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年底都要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今年疫情席卷全球,改变了大多数人的命运,我也迎来了在伦敦的周年纪念。此时此刻不得不取消所有圣诞和新年的计划,坐在家中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也意识到命运其实待我不薄,这一年还是有蛮多收获的!同时感激生命中遇到的纷纷过客。这是一个分享和接受善意的一年,无论事情再难,也总会有好的一面,Amor Fati,凡是活着的就应当好好活下去! 一月 在巴厘岛的瑜伽冥想度假村跨入2020年。听雨声嘀嗒,观世事喧哗;读贤书千万,论浮沉天下。抛弃了往日热闹的跨年趴体,新年伊始已经为自己的这一年定下了基调:超然独处。 一月份发现了一位略显神秘的私人顾问Kapil Gupta。他的理念和《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很是相似。他相信人生本就是一场苦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默认设定」,所有的一切奋斗追逐和自我提升都只不过是在完善社会既定下的「成功人士画像」,内心深处你还是没有接触到「真相」。 如何接触真相?停止追逐幸福和快乐。追逐的目的是逃避现有的问题和痛苦,你以为你得到X了就会幸福快乐,但得到X后你又会想要Y和Z,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坑。人生本没有长久的幸福和快乐,满足欲望的前后总会伴随着痛苦和折磨。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一切宣称让你摆脱痛苦的手段(鸡汤书籍、幸福课程、酒精毒品、娱乐体育等等)都是市场营销的噱头,都是为了让你花钱买一个短暂的解药,但真正的解药在于你去面对痛苦这个事实,是不需要向外界求索的过程,而是一个自我内心探索的过程。 Rather than anything tell me the TRUTH! 二月 自去年辞去全职工作开始按项目接活儿后,可选择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而我接项目也会优先考虑: - 该项目能否培养新技能或者强化我已有的技能。 - 该项目能否拓广我的交际圈,建立人脉。 - 该项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符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 薪资和公司福利。 - 新团队有无帅哥美女(误)。 新年以来的生活是一三五在大企业做项目,这三天妆容精致、衣着光鲜、谈吐间都有了RP英音的味道;二四在初创企业办公,身边都是球迷,运动装不化妆,讲话都是Cockney accent的腔调。周末则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练就一口无人能分别你来自哪里的英语口音。伦敦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大都市完全符合我的性格特质,总能接触到性格各异又有趣的人们,希望能长久留在这里。 这个月理想屯(The CJ Show)主播伦敦重聚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恩人生能有一知己,可以无话不说,做彼此坚实的后盾,谢谢James❤ 三月 终于有机会来温布利大球场打卡,见证曼城对阵维拉的卡拉宝杯决赛,8万多球迷齐聚赛场的气氛震撼人心,当时激动兴奋的我哪里想到,这场比赛竟然成了我今年的最后一场现场球赛。 英国本月正式封城,封锁期间的日常就是在家办公,海德公园观鸟散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又重新回顾斯多葛派的教义,让我能够在混乱中保持镇定,摒弃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并为自己制定计划奋勇前行。作为创作者在疫情期间能传播的最好的能量就是:冷静。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悲剧和危险中获得智慧,就像爱比克泰德所说的那样:「Make the best use of what is in your power, and take the rest as it happens. 尽全力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接受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 四月 9.11发生时,我们无法理解美国人的情绪;戴安娜王妃遇害时,我们也无法体验英国人的感觉;汶川地震时,他们也无法理解我们的悲哀... 而这次疫情是全人类第一次共同面临同样的灾难,每个人担忧或者害怕的内容可能不同,但是基本的情绪都是共通的,想想也是有生之年很特殊的经历。疫情期间加入志愿者工作,帮助伦敦西敏寺区的孤寡老人买买东西送送货,快递小工Camellia正式上岗。 受好朋友Xuan的影响,在疫情期间每天给彼此发诗歌,感受世间事物的美好。自己也开通了一则读诗的播客A Paradise of Poems(各大播客平台搜索名字即可收听) ,每周挑选自己喜欢的中英文诗歌有感情朗诵,把疫情期间的日子过成诗歌。 这个月和全球30多万人一起在油管上重温了《歌剧魅影》,现场和电影版加起来已经看了不下十次了,但每次重温还是会被感动到哭... 也在《西部世界》《After Life》《纸钞屋》《黄石》《普通人》《国土安全》《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等佳作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不能出去玩的夜晚和周末。 现在意识到看虚构作品时我更在意的有三点:一是能否在故事中找到共鸣。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看到创作者能用语言或者画面把我想表达但却没能力表达出来的感情具象化;二是能否赋予我探索人生的可能性。