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HOME
  • NOW
  • PROFILE
  • READING
  • ABOUT
  • BLOG

7/1/2021

十大因书结缘的电影和书籍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Alfons Morales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做常见的结交朋友的方式就是通过书信。比如说读了《书店日记》后,给位于苏格兰小镇威格敦那家“书店”(The Book Shop)邮寄了明信片,结果直接被毒舌老板/作者发到了网上炫耀,勾起大家对新西兰的迷之好奇;在英伦旅游入住Airbnb时,和Host们从他们的藏书聊起,结交了一票志同道合的爱书人;搬来英国后,也和远在新西兰和国内的好友通过往彼此Kindle中扔书保持友谊。细数那些靠着书籍作为线索的影视作品,再次感叹读书真的是投资回报比极高的一项活动,不仅给我们提供陪伴,也为我们打开更大的世界,甚至让我们以书会友,体验精神智慧层面的交流。今天就来总结一下那些「因书结缘」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希望书本也能在你生命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部拥有奇怪名字的电影,肯定会给生活在伦敦的小伙伴们带来很多共鸣,比如说49路双层红色巴士、肯辛顿高街的红砖瓦房,还有熟悉的Foyles书店等等。


这部电影讲述了德军占领英国根西岛时,岛上居民突发奇想,成立了如影片名字所示的读书会以此保命。在偶然的契机下,参与读书会的一名岛民发现了一本女主曾经购买的图书,因此大胆地向女主写信以期获得更多的图书。热心的女主和这位笔友就此展开友谊,后来甚至亲赴小岛体验这奇特的书友会,随即破解了谜题,也邂逅了特殊的亲情和爱情。


影片多次提到书籍是将人们紧密联系起来的工具,而我在读书时,时常有和作者在对话的错觉。不管他们是生是死,近在咫尺亦或是天涯海角,通过他们充满魔法的文字,已经将我们连接在一起,书籍就是一个个充满魔法的神器。

刺猬的优雅

《刺猬的优雅》男女主人公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结缘,他们虽然身份悬殊,但并不影响彼此之间共享同样的阅读品味。此时想起微博上曾经火爆一时的金台夕照《源泉》的爱情故事,又想起我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和《1984》的羁绊。


这是一部典型的法式结尾电影,就在你以为王子和灰姑娘从此过上幸福生活时,导演和编剧立马给你当头一棒,提醒你生活本就不是圆满的,更没有完美的结局。与其看到不真实的「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不如珍视人生在世的每一个微小的瞬间。毕竟那因书结缘的瞬间,以及彼此交心的时刻,已经足够支撑起往后的余生了,不是吗?

诺丁山

这是一部完全不需要介绍的经典浪漫影片,每一个女孩都期待有一个男孩可以爱她抛去外界标签后剩下的内在。刚来伦敦时便跑到《诺丁山》电影中书店的原型The Notting Hill Bookshop打卡,幻想着自己走进书店也可以邂逅一名呆萌的老板(没在这里实现,但却在伦敦另一家位于Spitalfields的Libreria Bookshop实现)。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机会需要主动去把握,但并不是主动就能成功的,但不主动就肯定没戏。想要邂逅浪漫的人们,多去书店转转吧(首先等BoJo解封)。

查令十字街84号

爱书人应该对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并不陌生。曾经的书店现已被麦当劳占领,仅留下墙上那枚具有纪念意义的牌匾,但丝毫不能阻挡人们前来朝拜的热情。《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店经理弗兰克20多年的通信过程,他们因买书结缘,成就了一段跨越国家的友谊,遗憾的是两人至死都未能相见。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和书籍一样催人泪下,也让我想起基本是相似情节的《玛丽和马克斯》这部电影。那一段跨越国家的忘年交,虽有未能相见的遗憾,但成长过程有一知心人陪伴,足矣。

来了伦敦以后,大大小小的书店应该是我留下脚步最多的地方。作者海莲在书中写道,「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卖这些好书给我的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巧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英国的魅力正在于此,你总能找到你梦想中它的样子,足球,文学,艺术... 它们就在你的身旁。

岛上书店

这是一部以「孤独和爱」为主题的畅销书。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有唯一一家书店,书店老板AJ经历了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书籍也惨遭盗窃。他把自己孤立起来,用愤世嫉俗的态度和这个世界相处。直到有一天他在书店发现一个弃婴,并将其收养。被收养的小女儿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当地警长以及女推销员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同时也让周围的人们感受到图书的魔力。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当我读这本书看这部电影时,我多么希望你也在同一时刻做相同的事,我想知道你的读后感观后感,我想让你只属于我」。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都彼此相连,都期待在茫茫人海中可以找到理解自己的知己。我们读书时,也许孤单,但是读书后,就不会孤单。因为好的作家可以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你想表达而无法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和你共享一种感觉。Ta理解你的内心,你并不孤单。每每读到有共鸣的段落都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美好,人和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布莱克书店

