忍。

3. 你是谁并不是你的错,但却是你的责任。

4. 拖延代表着拒绝或无法与消极的情绪为伍。

5. 在躁动中产生的欲望更符合你的自我,在静心状态下产生的欲望更符合你的灵魂。

6. 放手前的那一刻,往往是我们抓得最紧的时候。

7. 你不是通过寻找安全感来找到立足点,而是通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放轻松找到立足点。

8. 你最讨厌别人的地方,通常是你最讨厌自己的地方。

9. 最大的生活秘诀是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当你这样做时,一切都会变得更容易。

10. 你与自己越和解,越不需要外界带给你的舒适感。

11. 当你开始爱自己时,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不再需要所有你认为需要的东西来获得快乐。

12. 如果不训练大脑去欣赏当下的美好,你就会不断地放眼于未来去寻找更好的东西,即使现在的一切已经很好了。

13. 相信未来的时刻比现在所处的时刻更值得关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错过生活。

14. 没有什么条件可以带来持久的幸福。持久的幸福并不来于设立条件,而在于学会随波逐流。

15. 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一颗不执着于物质的心,而不是花费更多的时间积累物质财富。

16. 有时我们需要与世界脱节,以便重新和自己取得联系。

17. 真正的自信看起来更像谦逊。你不再需要宣传自己的价值,因为你的价值无需他人验证。

18. 高疼痛容忍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是自我控制的关键,也会导致我们凌驾于失调的痛苦之上。

19. 消极的想法不会显现出消极的生活,但无意识的消极思想却会导致昏暗的人生。

20. 要想感受更多的快乐,首先要向痛苦张开怀抱。

21. 强迫自己开悟是行不通的,与自己交好才是进阶的方式。

22. 巅峰体验当然很有趣,但你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学会欣赏平凡的时刻才是充实地过好一生的关键。

23. 冥想不是为了让你感觉很好,而是培养良好的意识去感受你的感受,最终你会感觉很好。

24. 如果你能够观察自己的想法,则意味着你是谁比你的想法更重要。

25. 练习定并不是要把定置于动之上,而是训练你可在动静中转换的能力。

26.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会分心,而是我们被分心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分心。

27. 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都有三个层次:你的经历,你对经历的认知,以及你对该经历的叙述。最后一条值得我们注意。

28. 生活总是发生在短短的一瞬间,这就是你应该承担的一切。

29. 你的思想不会走神,它总会朝着它认为最有趣的东西前进。如果你想更好地集中精力,那就对你眼前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吧。

30. 无论你是否留心注意,生活都在前行继续,这就是为什么时间的流逝总让人忧虑。

31. 你无法强迫自己不去执着,你只能向大脑展示执着带给你的痛苦。当大脑清楚地意识到执着的痛苦,它就会放手。

32. 冥想很容易变成精神压制,不要集中注意力来避免不舒服的事情。

33. 我们能体验到的最深形式的平和生活便是活在诚信之中。你可以对其他人撒谎,但你不能对你的心撒谎。

34. 不要让头脑中的噪音盖过来自内心的低语。

35. 僧侣们喜欢在打坐时放屁,放手的智慧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36. 你不可能通过走捷径获得生命中的智慧,踏实工作吧。


延伸阅读:
万物静观皆自得 | 10天内观冥想(Vipassana)体验
我在新西兰体验「超越冥想」
禅宗冥想
巴厘岛7日瑜伽冥想疗养体验


​一周杂思

1. 夏洛克·福尔摩斯曾说过,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让人们相信你做了什么。

影帝摩根·弗里曼有感情地朗读一份购物清单都可以让听者泪流满面,而一位不善言辞的科学家分享治愈疾病的妙方却无人注意。查尔斯·达尔文没有发现进化论,他只是写出了一本生动形象的关于进化论的书;埃隆·马斯克售卖愿景的能力和他的工程技能同样重要;罗里·萨瑟兰爵士说过,没有圣保罗记录的故事,就没人记住耶稣究竟是谁;安德鲁·卡内基则将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与商业头脑一视同仁。

会讲故事的人总会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说服大家去相信他们所描绘的世界。

能在历史上持久存在的叙事不是那些最能经受住事实核查的叙事,而是能解决人类最深层次需求和欲望的故事。如果你认为真相和客观性控制着世界,如果你相信最好的想法一定能赢,那么你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了。有时候,一则好的故事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2. 这两天翻到一本我小时候很喜欢的小说,讲述了三代历史学家追踪吸血鬼德古拉的故事。记得小时候对这本书是爱不释手,昨天一口气又看了一遍,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是嘛玩意,逻辑不通,故弄玄虚,小时候的阅读审美也太不过关了。

转念一想,其实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特定时间点才成立的。在小时候的某个瞬间,因为我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环境,造就了我对某些东西的偏爱,但不一定代表着我永远都会对这些东西有着一成不变的情感。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那些美好的瞬间永远的停留在当时,尤其是对于成长速率快的人来说,不要随便重温旧梦,大多情况下反而会毁了当初的美好。

3. 最近整理文档,发现好多以前写的cover letter, CV, ask for pay raise, marketing proposal, brand building, event management等很多在外企求职/工作可以用到的模板。

我这几天打包整理了一下,当作新年礼物送给有需要的朋友们吧哈哈哈!
【腾讯文档】 https://docs.qq.com/s/gCQbwC0zCK3eMouz27u3TW 密码:BSZTKS

4. 以前经常游逛英国和欧洲的乡村,回国以后也要品品中国村落的魅力。从昨晚到现在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大早街头巷尾便汇集着走亲串友,说着吉祥话儿的人。吃着带钱的包子,分派又回收着大红包,这才是我脑海中「过年」的感觉吧。

在海外旅居时,东西方文化的割裂常常在我内心翻腾;回国后亲临农村,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差距再次刺激着我的感官。只有亲身体验多维的文化和生活,才能滋养出一颗慈悲之心与世界相处,知晓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少一丝评判,多一些理解,天下太平。

祝亲爱的微博朋友们兔年吉祥,愿宇宙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比你追求的幸福快乐更美好!

Share

19/1/2023

Morgan Housel|花钱的艺术与科学

Read Now
 
Picture
投资公司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最近发表了一篇长博文《花钱的艺术与科学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

简单编译一下:

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经差点死于突发心脏病。

在此之后,有人询问他,在他处于濒死边缘时,他脑海中想到了什么。

他的回答是:「该死,我没有花足够的钱。」

采访者对此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

韦尔奇解释说:「我们都会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我在年轻时很穷,所以也养成了节俭的品性,我总是买便宜的酒。」心脏病发作后,韦尔奇说他「向上帝发誓,我绝不会再买一瓶低于100美元的酒。这绝对是那次经历的收获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钱是如此复杂的事情,行为金融学证明了大多数人都更关注如何投资,而韦尔奇的故事则表明,人们也应该多多关注如何花钱的心理。

人们如何花钱可以揭示出他们在生活中最看重什么,想要和谁在一起,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职业,以及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关注等。

我在《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一书中称金钱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花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揭示人们性格和价值观。

人们如何投资往往是隐藏的,但他们如何花钱是更加显而易见的,所以它能更深刻地展示出你是谁。

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也是金钱话题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没有黑白分明的规则。

以下有一些我对花钱这门艺术的观察。

1. 家庭背景和过去经历对消费偏好有很大影响。

「报复性消费」不仅仅发生在疫情之后的集体层面,也会广泛的出现在个体之上。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例子是那些从小就很穷的富人,他们小时候因为穷而被嘲笑,欺负和捉弄,导致他们一辈子都有报复消费的心态。

如果你深入了解便会发现,那些喜欢收集超大房子、豪华跑车和闪亮珠宝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冷落」,他们目前的花钱习惯并不是为了从华丽的物质产品中获得价值,而是为了愈合他们年轻时因为缺钱而产生的心灵创伤。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被人忽视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向世界展示你已经取得成功的想法。对那些在「老钱」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兰博基尼可能是自恋的象征,而对那些从小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这辆车可能是你已经成功的终极象征。

绝大多数的消费习惯都是为了满足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

2. 被花钱所困。与其说是用钱来构建生活,不如说是围绕着钱来构建生活。

乔治·范德比尔特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占地13.5万平方英尺的别墅,拥有40间主卧和近400名全职员工,却很少在那里居住,因为范德比尔特完全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后来,范德比尔特无法支付高额的维护成本,不得不变卖掉90%的土地以支付税收债务,房子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一篇1875年的文章写道,社会名流喜欢不计成本地投身于享乐当中。范德比尔特的一位继承人则回应说,实际上他们是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花钱当中。

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故事也许略显极端,但却代表着大多数普通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不顾享乐,专注于花钱。
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相信花钱会让人们感到快乐。但当花钱后并没有为你带来预期的快乐后,人们的普遍反应是,一定是花得不够,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加倍花钱。

我很想知道有多少陷入破产和财务问题的人是因为想用钱来买快乐,最后的结果只会很惨痛:不仅陷入了困境,甚至没有得到任何乐趣。当人们被「钱是用来花的」这一信念所驱使,都是被金钱奴役的奴隶。

3. 节俭惯性:良好的储蓄习惯无法过渡到消费阶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财务自由是从金钱中获得的最终目标。当人们有足够的钱时,就可以不用担心缺钱的困扰,而去关注其他重要的事情。

但是,当金钱成为人生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时,这一目标就会被打破。人们很难摆脱对金钱的关注,因为关注本身已经成为人们性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你在早期就建立了存钱系统,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生活,恭喜你,你已经跑赢了很多人。但是,如果你永远无法摆脱这个系统,并坚持大量储蓄,直到死去,这是为了什么呢?

许多财务规划师告诉我,让客户在退休后花钱是他们最大的挑战之一。当节俭和存钱成为一些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们甚至对小额的保守花费都觉得不配。

有些人认为,看着存钱带来复利的过程比花钱更令他们感到快乐。但一味的只存钱不花钱,意味着你一直拒绝承认已经实现储蓄够量的目标,这和那些一开始就没有储蓄目标的人其实是如出一辙。

4. 对大额购买,特别是房屋,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

我和我的妻子都非常自豪能够做出不带感情色彩的财务决策。几年前,当我们决定购买第一套房子时,我们在网上发现了一栋非常合意的房屋。在参观时,我们向自己承诺不会做出轻率的决定,只是在收集信息。

然而,当我们停车在房屋前的车道上时,我的妻子突然说出:「我喜欢这栋房子!」我也有同感。另外,我还注意到前院有一个儿童秋千,而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我觉得这栋房子非常完美。

因此,我们当场买下了这栋房子。由于涉及到情感因素,很难用理智来说服自己改变决策。幸运的是,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遗憾,那栋房子确实很棒。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森·茨威格曾经写过一篇他的妈妈卖她长期住所的故事。「我对这所房子没有任何感情,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它,」妈妈告诉他们。「但是,这所房子汇集了我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不能就这样把这些回忆抛在脑后。」

如果我问你,「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记忆值多少钱?」你可能会觉得不可能在这上面附上一个数字。但如果我问你,「与孩子共享回忆的这个家值多少钱?」或「留在当地对你的工资有多大影响?」你可能会轻松地吐出一串数字。

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解释很多消费决策。

5. 随着收入的增加,花钱的乐趣可能会减少,因为购买中代表的奋斗、牺牲和努力会变少。

威廉·道森在他1903年出版的《追求简单生活》一书中写道:关于财富最不被人察觉的一件事是,当钱不再困扰你时,所有对金钱的乐趣也不复存在。一个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的人,不需要和他的银行商量,也不会重视他所买的东西。

回想一下,当你从第一份工作中得到第一份薪水时,你的感觉如何?如果你只在廉价的丹尼餐厅喝了一杯奶昔来庆祝,你可能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终于做到了,我用自己的钱买了这个!」从买不起任何东西到能够买到某样东西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奋斗和回报之间的差距是让人快乐的一部分。

与此相比,在你职业生涯的后期,(希望)你有了一定的存款,工资也得到了增长。这并不是说花钱不会让你快乐,但不会像曾经那样令人激动,甚至肾上腺素飙升。

我认识一个有私人厨师的有钱人,他每日三餐都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如果我说我不嫉妒,那是假的。但我也想知道这种快乐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他不必为吃上一顿饱饭而挣扎纠结,不用对预订餐厅持有期待,没有「普通」餐食和他每天的美食之间的对比。

有句俗话说,你喝过的最好的饮料就是你渴了时喝的一杯水。所有形式的消费都有类似的效果。

让我以理查德·尼克松的一句话来结束:

「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就是那些住在法国南海岸、新港、棕榈泉和棕榈滩这样的国际水疗地的人。他们每晚都去参加聚会,每天下午打高尔夫。喝得多,说得多,思考少。过着没有目标的退休生活。

所以,虽然有人会不同意这种说法,并觉得如果我可以成为百万富翁,那将是最美妙的事情。如果我可以不用每天工作,如果我可以去钓鱼、打猎、打高尔夫或旅行,那将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生活。他们缺少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因为追求目标、奋斗、战斗才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关键,即使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6. 当3万美元的问题是你最应该关注的事情时,却还问3美元的问题。

俗话说,每个月存一点钱,到了年底,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只存了这么一点钱。

作家拉米特·塞提(Ramit Sethi)说,太多人为了3美元的问题而纠结(我能买得起这杯拿铁吗?),而对精通财务的人来说,重要的是3万美元的问题(我应该上什么大学?)

历史学家西里尔·帕金森提出了帕金森琐碎法则,「一个问题得到的关注度与它的重要性成反比。」

帕金森描述了一个虚构的财务委员会审批三项任务的故事:1000万美元的核反应堆,400美元的员工自行车棚,以及20美元的员工休息室茶点。

委员会立即批准了1000万美元的核反应堆,因为这个数字太大,太难以理解,替代方案又太难考虑,而且委员会中没有人是核电专家。

自行车棚这个项目得到了相当多的讨论。委员会成员彼此争论自行车架是否足够?车棚应该是木制还是铝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家里有处理这些材料的经验。

批准员工的茶点项目则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因为每个人对什么是最好的咖啡、饼干和薯片都有着强烈的观点。

大多数的家庭在讨论花费问题时也是如此。

7. 社会的消费模式是从一个经济阶层流向另一个阶层的涓滴式消费。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虽然涓滴经济学可能是一个幻想,但涓滴行为是非常真实的。

客观的财富水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愿望是相对的,根据他们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别人开什么车?住在哪?穿什么衣服?」

上周我和《连线》杂志的创始人和执行编辑凯文·凯利进行了一番交谈,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你想知道低收入群体未来会渴望什么,看看今天高收入群体在做什么。事实上,很多产品和服务曾经只是富人的专属,如欧洲度假、大学教育、投资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普及到大众生活中。

在1929年,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泡沫的高峰期,只有5%的美国人拥有股票,他们几乎都是非常富有的人。而今天,58%的美国家庭以某种形式持有股票。

这些产品普及到大众的部分原因是它们变得更便宜了。而它们变得更便宜的原因是大众有如此多的需求和欲望,推动着公司开创新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人们喜欢模仿别人,尤其是模仿那些看起来生活得更好的人。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8. 过于看中够买物品的初始价格,却对其长期耗费预估不足。

有人在1974年花了6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现在这栋房子可能价值35万美元。从纸面上来看,业主相当于平均每年得到3.75%的回报率。

但是,美国财产税平均约为1%,因此,他的实际回报率为每年2.75%。维护和修理的费用虽然差别很大,但按平均水平来看,每年的维护费用大概是房屋价值的1%-3%。

那他的回报率现在是多少了呢?

物品的初始价格往往一目了然,就是你买进或者卖出的标价。未来耗费则很难计算,它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经意间缓慢累加。

汽车、船和其他爱好也是如此,吸烟的总体花费不仅包括一包烟的价格,还包括由吸烟导致的未来医疗费用。虽然前者容易计算,但后者却非常难以估算。

9. 你的财产不会在其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你看到有人开着一辆好车时,你很少会想:「哇,开那辆车的人可真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开那辆车,人们肯定会认为我很酷。」这就是人们的思考方式。

炫耀财富是人们表明自己值得被喜欢和尊重的方式,然而这带来的效果却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人往往把你的财富视为自己的基准,而不是真正关心你本身。

我在我儿子出生时给他写了一封信,里面说:「你可能认为需要一辆昂贵的汽车,一块花哨的手表和一栋豪宅,但事实上你不需要这些。你真正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钦佩,然而拥有贵重物品并不能带来这些。特别是,你不能因为物质财富吸引到你想要得到尊重和钦佩的人。」

我和其他人一样喜欢好房子和好车,但我不是要你放弃享受美好的东西。我的意思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你的财富,因为他们都专注于自己,没有人真正在乎你。

人们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钦佩,但花费大量金钱买昂贵的物品带来的好处可能不如预期。如果得到尊重和钦佩是你的目标,应该从其他途径去获得。谦逊、仁慈和同情心给你带来的尊重或许比购买大马力跑车多的多。

10.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方式能让你快乐,因为你还没有尝试过足够多的新奇古怪的消费形式。

就像生物进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能够将单细胞生物体转变为现代人类,但它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里没有指南和说明书,甚至不一定擅长选择有效的性状一样。

生物进化的力量在于,它「尝试」了数万亿次不同的突变,并无情地杀死了那些不起作用的突变,剩下的胜利者就是我们当前的生态圈。

进化生物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费雪自然选择基本定理」,该定理认为,群体进化的速度与现有基因的多样性成正比。群体越多样,就越有机会产生可以被选择的新特征。没有人知道哪些性状有用,但如果创造了更多性状,就加大了增加有用性状的比例。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消费习惯会让自己快乐。因为你还没有尝试过足够多的新奇古怪的消费形式。你应该买什么?应该去哪里旅行?应该存多少钱?这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们只能默认社会告诉他们的「事实」,即最昂贵的东西会带来最大的快乐。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之前,你必须尝试把钱花在大量不同的事物上。花钱旅游可以带来快乐,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离开家却是一种痛苦。有些人喜欢在高级餐厅享用美食,而另一些人却更喜欢廉价的比萨饼。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认为花钱买头等舱机票是一种骗局,其他人则不敢坐在四排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习惯,就需要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试验越多,就越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系统。这些试验不一定需要巨额支出,可以是在这里尝试10美元的新菜肴,在那里试试75美元的疗养,或者是买双稍微好一点的鞋子。

我又要提到拉米特·塞提(Ramit Sethi)的观点了,「节俭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在你喜欢的东西上奢侈地花费,在你不喜欢的东西上无情地削减消费。」

没有任何指南和说明能告诉你什么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你必须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找出适合自己性格的消费方式。

11. 花钱和做慈善,实际上都是在向社会释放信号。

通过捐赠来获得公众认可并不算是真正的慈善行为,而是在进行慈善事业。如果你的目的是获得社会认可,那么这就是一笔商业交易。因为除了受益者之外,捐赠者也能获得明显的社会利益。

大多数消费形式都有两个目的:为消费者带来某种效用,并向其他人发出某种信号。

房屋、汽车、衣服、珠宝,显然都属于这类。但即使是旅行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去度假的目的是为了拍一张Instagram照片,或者只是听起来很酷。我猜测大多数去巴厘岛度假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型。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说,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为交流,而是为了彼此表演。花钱也是如此。

这并不总是坏事。如果你在出门前思考穿什么衣服最好看,此时你已经参与到发送信号的举动中了。其实,在正式会议中故意穿得很随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社会信号,即向其他人展示你是权力者的信息。

我们需要意识到,花钱往往是为了影响他人的看法。这会引发三个问题:你想影响谁?为什么想影响他们?这些人是否真的关注着你?