毕竟我的生活只有一次,但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见另一种生活方式;三是能否启发我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很多作品都饱含着作者对于所处时代和所面对问题的记录和控诉,无论是社会时政还是情感困惑,也许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五月 隔离在家的日子在亚马逊(Amazon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和苹果商店(Apple Books)出版了一本励志纪实图书:《你们不知道的新西兰:海外留学工作自我探索和发现之路》,全程自我操作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这本书适合: - 留学生(尤其是留学澳新的小伙伴们) - 海外求职的学生/新移民 - 想来体验与众不同新西兰的游客 内容梗概: 通过一手观察的信息和亲身实战经历,分享我留学期间的生活和找工作经验;作为留学生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击的感受;女性自我成长的探索和实践;新西兰旅游吃喝玩乐推荐等。 阅读和购买方式: - Amazon Kindle: https://www.amazon.com/dp/B08BRG7NRN - Apple Books: https://books.apple.com/us/book/id1510123342 我和映像众声的创作者Lois Hong算是有一面之缘,一直很好奇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她可以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生活感悟。终于,在疫情隔离期间有幸邀约到她做客「理想屯播客」节目,位于南北半球两端的我们得以隔空对话,一起探讨如何发现并创造真正的自己。四期节目涵盖原生家庭、爱情、创作和自我认知。你的基因和经历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就表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和技巧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这份独特的礼物。每个人的生命长度虽然有限,但可以通过自我创作或是阅读观看他人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生命的广度。愿大家都可以通过创作发现自己的内在之光,一起点亮我们的世界,为彼此引路,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屯! 六月 30天,3万字,11个故事!我的第一本英文小说《The Invisible Third Culture Adult》在这个月出版啦! 疫情期间参与了知名主播James Altucher举办的一个月写一本书的活动,本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最后竟然真的完成了! 亚马逊Amazon Kindle: https://www.amazon.com/dp/B089S4BJQT 苹果书店Apple Books: https://books.apple.com/nz/book/the-invisible-third-culture-adult/id1517315186 - 这本书适合: 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和海外侨胞 对于身份认知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朋友 研究中西方文化和国际传媒的学者 喜欢文学和写作的书友 也可当侦探小说或是言情小说来看 - 内容梗概: 18岁前在中国孔孟之乡长大成人,18岁后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洗礼。女主角Nora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看待刻板印象、种族歧视、性侵骚扰、媒体操控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又是如何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关系,面对无助孤独的感觉?这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同时,我在书中埋了很多自得其乐的文学梗,还有夹杂的微小侦探情节,如果有读者在阅读途中能有幸识破,欢迎留言切磋,借此契机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 为什么要写此书? 1. 从小到大一直用中文写作,正好隔离期间在家办公挑战下自我(摸鱼) 2. 本来是想写一篇关于「第三文化儿童TCK」的万字论文,后来被编辑批评立意很好但是内容太干瘪,索性改成浪漫小说 3. 选择6月8日发布也是对应了小说中男女主角和《1984》的羁绊,1949年6月8日正是这本经典名著发表的日子,不谋而合。 4. 正值当下种族冲突爆发,这时候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聆听加深理解,而不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而让本就千沟万壑的关系愈加恶劣。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听到,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立即改变世界,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每天向一个人分享善意而逐渐形成涟漪,最终将我们带到理想的世界。