这部充满着英式幽默的丧剧,每次看都要笑出眼泪。主演迪伦·莫兰饰演的书店老板脾气暴躁、毒舌又龟毛,还有曲折离奇的脑回路(开头提到的《书店日记》的老板兼作者感觉就是他的现实版本)。他和隔壁店的女老板都有一种对生活醉生梦死又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再加上新来的善良蠢萌的会计,三个人的搞笑又荒诞的故事就此展开。


片中有太多的毒鸡汤值得反复品味,编剧和主演迪伦·莫兰对生活的敏感度让他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的真谛,然后像西西弗斯那样漠视生活抛给他的一切荒诞不羁,反而用自嘲和幽默作为反抗并乐在其中。

偷书贼

《偷书贼》以「死神」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在纳粹德国统治的时代,小女孩莉赛尔家破人亡被迫寄养在别人的家庭,这期间她在养父的帮助下学会了阅读。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女孩,在战乱下依靠着书籍,帮助并温暖她身边的同胞,同时也享受着他人对她无私的呵护。故事的最终,死神悄悄降临,没有华丽的镰刀和斗篷,只是平等的将每一个灵魂带走。人类总是难逃一死,但期间的过程却可以靠爱来填充。


在莉赛尔生活的战火纷争的年代,书籍是人们心中的慰藉,是喂养人类灵魂的食粮。如同《安妮日记》一般,文字总会用它特别的魅力安慰每颗惶惶不安的心,带给人们的信念,支撑着人们活下去。

朗读者

15岁的少年迈克邂逅36岁的文盲汉娜,他为她朗读,她给他性爱,但这段相差悬殊的爱情最后以汉娜的消失无疾而终。8年后,迈克在旁听一场关于纳粹战犯的庭审中重遇汉娜。汉娜自尊心作祟,为了守住自己文盲的秘密,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而迈克因没能勇敢站出来为她说话而内心备受折磨,通过邮寄磁带的方式继续为汉娜朗读。迈克的朗读让汉娜重燃对生活的期望,并自行学会了阅读和写字。但这份刚开始是迈克一厢情愿的爱情,到后来汉娜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时,却遭到了迈克的残忍拒绝,导致两个人的悲剧。


每个人生活在世都有自己更看重的东西,可以是尊严,可以是道德,可以是任何的一切,甚至可以让我们为之献上生命。只要有希望,就会支撑着人们走下去,一旦期望破灭,连活着也失去了意义。

危情十日

这部由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脊背发凉。该片讲述作家带着他的新作驾车前往纽约交稿,结果途中汽车失控,被他的狂热书迷绑架并虐待的故事。斯蒂芬·金还曾介绍说,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他粉丝们不断催更和抱怨,于是斯蒂芬就写了这本小说作为对他的粉丝们的回应。


这应该算是一部另类的因书结缘的故事,毕竟没有哪个作家想拥有这样疯狂的读者。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你的作品一旦完成问世,你已经无法控制他人会做出何种的解读和思考。这部作品现在来看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中的明星与脑残粉的真实写照。作为粉丝,你眼中的偶像真的就是你想象中的Ta吗?


旅行终点

1996年,刚成为《滚石》杂志记者的大卫·李普斯基为了报导需求,与知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踏上了一段为期五天的公路之旅,宣传华莱士的新书《无尽的玩笑》。朝夕相处下,两个大卫逐渐建立起一段微妙的友谊。原本约定的报导最后无疾而终,两个大卫也没有再见过面,但当时所录下的对话,成为两人友谊的唯一见证。2008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自杀身亡,也开启了李普斯基尘封已久的回忆,李普斯基花费两年时间整理当时旅程的录音和笔记,以《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为名出版。《时代周刊》评论这本书是一部由「四只手以二重奏的方式在打字机上打出的作品」。


电影《旅行终点》便是根据李普斯基的书籍改编,在这为期五天的公路旅行中,华莱士和李普斯基讨论了孤独、哲学、传媒、诗歌、爱情,还有关于写作的一切。个人很喜欢这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话痨电影。第一次听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他那则在社交媒体疯狂转发的鸡汤视频《这是水This is Water》,后来读了他的作品,更是被他能够把孤独空虚写的透彻不矫情的功力所打动。他被人誉为「当代的海明威」,可惜最后也走上了和海明威一样的结局。