12. 你会为了与周围的人攀比而消费,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个古早笑话讲述了两个步行旅行者在树林里遇到一只灰熊。一个人开始跑,另一个人大喊:「你疯了吗,你跑不过熊的!」跑步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比熊跑得快,我只需要比你快。」

成功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比较。对很多人来说,你是否买到了好东西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你买到的东西比别人好吗?」你的家是否足够大实际上代表着:「你的家是否比你邻居的大?」

人们不仅会有超越他人的渴望,也会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比如今年的度假花费是否比去年更高,下一辆车是否比现在的更豪华。

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不仅仅是资产,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这让他们陷入追求地位的生活中,并感到痛苦。
孟德斯鸠在1732年写道:「如果你只希望自己快乐,这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快乐,这总是很难,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更快乐。」

如果你不了解金钱这个游戏及其玩法,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13. 消费行为代表着你有多努力工作,以及在赚取薪水时顶着多大的压力。

一个每周工作100小时并讨厌自己工作的人,可能会有一种草率消费的冲动,试图用消费补偿辛苦工作带来的痛苦。

当投资银行家获得年终奖金时,他们常常会立即将其花掉。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12个月中每天都在使用Excel建模,工作到凌晨3点。这样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他们有消费的冲动,试图向自己证明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并能抵消他们所做的牺牲。这就像是在水下憋气一分钟后浮出水面,人们往往不会平静地呼吸,而是大口喘气。

事实上也有相反的情况。我只能以个人经历来证明这一点,那些最能够延迟满足的人往往是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人。他们可能拥有高薪,但不会用冲动的大额消费来弥补辛苦的工作。
​
如果你已经很快乐了,用钱来买快乐是没有用的。

Share

13/1/2023

浅谈十大思维模型、Mark Manson和归国点滴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人物聚焦

知名畅销书作家马克·曼森(Mark Manson)凭借着「F*ck系列」图书火爆全球。最近,他作客Tim Ferriss的播客,讲述了他如何从一名写风水的网络写手转为恋爱专题博主,后来又出版了三本全球畅销书,和演员威尔·史密斯共著传记的故事。马克·曼森在采访中透露,今年还将有一部以他的著作《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为蓝本的同名电影推出。

通常来讲,「自我帮助」类图书经常会告诉你如何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让你喝下满满一碗鸡汤,然后生活在一个靠着假象编织的美好世界中。马克·曼森则在这本《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书中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你,恒久的幸福和快乐只在童话中存在,你需要直面问题和痛苦,并接受生活本就是一场苦旅的事实。

他说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弱点,而不是一味强迫自己保持乐观,这样才能在逆境来临时明白如何面对而不是用虚假的乐观精神去掩盖问题。每个人只有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更加明智地决定自己生命中的优先事项,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说「是」,对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人说「滚蛋F*ck Off」。

总结下马克·曼森曾向人们征集到的疫情期间学到的十条经验教训:

- 当拿走你身边一切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 危机不会改变人,只会放大和暴露人的本性。

- 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小习惯,也许会最大化地影响你的人生。

- 疫情是检验亲密关系的试金石。

-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 慢下来,停下来,享受生活。

- 人类总是低估自己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 恐惧让人类做出傻事。

- 准备好应急款。

- 你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以及,如何在无聊中培养创造力:

- 创造力不是灵光一现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劳作。灵感是属于业余人士的,而大师每天都出现在创作的地点,然后耗时工作。你不是「寻找」灵感,而是花时间「滋养」灵感。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究其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只有少数的作品为世人所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伟大的背后是经得起无聊考验的辛勤劳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不比其别人聪明多少,我只不过比他们处理问题时坐的时间更长。

- 有一份可以养活你的正常工作。海明威做过救护车司机和战地记者;安迪·沃霍尔在杂志社做过设计师,大师们在最终选择全职做创意工作之前,都有一些正常生活的体验。

3. 享受无聊,但不分心。人在无聊时容易焦虑,总想找一些分心的事情让大脑有点事儿干。如果可以克服分心的过程,焦虑其实是创造力的缪斯。当你不再被琐事所分心,你的大脑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想法和灵感。

4. 找到可以借鉴的对象。毕加索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家借鉴,伟大的艺术家偷窃。创造力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旧瓶装新酒,并增加原有事物的价值。

5. 把想法当做投资,低买高卖。垃圾摇滚刚出现时别人都不屑一顾,直到科特·柯本将其发扬光大;个人电脑刚出现时贵的离谱,直到比尔·盖茨将其大众化。很多创意观点刚开始都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但你可以将其视为投资机会,在小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宣传努力使其变为主流。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dating problem. Every dating problem is simply a personal emotional/trauma/baggage problem that’s manifesting as a dating problem.
— Mark Manson


In life, we have a limited amount of f*cks to give. So you must choose your f*cks wisely.
- Mark Manson

思维模型

大千世界,繁杂多变,我们依靠着建立思维模型去化繁为简,理解周遭的一切。无论是通过亲身经历,还是数学运算,人们总结出了成百上千的思维模型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并找到万事万物的关联和区别。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著名演讲中,查理·芒格概括了通过建立思维模型获得实用智慧的方法,他总结道,如果你只记住孤立的事实并试图重复它们,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在头脑中建有模型,然后把直接和间接的经验都放到这个模型框架里,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你可能注意到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是失败者,因为他们的脑中没有思维模型,只有零碎的知识点。


总结下几个常用的思维模型:


1. 地图不是疆土
现实的地图并不代表着现实,即使是最精确的地图也是不完美的,因为地图永远是现实的缩影,是某特定时间点的快照,代表着已经不再存在的现实。在我们借助地图思考问题问题和做决定时,必须牢记地图并不代表着疆土这一点。


2. 能力圈层
我们必须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而不是用自以为是为我们引路。如果你知道你的能力层级,就知道哪里应该改变,又在哪里比别人有优势。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层可以改善做决策的质量和结果。


3. 第一原则思维
第一原则思维是一种基于自然规律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于任何问题,都应该从最基本的原理入手,并逐步深入探讨。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找到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4. 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一种探究自己思维运作的方法。它允许人们通过想象和模拟来测试自己的思考假设,并对其进行评估。思想实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发现自己的思维偏差和错误。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商业,科学,工程,和心理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5. 二阶思考
二阶思考(Second-Order Thinking)是指对于问题的思考不仅考虑直接结果,而且还考虑间接结果和长远影响。这种思考方式强调对于问题的全面思考,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和长远影响。二阶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并找到更加可持续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6. 概率性思维
概率性思维是指在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和考虑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了在有限的信息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概率来作出决策。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不同选项的可能性,并找到最优解。概率性思维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金融,保险,统计学等。


7. 反转思维
反转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反过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来达到目的的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方式通过反过来思考问题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反转思维模型通过转化问题来探究问题的根本,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8.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 principle)是由14世纪英国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一种推断原则。该原则认为,在解释同样的现象时,应该选择假设数量最少的那一个。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应该选择最简单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9. 汉隆剃刀
汉隆剃刀原则(Hanlon’s Razor)指出,我们不应该将易于解释为愚蠢的东西归于恶意。在复杂的世界中使用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偏见和不必要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提醒我们,人们可能会犯错误,并要求我们考虑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否有其他合理解释。最有可能正确的解释是包含最少意图的解释。


10. 经历屏障
我们把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归类为愚蠢、疯狂或邪恶的群体,这样我们便不必在意他们的言论,去面对复杂的事实。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经历,正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才会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诠释。

延伸阅读:
助你理解世界的40个思维模型和法则
助你决策的24大思维模型

播客推荐
​

推特上有一位略显神秘的私人顾问叫做Kapil Gupta,如果你有幸听过他的播客或者参与过他的Twitter Space,就能体会到他如何用一句话让人产生五雷轰顶的感觉。之前纳瓦尔(Naval)和他有过多次的对谈,彼时年轻无知,只觉得他俩的对话虽然听得似懂非懂,却令我大为震撼(这期古早播客有谈到他俩的对话: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f4c765dee9c1e16ddbf8e5) 


现在重读多遍《道德经》和研习佛经后发现,Kapil的理论与「无为而治」和「离苦」的概念很是相似。他相信人生本就是一场苦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默认设定」,所有的一切奋斗追逐和自我提升都只不过是在完善社会既定下的「成功人士画像」,内心深处你还是没有接触到「真相」。


如何接触真相?停止追逐幸福和快乐。追逐的目的是逃避现有的问题和痛苦,你以为你得到X了就会幸福快乐,但得到X后你又会想要Y,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坑。这世上没有长久的幸福和快乐,实现之前和之后总会伴随着痛苦和折磨,你永远不可能逃离「人生是一场苦旅」的事实。


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一切宣称让你摆脱痛苦的手段(鸡汤书籍、幸福课程、酒精毒品、娱乐体育等等)都是市场营销的噱头,目的在于让你花钱买一个短暂的解药。但真正治本的解决方案是去面对痛苦这个事实,脱离苦海是不需要向外界求索的,而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


一个人能否实现顿悟和接触真理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后天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在干涉这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在儿时之所以无忧无虑是因为还没有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后天发生的一切都被你当下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所影响,每个人都在追随他人的脚步,而失去了发挥自己与生俱来潜力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清除「实现自我」这些障碍,不是靠听从外界的声音,而是回归内心。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把「我」和外界赋予自己的身份相结合(工作头衔,社会赋予个人的道德身份)。人们之所以在努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害怕失去工作和家庭带来的头衔后,就失去了本身的身份特征。


未经审视的繁忙生活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究竟是谁,而是穷其一生追逐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所谓的「成功者的画像」,这个过程当然痛苦。


Kapil的语言很是犀利,在播客和TS的语气也很强硬,每次听完读完或多或少都会感到消沉。但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鸡汤遍布的当下,也许我们最需要一剂毒药让我们清醒清醒。


Rather than anything tell me the TRUTH。

归国点滴

回国后每次和亲戚朋友或者生人聊到我的生活,听到最多的评论就是,「你爸妈不管吗?」「你爸妈愿意吗?」「你爸妈不催吗?」... 可见国内多少成年人的生活还受到父母的操控。


我也听闻了一些父母不同的操纵观念,有的只是泛泛的爱心,把孩子看的很重,有心的监督指导;有的却是束缚,把孩子管得很死,严格要求。有一些父母确实有能力和眼光可以为孩子打造更好的未来,但有些父母已经不思进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反而固执己见毁人不倦,而这种操纵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也无法自由发展,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也不知道如何去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这里感恩我的父母从小就让我自己做决定,让我接触不同的事物,拥有自由的空间,我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慢慢地斩获了可以承担所做决定导致各种后果的能力。因为我曾经有过自由的空间去观察,去尝试,去收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一个人如果需要靠他人的命令或者道德绑架去做一件事,总归不会幸福快乐,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偏好,一个人的改变绝不会是靠催出来的。大多数父母的好的意图往往会导致恶的结局,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了,自然而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行为处事。凡事不要强求,也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左右他人的人生,毕竟每个人的欲望和喜好不同,所以该放手就放手吧。


最近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有长辈们问起我这次在国内待多久呀,我回答待到三月份时他们都眼睛瞪的像铜铃,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长的假期,难道不用工作吗?


不知道这算是隔代代沟还是文化隔阂,当我给他们讲数字游民和远程办公模式时,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之前在公众号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欧美国家早在疫情时期就适应了居家办公,又过渡到远程办公,再到现在的异步办公模式。一个英国人可以在新加坡居住为美国公司打工,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


所以其实我现在住在哪里都无所谓,每天想什么时间工作也没限制,只要按照合同把我份内的事情做完就可以了,至于我是否驻扎在冰岛选择只在半夜工作,老板完全是不管不问的。


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具都在为远程办公铺路,而雇主也意识到相同资历的人,一个在美国需要?5000月薪的生活费,一个在印度只需要?2000月薪的生活费,那为什么还要招那个美国人呢?往后的招聘市场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你如何能适应这个潮流并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应该是今年好好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周杂思
​

1. 很多人理解的坚持是依靠意志力埋头苦干,但坚持的底层逻辑是对一个问题充满着浓郁的好奇心,让你可以终其一生探索下去。


2. 我们创造并抓住问题不放,是因为这些问题和带来的痛苦让我们有了一种身份认同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深陷痛苦当中也不愿逃离,反而经常抓住痛苦不放,人们宁愿面对痛苦的已知,也不愿意尝试不确定的未知。


3. 都说写作是梳理思维的好方法,我在对比自己以往笔记和现在笔记时发现,现在可谓是群魔乱舞潦草杂乱,难怪总觉我的思维不如往日清晰顺畅。

之前说过我确定得过的Covid只有一次,一不发烧二不咳嗽三味觉嗅觉都健在,唯一的后遗症是头疼脑雾,导致思维混乱且有明显的降智感觉,这一状态持续了大半年… 好群友zxy老师在我回国后向我推荐了鱼油,吃了一个月后大脑好像有所好转(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再加上今年开始抄写佛经,一笔一画静心抄写,也对清理思绪有所帮助。总而言之,感觉脑子乱成一团时可以试试好好写字,或者吃点鱼油补补…


4. 听到一个特别感动的故事:一个乐队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个体之间如何配合才能让整个乐队演奏的曲目如此和谐美妙?
答曰:the music played the b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5.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金刚经》


6. 踏上历史碾压过的土地,才可在知行合一中,感受文字背后的寓意。

Share

6/1/2023

浅谈年度回顾、新年规划、生活准则和信息摄取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反思过去

我很喜欢的主播和博主ShaneParrish发布了《2022年个人年度报告》,罗列了七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大家反思过去的一年,以便在新的一年取得进步,简单总结一下:

1. 你被解雇了
最成功的人会无情地分析什么有效,什么没用。
想象一下,作为成功人士的你如果今天接管了自己的生活,你会停下做什么?又会开始做什么?什么会妨碍你取得成功?

2. 多多少少
除非你享受攀登的乐趣,否则永远无法到达山顶。

问问自己什么给了你能量?什么让你疲惫不堪?什么给了你意义?什么又令你空虚?

2023年我想在什么地方花更多时间?又想在什么地方花更少的时间?

3. 被动模式
最成功的人不会等待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利用主观能动性,先下手为强,使事情发生。

不要再等待了,不管是道歉还是约人出去,主动迈出第一步吧!不要再等着生活给你应得的东西,主动出击把目标变成现实。

问问自己,我还在等待别人走出第一步吗?我应该在哪方面实现主动出击?

4. 播撒种子
最成功的人总在为未来播种。

关键是将今天的事情做好,让自己在明天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问问自己,我这周可以做些什么,能让我今年剩下的时间活得更容易?

今年我又可以做些什么,让我能在明年处于更好的地位?

5. 朋友圈子
最成功的人有意识地选择与谁相处。

像成立个人董事会一样选择你的朋友和圈子吧,因为你无法依靠意志力做出长久的改变,你最终会养成和周围人一样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问问自己,我花时间和谁在一起会拖我的后腿,又和谁在一起可以让我干劲儿十足?

6. 拍摄你的一天
如果有一个摄制组每天跟着你,记录你的一天,你会做出所有成功人士该做的事情。

如果知道有人监督着你的话,你肯定不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无休止地刷社交媒体。

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是想被记录下来的?又有哪些事情是我不希望被别人拍到的?

7. 设立目标
最成功的人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并设置相应的系统来使其成为必然。

写下新年目标是一件可以聚焦注意力的好方式,但是更好的手段是把年度目标分割为可付诸于行动的月度和周度目标,把这些写下来,并贴在你能看到的地方。

问问自己,我的2023年的目标是什么?我是否搭建了合适的系统来实现这些目标?我应该在生活上做出哪些方面的改变?

新年规划

想要一个充满能量的2023?知名博主Sahil Bloom分享了他的秘方,简单总结下我觉得受用的几条:

1. 设立能量日历。
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对当天的日历项目进行检阅并配上颜色编码。绿色代表创造能量,黄色代表中性,红色代表耗费能量。一周结束时,看看你的日历,评估一下趋势。哪些是常见的创造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活动?下一周多做可以创造能量的活动,减少参与中性或者消耗能量的活动。

2. 尝试5-5-5-30方法。
每天醒来后,先做5个俯卧撑,5个深蹲,5个箭步蹲,和30秒的平板支撑,这将唤醒你的身体,为美好的一天打下基础。

3. 每天漫无目的地散步15分钟。
阳光、运动和新鲜空气对你的情绪和新陈代谢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把手机留在家里(或设置为飞行模式),在户外免受打扰的步行片刻,放空大脑,放松心情。

4. 如果你入睡困难,可以尝试4-7-8方法。
用鼻子吸气数4秒,屏住呼吸数7秒,然后呼气数8秒。这样做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触发神经系统转向休息模式。

5. 压力大时,尝试狮子呼吸法。
坐在一个舒适的地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放在地上。将目光集中在鼻尖之上,通过鼻子深吸气,然后张开嘴,把舌头伸出来,向下伸到下巴,用力呼气,发出「哈」的声音,然后重复这个过程5-10次。每次重复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用鼻子多做几次正常的呼吸,面部放松。

6. 尽量减少深度加工食物的摄取。
每次去超市时,只在生鲜蔬果肉禽海鲜区域逛,尽量避免去深度加工的食物区,养成减少使用过度加工食物的习惯。

7. 艾森豪威尔矩阵确定任务优先次序。
把手头上的项目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放到四个象限中,然后决定怎么去行动(下图)。
​
8. 每天入睡前告诉你心爱的人你欣赏他们的一件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很容易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不要忘记向他人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9. 学习新东西的30-30法则。
连续30天,每天做30分钟你想开启的新习惯或者新爱好。900分钟的累积努力产生的效果将令你惊讶。无论是学习新的语言,还是养成写作或者健身的习惯,积跬步可以至千里。

10. 每个月和自己约会一次。
带上笔记本和笔,关掉手机,选择一个优美的环境和自己独处,让思想自由翱翔,并将想法记录下来,体验别样的冥想状态。

11. 限制冲动性消费。
每次将想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后,关掉页面,48小时后再回来。如果到时候你还想要这个东西,就立即买下来。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这么想要这个东西,将这些钱存储或者投资,享受复利带来的满足感。
Picture

生活准则

从复古音乐平台Poolsuite到别具一格的防晒品牌Vacation,再到金融科技公司Nude,我很喜欢的连续创业人Marty Bell创作的每一个品牌都是匠心独运,个性鲜明。他在去年搬到了葡萄牙,在当地创业者和数字游民圈可谓是红人一枚,期待今年重返里斯本时可以采访他一下。今天先来简单总结下他的十条生活准则:

1. 开始做一件让你感到生活更精彩的事情。
这件事是大是小并不重要,关键是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兴奋的感觉。

无论是组织古董车爱好者月度晚宴,成立一个讨论无电生活的WhatsApp群组,还是举办博美犬主野餐会,你都可以通过搭建一个载体,与他人一起探索你最感兴趣的东西。把这些事情看作是一项实验,即使不成功也没有关系,你永远不知道它能为你带来什么。

2. 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小时不要看屏幕。
把每一天的第一个小时留给自己,作为令自己精神愉悦的小仪式,为即将开启的一天设定正确的情绪。如果你总在醒来的第一时间就看手机,也许一些令人不安的新闻和通知会毁掉你一天的好心情。

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原理是怎样的,但每次看海或者浸泡在海中,总能让我觉得什么问题从长远来看都是无足轻重的。每当我有问题时,我都会盯着大海,想想一年后,一个月后或者一周后我还会在乎这个问题吗?