We all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 of one person, and as one person, together, we will change the world. 很喜欢听到读者说他们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听他们分享与主角相似的境遇。也许每一位华人海外学子光鲜亮丽表面的背后都藏有一颗孤独又挣扎的心。不奢求这本英文小说能让西方人对我们华人留学生更加理解和包容,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治愈的过程。感觉这三十天的写作就像为自己做了个手术,现在手术完成我也顺利康复,那么,what’s next? 七月 七月 英国解封后出游第一站:斯托克城,体验英国版的「景德镇」。再来利物浦耍一耍,追寻着无处不在的甲壳虫乐队和利物浦队的痕迹。然后一路坐火车来到爱丁堡,总有穿越过去或者进入魔法世界的感觉。最后落脚格拉斯哥,还有了一段艳遇。 其实在每段恋情里都倾尽全力爱了,享受整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结果真的没什么好纠结的。实在很感恩在每个阶段都能遇上一个陪我成长的人,尽管后来大家的成长速率不同,追求的东西也不同,但那一阶段的经历却是我们独有的回忆,也会在我之后的人生轨迹留下印迹。 到最后,你不得不接受要不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奇迹,要不然世上本没有奇迹。 八月 这个月告别我的室友兼房东Aki,又开始了独居的生活。Aki告诉我,我是他共住时间最长的室友,谁让我们都有强烈的OCD呢,再加上他的三条看似不合理的房规(?️??️??️?),估计也就我这个Bloke可以大而化之吧。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可能尽是风平浪静,但最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一起共度的美好点滴:一起过生日,一起野餐,一起看电影,一起开车兜风,一起去他父母和姐姐家玩...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吧,人生已经够辛苦了,还是把时间和精力都留在铭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吧。 看了《暗黑Dark》《信条Tenet》之后,整个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受到了冲击,时间到底是什么?过去未来和现在怎么互相纠缠又互相影响?人类大脑为什么总是趋于寻找因果关系?Ted Chiang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提到一个概念:掌握一门语言后你的思维也会变得不一样。就像文中的女主角一样,掌握外星语言后可以看到自己整个人生。维特根斯坦也曾提到过,我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这样来看,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是否会看到一个更加不一样的世界呢?德国之所以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是否和德语有一定的关系呢?还是人类自以为是地总结规律,其实任何事件都是随机出现,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九月 伦敦正式入秋,响应着政府Eat Out and Help Out计划,天天在外胡吃海喝。终于和去年来到英国的新西兰小伙伴Monica见面,一起录播客,一起野餐写生,一起拜访名人故居。我们作为创作者的责任就是成为一切事物的传话器,通过将自己「化身」为描写和创作的东西,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状态。人们一旦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一切苦难。 和新西兰的球友哥们重燃战火,新赛季的Fantasy Premier League一触即发。没想到自己玩这个游戏已有六个年头,前几年没正儿八经对待,这两年才真正开始研究赛程和队员,虽然成绩不怎么地,但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还在网上找到了中国区玩家的组织。尽管大家身居异地,但凭着对足球的热情,也毫无距离感,玩家群内聊得热火朝天,战绩也是焦灼不下。这个月还有幸和两位资深女球迷一起聊球,感动又开心!足球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运动,赛场之外还有超多的文化和社会观察点;足球同时引领着我们看世界闯天下,体验狂嗨到低谷的情绪过山车!期待和球迷小伙伴们明年欧洲杯相约!现场看起来! 十月 伦敦再次封城之时刷完了《冰血暴》第四季,喜欢这部系列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真实感」和「荒诞感」。从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电影到现在的剧集,影片开始都会出现那句知名的开场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This is a true story」。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描述手法,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大脑中就有不同的版本,谁的版本更可靠?谁的版本才是「真」的?看看《罗生门》可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真生活还是假故事,或是假生活真故事,一切都是大脑制造的幻觉。当你以为摸清生活规则甚至可以凌驾生活时,混乱又随机的现实往往会给你上一课。