最后,就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一段话收尾吧,愿你能读到带给你心灵冲击的书籍,而这些书也会带领你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有同感的伴侣❤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者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你也不知道我的内心。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翻越你我之间的那堵高墙。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非常奇怪,非常复杂,并且难以言说。对我来说,一部非常伟大的小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把我带走,让我忘记自己正坐在椅子上。有魔力的小说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感同身受。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发生,它们只是短暂的闪光或火焰。我有时候便会获得这种体会,让我在智力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不再感到孤独。我感到充实,仿佛获得重生,与小说或诗歌中的另一种意识进行了一场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这种体会是我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无法得到的。」


Picture

Share

0 Comments

8/12/2020

浅谈Spotify和Netflix新片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Daniel Ek

最近听/读了两篇关于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Daniel Ek)的访谈,一则是Tim Ferriss的播客,一则是Observer Effect网站的采访。简单总结一下:

- 丹尼尔是瑞典人,而瑞典的文化特色是集体凌驾于个人,这和美国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截然相反,Spotify的公司文化则汲取两种文化之长。

- 瑞典免费的医疗和教育系统让丹尼尔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他有机会去追寻梦想而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瑞典之所以诞生这么多的艺术家,也是因为有足够安全的土壤供大家去尝试新鲜事物而不担心失败没饭吃。

- 丹尼尔认为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当你感到生活逐渐失控之时,这时候需要做一些能让你产生能量的事情。人只有在精力充沛时,才会更加多产。

- 丹尼尔以前比现在胖40-50磅,他的减重策略就是要找到可以让你坚持下去的方法。他曾经尝试过多种方式都没能成功,最后决定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咖啡不加奶,走楼梯而不是搭乘电梯。这些小事情长远来看都为他的减重做了贡献,也不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

- 很多人都不会考虑自己每天应该做的优先事情,丹尼尔每天只给自己布置3-4个任务,其他的事情都排在后面。丹尼尔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Paul Graham写的日程安排博客http://www.paulgraham.com/makersschedule.html

- 丹尼尔讨厌传统的开会演讲模式。他会事先阅读会议报告和材料,而开会的目的就是和与会人一起讨论交流,而不是听单方的介绍。

- 丹尼尔认为每个人的领导方式都不一样,不应该单纯去效仿他人。而他自己的领导模式就是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潜力;引导员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避免骄傲自大。丹尼尔给自己和Spotify员工设置了2年目标,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和自己朝着目标去努力。

- 丹尼尔认为最好的公司文化就是为每个人创造一个不怕犯错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事情学习和成长。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止步不前。

- 丹尼尔投资10亿欧元帮助欧洲的创业人实现梦想,他认为欧洲现在的创业环境还落后美国20年。

- 丹尼尔每年阅读60-70本书,他最推荐的读物有:
Matthew Syed 《Black Box Thinking》
Paulo Coelho 《The Alchemist》
Ben Horowitz《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Andy Grove《High Output Management》
Walter Isaacson《Leonardo da Vinci》
John Richardson《A Life of Picasso: The Prodigy: 1881-1906》

“Be kind, everyone is on their own journey” Daniel Ek

The Hillbilly Elegy

Netflix最新上线的电影《乡下人的悲歌 The Hillbilly Elegy》根据同名自传改编,向我们诠释了人们熟知的「美国梦」:小镇青年在残缺破碎的家庭中成长,在毒品、酗酒、家暴、失业等问题频频发生的环境中挣扎存活,最后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进军硅谷担任风投经理,成为人们口中的人生赢家。

主人公J.D.Vance于2016年发表了同名自传,刚好在川普获得提名的前夕,知晓他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川普的当选。像主人公一样生活在没落工业城市或者山区的白人大老粗们(俗称穷白),绝大多数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定格,他们是长期被ZF忽略的族群,被同样是白人的精英阶级狠狠抛在脑后,以至于他们不再相信政府,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只能靠酒精毒品麻痹自己,一代又一代在迷茫中丧失自我,周而往复用暴力和无知武装自己。他们能对主流社会做出的最好报复就是把票投给川普。

J.D.Vance用自己的故事和不断地演讲和采访表示,尽管出身贫贱,成长在混乱暴力的家庭中,也有机会实现命运逆转。尽管他的成长过程面临着社会、文化和经济上的焦虑和打压,他也曾心怀愤怒甚至一度沉沦,但他没有一直怀着受害者心态怨天尤人,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制度的限制与阻力,打通了阶层跨越的荆棘之路。

从幸存者偏差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J.D.Vance只是及特别的个例,毕竟在个体与社会的抗争过程中总是举步维艰,但「难」并不是借口,与其苟延残喘,何不尝试一把?就算到头来是输,也要输得心服口服,不枉此生。此时又想起Lex Fridman所说的「爱」, J.D.Vance也正因为有外婆对他的拯救和整个家庭互不放弃的羁绊,让他有底气去与社会抗衡。