4. 对五年后的完美生活有详细的设想。
想象一下,五年后的你会从哪里醒来?与谁共度时光?你的早餐是什么?那一天你在做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尽可能多地思考你今天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更接近这种生活。

5. 忽略那些不支持你的人。
你永远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所以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不看好你的人身上?不如将专注力聚焦于那些欣赏你和你所做的事情的人身上。

6. 多参加公路旅行。
当你在往后的日子里回忆过去,和朋友们驾驶着破旧的1996年铃木武士穿越欧洲的公路旅行会令你记忆犹新,而不是那些住在满是无聊富人的五星级度假村的日子。

7. 你离一个全新的生活只有一个决定的距离。
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可能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困难,你需要的是鼓足勇气做出改变。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困境中,想想自己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来改变生活?

8. 每天都要培养灵感。
找到可以为你带来灵感的应用程序、网站和读物,并创建自己的爱好文件夹。每天坚持浏览这些东西,你将会变得更有创造力,并找到事物和想法间的有趣关联。

9. 给别人提供意外的惊喜。
我在eBay或Etsy上买了东西后,会给卖家发送信息表示感谢,并讲述我的朋友买了这件夹克后有多高兴,或者讲述我们用VHS摄像机拍摄的故事。就拿买摄像机这件事来说,那台摄像机之前已经在卖家的阁楼里闲置了20年了。当他听完我的故事后真是欣喜若狂,这种能为双方带来愉悦的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

10. 明确优化生活的理由。
当我意识到我的生活被经济利益所左右时,我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均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开始努力让生活充满兴奋感,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改变生活,这才是我乐于享受的生活方式。

信息摄取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有能力过滤每天接收的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绝大多数的人还没能培养一套信息过滤系统来优化自己接收信息的质量,再加上社交媒体的算法总是根据大众的喜好来推荐内容,每个人都会活在自己的「虚拟现实」之中,即使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也变得难以交流。我不敢说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有多么的好,倒是可以分享一下在建立这个系统时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一般会避免畅销榜单,而更看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大咖们的推荐,像是比尔·盖茨的读书博客,我很喜欢的几位博主Shane Parrish 和Derek Sivers的阅读清单。中文的书籍则遵循梁文道老师的推荐,以及他旗下的《理想国图书系列》。大多数时候,我也会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闲逛,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来选择读物,好奇心永远是我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驱使下的学习不用靠意志力去坚持,也更容易得心应手。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绝大部分的书都可以视为「二手书」,因为他们都是从最经典的几本书籍中发展出来的。如果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如从最基本的经典名著读起。我以前也看不上那些过时老旧的书籍,现在开始读《道德经》《庄子》《荷马史诗》《圣经》才发现原来困扰着当代人的问题,圣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给出了解释。就连现在的小说,电视剧和电影的情节,也大多遵守从远古神话中提炼出的「英雄之旅」。除了读书,我还会阅读订阅邮件和收听播客。

最后的信息摄取来源就是和人打交道了,离得近的直接邀约面谈,离得远的就约个播客聊天。我很喜欢上世纪欧洲盛行的「沙龙」聚会,三五好友齐聚一堂,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如果有幸和有逻辑讲条理的人一起思辨,虽然渺小如我可能无法在公共政策上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思想的火花总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碰撞间迸发,让我们可以梳理反思并精进自己的想法,同时理性地接纳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了解并接受人们因背景和文化各异,从而对世界和议题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世上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复杂又充满灰色地带的。如果我们可以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分享但不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享受每一次人与人的精神交流,这样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才有意义。

我们获取信息的本质在于总结知识的本源,有了知识体系的「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

一周杂思

1. 新年大戏第一弹:Taleb在推特公开抨击Lex Fridman的学术背景,并表达了自己这是第十次接受到Lex播客的邀约,但因为看不惯Lex,不会接受采访。包括龙虾教授在内的多名大V也迅速来凑热闹,现实生活果然比剧集有趣多了。

像这种大V公开「对战」的画面,并没有统一意义上的孰是孰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经历的产物,都活在自己的现实中,就像Morgan Housel说过的那句话,「你有什么经历是我不曾体验过的,导致你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如果我经历了你所经历的事情,我会像你一样看待这个世界吗」?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当你想到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仰,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承认自己的无知。没有考虑对方的经历和立场就妄下定论是人之常情,也导致了世上的很多分歧。

新的一年,时常告知自己警醒二元对立,现实不似你所见,也不似我所见,我们不过是在一块旋转岩石上短暂生活的小猴子罢了。你的个人经历也许只占世事的0.00000001% ,但是却构成了你80%的世界观,我们需要多去体验去阅读并尽可能地不带偏见去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

2. 美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詹姆斯·鲍德温通过深入思考后,得出了唯有「爱」才能拯救我们的世界。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一直觉得,人类只能被同类所拯救。地球不停地转动,光线总在变化,大海不会停止对岩石的碾压,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出生,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因为我们是彼此唯一的见证人。当我们停止彼此相拥时,我们就会被大海吞噬,光明也不复存在。爱人和被爱都存在着巨大的危险,同时涵盖着巨大的责任,但这是就是人性,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困难的任务,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第一版《草叶集》的序言中写道,「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爱地球,爱太阳,爱动物,蔑视财富,给予他人想要的施舍,为愚蠢和疯狂的人出头,把收入和劳动奉献给他人,对任何已知或未知的东西脱帽致敬,与强大的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年轻人自由交往。在你生活的每一年每一季,去户外看看树叶,重新审视你所在的环境和被告知的一切,摒弃任何侮辱自身灵魂的东西,将肉体活成一首伟大的诗,处处充满丰富的流动感」。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略有研究,便知道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通过自身经验和所处的客观环境所赋予我们的滤镜而诠释出来的现实。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所看到的别人也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而是我们想象中的他人的样子。因此,人世间充满着痛苦、误解和孤独。

但是当我们用充满善意的爱去理解他人时,就能减少这个虚假世界对于我们的伤害,「理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这也是我们能够给予别人和这个世界最大的礼物。

3. 一年十万美金的创作基金,你心动了吗?

我参与的投资公司OSV本月正式上线针对创作者的资助项目。效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资助艺术家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甄选12位创作者,为他们提供一年的生活费用,并开放创始人Jim O’Shaughnessy的商业和社交网络资源。

无论你身在何处,有什么样的创意项目,只要在申请时可以博得Jim和评委会的青睐,就有机会获得这份新年大礼!

详情登录:https://www.osv.llc/oshaughnessy-fellowships   快来申请吧!

​

Share

1/1/2023

送给读者的新年礼物(◞ꈍ∇ꈍ)っ■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导读: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有着硅谷创业教父父的美誉。自2005年以来,他创办的创业孵化器公司Y Combinator已经资助了超过3,000多家初创公司,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Airbnb、Dropbox、Stripe和Reddit。除此之外,保罗还是知名的程序员和作家,他在Lisp语言有所建树,其所著的《黑客和画家》一书在互联网行业被视为必读之物。

值此新年之际,分享两篇保罗·格雷厄姆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论文:《将想法转化为文字》和《城市和野心》,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结尾有新一期写作活动的彩蛋哟),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2023年兔飞猛進,蒸蒸日上!
​

将想法转化为文字

即使是面对熟悉的东西,当你写下来时才发现你对它们的了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刻。把想法变成文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通常你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汇总是词不达意,你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写,才能使它们表意通顺。而且你的想法往往既不精确,也不完整,最终呈现在文章中的一半想法将是你在写作过程中想到的。的确,这就是我写文章的原因。

大家普遍认为发表出的东西代表着你下笔前的想法,你只不过通过书写将脑中的想法表达出来。但只有写作者知道,这并不完全准确。你在将想法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原始想法,有一些想法因为太过琐碎,在书写的过程中已经被你抛之脑后。

写作之所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仅仅需要把抽象的想法转换成具体的文字,真正的考验是阅读你写的东西。你必须假装自己是一位中立的读者,对你头脑中的想法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读所写之物,了解你的想法。当读者读到你写的东西时,可以完整无误地了解你的想法吗?如果你真的想在写作上作出努力,可以在阅读所写文章时假装自己是个理性的陌生人。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才能让文章通过这个理性陌生人的测试。你可以不断地询问这个陌生人,他究竟想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什么?如果他不满于你没有提到X或者没有充分限定某些句子,那么你就加上X或者增加限定。现在他满意了吗?这可能会使你不得不删除一些漂亮的句子,但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只需要尽可能地满足这位陌生人的需求。

我想,上述经验不会有什么争议。任何尝试写一些重要东西的人都会拥有和我一样的体验。也许世上存在一些人,他们可以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但我尚未见过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这是电影中的一特例:某人声称有一个解决困难事情的想法,当别人进一步问他如何实现时,他拍拍脑袋说:「都在这里面呢。」 观众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充其量这个计划不过是一个模糊不全的未成形的想法而已。

在某些精确定义的领域中,你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想法。例如,人们可以在头脑中下棋,数学家也可以在脑子里做算术题,尽管他们似乎对超过一定长度的证明题没有把握,直到把它们写下来。这似乎佐证了一个事实,你首先形成了把它们书写下的能力,然后才能在头脑中实时操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可以在脑子里写文章。我有时在走路或躺在床上时想到一段话,最终写下来的版本和我脑中的想法十分一致,实际上我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在写作,只不过我的手指没有动罢了。

你自认为了解很多东西,觉得没必要再将它们述诸笔端。你觉得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会帮你学会更多的东西。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至少写过两个我十分熟悉的主题:Lisp黑客和创业公司。在写这两篇文章时,我都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知识点,我在解释它们时遇到了困难。我并不认为这样的经历是反常的,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意识的,专家往往比初学者拥有更多无意识的知识储备。

我并不是说写作是探索想法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有关于建筑的想法,想必探索这些想法的最好方式是动手建造实际的建筑物。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利用其他方式学到了多少东西,你仍然可以从写作中学到新的东西。

当然,把想法变成语句不一定是指写作。你也可以用老方法,通过谈话来达成。但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写作是更严格的测试。你必须致力于使用单一的文字和句式抒发思想和情感,并集结超过谈话所需的精力。我经常花两周时间写一篇文章,重读50次草稿。如果你在谈话中这样做,别人会认为你有什么精神障碍。如果你很懒的话,写作和谈话都对你没什么用处。但如果你想逼自己把事情做好的话,写作是一座值得攀爬的高峰。

我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确定写作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个观点的反面足以让很多人大为震惊。如果写下你的想法才能使它们更精确、更完整,那么没写下关于某主题想法的人就没有关于这个想法的完整精确的看法。一个从不写作的人对任何重要议题都没有完全成型的看法。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也认可自己思想的完整性。但当他们真正书写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缺陷的。如果你不通过写作来测试自己的想法,不仅永远不会有完全成型的看法,而且也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把想法写成文字当然不能保证你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尽管写作不是验证想法的充分条件,却是一个必要条件。

城市和野心

每所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比如说纽约充斥着「赚更多钱」的思潮,洛杉矶总是告诉你「要变得更有名气」。

保罗·格雷厄姆以前认为美国伯克利是优化版的剑桥,这里的人文气息浓厚还有更好的天气。但当他住在那里以后却发现事实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伯克利的人没有剑桥人那样的雄心壮志,他们虽然修养好学识高,但大多数人都只想好好地享受生活,而缺失了剑桥人的雄心壮志。然后他意识到,剑桥加上好天气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剑桥了。如果你选择一座城市,也要接受它的弱点,正因为它的优点和弱点一起才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推己及人,人也如此。

没有人可以不受环境影响,如果你总生活在一个和你品性格格不入的地方,那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百年前的巴黎也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圣地,但现在已经成为时尚之都,保罗·格雷厄姆在巴黎居住时,真切地感受到大多数人对时尚和艺术的热爱,如果你是艺术家,那巴黎现在就是你的胜地。你的出生地并不代表一定和你的性格相符,你每个人生阶段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不过在你心智成熟的那些年,选择一个对的城市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派的画家们出生在世界各地,后来死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壮年时期都选择巴黎作为落脚地,那里有他们的同僚,有他们的观众。

保罗·格雷厄姆建议大家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城市去生活,感受这座城市传递给你的信息,看看是否和你的性格相符,看看这里有没有你向往的群体。也许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你没有必要在搬来搬去,你可以坐在家中就和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们取得联系,但是实体环境对你的影响力总是无孔不入,不要让一个不接受你的环境强行改变你,也不要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环境。世界这么大,总有一个你的落脚之地。


​21天发现真我写作活动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考形式,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当我们把困扰自己的事情从脑海中释放到纸面上,挖掘和罗列一条条线索,串联事物的相关性,便可以清晰地识别事情发生的原因。

好莱坞著名影星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已经写了35年的日记了,他喜欢记录生活琐事,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惯例,以及身边的人带给他的感觉,马修可以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然后去享受生活,并通过翻看以前的日记对自己有更深刻地认识。

斯多葛派代言人Ryan Holiday每天起床后都会先写日记,把他脑中混杂的想法和思想负担全部倾诉在日记中,这样他就可以用一个相对平静的头脑迎接新的一天,而他写日记也没有什么规则,只要坐下来写就好了。

娜塔莉.戈德堡在《写出我心》中提到,我们每天都在收集大量的信息,大脑也在杂乱无章的思绪中失去了聚焦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生命中的有机细节,将思想精华从无序的思绪糟粕中剥离出来。

有时候觉得脑中的想法很成熟,但是写下来之后审视,才发现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自我成长方面,好记性永远不如烂笔头。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分析,才能一步步的破解大脑中的大量原始素材,而不间断地写作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让我们可以层层剥茧,直抵内心深处的自我。

生活如此丰富,可以体验和记录的事情数不胜数,就算每天记录一点去过的地方的细节,或者自己的情绪起伏,感觉这一天就没有白白流逝,因为你用眼睛看到了,用心体验了,用脑子分析了...经年累月下来,对生活的洞察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而他人也可以感受到你由内而发的生命力。

我每年也会买一本别具一格的日记本,用原始的方式执笔写下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年有余。之前组织过三次线上写作活动,帮助大家建立写作的良好习惯,新的一年就拿一期新的课程作为礼物回馈读者朋友们吧,具体形式参见海报,2023发现并做回最好的自己!
Picture

Share

31/12/2022

Book Launch: A Mosaic of Musings

Read Now
 
Picture
I am excited to announce the release of my new book, A Mosaic of Musings. 

This collection of poems, prose and short stories was written when I was living in England and Portugal, two places that have shaped my identity,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The idea of a mosaic is to combine many small parts to form a larger, more meaningful image, which to me, is to live my life to the full by travelling thousands of miles, listening to thousands of people's stories and reading and watching thousands of books and movies. 

In A Mosaic of Musings, I have taken those mo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living in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es and compounded them to form a larger narrative. I wanted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se experiences in a way that is both personal and universal so that anyone can relate to the messages in these stories,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from.

This book is my attempt to tell these stories, to celebrate the diversity of life and to give us a glimpse of the world beyond our own. If you would like to purchase a copy, you can find it on Amazon in digital (on holiday sale now) and in print.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and I hope you enjoy reading it as much as I enjoyed writing it! 

Happy New Year, my dearest readers!

Share

27/12/2022

浅谈国足、理想屯播客、《地下室笔记》和年终习得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推特上有一条点赞过万的推文,简述了摩洛哥足球能打入世界杯四强并不是运气使然。

早在2007年,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就花费了1200万英镑来重塑国家足球,这笔钱被用来新建设施良好的足球学院,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摩洛哥足球运动员。如今活跃在世界杯赛场的Youssef En-Nesyri、Azzedine Ounahi和Nayef Aguerd均为该学院的最新毕业生,出自该学院的足球运动员们也吸引了欧洲俱乐部和训练营的巨大兴趣。

摩洛哥的足球学院配备8个国际足联标准的球场,1个可控制气候的室内球场,4个五星级酒店和一个带有牙医设施的医疗中心。学院最大的优势是和法甲里昂足球俱乐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保证培训出的足球运动员有机会直达五大联赛进行磨炼。

爱抬杠的人觉得现在为摩洛哥效力的队员中大多数属于「归化」球员,没什么好吹嘘的。但是从基础设施和与大俱乐部的联系角度来说,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基建就不用多说了,要想软件好,首先要把硬件搞定。再看与欧洲五大联赛的俱乐部联系这一点,中国好像没有太多职业经纪人来运作此事(首先球员水平不行也是个硬伤,没有人才怎么推销),这次世界杯看到很多中国主播和博主前往卡塔尔观看世界杯,感觉他们这些懂球有资源又有语言优势的人,都有潜力胜任这个工作。

再来讲一个故事,好莱坞明星瑞安·雷诺兹收购了英格兰第五级别联赛的雷克瑟姆足球俱乐部,把一支历史悠久但是摇摇欲坠的小俱乐部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帮助俱乐部入驻《FIFA 22》,拿到TikTok赞助,拍摄了火爆的纪录片,明星助力流量大增。说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如果中国资本也可以效仿这个模式(狼队老板这种英超级别的先暂且不提),首先收购一家欧洲的小俱乐部,然后慢慢滋养,往后可以成为中国球员直达欧陆的桥梁。

正因为现在中国足球烂到骨子里了,才更有可能物极必反置之死地而后生。从现在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或是有更懂球的能研究出一套属于中国特色的足球改革之路,感觉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足球再次打进世界杯,甚至打出我现在都无法想象的好成绩,作为守候中国球迷的我们就没白活一趟。

理想屯播客

这个月录了三期中文播客。

136期对话我的老乡关雅荻,他是资深电影制片人和出品人,多档播客和视频节目的主理人,超马越野跑爱好者和克利伯环球帆船赛2019-20年度总冠军青岛号环球媒体船员。

我们聊到了:
- 如何看待成为专才和全才?是应该专注匠人精神还是跟着好奇心全面发展?
- 频繁转换跑道时会不会有前功尽弃的心理落差?是否需要极大的勇气来完成新的蜕变和转身?
- 想把人生活成怎样的一部电影?
- 分享两部改变人生的电影《天堂电影院》和《老人与海》
- 为什么诸如海明威这样内心强大的人会在晚年以自杀告别世界?
- 为什么说在城市生活比在户外参与极限运动更「狂野」?
- 健身不仅仅事关减肥,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如何应对人生的挫折低谷?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乐观性格?
- 分享我们的「小阳人」经历
- 如何看待求签拜佛这件事?浅谈安慰剂效应
- 如何看待成功人士的迷之自信
-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和有意义的?

137期的嘉宾是我的一位美国朋友Will Mannon(中文名字马晓伟)。我和Will因为写作结识,他是我参加的一档很火爆的线上写作课程Write of Passage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监。课程结束后,我邀请Will来我的英文播客Chiwi Journal做客,在采访他的过程中被他学习中文的热情所感染,同时也发现了Will对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热爱。这回邀请Will来录制一期中文节目,你来听听他的中文水平怎么样吧哈哈!

我们聊到了:
- 分享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和在不同城市发生的趣事
- 学习中文的秘籍:听中文播客。你猜他经常听的播客前三名是什么?
- 外国人视角看中国播客发展现状
- 学习中文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以及克服困境的过程?
- 给学英语朋友们的一些建议
- 浅谈球姐的线上导师Derek Sivers
- 马晓伟如何通过两封邮件,打开从事自己热爱职业的大门?
- 在网上主动去认识你想结识的人的方法,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交友和找工作方式吗?
- 线上写作会是人们未来的必修课吗?写作给人带来哪些收获?
- 浅谈爱默生、华莱士和加缪以及他们的名言


138期是一期守株待兔的串台节目,我和《在场证明》的主播yuhao以及视觉设计师tong姐一起聊了聊葡萄牙里斯本的前世今生,从古老的地理历史,一直到当下的旅行攻略和里斯本作为数字游民之都的魅力。如果你有意了解葡萄牙的文化历史,或是有前往里斯本旅行的计划,这期都是你不可错过的节目!