就像《冰血暴》中的芸芸众生一样,自以为掌握了命运,但永远都是造化弄人。 《冰血暴》系列中有一个贯穿全剧的线索:西西弗斯。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中认为西西弗斯在一次次下山去重新推石头的时候, 其实并没有绝望,而是在与命运对抗,是一位荒诞英雄。当你认识到生活中的荒谬是无法逃避的,而它又让人的生活变得痛苦绝望,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荒谬当做起点,接受它,然后进行反抗。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一次将石头推上山顶并没有觉得这是苦役,而是在劳动中享受快乐,穷尽潜能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他的意义就是无止境的干着同一件事情。正如加缪总结的那样:「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还看了一部备受争议的浪漫爱情剧《Emily in Paris》(也可称为《美国人在巴黎》),尽管剧情狗血俗套,还处处充满了美国人对法国(甚至中国)的刻板印象,但Emily的经历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同是在非母语环境做社交媒体营销的我们,刚开始就被贴上「外人」的标签。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同事不理你,吃饭没人陪,工作环境又陌生,还处处充满语言障碍,闹了不少笑话。好在通过乐观的心态和工作能力逐渐在新国家证明了自己,交到了一帮至亲好友,成功运营了不少社交媒体活动,在这过程中还邂逅了爱情。 很喜欢片中提到的「法式结尾」,生活本就不是圆满的,更没有完美的结局,与其看到不真实的「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不如讲讲浪漫的爱情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真实的生活最终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我们真的需要童话故事来自欺欺人吗? 十一月 十一月 伦敦十一月封城期间,有幸在拉脱维亚和哈萨克斯坦度过了一段闲情逸致的生活。每天早晨在海边漫步,总会想起古往今来名人墨客的杰作。风平浪静时想起《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波涛汹涌时想起Matthew Arnold写下的《Dover Beach》。日升日落前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调色技能,月落星沉时体验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境。好似提前实现了梭罗《瓦尔登湖》中描写的生活,「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理想屯播客迎来100期的里程碑,不知不觉和男主播LJ做了三年播客,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让我们对于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期节目都能聊聊那些困惑我们的人生问题。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过,科学是你知道的东西,而哲学是你未知的东西。通过学习哲学,你会向生活提出问题,虽然暂时可能没有答案,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指导生活。我思故我在。思考带给人们的快感和满足感,是所有物质享受无法企及的。 上帝年初时带走与他单挑的科比,临近年底又收回了上帝之手马拉多纳。一代球王与世长辞,留下悲痛不已的球迷和唏嘘不止的民众。老一代的球王贝利发文缅怀他的老友,「我失去了一位朋友,而世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希望上帝给你的家人力量。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一起在天上踢球」。此时此刻,我只能用文字记录我对于足球的热爱,又想起和我身隔千里的老爸,他的外号就是他单位的马拉多纳,感谢爸爸身心力行带我进入足球世界,感谢陪我长大的球员们带给我的欢乐和痛苦,感谢马拉多纳带给球迷们的精彩记忆... 十二月 就在我为本月生日、圣诞和新年计划充满期待之时,英国首相BoJo突然下了一道严格的封城禁令,顿时一切化为乌有,只能继续待在伦敦,体验一个非比寻常的安静假期。 这期间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成果:32岁的32条生活感悟,罗列了2020年的书单,继续平均每周更新一篇公众号和一则播客。更加理解了一个人必须要在那看似痛苦的独处中完成自我修行,才能找到并拥有自己。在这之外没有什么属于我,也没有什么我能够给予。 各大媒体平台纷纷发来了年终报告:这一年发布了1000+微博,收获1577万的阅读量;录制了3000+分钟时长的播客,收获了来自62个国家听众的15000+字的互动评论;更是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听众朋友!就像刚看的《心灵奇旅》说得那样,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影响你完整地体验人生。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瞬间,支持着我们走过低谷的片段,都来自于生命中免费的事物和当时陪伴在你身边的过客。感恩大家的陪伴,也期待我的产出可以在某个时刻给你启迪,在某个人生阶段与你相伴。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善待身边的一切,2021年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