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HOM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LOG
  • R&P

27/2/2021

浅谈生活建议、决策和运气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Bryan Goff
线上导师Ryan Holiday总结了《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的100条短建议》,简单翻译一下,括号内是我的评论:

1. 每天早起。

2. 问问自己:是我在使用科技,还是成为了科技工具的奴隶?

3. 忘掉结果,着重每天进步一点点。

4. 学会拒绝(Say NO a lot!)。

5. 每天读点什么。

6. 不看电视新闻。

7.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8. 记日记。

9. 每天力量训练。

10. 性格决定命运。

11. 练习「行动法则」,而不是「吸引力法则」。

12. 跌倒后赶紧爬起来。

13. 用行动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原则展现出来,而不是仅靠口说。

14. 不要固执己见,学会接受现实。

15. 日常惯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地练习。

16. 成为一个他人可以在上面随意作画的画板。(不怕他人借助你而取得成功,而是成为他人和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员)

17. 日行一善。

18.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19. 真正的成功是拥有自主权。(很多位高权重的人并不能随心所欲,他们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受制于众多利益相关者)

20. 看见垃圾就捡起来。

21. 如果你想感觉好一点,你需要做一些让你感觉好的事情。关键在于行动而不是空想。

22. 每天都想想死亡。

23. 相信过程。

24. 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25. 学会珍惜活着的时光。

26. 总结哪些书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的总结在这里:https://mostrecommendedbooks.com/camelliayang)

27. 忘掉「优质时间」,享受「垃圾时间」。(找到一个共处时沉默不语也不会感到尴尬的伴侣)

28. 用「动词」来证明自己,而不是成为「名词」头衔。

29. 每天漫步。

30. 珍惜当下。

31. 建立习惯系统。

32. 写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准则。(每年生日我都会写一下过去一年的感悟:32岁的32条生活感悟)

33. 思考哲学问题。

33. 不止读死书,而要理论结合实践。

34. 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35. 停止找捷径,而去做实事。

36. 培养强大的内心。

37. 放弃那些耗尽你时间和精力的人。

38. 多和老人相处。

39. 面对机会时,选择那个可以教会你更多的机会。

40. 心怀目标,而不仅仅依靠激情。

41. 有个孩子。

42. 阅读传记。

43. 竞争是输家玩的游戏。(推荐阅读Zero to One by Peter Thiel)

44. 做每件事情之前都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Friedrich Nietzsche)

45. 严于利己,宽以待人。

46. 别在社交网络发孩子的照片,除非得到他们的允许。

47. 未雨绸缪。

48. 生活短暂,远离有毒的人。

49. 三思而后行。

50. 感到幸福快乐,就去分享这份喜悦。

51. 时不我待。

52. 每天都有深度工作时间。

53.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活。

54. 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会不会波及他人?

55. 不为钱而活。

56. 三人行,必有我师。(永远做房间里最蠢的那个人,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可以学习)

57. 第一原则原理。(追问到源头去解决和理解问题)

58. 你看到骗子但不指出他是骗子,那你就是个骗子。

59. 低调销售,高调产出。

60. 学会情绪管理。

61. 永远不在飞机上后调座椅。(同54条原理)

62.「相信自己」不是什么好的建议,先拿出相信自己的证据。

63. 买书不看价格,买就买自己最想看的书。

64. 书店和图书馆总会有好事儿发生。

65. 三人行,必有我师。(重要的事儿重复一下)

66. 有固定的休眠时间。

67. 好的婚姻比好的职业更令人快乐。

68. 回到源头去学习知识。

69. Human being, not human doing. (这个就不翻译了,感受一下)

70. 热爱命运。

71. 别牺牲睡眠时间。

72. 少说多听。

73. 接电话的时候顺便走动锻炼。

74. 不吝啬推荐他人的创作。

75. 做有截止线的承诺。

76. 动物的存在让生命更美好。

77. 多和激励你不断成长的人在一起。

78. 在琐事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79. 把生活哲学和生活原则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80. 没人在意你,每个人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别想太多。

81. 重读好书。

82. 耐心。

83. 完成目标以后再大肆宣传。

84. 拥抱大自然。

85. 在别人视为困境的地方找到机会。

86. 问问自己:我的行为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87. 拥有和工作无关的爱好。

88. 逃避不解决问题,旅行也不会带来内心的平静。

89. 寻找挑战。

90. 受到冒犯时,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91. 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92. 时刻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必须做的吗?

93. 生活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放轻松。

94. 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放弃掌控不可控的部分。

95. 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

96. 活得精彩一些。

97. 斯多葛派四要义:勇气、公正、节制、智慧。

98. 生活中苦难重重。

99. 自我是最大的敌人。

100. Stillness is the key. (这也不翻译了,感受一下)


参加了一场线上导师James Altucher 的Clubhouse聊天会。

James之前出版了《Choose Yourself》这本书,后来被Amazon Prime拍成了纪录片。本月他的新书《Skip the Line》刚刚发布,已经下单并开始阅读了!