我们聊到了:
- 里斯本的过去,大西洋上的舞台
- 远古时期的里斯本及摩尔人的占领
- 里斯本建都与轰轰烈烈的大航海
- 葡萄牙与澳门
- 包容的里斯本——多民族大混杂,物种大发现
- 大文豪的里斯本——佩索阿与萨拉马戈
- 在地生活与旅游推荐
- 关于葡式蛋挞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儿
- 里斯本的旅游推荐,从市内到周边!
- 里斯本与数字游民

各大播客平台搜索【理想屯】即可收听,小宇宙收听地址: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e4bbbc9418a84a046eaa74e

读书推荐

之前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笔记》,只能说这本书的后劲儿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月脑海中时常常蹦现出一个因心灵扭曲而面目可憎的人在地下室咆哮呐喊然后奋笔疾书的样子。一方面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耻和唾弃,一方面又敬佩他的开诚布公以及有能力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

写年终总结时提到了,感觉我今年总体来看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的一年,为了让自己好过点,大脑开始自洽,美其名曰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潜深伏隩才有机会伺机而动。但坦白来讲,能感受到自己的惰性和逐渐消亡的激情,甚至有了安心立命的状态,不知是好是坏,但是内心会因此纠结,就说明修行的还没到家,精神内耗还是太过严重。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在他的讲座和播客中,经常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他的思想和心理学方法产生的深刻影响。他称赞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洞察和捕捉人类心理最深层冲突和动机的能力。《地下室笔记》的叙述者在第一部分对着想象中的听众自述,展现了他自视甚高却又自我唾弃,蔑视他人却又渴望得到认同的地下室人的形象。第二部分则通过回忆他与人交往的生活片段,揭示了他的身份焦虑和内心缺陷。

书中这个反英雄式主人公一生历尽坎坷,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感到苦恼,在社会中充满痛苦和屈辱的挣扎,却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内心充斥着怨恨却无处发泄,我不知道对他的境遇是充满共鸣还是共情,总之觉得像他这样自我价值和社会主流存在着割裂的个体大有人在。


此时想起另一位作家拜伦创造的一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英雄:「拜伦式英雄」。它指代的是主人公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拜伦自己就受困于跛足),经常游走于恶棍和英雄的边界,也许性情暴躁,也许愤世嫉俗,但同时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与现世的一切权贵和不公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多半自毁。


后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影响,比如《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大卫‧科波菲尔》的詹姆斯‧斯蒂福,包括《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源泉》中的洛克等等,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拜伦式英雄人物的存在。


文学史上存在的这些非同寻常的主人公们,和漫威漫画和电影中的传统英雄相比,可能配不上「英雄」的称号,但在我看来,当渺小的个体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撼动已然成熟的文化,也许「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出自己的路,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富含英雄气概的一件事吧,至于结局如何,谁又有资格去评判呢?

一周杂思


1. 这两年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应该是《黄石Yellowstone》里的Beth了,人狠话也毒,身为牛仔达顿家的唯一女丁,比其他任何一个儿子都有勇有谋,她可以小鸟依人般的和Rip看星星看月亮,下一秒被炸弹烧伤被歹徒暴揍毁容都丝毫不会屈服。

老爹达顿在第五季里说,「我一直以为Beth年纪大了,脾气就变小了,谁知道她的脾气与日俱增,像她这样活得如此恣意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的这些孩子里,一个让我日思夜想,一个让我充满怜悯,一个让我后悔不已,只有她让我嫉妒」。这大概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最高评价了。

In a world full of Karen, be like Beth.


2. 修行不是为了体验到什么样的状态,或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而是发现苦,去除苦,灭苦离苦的过程。

修行借由身体去感知体会,从意识沉入到潜意识,去除内心的焦躁不安,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3. 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你认为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4. 知名写作博主Dickie Bush通过统计30万粉丝和订阅者的答案后,汇总出【2022年度最系列】,简单翻译一下大家在今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 走出自己的路。
- 每天点击发布。
- 无关天赋,重在坚持。
- 建立信任需要时间。
- 行动高于一切。
- 拥有各个层次的朋友。
- 进步的速度与牺牲和坚持有着直接关系。
- 说「no」可以为「hell yes」腾出空间。
- 你还没有遇到自己最忠实的粉丝。
- 一切皆非你认为的样子。
- 学会授权才能扩大规模。
- 不要根据时间表来设定目标,要根据你所学到的东西来设定目标。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 勇往直前。
- 学习一项技能可以省去对下一笔开支的担忧。
- 为学习做预算。
- 没有职业道德,你将一事无成。
- 个人品牌是无价的。
- 复利是成功的关键。
- 如果你想成为金字塔顶端1%的人,就像1%的人一样行事。
-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 心随境转。
- 选对老师决定着你的学习进程,要有意为之。
- 衡量成功的方法:设定目标,采取行动,追踪结果。
- 立即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不要拖延。
- 轻松和容易并不相互排斥。
- 选择更难的那条路。
- 结识线上朋友,让网络生活变得真实。
- 没有人像你关心他们对你的看法那样关心你。
- 时间管理是通往成功的一项技能。
- 自律是使之成为习惯前的一种选择。
- 放手能为你打开另一扇大门。
- 有选择的决定谁能与你共餐。对邀请到你的餐桌的人要有所选择。
- 一切都是练习。
- 遵守对自己的承诺。
- 过度思考会毁掉好的想法。
- 愚弄我一次,我为你羞耻。愚弄我两次,我为自己羞耻。
- 为自己现身说法。
- 要么溺水,要么游泳,没有人会来救你。
- 你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
- 掌握主动权。
- 没有达成目标?改变训练。
- 建立可持续的收入。
- 对时间的看法可以改变。
- 有策略的选择行事的速度。
- 放慢速度,保持耐心。
- 善待自己。
- 工作不是答案。
- 利率是很重要的。

其他【最系列】可参考Dickie的Notion页面:https://vine-perch-730.notion.site/Dickie-s-Digest-Best-of-2022-Curation-4b938534ad6d44c8bb9ed2ca01ea9aa5

5.每次隔离时总会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2020年的时候写下了人生第一部英文小说《The Invisible Third Culture Adult》,这会儿又折腾出了一本《A Mosaic of Musings》,集合了这几年写的诗歌,散文和短篇故事,这两本书现在均在Amazon限免(截止到年底),欢迎捧场,别忘给一个五星好评呀哈哈哈!

Amazon:https://www.amazon.com/dp/B0BR47LRHN

Share

24/12/2022

2022 Year in Review and the Top 10 Annual Recommendations

Read Now
 
Picture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Here is the special edition featuring my year in review.

Fourteen years ago, I started writing year in review and published it on my birthday. 

At 33, Virginia Woolf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Voyage; Michelangelo painted his masterpiece on the dome of the Sistine Chapel; Jesus crucified himself for humans to receive forgiveness of sin ... 

Looking back on my year in 33, it seems like I have accomplished nothing. Still, I felt grateful for this eventless year as much as possible. It was a year of travelling around Europe and Asia, trying out various projects, experiencing the digital nomad lifestyle, measuring human civilisation with my feet and expanding my knowledge of a new reality with my heart.
​
Now, brace yourself for twelve chapters of stories that I'll be sharing with you!
Picture
January

On the last day of 2021, I spent time in Aveiro with musicians and locals. We kicked off the morning with an impromptu rooftop concert, and as the evening approached, we sang and danced along the streets.

When the New Year's Eve bell rang at midnight, we even "stole" a boat from the canals and celebrated from midnight to mid-day with nonstop singing and dancing.

My local Portuguese friends had told me that while Aveiro may not be as well-known as Lisbon or Porto, it has a unique charm that draws people to come back, especially to the VIC Art House.

Aveiro offers a Venice-like canal and colour seaside view. Still, more importantly, it's home to a community of creative artists and musicians who come together to generate new, exciting ideas and support each other in bringing them to fruition.

After spending s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I almost forgot about the beauty of offline life. However, my visit to VIC reminded me of the genuine care and love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real world.

February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Aveiro, where I have lived for almost six months. Aveiro is a diverse place where I made friend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including Colombia, Italy, Lithuania, Serbia, Argentina, and Portugal. I will truly miss everyone there.

I was invited to read poetry at a local bar as a farewell. It was an incredible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to recite Su Shi's Song of Water Tunes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receive applause from local people. Can you believe it?

Just a year ago,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be living in Portugal, let alone performing with Portuguese musicians in bars. Bu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I have learned to embrace the unexpected and let go of my ego and control instead, letting fate take me on this amazing journey.

I'm sure the people of Aveiro will remember the pink-haired Chinese girl who spoke terrible Portuguese and enjoyed a good laugh :P

​March

I returned to the UK this month, and my first stop was the Etihad Stadium to watch the Manchester derby. I haven't watched the Premier League in half a year, but I was immediately caught up in the excitement of the game.

Football is a great game that always brings me joy and tears and teaches me important life lessons: sometimes hard work pays off, and sometimes you need to accept the lousy result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I have been living a peaceful lifestyle in the countryside in England. Every day, I woke up practising yoga, writing and taking walks in the park when I needed a break. Apart from that, I also participated in two online courses:
  •  a VR lecture led by Balaji Srinivasan that focuses on The Network State, a new concept of "a highly aligned online community with a capacity for collective action that crowdfunds territory around the world and eventually gains diplomatic recognition from pre-existing states".
  • An 8-week online course hosted by Rebel Wisdom to strengthen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agency to deepen your 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and become more skilled at navigating complexity. 

By focusing on my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meaningful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I have created a peaceful and fulfilling lifestyle that brings me joy and contentment. 

April

This month,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the Blockchain Conference in Barcelona, hosted by Celo. As a long-time fan of FC Barcelona, also known as Barça, I was thrilled to finally visit Camp Nou and experience the atmosphere of a match in person.

Since 2003, I have gained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team's football philosophy led by Johan Cruyff and Catalan culture and history. It wa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 chant Barça's theme song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fans and watch the team emerge victorious.

After Barcelona, I went to a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 in Suffolk, England, to learn a centuries-old Buddhist meditation technique called Vipassana. For ten days, I followed a strict schedule that included waking up at 4 am, meditating for 12 hours a day, abstaining from digital devices,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music, physical contact, violence, and consuming meat and alcohol. This rigorous practice allowed me to delve deep into my inner self and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human suffering.
​
Despite the challenges, I found the experience to be incredibly transformative. The silence and solitude provided a rare opportunity for introspection and self-reflection, and I gaine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my thoughts and emotions. I'm grateful for the inner peace that has stayed with me long after the retreat ended.

□ Beyond Order by @jordanbpeterson Chinese version has launched today!□
- Starte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April 2021
- 4 months of hard work = 289,000 words & 322 pages
- Infinite waiting from the publisher (necessary editing□)
- Finally see the book out on China market! pic.twitter.com/WMB1xA544J

— Camellia 翊瑄 (@Camelliayang) May 25, 2022
​May

This month, I was delighted to mark the release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Beyond Order, which I co-translated with Steve Shi and Marcel Zhang. Moreover, I seized the chance to assess my personal development by composing a 30,000-word review on Dr Jordan Peterson's Self-authoring program. This exercise enabled me to scrutinize my life and think about what is most meaningful to me.

Dr Peterson mentioned the value of self-reflection in his book, arguing that we may never truly understand ourselves unless we set aside time to reflect on who we are. He suggests that writing about the past helps us articulate and analyze key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fe experiences, writing about the present allows us to evaluate 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writing about the future helps us consider what we truly desire.

To live a fulfilling life, one must engage in self-reflection and strive for self-awareness. This process, which may require solitude and introspection, ultimately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Without this understanding, we cannot genuinely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or fully embrace our lives.

​June

I had a spontaneous trip to Madeira this month to relax and was invited by some local friends to join them at the CR7 hotel to attend the annual fireworks festival. Seeing many familiar faces and having plenty to talk about with my old friends is always lovely.

One of the great things about being a digital nomad is having friends worldwide. Even though we don't see each other often, it's always a special feeling to know that someone will be happy to see you wherever you go.

Although it may seem like I am houseless with all my belongings in a suitcase, I view this minimalist lifestyle as an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a constraint. As Borges once said, "A writer — and, I believe, generally all persons — must think that whatever happens to him or her is a resource. All things have been given to us for a purpose, and an artist must feel this more intensely." 

As the fireworks lit up the night sky,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grateful for all the people who had helped me along the way. I knew this trip to Madeira was just one of many adventures to come, and I couldn't wait to see what the future held for me as a digital nomad.

​July

This month,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two of my online mentors, Derek Sivers and Tom Morgan, which has been incredibly beneficial.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listening to the words of a wise man can be superior to studying ten years of books. The insights and guidance I gained from interviewing them have helped me tackle some of th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that have been weighing on my mind. 

The Networked State, the latest book by Balaji published this month, has sparked a new round of writing cohort activity within the 1729 community. I joined Grant and Matt to assist with course design,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guest interviews. After spending a month working with them remotely, I have become even more convinced that remote work is becoming mainstream. 

My previous experience as a solo freelancer allowed me to discover the benefits of working asymmetrically. Still, my recent experience of organizing a writing cohort with team members in different time zones has shown me that remote work can be just as effective as working in person as long as everyone shares a common goal and has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many individuals are opting to work remotely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demand for flexibility in today's world.

August

I recently visited Portugal with my friend Monica, who has a similar background to mine. We are both from New Zealand and have worked in senior positions at banks there before leaving our jobs to move to London to pursue our artistic dream.

We are now independent creators who believe that following our passions and practising our craft consistently is the way to achieve a fulfilled life. I am grateful to have her with me on my life journey, where we can support and encourage each other along the way.

This month, I returned to CrossFit and could keep up with the progress, which reminded me that my body's potential is infinite, but my mind can sometimes hold me back. In the past, I used to dread going to CrossFit and would even cry during workouts because I was afraid of getting injured or being embarrassed. However, I realized that my perceived impossibilities were just in my head, and the reality was much less intimidating once I convinced myself to try. 
​
Developing an optimistic mindset is a practice similar to exercise. By constantly challenging myself and testing my boundaries, I can overcome self-doubt and see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This process can be full of uncertainty, pain, and frustration. Still, as long as I am alive, there is always a chance to achieve success and experience peak pleasure by form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ime.

2/ Please meet @Camelliayang, @InfiniteL88ps's new Social Media and Community Manager!

Sh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Jinan, China and went to New Zealand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n her 20s. She major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Communications, pic.twitter.com/0c7PFAR39U

— Jim O'Shaughnessy (@jposhaughnessy) October 4, 2022
September

This month, I was offered a job contract from OSV, a new investment firm focused on supporting creators and innovation, run by my favourite podcast host, Jim O'Shaughnessy. Jim shared the story of myself and my colleague on Twitter, discussing how we were "treasure-picked" by him through the internet.

This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in the future, you don't necessarily need a traditional resume to secure a job. Instead, it's important to focu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being consistent, and in time, you will be noticed and recognized by others.

In addition to this exciting job opportunity, I restarted my Chinese podcast channel, 理想屯, and have been interviewed by several major Chinese podcast channels to share my overseas experiences and life philosophies. I enjoy the long conversational format of podcasts, as they allow me to talk to people I admire, make new friends, and share my expertise and insights with listeners worldwide.

As a content creator, building something once and selling it multiple times is very appealing. Podcasts offer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o this, as they can be listened to anytime, anywhere, and by a potentially large audience.

Additionally, podcast listeners can often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by leaving comments or interacting with the host or other listeners through social media or other platforms (China market specifically). So why not give podcasting a try and see where your creativity and enthusiasm can take you?

October

Earlier this month, I travelled to Manchester to watch Haaland's live game and then headed to Italy for a three-week vacation.

In Naples, I watched my first Serie A match at the Maradona Stadium and walked the streets to try some delicious Italian food and wine. I took a day tour in the sun-drenched city of Pompeii, where I could experience a civilisation frozen in time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 I then took a boat trip to the beautiful island of Capri, where I marvelled at the stunning natural landscape.

From cathedrals to galleries, colosseums, fountains, squares, sculptures, and temples, humans have used the mundane aspects of nature to create brilliant civilisations. While the laws of physics may help us understand what we see in the universe, they cannot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Rome and the Vatican. Italy is truly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Despite seeing Michelangelo's The Creation of Adam countless times in print and on screen, I was overwhelmed with awe when I saw the frescoes in the Sistine Chapel dome in person. The beauty of these works made me feel that leaving behind such art, even at the cost of my health, would be a worthwhile trad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urn out and leave a lasting impact than to simply fade away. Maybe one day, after experiencing more of the world, I will find an ultimate goal worth sacrificing my life for.

November

Last year,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a psychedelic experience with the Grandfather plant in Portugal. During two trips over four days, I could "see" the themes that constantly haunt my mind: time, space, reality, and dreams.

This month, I went to an Ayahuasca retreat, which was life-changing. With the highly trained and compassionate facilitators leading the ceremony, I could delve deep into my own consciousness and confront some long-held beliefs and patterns. The journey was not always easy, but it was incredibly rewarding, and I came out of it feeling more grounded and connected to my true self.

After being away from home for three years, I recently embarked on a journey from Lisbon to London to Hong Kong to Jinan. Despite facing several challenges, including late flights, cancelled trains, and forced quarantines, I tried to view this mammoth journey as a game, with each stop being a level I had to pass. I rewarded myself with food and drink at each destination,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reuniting with my parents.

Kevin Kelly once said, "Humans are experts at inefficiency. All art, discovery, innovation, creation, are inherently inefficient. Efficiency is for robots, not us."

During the ongoing Covid-zero policy in China, I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mbrace a more leisurely and inefficient lifestyle. This has allowed me to understand the wisdom of the Stoics, who believe that complaining about things beyond our control only adds to our stress and does not change the situation. Instead, I have found it more fulfilling to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my parents at home and appreciate the simple things in life.

Most creative ideas often come when I'm not actively trying to be productive. It's during those moments of relaxation, when my mind is free to wander, that I come up with new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While it's essential to be efficient in some aspects of life, it's also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journey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destination.

​December

As a diehard football fan for over two decades, my excitement reaches new heights during the FIFA World Cup. This year marks my seventh time watching the World Cup, and although I don't have a specific team to root for, it's always a thrill to watch some of my favourite players compete on the field.

Football is brutal, with many players putting in years of hard work on the field but failing to achieve the championship they've always dreamed of. Similarly, fans spend countless hours cheering on their favorite team, only to be left disappointed time and again.