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何时都有选择。

Mank

要问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台词,《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中的「Rosebud玫瑰花蕾」肯定榜上有名。

Netflix刚刚上线了大卫芬奇的新电影《曼克Mank》,讲述了《公民凯恩》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又称曼克)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加里·奥德曼演绎的这个嗜酒如命的天才编剧甚至得到了曼克孙子的高度认可。看credit的时候发现,剧本是导演大卫·芬奇的爸爸杰克·芬奇!虽然杰克已于2003年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这个30年前写就的剧本终于通过儿子之手与观众见面,而且《公民凯恩》也被杰克称为最伟大的电影。大卫·芬奇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过,「当我7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时常给我解释他的这一观点并且给我普及大量的电影概念,因此我在那个年龄就认为电影将会是我毕生的工作」。  

《曼克》是一部黑白片,也像《公民凯恩》一样采用了深焦摄影,强调光线阴影的布局。影片的细节都做得像1940年代的风格,音乐用老式的麦克风录制,画面还被降低了分辨率,甚至还添加了划痕和烧痕的效果,以追求属于过去的质感。

看完以后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天才为何总是会用酒精来麻痹自我?曼克为什么要自甘堕落?真的就像科特·柯本说的那样,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燃烧殆尽?

没想到《公民凯恩》已经问世将近80年了,时代在变,但讲故事的能力和拍摄手法并没有太大改变,推荐大家看看这部老片!


Share

0 Comments

10/1/2020

2019年书单总结和推荐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2019年一共阅读了77本书(历年总结:2018年,2017年)。微信读书23本,图书馆借阅40本,购买纸质书4本,再加上Kindle上的6本。

以下几本书尤为推荐,它们或是让我大开眼界,或是让我理解了事实真相,或是让我在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是让我更深刻地发现和创造自我。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31/7/2019

Find a suffering you enjoyed most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读书笔记:克里希那穆提《内在的重生》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30/1/2019

平行时间学习的好工具--播客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作为一名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听播客已经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不存在没有时间学习的借口,因为上班路上可以听,洗脸刷牙的时候可以听,做饭的时候可以听,逛街游荡的时候可以听,健身跑步的时候也可以听。播客不仅仅可以充当打发时间的娱乐项目,更可以成为在平行时间学习的好工具。下面分享一下我常听的播客频道,供大家参考。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28/1/2019

2018年书单总结和推荐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每年都会总结一下去年读过的书(去年书单参见:这里),2018年微信读书的记录是74本,奥克兰图书馆7本,线下自己买了8本,再加上Kindle上的5本,一共阅读了94本书。

这其中有十本佳作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它们或是让我大开眼界,或是让我学习了事实真相,或是让我在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或是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在过去一年看了哪些好书呢?欢迎推荐!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16/10/2018

观影 | 《寻找小糖人》生活远比电影精彩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他从一个流浪者,变回了他真正的样子。因为他又找到了过去的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一位舞台上的音乐人,只为歌迷而演唱。 ​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15/10/2018

推荐十部氛围电影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刷完了最近比较火的《Castle Rock》,这部建立在现代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宇宙里的故事,虽然留有很多大坑,但还是能让金大爷的书迷充满惊喜的。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5/9/2018

读书 |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这周读了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的一本抨击大学教育的书《优秀的绵羊》,受益匪浅。

威廉认为,「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
为什么说现在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制度是个泡沫呢?以下是该书的一些精彩评论,和大家分享一下。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31/8/2018

一部片子,两段演讲,三思逍遥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正逢第十三届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新西兰开幕,看了一部久违的好片---《欲望人民共和国》。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31/8/2018

书评 | Tim ferriss《Tools of Titans》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最近在读Tim Ferriss的《Tools of Titans》。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31/8/2018

影评 | 观《银翼杀手1, 2》感受生命的意义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最近看了电影《银翼杀手2049》,导演是拍摄过《降临》《边境杀手》《焦土之城》的「节奏掌控大师」---丹尼斯·维伦纽瓦。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大快朵颐的电影了,163分钟丝毫没有觉得漫长,反而是意犹未尽。丹尼斯也为自己的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门派--- 科幻文艺片,在此就不多剧透了,推荐喜欢「赛博朋克」类型的朋友亲自感受一下。

Read More

Share

0 Comments
Details

    Join the newsletter

    Subscribe to get my latest content and announcement by email.

      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Powered By ConvertKit

      RSS Feed

      Categories

      All
      Dear X
      New Zealand
      Podcast
      Poems
      Reviews
      Stories
      Thoughts
      Translation
      UK
      Worldwide

    Get in touch!

    Join me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journey within.

    Thank you!

    You have successfully joined our subscriber list.

    .
    • HOME
    • NOW
    • PROFILE
    • READING
    • ABOUT
    •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