总结下他此次在Clubhouse的聊天内容:

- 以往推崇的10000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一生只埋头苦干一件事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人们应该尝试10000种实验定律,那就是多想多做,不断试错,得到反馈,反思中前行,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和活法。

- 当有人对你说「这想法真是异想天开,你不可能实现时」,这时候更应该逆势而行。

- 好奇心是进入心流状态的催化剂,可以让你快速进入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James每天都靠着好奇心驱使做大量的实验,尝试新鲜的事物和点子。

-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产品和好技术也要学会销售,人人都应该学学公共演讲和谈判技巧。

- 找到一个你觉得像是在玩,但是别人觉得很难很痛苦的工作。

- Do ideas sex exercise (把点子都糅杂在一起,看看会产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 苦尽≠甘来,不是受苦就有回报,生命何其短暂,花费前40年拼命赚钱最后病恹恹的退休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 做决策时想想自己是为了取悦他人,还是随心所欲?审视并拷问自己的想法来源。

Picture
 ​​​​一周杂思

1. 比尔·盖茨当年去了一所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电脑的高中。


1968年,全球大约有3.03亿高中生。其中,1800万生活在美国,27万生活在华盛顿州,10万人居住在西雅图地区,只有300人最终在Lakeside高中学习。

从3亿到300,比尔·盖茨就是那百万分之一的幸运儿。盖茨也在后来的采访中表明,如果没有Lakeside高中,那也不会有现在的微软。

同样幸运的还有盖茨的高中同学保罗·艾伦,后来成为了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盖茨的另一位高中同学肯特·伊凡斯也是当时的幸运儿,而且他比盖茨更加聪慧且痴迷于电脑。盖茨至今仍能记住伊凡斯的电话号码,因为高中时期他们俩是最好的玩伴。

伊凡斯不仅天赋异禀,同时也拥有商业头脑,盖茨在当时十分确定他们俩人会去同所大学,然后一起创办电脑相关的公司。

但是,伊凡斯的姓名却没有再被人提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他死于高中毕业的前夕。

每年,美国死于登山事故的人数约为36人,在高中时期死于登山事故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同样的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又被伊凡斯碰到,但完全是相反的方向。

运气和概率,实在是让人着迷的话题。活着,才是元命题。

2. 这个世界稀缺的是不畏惧做选择并勇于承担后果的人。

3。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残缺不全,但却形成了我们全部的世界观。
「我不知道」是比「我相信」更好地回答。

4. 现阶段的人生就是一场多巴胺和大脑前额叶的较量。
活出自己的生命长期靠Why来坚持;短期靠How来行动。

5. 宇宙熵增,生命熵减,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功?是无为,还是人为?

6.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教授与疯子??? ????????? ??? ??? ??????》 ​​​​

​7. 这个世界稀缺的是不畏惧做选择并勇于承担后果的人。 ​​​​ 

8. 感觉教育体系可以向宗教组织学习的一点就是把大门向所有年龄的人敞开。

现在如果有一个白发苍苍的人去小学上学,肯定会被当作怪胎(估计连门都进不去),但教堂里学习圣经的人群却不受背景和年龄的限制。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培养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吗?而不应该按照年龄来划分,完成社会规定的那几年应试教育就结束了。
想起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班上中国同学都是「适龄人士」,但新西兰同学的年龄却是从18-60都有... 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设置年龄这个门槛?没有年龄限制不也会促进代际交流吗?

9. 科学家通过复原恐龙化石能知道它们长什么样,但是怎么知道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想象下恐龙是和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话是不是也有可能。

10. 听《八分》道长采访五条人,记住一句话: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想到之前做DNA测试,我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和满族的血统。不知道当年祖先都经历了什么最后定居到山东济南,而我现在又兜兜转转从新西兰来到英国,不知我的后世读到这句话时,Ta又会想到什么。

Share

0 Comments

21/2/2021

浅谈约会软件、爱情观和亲密关系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Element5
最近,知名约会软件Bumble创始人和CEO惠特尼·沃尔夫·赫德(Whitney Wolfe Herd)的名字遍布媒体头条,31岁的她成为了史上靠白手起家最年轻的女性亿万富翁。

惠特尼其实还是Tinder的联合创始人。她的这一重身份之所以不广为人知,是因为当时在公司被性骚扰,起诉成功离职后还被其他创始人和董事污名化。这一遭遇促使惠特尼创办了竞品Bumble,一个女性可以率先开启对话的约会软件。

Bumble目前在全球拥有一亿多用户,从2014年创办以来已经发出了17亿条信息,公司本月上市后估值约70亿美金,惠特尼的个人身家也成功上亿。

惠特尼在职场的遭遇并不是少数,而她的反击也是大快人心,这种被打压然后带着竞争品牌快卷土重来占据市场份额的方式,简直是职场上表示 「f**k you」的典范。

说到约会软件,个人更倾向于使用Hinge,并没有觉得Bumble这种女性优先主导对话的方式有很大的优势,像Hinge这种突出个人表达力和以回答问题为主导的方式,对我来说则更具吸引力。约会(dating)≠恋爱,约会的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无疾而终。约会对象不合适就及时止损,约会对象有意思就慢慢花费时间去了解。就像结交新朋友一样,同时约会几个人也很正常,只要大家都有共同的理解就好,不用着急确定关系。