However, there's always a chance for hope in every moment of a football match. The key is never to give up until the final whistle blows. This philosophy has helped me stay motivated and face challenges in life with determination.
​
Even though some of the players I grew up watching have retired, seeing new stars rise up and knowing that the excitement of the game will never truly end allows me to continue experiencing the pure joy - even amidst the brutality - of football.
Picture

Annual Recommendation and Performance Review

  • Most recommend books: www.camelliayang.com/blog/2022-book-recommendation 
  • Most Listened Playlist: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yPqKyWlPs6qlYpATJyoNR?nd=1&si=2652d81fd77849e3
  • Most Read Newsletter and Listened Podcast
  • Documentary of the Year: All or Nothing: Arsenal
  • Blog post of the Year: How People Think
  • TV show of the Year: Yellowstone
  • Anime of the Year: Pantheon
  • Movie of the Year: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 Experience of the Year: Ayahuasca retreat
  • Most Listened Poem from A Paradise of Poems: Bluebird by Charles Bukowski
  • Most Listened episode from Chiwi Journal Podcast: #137: Breaking Rules, Solitary Socialite, Future Possibility Folders, Daydreaming and How to Live with Derek Sivers
  • Most Listened episode from 理想屯:对话Ellen | 直面减肥六大误区!用科学武装自己,收获健康美丽
  • WeChat Subscription Account: 9,000+
  • Weibo followers: 149,000+ 
  • Email Subscription: 1,300+
  • Podcast Subscription in total: 8,000+​
​
That's all! Happy holiday and see you next year! ?

Share

20/12/2022

当你想成为自己时,没有人是你的竞争对手 | 2022年终总结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33岁是一个足以摆脱童年的少不更事和青春的愤世嫉俗,但还不会失去年轻活力和热情的年龄。33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33岁的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留下了传世名画,33岁的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 而我的33岁好像一事无成,但也乐得其中。这一年继续游走于欧亚大陆,尝试着五花八门的项目,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用脚步丈量人类的文明,用心感受周遭的现实。那么,就在34岁的前夕分享下我的2022年回顾和总结吧。
​

一月 阿威罗(Aveiro)
​

我和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在葡萄牙的水城阿威罗一起跨年。我们一大早就跳上房顶,来了一场即兴演唱会;傍晚开始在街头一边压马路,一边载歌载舞。房东大叔骗我们说没法陪我们跨年了,假装开车离开,没想到在零点跨年钟声响起时,突然带着香槟和礼炮出现在眼前,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喝到微醺的我们还在阿威罗的运河上「偷」了一条船,从午夜凌晨唱跳到赤日当头。

刚来阿威罗的时候,当地朋友就和我说,这里虽然不如里斯本和波尔图名声响亮,但却有一股独特的吸引力,凡是在这儿住过的人,兜兜转转总会再回到这里,尤其是会回到VIC Aveiro Art House。之前打算做完音乐节的项目就回里斯本过大城市生活了,没想到我在这一待就是好几个月。这里有威尼斯的市景和热带岛屿的海景,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创意十足的艺术家和音乐人,每天总能一起碰撞出新奇有趣的点子,然后互相支持将点子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在web3玩太久快忘记线下生活美妙的我,在这里收获爱体验爱,唯有那些能触及到的东西,才更加真实可靠吧。
​

二月 阿威罗(Aveiro)
​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在阿威罗生活了将近半年后,终于迎来了正式告别的那一天。小小的阿威罗也像个联合国,这个月和来自哥伦比亚、意大利、立陶宛、塞尔维亚、阿根廷以及当地的葡萄牙朋友们没日没夜的整活送行趴体,临走前还受邀在当地酒吧表演了诗朗诵。能在异国他乡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并迎来阵阵掌声,这种情节我写小说的时候都没敢想过。

近两年选择臣服于宇宙的安排后,仿佛每天都充斥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去年的此时此刻,我肯定没想到今年会在葡萄牙生活,更没想到能和葡萄牙的音乐人们一起合作表演,连逛个商店和店主攀谈都能发现她是埃弗顿球员安德烈·戈麦斯的岳母。这几个月放飞自我的生活,让我打心眼里有喷涌而出的幸福感,我想阿威罗的人民肯定会记得那个葡语乱七八糟没事儿就爱傻乐的粉发中国女孩吧。
​

三月 曼彻斯特(Manchester)
​

再次回归英国,第一站立马奔赴伊蒂哈德球场观战曼彻斯特德比。大半年没在现场看英超,一来就被火爆的德比气氛所感染。不仅艳阳高照天气给力,我十分欣赏的球员德布劳内完成了双喜临门,帮助曼城最终以4:1的比分取得胜利。有趣的是上半场踢到一半,一位不怕死的曼联球迷突然跑到曼城球迷区来挑衅,然后被蓝月死忠们追着打跑,我也顺便和瓜帅签了个约,下赛季的梦幻足球买我嘛?

这个月在英国享受了一把梭罗《瓦尔登湖》式的田园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瑜伽冥想,之后深度工作,累了就去旁边的公园漫步。同时报名参加了不少线上课程:
- Balaji Srinivasan围绕《网络国家》主题开设的VR课程,成为可以摆脱地理位置限制的主权个体,在数字时代随时随地创造营收,并开展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沉浸式生活方式的实验,探究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 线上导师Tom Morgan推荐的为期8周的哲学课程《Sensemaking 101》,通过与思想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自由主权意识,发展就重大课题展开逻辑讨论的技能,为实现创造新文化新文明打下基础。
​

四月 巴塞罗那(Barcelona)
​

这个月有幸受到Celo的邀请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区块链大会,总算有机会一睹诺坎普的真容,实现我的「儿萨梦」。

Més que un club!巴萨不只是一家俱乐部,更是一种信仰。2003年跟随着小罗入坑巴萨,我便了解了克鲁伊夫的足球哲学和管理体系,学到了加泰罗尼亚的文化和历史,见证了巴萨梦二梦三队的辉煌... 作为近20年的巴萨球迷,此次亲临诺坎普球场,和近十万名球迷一起唱巴萨队歌,并见证球队赢球,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形容!自打荷兰人克鲁伊夫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执教巴萨开始,红蓝巴萨和荷兰足球就有了逃离不开的关系。克鲁伊夫贵为巴萨足球教父,将荷兰足球的「全攻全守」理念完全贯彻到巴萨的血液里。参观克鲁伊夫纪念展时,我也多次泪奔不止,从他遗留下的影像资料和物品中感受他对足球那深入骨髓的爱意。

结束了巴萨罗那的朝圣之旅,我又回到英国萨福克郡的内观冥想中心,和20多位学员一起挑战着身心的极限,学习内观这项流传了千年的佛家冥想技巧。这期间不能使用手机,不能说话,不能读写,不能听歌刷剧,不能和他人有任何身体接触,不能杀生,不能饮酒吃肉... 每天早上四点起床,静坐冥想12个小时,这就是我这十天的生活写照。以往我们总是习惯在外界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殊不知只有在内在的源头上解决了问题,我们才可以真正地摆脱痛苦,逐渐地修炼出一颗平静且充满喜乐的内心。这就是佛陀所教授的生活的艺术:藉由观察内在的实相,净化内心的杂染,不断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享有真正的安祥和快乐。
​

五月 里斯本(Lisbon)
​

撒花庆祝这个月我和史秀雄、张鹏程联合翻译的「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终于出版啦!我翻译的四个章节涉及亲密关系、过去记忆、求真务实和感恩生活,很适合那些陷入生活泥潭无法自拔,被过去记忆折磨无法摆脱,苦恼于如何教育子女,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人来阅读。

同时,我也完成了彼得森教授在书中提到的「书写个人成长史Self-authoring」的任务,通过审视自己的人生,写下了3万多字的复盘总结、优缺点分析和未来规划,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除非你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反思自我,不然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对自己最重要。仅仅满足当下的冲动和渴望,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书写过去可以让你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书写现在可以帮助你评估优缺点;书写未来让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在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我们与他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一个人必须要在那看似痛苦的独处中完成自我修行找到并拥有自己,在这之外没有什么属于我们,也没有什么我们能够给予。
​

六月 马德拉(Madeira)
​

临时起意来到C罗的家乡马德拉小岛休养生息,刚下飞机就被当地朋友拉来总裁的酒店参加趴体,大家欢歌热舞,吃喝玩乐,从白天嗨到夜晚,还赶上了一年一度的烟花节,顿时有了过年的感觉。

上次来马德拉的时候邂逅了《煽风点火》播客的主播Allison,并一起面朝大西洋,晒着暖阳录了一期关于自我认知的播客。这次回归又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老友重聚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作为数字游民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朋友吧,虽然我们不常见,但每去一个地方知道有人会为你的到来欢欣雀跃,那感觉真是无可比拟。

虽然我看似居无定所,全部家当就在一个行李箱中,但这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让更好的东西有机会进入我的生活。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发生在人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种资源,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有目的。尤其作为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更强烈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学会从发生在自身的每一件事情中找到美好的一面,必须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虽不受控制,但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爱你命运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你可以享用它提供的一切。
​

七月 里斯本(Lisbon)
​

本月采访了我的两位人生导师Derek Sivers和Tom Morgan,受益匪浅。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准备好了,老师便会出现。短短几小时的播客访谈,便点通了几大困扰我的哲学问题,让我充满信心且更加勇敢地去拥抱未知,各大播客平台搜索「Chiwi Journal」便可收听我们的对话。

年初的时候参与了Balaji Srinivasan的社群「1729」旗下的写作比赛,为期六周的时间内每周出一篇和「网络国家」主题呼应的论文。本想着参与玩玩,锻炼锻炼英文写作能力,没想到所写的两篇文章拿了周冠军,最后还被投票成为总冠军。这个月趁着Balaji发布新书《网络国家》的时机,1729社群又酝酿了新的一轮写作培训和比赛活动,而我也有幸被招募,负责课程设计、线上互动和嘉宾访谈等环节。和社群内的两位美国网友远程交流工作的这一个月,让我越来越相信数字游民鼻祖Pieter Levels关于「2035年全球将达到10亿数字游民」的预测。

以往我作为自由职业者都是单独作业,偶尔和客户联系下,剩下的时间我在哪个时区哪个国家都不重要。这会儿组织写作课程和比赛,三个人在不同时区共同作业,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便,只要大家怀抱一个共同的愿景,工作起来也是流畅顺心。远程工作已经在欧美国家成主流,DAO的崛起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从传统大企业离职三年有余,告别了曾经吐槽公司、老板和同事的负能量,继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好玩的事儿。
​

八月 波尔图(Porto)
​

和我有着相似背景的小Mo飞来葡萄牙体验草药疗养,我也借机和她重聚波尔图,一起交流我们的创作和灵修心得。我们这两个Chiwi girls都曾在新西兰的银行做到高管级别,裸辞后先后来到伦敦进修,现在也是闲不下来爱折腾的创作者。「人必须心怀混乱,才可在其中孕育出舞动之星」,正因为我们不惧怕无序的未来,听从内心的召唤随心所欲,才有机会享受现在的自由生活。感恩人生道路上有这样的同行者,互相鼓励互相理解,享受创作的过程,并在坚持练习的过程中,由艺入道。

这个月重新回归CrossFit的怀抱,从刚开始每次练都会拖后腿然后闷头大哭,到现在终于可以勉强跟上进度了,再次验证了身体的潜力无穷,只不过是大脑将我局限在一个盒子里。以前觉得自己是小白不可能完成CrossFit的高强度动作,也会担心受伤或者害怕丢人,但当我说服大脑去尝试之后,才发现所有的不可能均来自我的臆想,现实远没有脑补的可怕。

还记得高中大学时期跑个800米就要老命了,貌似从来没有及格过,现在每天跑个5000米不成问题,徒步31小时不睡觉也没什么大碍。时间是一个神奇的法宝,总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我要做的就是相信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其实也和运动一样,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就像龙虾教授在Lex Fridman的播客中谈到的那样,当你凝视深渊足够长久,那么终将会看到光明。当我一次次地去体验和尝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试探自己的潜力边界,大脑也会一次次地得到信号,慢慢意识到「其实我是可以的」。这个过程当然少不了彷徨痛苦、挫折失败和自我怀疑,但只要还活着,那就还没有结束。见到光明时的满足感远远可以抵消过程中的一切痛苦,和时间做朋友,就会有体验到那种巅峰快感的时刻。

九月 里斯本(Lisbon)
​

去年开始听Infinite Loops这档爷爷主持的播客节目,并持续在推特上和主播Jim O'Shaughnessy互动,这个月意外得到一份来自他新公司OSV的工作合同。OSV是一家聚焦创作者和AI创新的投资公司,投资了包括Stability.ai在内的10几家前沿科技和金融公司,明年还将为优秀的创作者提供奖学金和资助计划,解决他们为生计所困的烦恼,实现创作自由。Jim爷爷还在推特上分享了我和其他同事的故事,我们都是他从网上捡来的宝,无需投递简历,只需要负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贵人和金钱自然而然地就到手了。

这个月正式重启理想屯中文播客,同时也受邀做客或者串台其他播客(【九号酒馆】【躺赢人生】【Steve说】)。我很享受播客这种长谈对话模式,不仅可以和嘉宾就特定的话题分享专业知识或个人见解,借此深度的了解彼此交换意见,同时也实现了知名创作者Jack Butcher所倡导的「build once, sell twice」,让更多的听众随时随地倾听播客内容,并通过留言评论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里斯本参加Nearcon大会时碰到了科幻作家陈楸帆,他在我的群友syan播客上做过客,而我的播客嘉宾Steve和李梓新老师也都采访过他,看看世界有多小吧。和陈老师一起吃着贝伦塔的蛋挞,聊聊AI、创作者在web3、科幻和中国现状,又点燃了我从小就醉心其中的科幻梦,这两年写了不少科幻短篇,明年争取集结成册出版和大家分享!
​

十月 那不勒斯(Naples) 米兰(Milan) 罗马(Rome)
​

暂别里斯本之际,我又为自己新添了一枚纹身(火影和瑞莫的结合主题),喜欢在每个生活一年以上的地方找到当地有名的纹身师,为我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这个月首先飞赴曼彻斯特,只为现场一睹哈兰德的风采,每次来伊蒂哈德球场督战都能收获大比分的胜利,开心满满!接着马不停蹄地飞赴意大利,开始为期三周的休闲假期。在马拉多纳球场打卡我的首个意甲联赛现场,在那不勒斯走街串巷品尝意大利的美食美酒。在烈日暴晒下的庞贝古城长途漫步,感受凝固了千年历史的人类文明;在美不胜收的卡普里岛乘船游荡,赞叹大自然风景的美艳绝伦。大教堂、美术馆、斗兽场、喷泉、广场、雕塑、神殿... 人类可以将自然界平平无奇的东西加以利用创造辉煌的文明。物理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但却无法解释梵蒂冈和罗马的出现,意大利实乃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

尽管之前无数次浏览过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画作,当我亲自来到西斯廷教堂,抬头仰望穹顶壁画的真容,那种摄人心魄的震撼感让我欲罢不能。作为创作者,如若能像这些前辈一样留下如此精彩的传世之作,就算以健康作为代价,其实也在所不辞。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燃烧殆尽,也许有一天当我尝遍世间繁华,也会为了一个终极目标去拿生命交换。
​

十一月 香港(Hong Kong)
​

自从去年接触了Psychedelic Retreats之后,为我打开了一扇知觉之门,让我对宇宙和现实的认知有了升维的理解。这个月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流传千年的仙人掌Ayuhuasca疗养,并实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至高体验。近年来,对Psychedelic药物的研究逐渐增加,包括Tim Ferriss在内的诸多硅谷大佬均发现其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同时有助于改善人类意识的认知和理解,并对治疗药物成瘾有所帮助。

这个月终于在阔别家乡三年后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里斯本 - 伦敦 - 香港 - 济南,这条线路看起来耗时久久,还有一系列让人头大的隔离政策。但当我把自己看作是游戏中的主角,每到一站就算通过一个关卡,然后给自己点奖励(目的地逛吃逛吃),这样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就算是遇到飞机晚点、火车取消、强行隔离和佩戴口罩外加核酸检测,都可以看作是游戏的支线和必要的装备,而游戏的终极任务就是和爸妈相见。

在欧洲的这几年,我打了三针辉瑞疫苗,阳过一次。除了有些头疼和身体疲惫以外基本没什么症状,不高烧不咳嗽也没有失去嗅觉和味觉,三天复原又能活蹦乱跳。但是转阴后时常感觉脑子像浆糊一样不好用,不仅反应速度下降,而且简单的思考和计算都觉得费力,再加上体力显著下降,除了躺平什么也不想干。我从去年九月中招到今年七月期间,体力一直是一塌糊涂的状态,脑子虽然有逐渐转向清晰的变化,但还能感到相较之前的不灵光。后来硬着头皮去CrossFit想找回体力,也能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

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人类并不需要高效的生活。高效是机器人的专利。低效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探索发现都是低效的活动。人类应该把精力花费在优化创新、做决策和爱情上面」。回国后因为疫情政策基本处于宅家休养的状态,正好享受一下慵懒低效的生活。就像斯多葛派倡导的那样,除了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以外,抱怨其他不可控因素,也改变不了事实,除了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外,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不如尽自己所能做好防护措施,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

十二月 济南(Jinan)
​

本月迎来了我的第6届世界杯。1998年第一次知道世界杯是何物;02年世界杯友好的亚洲时间再加上还有中国坐阵,几乎场场不落的看了所有的比赛;06年正值青春期鸡血无处释放,看球激动时摔烂一个手机,差点砸了电视;10年沉浸在橙衣军团失利的阴影中,在路上看到一辆橙色大巴都要嗷嗷哭泣;14年再次因为荷兰哭得稀里哗啦,18年作为中立球迷入坑TAB从此开辟一条生(po)财之道;2022年世界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和老爹一起看球,见证了阿根廷时隔36年再次捧杯,梅西加冕称王。反观中国足球,正因为现在国足已经病入骨髓,才更有可能物极必反置之死地而后生。从现在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或是研究出一套属于中国特色的足球改革之路,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足球再次打进世界杯,甚至打出我现在都无法想象的好成绩,作为守候中国球迷的我们就没白活一趟。

年度最佳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 《The Network State》 by Balaji Srinivasan

影响最深的三个人:
- Jordan Peterson
- Jim O'Shaughnessy
- Lex Fridman

影响最深的体验:
- Ayahuasca Retreat in Portugal

最常听的歌单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4yPqKyWlPs6qlYpATJyoNR?si=23676452acd44f4f 

印象最深的纪录片
- 《孤注一掷:阿森纳 All or Nothing: Arsenal》

最常听的中/英文播客频道
- 《剧谈社》《跳岛FM》《东腔西调》
-《Founders Podcast》《What's Money》《Lex Fridman Podcast》

最常读的邮件订阅
详情参见:https://www.camelliayang.com/bp.html 

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 《Morgan Housel | 关于人类如何思考的17大总结》

最受益的网课
- 1729writers Cohort

今年游览过的地方Top3 
- 诺坎普球场
- 意大利卡普里岛
- 梵蒂冈

最欣赏的艺术家
- 卡拉瓦乔

最爱的一首诗
- 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 by Charles Baudelaire 

最推荐的剧集
- 《黄石Yellowstone》
- 《巴比伦柏林》
- 《万神殿》

最推荐的游戏
- Rusty Lake 锈湖系列

自媒体数据

- 微信公众号: 9,000+
- 微博关注者: 148,000+ 
- 邮件订阅者:1,300+
- 播客订阅者:8,000+

Share

10/12/2022

2022阅读汇总和书籍推荐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2022年一共读了55本书(往届回顾:2017, 2018, 2019, 2020, 2021)。今年阅读的内容偏向前沿科技、禅宗冥想以及俄罗斯作家的相关作品。结尾附上全年书单,以下为今年的推荐读物。

​The Network State by Balaji Srinivasan

Picture
《网络国家》这本书大概率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作者Balaji是天使投资人,Coinbase前首席技术官,Andreessen Horowitz合伙人。他持有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博士和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他在书中描绘的「网络国家」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群有着特定愿景的人围绕如何建立和管理社会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自治模式。起初以线上社群为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组织庞大到一定地步时,便可在线下众筹土地,寻求政治自治甚至外交承认。网络国家被视为一种随着加密数字货币诞生而随之形成的更广泛的政治叙事。区块链技术不应该仅限制于互联网世界,而是可以作为重新组织人类社会的核心技术。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也希望看到书中描述的「初创城市和网络国家」的兴起,以及围绕该概念而展开的沉浸式生活方式的实验。

俗话说,「大多数人高估了在一年内能取得的成就,却低估了在十年内能取得的成就」,世界在2000年到现在发生的变化远大于从1980到2000年发生的变化,下一个20年发生的巨变更会达到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Balaji的愿景可能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当然,十年后会不会全部发生,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和保证。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迭代自己的知识系统,尽早适应新兴商业模式以及远程工作,理解并驾驭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并主动去思考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如何为初创城市和网络国家的诞生做好准备?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by Aldous Huxley

Picture
当前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致幻剂(Psychedelics)的非虚构类论文和书籍,尤其是在医学和宗教哲学领域。而赫胥黎这本不太为人所知的书《知觉之门》或是《众妙之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他本人亲身体验致幻剂的感受。

我们人类对于致幻剂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医学、宗教和神学思想的萌芽也受惠于使用致幻物质,无论是用在治疗、占卜或者宗教仪式上面。在欧美很多国家,使用致幻蘑菇和仙人掌草药都是合法且普遍的存在。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社会便开始研究致幻剂的医疗贡献,现在有大量的科研报告证明致幻剂在治疗抑郁症、PTSD、强迫症、酗酒、药物成瘾等方面有积极的治愈效果。

上世纪90年代,致幻剂在硅谷复兴,包括乔布斯在内的科技巨头开始依靠服用低剂量的致幻剂提升创意、工作效率和整体的幸福感。从那时起,许多心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开始积极地推动相关立法,我很喜欢的主播Tim Ferriss也专门成立了基金会,研究致幻剂对于创伤和抑郁的治疗作用,从而为致幻剂正名。

赫胥黎通过和研究致幻剂的医生朋友交流,在该书中写下了如下评论:任何一个人在任一时刻都能记住所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且能感知到宇宙中所有地方发生的一切,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人类免于被海量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所冲击而陷入困惑。致幻剂起到的作用便是去掉这层过滤网,让人们可以在当下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所有信号。

再推荐一下在致幻药领域比较有权威的几个人和机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研究一下:
​
  • 营养科学博士、讲师和畅销书作家Michael Pollan,他的一系列关于植物、食物和致幻剂的书经常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网飞还有根据他的书改编的纪录片《如何改变你的思想》。
  • 知名主播和博主Tim Ferriss采访了不少在致幻剂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和研究员,可以登陆Tim的官方网站查看往届播客总结。
  • 知名主播和创业人Aubrey Marcus,他体验了20多次神圣的Ayahuasca草药,他的播客和文章聚焦致幻剂如何帮助我们摆脱抑郁和创伤,在更深的层次了解自我和现实。

最后,致幻药其实是和咖啡酒精一样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真正的解药,用起来还是需要谨慎小心,尤其不能上瘾,希望大家可以酌情了解、安全体验。

​Notes from Underground by Fyodor Dostoevsky

Picture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2》作者)在他的讲座和播客中,经常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他的思想和心理学方法产生的深刻影响。他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洞察和捕捉人类心理最深层冲突和动机的能力。
​
今年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本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地下室笔记》,其中短小精悍的《地下室笔记》尤为令人惊叹。这本150年前写的小说,读起来却是历久弥新,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犀利地照射着我们未曾改变的复杂人性。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住在彼得堡的40岁的退休公务员,在第一部分他对着想象中的听众自述,展现了他自视甚高却又自我唾弃,蔑视他人却又渴望得到认同的地下室人的形象。第二部分则通过回忆他与人交往的生活片段,揭示了他的身份焦虑和内心缺陷。

《地下室笔记》被认为是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当时19世纪的俄罗斯大陆被理性主义思潮所笼罩,知识分子们认为只需要发现所谓的「自然法则」便可以实现完全高效且有利可图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会做出有德行和合理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最有利于自我利益。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人性中有一种东西比自身最大利益更重要,为了它,人们可以抛弃理性、荣誉以及和平,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个体的自由和不受约束的意志。

生活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我们生而为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物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答案,可他却借着地下室人的咆哮和控诉,让我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看到书中这个反英雄式人物一生历尽坎坷,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感到苦恼,在社会中充满痛苦和屈辱的挣扎,却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内心充斥着怨恨却无处发泄,我们也许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会对他的境遇产生共情。
​
就像龙虾教授反复强调的秩序和混乱主题一样,也许我们能从此书中学到的一点是在混乱的自我意识和有序的社会规则找到平衡,才不至于因为命运的天平过渡倾向于哪一端而产生极端的痛苦。

​Blindness by José Saramago

Picture
在里斯本旅居的日子里,除了经常去往我最欣赏的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故居学习,还意外发现了葡萄牙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的基金会兼博物馆。

萨拉马戈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他是无政府共产主义的支持者和葡萄牙共产党党员,曾因提倡葡萄牙应该并入西班牙成为一省,而得罪了很多葡萄牙爱国人士,伤害了民众感情。在本国十分不受待见的他因此搬去西班牙生活,晚年才再次回到里斯本。除了为读者奉献大量优质的文学作品以外,萨拉马戈和西班牙女记者Pilar的爱情故事也颇为人道,以他们名字为题目的纪录片《José e Pilar》,便展现了萨拉马戈和Pilar的甜蜜忘年之恋。
​
2022年正值萨拉马戈100周年诞辰,葡萄牙境内也遍布着以此为主题的读书会和展览。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大环境下读这本《失明症漫记》,更让人有极强的代入感,理解「永远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的意义。《失明症漫记》讲述了失明突然犹如瘟疫一般在城市蔓延,为了控制疫情,不致愈演愈烈,感染者们被集中隔离,由军队把守。其中一位医生的妻子装作失明和其他失明者一样被关在一起,她目睹了在缺失视觉而随之丧失的社会秩序下,人们为了生存而兽性大发,道德沦丧。正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写到的那样,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无情斗争中,这道德品性成了一个徒劳无益的东西或障碍。

这本书像是一篇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论文,它通过拆解我们的社会,使社会文明化为乌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脆弱和易变性。失去视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周遭的「假恶丑」视而不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大千世界中的盲人,虽然有眼睛,却选择视而不见,虽然心里清楚发生了什么,却装作一无所知。

人类有时需要一场大规模的流行病来唤醒自我,发现表面荣光的文明之下所掩盖的种种黑暗事宜,记住我们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野蛮状态。就像萨拉马戈在书中写道的那样,「记住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争当一丝亮光吧,照亮自己,点亮他人,哪怕微弱,也可带来希望。

最后分享一下萨拉马戈的几条金句:
  1. 不要害怕,你所处的黑暗并不比你自己身体里的黑暗强大,它们只不过被皮肤个开了。我打赌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你一直带着黑暗生活,但这也没有吓到你 ...... 我亲爱的小伙子,你必须学会与外面世界的黑暗共处,就像学会与自己内心的黑暗共处。
  2. 我们唯一能谈论死亡的时间是在活着的时候,而不是之后。
  3. 困难的不是和他人一起生活,而是理解他们。
  4.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没有人会替你讲这个故事,因为没有人体验过你真正的生活。
  5.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我们可以把机器送上火星,却不去阻止对他人的杀害?
  6. 发自内心的话语永远不会被说出来,它们被卡在喉咙里,只能从眼睛里读出来。
  7. 在我们的体内有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本体。
  8. 我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奇怪的习惯,也不夸夸其谈。最重要的是,我不把写作的行为浪漫化。我不谈论在创作中遭受的痛苦,我也没有对空白页的恐惧,没有写作障碍,没有你们对于作家的那些刻板印象。
  9. 人们可能会问我,你对大家有什么建议吗?我从不给别人建议,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书写我看到的世界,而不是去改造世界。我不能独自改变世界,甚至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它。我能做的就是把我相信的世界写出来。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y Bessel van der Kolk

Picture
知名精神科医生和畅销书作家贝索尔·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整合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下了这本《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帮助我们看清创伤(Trauma)如何重塑人类的大脑,检讨了过往的药物和谈话治疗的有限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和训练正念思想,重建跟自己以及和他人的连结。

人类遭遇创伤后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而掩埋记忆,拒绝谈论或者陷入深深自责和羞愧当中,但是身体却不会忘记创伤,并以各种症状提醒我们需要处理那些回避的问题的难解之谜。通过阅读本书,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新的干预疗法,实现自救或者帮助他人,贝索尔表示,「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疗创伤的工作成为可能,那就是怀抱敬畏之心对待患者为了求生所做出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创伤带给我们的伤害,大多数人觉得经历过战争或者重大灾害的人才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殊不知,创伤无处不在。从家暴到校园霸凌,从童年长期遭受忽视到经历天灾人祸,从丧亲到失恋,从背叛到孤立,创伤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最主要的精神问题之一。

对于创伤幸存者来说,羞耻感是最普遍的情绪。比如说,有一个特别友善的人对你很好,但是你却有想杀了他的念头,这时你就会反思,我到底是怎么了?我肯定是疯了才会想杀了这个好人,此时便会产生羞耻感。其实,在大脑深处,这个人的声音容貌或者气味可能唤醒了你童年时遭到毒打的记忆,你的大脑可能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忘记,但是你的身体还会记着这份愤怒。一旦你受到创伤,它就会改变你的脑回路,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你身体对环境的反应。压力荷尔蒙不断侵蚀着你的身体,导致患病几率的增加。

谈话性质的心理治疗可以让你了解自己为什么在遇到特定事情的时候会有特定的反应,但却不能帮助你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不会出现同样的反应。你需要重新构建大脑和身体的连结,无论是瑜伽、舞蹈、太极,甚至是致幻剂都是重建连结的方式。

贝索尔·范德寇医生建议学校应该添加「自我调节」的课程,因为当前的社会陷入了药物滥用的状态,人们身体一不舒服就去吃药,而不是内观身体和头脑,找到真正不舒服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运动是好的,但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去解释为什么气功、瑜伽和原始舞蹈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创伤,缓解焦虑和压力。有时候让大人平静下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对待婴儿那样,抱抱抚摸轻言轻语,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被现代的「男子气概社会」所接纳。
​
人类的记忆是十分灵活的(有时甚至不可信),你身边肯定有一些总是在讲老生常谈故事的人,比如说他有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鱼,但他每次讲述这个故事时,鱼的尺寸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变大。但如果你去采访经历过战争创伤的老兵,他们的故事基本不会改变,因为他们的身体会将他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触发痛苦的感觉,由内而外的塑造他们的叙事模式。如果你有兄弟姐妹的话,尝试着回忆你们小时候发生的一件相同的事情,得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版本,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重造记忆。帮助创伤患者的方式就是先解放身体,然后再重造叙事。

​The Essential Byron by Lord Byron

Picture
每当面临世事纷争或是突感心绪不宁,我都喜欢选一本浪漫主义诗集捧在手中,有感情的朗读其中的一词一句,将思绪带到诗人描绘的世外桃源当中。其中,我尤其偏爱乔治·拜伦的诗集。

拜伦勋爵才华横溢且性格多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他一样如此透彻地捕捉到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当时启蒙运动席卷英国,理想主义之光照耀着欧洲大地,但是拜伦和一批年轻的创作者却对此感到不满,觉得人类的精神文明被太多的理性思想钝化,因此他联合约翰·济慈和珀西·雪莱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运动作为回应。

无论是济慈对自然界不可知之美的描绘,还是雪莱对社会衰败的展望,这些年轻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们都在寻求重塑大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崇高品性。而拜伦则以惊人的能量和丰裕的情感诉斥着对所处时代的不满,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伟大的冒险主义精神以及浓重忧郁的宿命论。

除了创作诗集以外,拜伦描绘的「拜伦式英雄」也令人印象深刻,特指主人公拥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拜伦自己就受困于跛足),经常游走于恶棍和英雄的边界,也许性情暴躁,也许愤世嫉俗,但同时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与现世的一切权贵和不公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多半自毁。后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影响,比如《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大卫‧科波菲尔》的詹姆斯‧斯蒂福,包括《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源泉》中的洛克等等,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拜伦式影响的存在。

欢迎可以关注我的油管频道【A PARADISE of POEMS】,欣赏我阅读的拜伦诗歌。

​The Lonely City by Olivia Laing

Picture
英国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很擅长描述困扰着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情绪:尽管我们身处闹市,每天被人群包围,却仿佛置身于孤岛,无人问津,更无人理解;尽管科技让我们可以打破地域边界,结识天南地北的人群,却也将我们禁锢在屏幕的牢笼中,孤独地不停刷屏。但是,孤独和渴望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单纯代表着我们还活着。

纵观历史,大多数孤独的灵魂都会转投艺术,用创造来化解这份形影相吊的感觉。在她的畅销书《孤独的城市》中,奥利维亚便讲述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艺术家身居闹市却孑然一身的生活。尽管人际关系无法满足他们在灵魂上的寄托,但是通过将孤独感传递到艺术中,他们在作品中找到意义,并收获了共鸣和理解。美国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凭借城市风景画而闻名。他的画作中最常见的便是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孤独人物,观众好似偷窥者一般,透过窗户或者建筑物,一窥这些都市人们的孤独之感。

虽然爱德华·霍珀一直否定他的画作是关于孤独的,但他本人确实有过长时间的孤身生活。1910年,霍珀从欧洲搬到了曼哈顿,他的画卖不出去,也为了生计而挣扎万分,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在当时的早婚传统下,他就像一个怪人。这种与城市和环境的分离感可以在霍珀的画作中一览无遗,他喜欢在夜间漫游城市,观察与他一样置身于都市却踽踽独行的人们,而观众也可以透过他的视角,亲身去感受他所观察到的孤独者的境况。而霍珀则通过这种将孤独变成创作性材料的方式,剥离了孤独带来的刺痛感,甚至与孤独成为朋友。

奥利维亚·莱恩又将视角聚焦到我们很熟悉的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身上。这位偶像级别的美国艺术家一直被众心捧月,仿佛孤独离他相距甚远。但如果仔细研究沃霍尔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习惯将自己置身事外,从人群中抽离出来。他作品中的一个持续主题便是「讲话」。沃霍尔录制了数以千计的对话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他出版的《a, A Novel》一书的内容,便是他在1965至1967年间的录音文稿。录音即是与人类联系的方式,也是与人保持距离的手法。通过聆听别人的对话记录,并发现他们的逻辑纰漏或者不标准的语音语调,沃霍尔也反射出了自己在语言上的挣扎。

当沃霍尔在7岁时因病休学,与同龄人疏远,他便追随母亲做起了艺术,再也没有融入学校,而他也时常因为自己浓重的匹兹堡口音而感到尴尬。尽管他完成了大学,并在纽约一举成名,他时常还是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觉得自己被排斥在社交圈之外。沃霍尔的另一件作品是时间胶囊,610个纸板箱装满了他13年来收集的东西,包括明信片、信件、报纸、杂志、照片、发票、巧克力蛋糕、比萨饼,甚至还有一只木乃伊的脚丫。我们为什么会有恋物癖?为什么要收集这些看似是垃圾的东西?也许每一件事物都对沃霍尔意义非凡,刨去现象看本质,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保留这些东西,而永远记住那些曾经与我们共享过这些东西的人们。
​
也许艺术无法治愈疾病,也不能让我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艺术却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种独特的链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世上并不孤单,总有人可以描述出我们无法描述的感觉,总有人与我们有共享一样的想法和困惑,在欣赏艺术之间,我们得到了共鸣,治愈了孤独。而我们也可以同样化孤独为创作的动力,将艺术这份魔法传承下去,不仅帮助自己度过困难和孤独的时期,也许,还会让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人,在看到你的作品时获得慰藉和灵感。

​Slam Dunk by Takehiko Inoue

Picture
今年随着《灌篮高手》剧场版上映的风头,我也重温了一遍这部伴随我长大的热血动漫。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总会第一时间守在电视前看这些引进的日漫,其中《圣斗士星矢》《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和《灌篮高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那个年代DVD盛行,我也买了这些动画片的碟片,只为完整地把故事看完。也会一遍一遍听着《灌篮高手》的主题曲,用中文标注着歌词,学会了《好想大声说爱你》和《直到世界尽头》。那时候最爱的人物是三井寿,从天才选手堕落到不良少年又凤凰涅槃的故事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课间休息的时候总会跑到操场上看男生打篮球,对学校里「不良少年帮派」的故事也格外感兴趣,要到了他们的QQ号,想要跟着他们「混社会」。当时逃课翻墙去网吧和KTV,学着抽烟喝酒恋爱甚至挑拨打架,中二地觉得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当然了,湘北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樱木的蜜汁自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性格,直到现在还能在我的为人处世中看到日漫对我的影响。

再次听到《灌篮高手》熟悉的主题曲旋律响起,已然是老泪纵横,用音乐锁定的记忆喷涌而来,我也畅游在青春的海洋中感慨没有经历成长中的傻气和痛苦,就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当理想化的精神和现实的社会之间充斥着不可协调的矛盾,我们反叛,发泄,质问,彷徨... 甚至做出所谓的「傻事」,但正是那股青春期特有的气息,让我们真正的展现生而为人的勃勃生机,纵使遍体鳞伤,在之后的日子里也不会忘记那时的赤子之心。

​无论是《灌篮高手》还是后来让我更加疯狂着迷的《火影忍者》,都教会了我什么是「活着」的感觉,在追求梦想和成长过程中尽管经历艰辛和挑战,也要勇往无前,同时不要忘记团队和友情的羁绊。

今年阅读汇总

Share

3/12/2022

34岁前的34条生活感悟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by MidJourney
我在每年生日月都会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感悟和所学所得(参见29,30,31,32,33)。

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旅居,接近年底才在阔别家乡三年后回国探亲。同一个地球,割裂的世界,我在东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冲击以及古老传统和现代科技的碰撞下度过了这多事的一年。

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写道,「我一直觉得,人类只能被同类拯救。地球不停地转动,光线不停地变化,大海无止境地拍打着岩石,一代又一代的人落地出生。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因为我们是彼此唯一的见证人。当我们停止彼此相拥时,就会被大海吞噬,光明也不复存在」。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是人性所在,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1. 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过程,顺势而为,无为而治。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的力量,允许客观失败的发生,但不允许主观自我设限。

2. 只有一件事能使疗愈创伤的工作成为可能,那就是怀抱敬畏之心对待他人和自己为了求生所做出的努力。
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人们各司其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最怕的是你穿着本属于这一场的戏服,却登错了舞台,演了一场不符合环境要求的戏码,然后还抱怨场下观众不解风情。审时度势在不同舞台展现自己的多面性,人生这场大戏才更有意思。

3. 「友情是独立人格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个人。」- 余秋雨

4. 人类并不需要高效的生活。高效是机器人的专利。低效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探索发现都是低效的活动。人类应该把精力花费在优化创新、做决策和爱情上面。

5. 没有人完全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并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疑惑和问题,但超强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这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更像一种现实扭曲力。记住,这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6. 主观能动地创造「好运」是一种思维模式,把自己放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参与各式各样的兴趣活动,去小众的地方旅游,然后和当地人闲聊。学会提问,学会倾听,逐渐培养可以和任何人攀谈的能力。

7. 你可能在想,为什么我要去做那些崇高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不将自己的人生和某种更大更高尚的东西挂钩,你可能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8. 创造力不是灵光一现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劳作的所得。大师们无论是否有灵感,都会每天出现在创作的地点坚持创作,只有业余人士才会有期待灵感到来的幻想。

9. 你不是「寻找」灵感,而是花时间「滋养」灵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究其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只有少数的作品为世人所知,那背后是经得起无聊的辛勤工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并不比其他人聪明多少,我只不过比他人处理问题时坐的时间更长。

10. 宗教是人类经历的核心所在,当代精英和学术界对它的否定存在着重大的盲点。即使你不信教,也应该去体验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多回顾经典的神话故事。寓言和神话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超越了时间的维度。我们可以借助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模式来理解人性,构建想要的未来。

11. 设计并不在于修饰外观,而在于物尽其用。设计不是我们去做什么,而是使之成为可能。

12. 我们通过图像感知,用隐喻思考,通过故事学习,用幻想创造。创作者的元职责是可以把他人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感和信息通过作品展现出来。

13. 「复利」的核心是保持增长,哪怕增长的速率不易察觉。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会在某一个节点给你带来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耐心的在黑暗中穴伏,才有机会在看见亮光时突破重围。 

14. 持续的渐进式进步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每周在改善生活方面做出1%的努力,那么2-3年后,甚至可能认不出曾经的自己。假设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整顿生活,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并保持10-20年,我们会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生活。只有上帝知道人类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当我们振作起来的时候,是最了不起的生物。

15. 人类通过代表理性和逻辑的左脑能意识和处理到的信息可能只有60个比特的大小,但周围却有1100万个比特的潜在信息可供我们使用,更恐怖的是外界还有1万亿个比特的信息是大脑完全意识不到的。这就体现了左脑的局限性:它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我们所谓的理性分析,只是基于那有限的信息之上。而代表着直觉和创意的右脑,则帮助我们在后台去感受和收集错过的1万亿个比特大小的信息。无论是依靠禅修冥想,还是借助自然界的动植物辅助进入心流或者是无意识的状态,都可以帮助我们去体验那无限的信息流,让我们看清现实。

16. 看待历史需要怀着温情和敬意,不以现代人的角度去评判当时人的行为,也许把你放在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你未必可以做出比当事人更好的决定。每个人终究会受困于原生家庭和所处的环境,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理解,天下太平。 

17. 你得出的结论越多,能体验到的就越少。

18. 《马太福音》中写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玄学一点来讲,你发送给宇宙什么样的信号,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19. 生活如此丰富,可以体验和记录的事情数不胜数。每天记录一点生活琐碎,或者情绪起伏,感觉这一天就没有白费,因为你用眼睛看到了,用心体验了,用脑子分析了... 经年累月,你对生活的洞察力将不断提高,他人也可以感受到你由内而发的生命力。

20. 「来吧,投身一种艺术,不管你做得多差或是多好,它都会让你的灵魂生长。这就是做艺术的理由,你不是为了出名或是致富去做艺术,而是为了让灵魂生长。包括边淋浴边唱歌,一个人随电台音乐起舞,画一幅室友的肖像,或者写一首诗,或是随便什么。请从事一种艺术,拥有蜕变的体验。」
- 库尔特·冯内古特

21. 当你身处矛盾之中,请留下来吧。如果你留下来便会看到,事物的真相不仅仅包括对立的两个方面,它还包括第三个部分,也就是和解。

22.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没有人会替你讲这个故事,因为没有人体验过你真正的生活。

23. 「不要害怕,你所处的黑暗并不比你自己身体里的黑暗强大,它们只不过被皮肤隔开了。我打赌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你一直带着黑暗生活,但这也没有吓到你 ...... 我亲爱的小伙子,你必须学会与外面世界的黑暗共处,就像学会与自己内心的黑暗共处。」
- 若泽·萨拉马戈

24. 没有底层的人生信仰支撑,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了迷茫和问题。我们只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摆布,每天活在解决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问题当中。人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学会为自己思考。

25. 时刻提醒自己避免三种思考方式:
- 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思维。
- 因为X所以Y这类型的简单归因。
- 给人和事物随意贴标签,或者偷懒直接使用刻板印象。

26. 格物致知,借假修真,人们应该拥有的最大野心和抱负是发展个人的品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一切外界的东西都可能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的品性将永远追随左右,并帮助我们在逆境中获胜。

27. 当我一次次地去体验和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试探自己的潜力边界,大脑也会一次次地得到信号,慢慢意识到「其实我可以的」。这个过程当然少不了彷徨痛苦、挫折失败和自我怀疑,但只要还活着,那就还没有结束。见到光明时的满足感远远可以抵消过程中的一切痛苦,和时间做朋友,就会有体验到那种巅峰快感的时刻。

28. 如果你放弃一次,哪怕是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上放弃了一次,那你就打开了放弃的大门,让自己知道放弃是可以的。

29. 当你想成为自己时,没有人是你的竞争对手。

30. 欲望可以把你带到很远的地方,但如果你一直跟着它走,你就成为了它的奴隶。

31.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受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合理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疯狂的存在。我们不能仅仅接受天才们符合我们认知的部分,而唾弃他们疯狂的特质或者缺点,而正是这些优缺点杂糅在一起,将他们塑造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个体。

32. 作品是会随着创作者的成长而变化的活物,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可以得到奖赏的。互联网传播看重的是B+的内容,配合A+的坚持。我们不需要每次都产出完美的文章,但却需要长久坚持。每个人都可以在持续创作中取得进步。没有人会连续创作100个烂到透顶的东西,要么他放弃了,要么他进步了。重要的是享受创作的过程,这样才能有动力常年累月地不停创作。

33. 遵从极简主义的生活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让更好的东西有机会进入自己的生活。
​
34. 把经历过的好事当作能量的源泉,把承受过的苦难化为有趣的故事,在说笑中与他人分享。真正体会到事无好坏,诠释在人。万事万物的发生自有道理,静观冥想,其义终将自现。

Share

30/11/2022

The Impact of China's Zero-Covid Policy: A First-Hand Look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Sixteen hours of flights, eight days quarantine at the hotel, and three days quarantine at home — my journey home sounds exhausting but worth it. After all, it's been more than three years since the last time I saw my parents in person due to the impact of Covid-19. 

Gathering with my loved ones is one of my purposes for visiting China. Another is to experience the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first-hand and record my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on the front line. 

After a mammoth quarantine time in hotels, I finally got out. I walked around my hometown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eems frozen in time right after the outburst of Covid. 

Ever wonder what a quarantine life looks like in China?

I flew back to China this month after 3 years of lockdown (now it’s open to foreigners with the right visas).

As a local quarantine rule, I must go to a quarantine hotel (see pic) for 5 days before heading home. pic.twitter.com/7WaBlATL5x

— Camellia 翊瑄 (@Camelliayang) November 16, 2022
When I went back to China once or twice a year pre-Covid time, I was always shocked by the fast development in my city (a tier-2 capital city with a population of 9 million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spring water and Confucius and Buddhism culture): newly built-up skyscrapers, cutting-edge digital solutions, high-speed commuting infrastructures, flourishing business scenes both online and in brick-and-mortar shops… 

However, this time, the same old physical world as I last left, yet people are here no more: lonely and desolate streets, depressed and dull malls and shops, masked men and women in white protection suits. Those newly emerged “Big Whites” are busy guarding each neighbourhood and running endless daily mass testing and biomedical surveillance. 

Empty street in city centre, Jinan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 received many friends' messages asking me if I was okay because they saw Chinese protesting video footage and images spread all over the internet. #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become trending topics on Twitter. 

Although the Chinese state media reported nothing on this issue (of course), tech-savvy Chinese citizens still have a way to inform themselves about what happened outside the Internet Wall (we call it “fan qiang, jump out of the wall” or “ke xue shang wang, scientific way of browsing the internet”). So I spent a couple of hours browsing online and chatted with my friend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o double-check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While writing this piece, friends told me the government immediately set up speed checkpoints on many roads and streets in Shanghai to check passersby, particularly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ee if they installed Twitter, YouTube, Telegram and other banned apps and the Firewall bypassing VPN apps. I don’t know the exact consequence once they find out we use those apps in mainland China but pretty bad for sure. 

Like when the BLM movement happened in America.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ought most Americans were going through riots and looting and living in a chaotic situation. Not true. The mainstream media selected topics and distributed concern with framed issues, filtered information and emphasised tones to "inform" citizens. The same applies in China. Thousands of protests out of 1.4 billion obedient citizens, so the majority of places are still "in peace”. 

People queuing for mass covid test everyday
Based on my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the fire that broke out last week in an apartment building in Urumqi, Xinjiang Province, killing at least ten people, was the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 People blamed the government's strict covid policy for blocking and controlling the exits of apartment buildings which led to this deadly event. 

Chinese people shared their frustration and resentment and criticised the government's zero covid stance. Large-scale protests are rare in China. However, in the past weekend, many demonstrations were reported in Beijing, Shanghai, Chongqing and Nanjing, asking the government to abandon the lockdown policy and seek freedom. 

According to China's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residents must add their name, identity card number, travel history, health status, and contact with infected people to WeChat. A QR code will then be generated to dictate whether a person can travel freely.

Different provinces or cities/towns may have different rules. Still, in general, a red code means a person's virus test result is positive and must go to the quarantine camps to observe five days of quarantine. A yellow code implies a person might contact infected people and need to stay home and conduct a five-day isolation. In contrast, a green code means no restrictions are imposed.

This health-tracking app is now required for entry almost everywhere, including offices, transport stations, stores, malls and taxis. Even with a green code, it will expire in 24 - 48 hours, so people have to go for the test every day. Without it, ordinary life grinds to a halt. 

My green covid pass and people waiting to get tested in order to get the green code
I was mentally prepared to do daily virus tests and scan the health tracking code everywhere I went. After three weeks, I was drained and shattered. Imagine Chinese people who have had to go through this for THREE years! 

What's worse, during three years of lockdown (though there were a couple of months in the summertime when people enjoyed a bit of freedom), students were stuck at home and received online education without in-person interaction; small business owners were forced to shut down their business without any income. When disaster hits the country, individuals pay the price. 

Disrupted economy, demoralised spirit, deteriorating mental health… There are numerous problems facing Chinese citize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hasn't figured out the right solution to prevent the situation from going steadily downhill. 

Going through my Twitter feeds and watching those brave young people's demonstration videos, it's hard not to think about what happened at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History always repeats itself, and what will happen this time? 

Most people might forget those protests, like many other tragedies in this land. If you look at the demographics of protesters, the majority are students, full of zeal and enthusiasm. I adore their spirits, and I was one of them. However, without a solid crowd foundation and rational strategy, the result was either failing or as ugly as the French Revolution. 

I'm a typical middle-class representative in China. People with similar upbringing as me either choose to go overseas or establish their comfortable life in China, which means we wouldn't want to see a violent and chaotic revolution to end the CCP's regime. 

With that said, although western media added fire to the fuel while reporting those protesting, China is still "at peace", and most people will queue at the test centre and obey the rule to exchange for their normal daily activities. 

A couple of days ago, I refused to go to do the virus test and persuaded my family not to go to protest this stupid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The next day my parents received a warning text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sked them to test immediately; otherwise, they would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y.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The chance for individuals to escape the totalitarian ruling under this sky is rare but still possible. I hope everyone who dares to express their true will is well. I hope one day,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massive blaze and bring real peace to this land. 

“写给未来或写给过去,写给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写给一个人人各异又不孤独为继的时代——写给一个真相常在、既往也不能被抹杀的时代:来自同化无异的年代,来自荒僻独居的年代,来自老大哥的年代,来自双重思考的年代——敬禮!”

- 乔治·奥威尔《1984》 pic.twitter.com/yfYHUK78Em

— Camellia 翊瑄 (@Camelliayang) November 29, 2022

Note: thanks @richardreeze @BerkeleyWanner @linggih_ngurah, for proofreading this piece and making constructive feedback. 
​

While researching China's protesting, I found many Twitter accounts use old footage or share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bout what truly happened in China. Good reminder for my readers to cultivate media literacy and never be fooled by those evil media manipulation and disinformation. 

Share

26/11/2022

浅谈美第奇家族、诗人拜伦和一周杂思

Read Now
 
               
Picture
我最近加入了美国知名投资人詹姆斯·奥肖内西(James O'Shaughnessy)的新公司OSV,负责数字媒体和内容营销。

之前在接受【九号酒馆】播客的采访中提到过,我从事过的所有工作和项目都不是主动投递CV得到的,而是依借互联网的力量,创造了个人品牌,从而迎来了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和新老板詹姆斯·奥肖内西的缘分便来自于推特上的互动,作为他播客【Infinite Loops】的忠实听众,经常会在他的相关推文下留下我收听后的所思所感,就这么一来二去,等他的新公司需要品牌内容相关的人才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我,连传统的面试都省略了。

提起奥肖内西家族,不仅新老板在投资领域叱咤风云,他的儿子Patrick也子承父业,不仅在投资圈混的风生水起,同时也打造了商业媒体帝国Colossus®,集合了诸多创投内容频道,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优质讯息。他的妻子和其他儿女也在艺术和娱乐领域有所造诣。

这让我不由想起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美第奇家族。虽然詹姆斯·奥肖内西尚不能与之媲美,但他的新公司OSV即将于明年上线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Fellowship),便借鉴了美第奇家族资助艺术家的模式。当时美第奇家族成功孵化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忍者神龟(不是):达芬奇、拉斐尔、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OSV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也将聚焦创业者和创作者,为申请成功的候选人提供生活所需的费用,让他们可以专心聚焦搭建项目或者创作作品。

目前,美第奇家族开创的赞助制度最好的应用案例属于彼得·泰尔(Peter Thiel)。泰尔奖学金(The Thiel Fellowship)项目在十年内总共投资了约2000万美元,向有前途的年轻人支付10万美元,帮助他们从大学辍学从而专心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过去的受益人包括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Figma的创始人Dylan Field和Luminar的创始人Austin Russell。

随着创作者经济的发展,超级富豪们投资「个体」的行为将不再是罕见的特例。就在写这篇推送时,我得知我的写作导师David Perell也推出了他的写作奖学金计划Writer's Fellowship,为成功申请人提供5万美元并支付其6个月的生活费。当每个人可以不再为生存担忧,而可以将时间精力致力于创造自己感兴趣又对世界有意义的项目时,这场正和(非零和)游戏才是真正的生命游戏。

诗人拜伦

这周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一本2015年在奥克兰淘到的拜伦诗集。

翻到折角的一页,是一首拜伦写给诗人查尔斯·丘吉尔的缅怀诗,记不得当时为什么要在这里折角,就在合上书的刹那,突然注意到左上角还有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在我33岁生日时》,巧了,让我在33岁末尾读到这首诗。

说到诗人乔治·拜伦,他在其叔祖父1798年去世后继承了拜伦勋爵的名号,还同时继承了位于苏格兰的一座破败的祖传庄园。拜伦才华横溢且性格多变,据传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还在房间里养了一头熊。在拜伦众多的绯闻女友中,卡罗林·兰姆女爵是最为出名的一位,她曾评价拜伦为「疯、坏、危险 mad, bad, and dangerous」。

随着《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出版,拜伦一跃成为文学界的明星,又凭借着狂野不羁的生活方式和好战好斗的性格顿时成为全英的焦点名人。没有哪个作家能像拜伦一样如此透彻地捕捉到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当时启蒙运动席卷英国,理性主义热潮照耀着欧洲大地,但是拜伦和一批年轻的创作者却对此感到不满,觉得人类的精神文明被太多的理性思想所钝化,因此他联合约翰·济慈和珀西·雪莱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运动作为回应。

无论是济慈对自然界不可知之美的描绘,还是雪莱对社会衰败的展望,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都在寻求重塑人类对于美和自然的理解。而拜伦则以惊人的能量和丰裕的情感诉斥着对所处时代的不满,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伟大的冒险主义精神以及浓重忧郁的宿命论。

拜伦创造的「拜伦式英雄」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指代的是主人公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拜伦自己就受困于跛足),经常游走于恶棍和英雄的边界,也许性情暴躁,也许愤世嫉俗,但同时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与现世的一切权贵和不公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多半自毁。后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影响,比如《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大卫‧科波菲尔》的詹姆斯‧斯蒂福,包括《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源泉》中的洛克等等,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拜伦式英雄人物的存在。

拜伦于19世纪20年代参与了推动希腊从奥斯曼帝国独立的活动,他利用自己的名气为希腊革命者筹集资金,甚至亲身投入到战斗当中。而拜伦的命运也和他的浪漫主义朋友济慈和雪莱一样,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他们反抗的世界。对于这些一言一行都致力于浪漫主义理想的人们来说,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Picture

一周杂思

1. 我的网友Chance(也是Chiwi Journal英文播客的首位嘉宾)最近加入了致力于打造数字游民护照,建立互联网国家的Plumia。

他的第一个项目便是打造为期六周的线上课程,主要聚焦:
- 探讨知名创投人Balaji Srinivasan的著作《网络国家》
- 与来自世界各地对互联网国家感兴趣的人建立联系
- 加入现有互联网国家项目或集思广益合作创办新的项目
- 聆听互联网国家项目创始人的演讲

该课程旨在加速全球流动性,打造数字游民护照,聚集志同道合的才俊共同学习,加深合作。
如果你对互联网国家/网络国家、数字游民生活、创业城市和web3 / DAO话题感兴趣的话,不要错过这次为将于明年一月正式启动的为期六周的课程!

名额限制为100人,课程完全免费,只要保证每周拿出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即可。申请地址:
https://plumia.org/internet-country-cohort/

2.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瑞克和莫蒂》第六季第七集可谓封神!不仅打破第四堵墙,把故事创作的套路和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展示的一览无余,全程还充斥着创作领域的黑梗,让人笑得合不拢嘴!期间还自黑了故事大王那一集里小火车的购买链接是假的,然后给影迷一个能「买」周边的链接:https://rick-plush.biz/ 

莫蒂借助坎贝尔之口说出了创作者的诅咒:天才创作者非死即疯,因为发挥创意也是一种精神疾病,是有才华的创作者们不得不牺牲所谓的健康换取的产物,只有那些平庸的创作者才可以苟活。创作本应是自然而然成型的产物,而不需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这里又有了宿命论的意味。

3.  你觉得我被西方洗脑,我觉得你被圈养失智,最后各自开心就好。

4. 你得出的结论越多,能体验到的就越少。

5. 世界杯期间的日常:晚上六点以前工作睡觉;晚上六点以后足球时间,中场休息跑社区做个核酸,比赛间隙和美英同事们开会约聊。

自2019年开始数字游民➕远程办公以后,我彻底告别了朝九晚五,迎来异步工作模式,不仅自由自在,而且多产高效。提前预告一下,下周三要和我的一位老乡在知乎做一场关于「未来」的直播,展开聊聊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你们猜他是谁?

6. 大多数人宁愿选择确定的不幸,也不愿意去面对不确定性。

7. 以往推崇的10000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一生只埋头苦干一件事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人们应该拥抱10000种实验定律,那就是多在生活中进行那些低风险高回报的实验,不断试错,总结经验,并在反思中前行。


Share

21/11/2022

浅谈龙虾教授回归推特、世界杯、《梦室》、新剧推荐和新冠后遗症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埃隆·马斯克接手推特后,先是大刀阔斧削减人员,然后将不少消失在推特平台的大V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其中就有因谈论跨性别者议题而被推特禁言的「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

彼得森教授算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公众人物了,除了去年和【Steve说】的主播@史秀雄,以及人在加拿大的译者@张鹏程 联合翻译了教授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 Beyond Order》,我也通过完成教授的线上写作项目【书写人生Self-authoring】和官网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关于亲密关系的问题。

彼得森教授每周一会发送一篇邮件推送,每每阅读都觉得教授好像正对着我在说话,简单编译总结一下该邮件订阅中的金句和观点:


1. 你可能在想,为什么我要去做那些崇高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不将自己的人生和某种更大更高尚的东西挂钩,你可能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2. 如果你真的想要什么,就可以拥有它。现在的问题是,你说的真正想要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你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确定事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


3. 在葬礼或者任何悲伤离别的场合中做一个有用的人。每个人此时都哀痛欲绝,如果你能站出来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成为他人的依靠。在悲剧面前,做一个有用的人远比做一个哭哭啼啼的人有价值。


4. 生命是一场苦旅,你能做的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至少没有那么的痛苦。


5. 不是你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它们选择你。你知道的,要对自己不在乎的东西产生兴趣真的很难,尽管背后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比如说,你知道考试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的材料十分无聊,你并不能一直借助意志力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去学习,你总会走神,总在抗拒。但是,如果你对某些东西产生了兴趣,你便可以为此付出一切努力,直至精疲力尽也在所不辞。


6. 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你不可能完美地平衡一切,你需要做出选择,完成必要的牺牲。


7. 人们往往不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因为他们不喜欢看到明确的失败条件。所以人们在设定目标时常常模棱两可,这简直太容易了,目标不清晰,行动自然也跟不上,所以一直达不成目标好像也不是自己的错了。


8. 你应该如何武装自己?从言语做起。用词精确,说到做到,读读历史上伟大的人们留下的话语。


9. 你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需要做出改变,但是你也知道改变的过程充满着艰难险阻,你感到害怕,然后不断拖延。但是你在拖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焦虑对吧。你感觉自己背叛了自己,内心充满了羞耻,然后更加焦虑。如果你一直没有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那就会越陷越深。所以逃避命运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你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并用行动做出回应。


10. 婚姻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诚实。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婚姻双方每周需要至少90分钟开诚布公的交谈,分享彼此的生活,讨论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共同经营家庭。


11. 将自己与昨天的你相比,而不是和今天的别人相比,因为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在刚开始你可能起点很低,但你最终的目标是每天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一下子打败别人。


12. 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这样的问题,不如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成为适合别人的伴侣」。如果你专注于解答这个问题上,我可以保证,你会找到合适的伴侣。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觉得女人想要什么?她们希望你是强壮可以依靠的,她们希望你很酷又有冒险精神,她们希望你有所建树并慷慨大方。如果你专注成为王子,你终会得到自己的公主。


13. 充满智慧的人会通过真心帮助他人得到满足感。


14. 你必须时刻审视自己身旁的朋友,如果你和他们分享好消息,他们会替你开心,还是心怀嫉妒?如果你和他们分享坏消息,他们会替你分忧,还是暗自高兴?


15. 浪漫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需要拥有十足的勇气将自己的信任托付于他人的身上。培养信任的第一步是不对自己撒谎,因为如果你撒谎了,就无法保持对自己的信任,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人,又怎么可能去相信他人?


16. 人们应该拥有的最大野心和抱负是发展个人的品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一切外界的东西都可能离你而去,但是你的品性将永远追随着你,并使你在逆境中获胜。


17. 我们需要常规和传统,它们代表着秩序。过渡的强调秩序虽然不好,但完全废除的话,混乱便会将我们淹没。


18. 持续的渐进式进步对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可思议。如果你每周在改善生活方面做出1%的努力,那么2-3年后,你甚至可能认不出曾经的自己。假设你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整顿生活,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并保持10-20年,你会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生活。只有上帝知道人类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当我们振作起来的时候,是最了不起的生物。


19. 每个人的祖国即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大敌人。因为它把你压制得服服帖帖,要求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事。它把你的个性降低到其他人所能容忍的程度,将你的潜力限制在单一的发展方向。然而,它也为你提供了一个称为家的地方,你会收获先辈们的文化与智慧,继承前人们的行动后果。


20.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Picture

大卫·林奇《梦室》

在济南隔离酒店的那五天,我读完了大卫·林奇的自传《梦室 Room to Dream》,其中最有共鸣的一段:

「大卫一直是个生性欢快、个性阳光的人,但他却被黑暗的东西所吸引。林奇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了一种高度的觉察力,他称之为一种能感受到万物的表象之下所潜伏着的疯狂的痛苦和腐朽的能力。新事物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滑向混乱,林奇对这种熵增生来就异常敏感。」

作为不折不扣的阳光派乐观主义者的我,和大卫一样,也莫名其妙地对黑暗的事物有着谜一样的痴恋,总感觉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照亮世间和人心的黑暗角落。之前邀约过的几个播客嘉宾,会不约而同地在节目中敞开心扉聊他们的至暗时刻,之前还有一位嘉宾打趣说:你这个节目是个心理咨询专场(therapy session)嘛?其实我只是一个好奇又专注的倾听者罢了,给嘉宾们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让他们可以充满安全感的释放压抑的情感。

每当有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时,我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之前去洛杉矶旅游还专门开车到好莱坞的穆赫兰道顶礼膜拜。第一次看《穆赫兰道》被吓到半死,也没完全搞明白剧情走向,却被梦与现实和精神分裂的主题所吸引。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后,甚至都能背过部分台词,也对剧中的虚实时间线和每个角色代表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卫最著名的创作主题是梦和潜意识,这也是我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他独树一帜的迷幻和诡异风格,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激励着后辈勇于突破现有题材和风格的限制,打造独特的品味和风格。

通过阅读名人自传,我发现那些拥有迷之自信的人都实现了自己一开始都没料到的成就。香奈儿起初只想卖个帽子,却成就了时尚帝国;拉里·艾利森本想做个好一点的软件,却打造出甲骨文公司;David Perell写作的初衷是找到可以交流的朋友,现在发展出有上千学生的写作课程...

没有人完全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并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疑惑和问题,但超强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这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更像一种现实扭曲力。

​记住,这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Picture

世界杯

人生不过20几届世界杯。且看且珍惜。

1998年第一次知道世界杯是何物,当时在发小家留宿过夜,跟着她爸妈半夜爬起来迷迷糊糊地看了场法国决赛完胜巴西。之前一直看甲A的我,从那时起也对国际足球有了兴趣,印象最深的便是后来报纸上经常提及的英阿大战,帅气的贝克汉姆和小奸巨滑的西蒙尼。

2002年世界杯友好的亚洲时间再加上还有中国坐阵,几乎场场不落的看了所有的比赛,还给中国队的许多球员做了剪报本(可惜他的名字现在连提都不能提了),也在这届世界杯迷上了666的小罗,并跟随他入坑巴萨。

06年世界杯正值青春期鸡血无处释放,看球激动时摔烂一个手机,还差点砸了电视。没想到黄健翔和齐祖比我更激动,一个直接喊没了央视工作(现在来看倒也不是一件坏事),一个怒发冲冠撞翻对手红牌离场。

10年世界杯刚结束便踏上了前往新西兰的航班,沉浸在橙衣军团失利的阴影中,在路上看到一辆橙色大巴都要嗷嗷哭泣,也在那时候立下了荷兰夺冠我LB的豪言壮语(怎么还没机会实现…

14年世界杯和18年世界杯上基本是和新西兰的好基友们在酒吧或者赌场观看(期间去了趟阿根廷终于体验到南美球迷的疯狂)。印象最深的是入坑TAB从此开辟一条生(po)财之道,以及赶着看球乱停车,被贴了一张200刀的罚单显示是凌晨四点开的(莫不是哪个球迷主队输了正愁没处发泄…

2022年世界杯又回到国内可以和老爹一起看球了!这两年我也佛系许多,也没主队了也不激动了,关键就是看得开心,能多看一眼喜欢的球员们在绿茵场上驰骋飞扬,老姐姐就十分心满意足了!

你的世界杯记忆是什么呢?

推荐两部网飞(Netflix)的新番。

1. 《古代启示录Ancient Apocalypse》

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文明之前,也许曾经存在过更高级的文明,而如今那些遗存于世的神秘建筑,便是他们当时的产物?就像我在微小说《进入数字黑暗时代》中写道的那样,也许前文明已经发展到极致,但是因为是数字存储的形式,在受到冲击后所有数据均被抹去。如今剩下的是看似愚笨的石板和文稿,让我们误以为前人的发展水平不过如此。

我在葡萄牙进行草药疗养看到和感受到的「幻象」,在看完《古代启示录》之后,也找到了科学依据。这几年学习约瑟夫·坎贝尔关于远古神话启示的知识点也通过此剧串联了起来。知名博主Tim Urban曾经提到的人类文明过滤器可能真实存在,我们当前究竟处于大过滤器之前还是之后无人知晓。当我们在宏大的宇宙观中盲目翱翔,最真实也最值得信赖的就是此时此刻的我思我感了吧。

2. 《1899》

这两年最喜欢的剧集是网飞出品的德剧《暗黑 Dark》,这部交织了时空变幻和因果牵连的烧脑剧实在让我欲罢不能。如今同一制作团队又推出了新的剧集《1899》,继续聚焦我感兴趣的模拟器理论和大脑意识主题,这周刷完第一季已然兴奋不已,期待后续的故事能进一步让我打开思维。

2400多年前,柏拉图提出了「洞穴理论」:揭示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个影子。21世纪,脑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意识都是由脉冲信号组成,我们现实世界可能只是一个操作界面,而真正的系统,才是我们暂时无法触及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转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蓝本让我们去遵循?一系列的哲学问题拷问着不知道怎么就登上船且各自心怀鬼胎的旅客们,让我们质疑所谓的真实世界,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因缘际遇。

最后,再推荐下我一直在追的美剧《黄石》,这个月第五季新鲜出炉。故事从一个农场家族的故事入手,展现了美国西部美印种族矛盾和新兴资本与旧势力牛仔精神对撞的议题。记得之前在拉脱维亚和俄罗斯大佬工作时,老头儿特别爱追这部剧,也因为这部剧让我和他有了好多共同话题,又是一个追随自己爱好敲开一扇机会大门的典例。
​

一周杂思

1. 「友情是独立人格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个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生命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而这种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有没有使其他生命因你而安全,而高兴,而解困。」

- 余秋雨

2. 这两天和好姬友吃辣王一边联机玩游戏,一边交流新冠症状和后遗症。

我人在欧洲这几年确定的就得过一次,而且除了累以外基本没什么症状,也不高烧也不咳嗽,三天复原又能活蹦乱跳;吃辣王最近刚在新西兰中招,高烧了一周,整个人被咳嗽和发烧其他症状折腾的不成人样,时断时续的丧失嗅觉,出门拿个信都要气喘吁吁。

我们俩都是打了三针辉瑞,得完后均感觉脑子像浆糊一样,不仅反应速度下降,而且简单的思考和计算都觉得费力,再加上体力显著下降,除了躺平什么也不想干。我从去年九月中招到今年七月期间,体力一直是一塌糊涂的状态,脑子虽然有逐渐清晰化的变化,但还是能感到和之前相比的不灵光。后来硬着头皮去CrossFit想找回体力,也能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

哎,当然是能不得就不得,得了也只能接受现实,不如以前聪明不如以前体力好还能怎么办呢?凑合着过呗。人生走一遭,除了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以外,抱怨其他不可控因素,也改变不了事实,除了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外,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3. 凯文·凯利说:「人类并不需要高效的生活。高效是机器人的专利。低效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探索发现都是低效的活动。人类应该把精力花费在优化创新、做决策和爱情上面。」提升效率被高估了,玩物丧志被低估了。定期给自己安排休息日、假期和漫无目的的闲逛时间。顶尖的表现力需要相匹配的休息时间,最好的工作之道是懂得劳逸结合。

4.  迅速揭示你刚认识的一个人的真实性格的方法是,把他们转移到一个慢得不能再慢的网络连接上,观察他们的反应。

Share

13/11/2022

浅谈香港0+3攻略、统计误区和工具推荐

Read Now
 
               
Picture
拍摄于香港尖沙咀
如果你想快速的理解一个新的领域,最重要的一点是先了解人们在这一领域最常犯的错误。

拿统计学来举例:

错误①:把相关的事情看作是独立的事情。当两件事情发生时,前一件事情发生后会增大或者减小后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

保险公司会根据事故的发生情况来计算你下一年的保单费用,如果你今年出了事故并申请了补偿,那明年的保费就会提高;如果你早上把咖啡不小心撒到身上,下午再喝咖啡时,会格外小心从而减小了把咖啡再次撒到身上的概率。

虽然每一次事故和撒咖啡的概率在数字上都是相似的,但是人为干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这种相似事件发生的概率。

错误②:把不相关的事情看作是有联系的。

你早上买咖啡时遇到了粗鲁的店员,你下午换一个地方买咖啡的时候又遇到另一个粗鲁的店员,这并不代表你再换一个地方买咖啡还会遇到粗鲁的店员。

但是很多时候人会自然而然地责怪今天不顺利,但是遇到粗鲁店员的概率是随机的,而且两个事件并无联系。

错误③:世界上会发生很多离奇的事件,而媒体也会争先报告这样的离奇新闻。但是不要把离奇的概率当做常态。

比如说某个小镇总是接连出彩票获奖人,但并不代表你去那里买就一定可以中。总有一个人会中彩票,但不一定是你;总有一个人会遭雷劈,但也许就是你。这些概率都很随机,没必要总结规律。

错误④:考虑统计数字的特定环境。如果你在吃一种处方药,上面写着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导致血栓。但你因为有血栓的病史,那这万分之一的概率就不适用于你。需要考虑自身的情况来阅读概率数字。

错误⑤:概率告诉我们,任何离群值之后都会回归均值。当好运或厄运结束时,你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将接近平均值。

回归均值告诉我们,区分技能和运气的方法是查看某人过往的所有成绩。千万不要用一次的成绩或者胜负来判断问题。过去的表现并不总是能够预测未来的表现,持续取得良好绩效的记录要比仅一次取得非凡绩效要好得多。

Gain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robability will give you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the world and help you make better decisions.

香港0+3攻略

把冗长的回国之路看成是一个游戏就不觉得麻烦,反而好玩多了!

因为疫情三年多没有回国的我,这个月终于有机会重归祖国的怀抱。里斯本 - 伦敦 - 香港 - 济南,这条线路看起来耗时久久,还有一系列让人头大的隔离政策。但当我把自己看作是游戏中的主角,每到一个目的地就算通过一个关卡,然后给自己点奖励(当地吃吃喝喝),这样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就算是遇到飞机晚点、火车取消、强制隔离、佩戴口罩和核酸检测,都可以看作是游戏的支线和必要的装备。而这个游戏的终极任务就是和爸妈相见,期待马上实现!

不少海外党的朋友询问我的回国攻略。我从伦敦搭乘国泰航班飞抵香港后,实施的是0+3政策。在登机前按照国泰航班的指示,提前填写我注射的疫苗信息,并得到二维码一枚。抵达香港机场后,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扫码并进行现场核酸检测,无需等待结果,便可以直接去预定的酒店。

抵达香港算是第0天,之后需要下载香港的「安心通行」app,此时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就会显示黄码,除了不可以堂食以外,去店内拿外卖或者逛街购物都毫无阻碍。最好可以在711买一张电话卡,因为所有在香港的核酸检测都需要本地号码预约。33港币的卡可以用30天,50G+5000分钟本地通话,十分划算。

我在香港的这4天每天需要自测核酸情况(香港各大药房都可以买到自检药盒,当然也可以自己提前准备好),并将每天的结果上传至香港政府在你落地后发送给你的医学检察通知书链接(查看之前填写的邮箱和手机短讯)。第2天需要去酒店所属的社区进行强制核酸检测。由于我是第4天飞赴内地,所以需要社区出示48小时核酸报告,此时需要支付150港币,12小时内会受到短信结果,并可自行打印。

在飞赴内地当天,别忘了提前在网上预约临行前核酸检测(要求飞行前8小时内完成)。在机场都有详细的指示牌和工作人员的指引,大概1-2小时会出结果,此时拿着绿码和海关申报等材料去办理登记手续就可以了。

最后,祝海外党回国一切顺利!国内的小伙伴们可以约起来啦哈哈!

一周杂思


1. 在城市中生活,我们每天与无数的人擦肩而过。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商场餐厅,有时候与陌生人无意间的眼神交汇,就能照亮你一天的好心情;反之亦然,也有很多粗鲁愚蠢的人总能通过种种方式毁掉你的一天。

我们无法预测每天会与什么样的人相遇,也无法左右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但却可以控制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就像斯多葛派提到的那样,凡事都是中性的,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解读造就了好与坏的差异。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他人即炼狱」。那是因为人这种社会动物总是极易受他人的影响,很容易对他人的意见和评价作出反应。但当你不再试图掌控你本无法控制的外因,不对那些来自他人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做出情绪上的反应,而转向自己的内心,训练自我认知和理性判断力,这样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情境。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曾表达过这样的感受:「唯一能败坏一天兴致的就要算人了,如果你能做到一天不跟人打交道,那么每一天都将愉悦至极。阻碍你享受愉快一天的总是人,除非是极少数像春天那样美好的人。」

珍惜并感恩那些像春天一样美好的人们吧,Ta们仅仅存在于世,光是活着就能照亮他人的生活。也争取做一个有能力给别人带去暖意的小天使吧,立冬了,更需要我们彼此传递温暖了。

2. 想知道Product Hunt,Hackers News和GitHub每天名列前茅的信息吗?朋友Richard Reis(most recommended books创始人)做了一个邮件订阅,涵盖这三大科技圈知名网站的产品和行业趋势排行,登陆https://www.mostrecommendedbooks.com/tech-landscape 免费订阅!


3. 收听喜欢的主播做客其他人的播客,然后中途听到自己的名字在节目中被cue,还在两档不同节目被cue,真是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再次验证你只要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人会看到你为此作出的努力,也会感受到你的激情!

我说的主播是FoundersPodcast的David Senra,两档节目分别是:
- 《纳瓦尔宝典》作者Eric Jorgenson的播客:
- 推特memes大神Trung Phan的播客:

4. Pieter Levels作为远程工作和数字游民的倡导者,同时也提倡「异步工作Async Work」:个体自主完成工作而不需要等别人批复。

你没有上级盯着看,也不用随叫随到,最重要的是可以按时完成工作。对于工作的评估不再基于出勤考核,而在于工作质量。

异步工作优点:
- 在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完成工作。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决定着不同的作息时间。有的人是早鸟,有的人是夜猫子,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也各不相同。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由早鸟主导的社会中,所以夜猫子一直在吃亏。

- 不受时区限制,可以住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朝九晚五的工作意味着你无法旅行或搬到到不同的时区生活。美国人很难在亚洲工作(纽约的早上8点是台北的晚上8点),欧洲人也很难在美国工作(阿姆斯特丹的早上8点是纽约的凌晨3点)。

- 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输出质量更高的工作。异步工作意味着你可以单独劳作,然后进入一种免受打扰的心流状态,从而进行深度工作。

- 错峰通勤,错峰旅游。

- 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有利于身心健康。

最近,Pieter沉迷于AI,又推出了两个很受欢迎的产品:
一个是用AI做头像的网站http://AvatarAI.me,另一个是AI辅助室内设计的http://InteriorAI.com,欢迎试玩!
 ​

Share

<<Previous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3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