之前听过一个很好的面试建议:想方设法给对方营造一个舒适的交谈氛围。面试不再是被动的回答问题,而是为对方做点什么让面试官感觉和你聊得很开心。同理也适用于约会,为你的约会对象打造一个放松的环境,让彼此可以舒服地交谈增进理解。

疫情前的约会场所不是酒吧就是饭店,前者容易受主队输/赢球影响心情,后者也容易因为食物和服务质量左右情绪。疫情期间则把约会场所设置在公园,沉浸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中心情愉悦,还顺便完成了每日一万步的目标,一石二鸟。

和朋友聊自己的约会经历时,多次被吐槽把约会软件用成了学习工具。自己的每次约会就像是一场事关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学术研讨的交流大会,时不时地就要交换播客和书单,或者约战健身房和图书馆。

有时候发现约会很像写作,整个就是一个doing &redoing的过程。你的第一稿永远是不完美的,但却汇聚着你想要表达的主题,第二稿、第三稿... 甚至第N稿都是建立在一稿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约会也是一个虽然有着预期,但却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变的过程。世上没有完美的初稿,也没有完美的约会对象和恋人,但你清楚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人陪伴你走过这一段的人生旅程,那就尽情去享受这个冗长但又充满惊喜的过程吧。

全球有名的两性及婚姻关系大师Esther Perel在过去20多年间接待了数不胜数的出问题的伴侣,她认为保持亲密关系长久的方式就是:

- 彼此双方要清楚这段关系的界线
- 了解彼此在关系中的期待
- 记住对方只是借给你的,而不是属于你的,Ta为你做的一切都不要认为是理所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感恩怀德的好习惯
- 双方时常一起做一些新鲜的事情
- 每一次指责背后都有一个未实现的愿望,抛去现象看本质,从根本满足Ta的期待
- 每段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一套真理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知道亲密关系是艰难的,双方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 沟通是最重要的环节,但不是无底线的诚实和坦白
- 每个月审视彼此的关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 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学会变通,一起成长
- 选择=放弃,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应尽的责任


我的爱情观的前提就是承认爱情和人生一样,是一场苦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黑洞需要填补,两个人选择在一起一定需要正确的原因。不是迫于年龄和社会压力,或者为了追求一种社会地位,又或者完全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最差的原因就是把另一半当做救世主,希望Ta可以拯救你的孤独或者填补心理的空缺。


爱情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所以不需要抱太大的期待,长远来看激情和甜蜜部分只占20%,而剩下的80%则被生活琐事霸占。所以两个人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且彼此尊重十分重要,亲密关系中免不了大量的沟通,但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尊重情况下的沟通,总会有谈崩的那一刻。不仅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


我在爱情中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你连想改变对方的想法都不要有」。人类是充满缺点的物种,现在连童话故事都不讲完美无瑕的公主和王子了,所以在进入亲密关系前首先要问问自己,你能否接受另一半的一切,尤其是缺点?指望对方或者自己做出改变,往往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让自己情绪受到损伤。

还有一点就是别指望对方「懂」你,想要什么就大大方方的说出来,有情绪了就开放地讨论一切,尤其是那些让你们觉得受伤的事情。亲密关系中有让你不爽的事情了,一定要早点提出来,不然最后真的有可能像喜剧演员Daniel Sloss说的那样,因为买错橙汁的牌子一段关系就黄了。

最后,给彼此空间,让彼此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学会谅解,是人都会犯错,不触及自己底线的错误就别太苛刻了。

既然今天讲到了爱情的话题,那就推荐几期【理想屯播客】和爱情相关的三期播客吧。

① 和前任隔空对话| 分手后做朋友是什么样的体验
球姐和LJ隔空对话敞开心扉聊聊爱情这个话题:
1. 理想屯播客的起源
2. 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
3. 在亲密关系中想获得的什么?
4. 什么是感情四要素?怎么利用这个概念促成恋爱关系?
5. 分手后如何做朋友?
6. 首次分享分手的原因
7. 人与人的相处方式无需被社会定义
8. 在恋情中的最大收获?
9. 他人意见对你恋情有影响吗?
10.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②理想屯特别节目:世上独一无二的品牌就是你自己
球姐和创作人Hong在疫情期间做了四期播客,聊了四个话题,第三期就聚焦爱情,聊聊Hong和爱人Lulu从相识到恋爱过程。
  1. 如何确定对方是对的人?
  2. 如何处理爱情中的矛盾?
  3. 如何经营让朋友们都十分羡慕的爱情?
  4. 男女交往和女女交往的区别?
  5. 女生也可以大胆谈性。
③约会软件面面观!我们这一代靠这个征友择偶
本期节目球姐和LJ分享我们使用Dating app的经验和趣闻:
  1. 国外的Dating更像是一场大型自主相亲过程
  2. 国内外约会软件体验分享(Tinder、Hinge、Join、Soul、探探、陌陌、The League、Coffee Meets Bagel)
  3. 你认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吗?
  4. 约会中有没有遇到过ghosting这个现象?
  5. 以看脸为主导的约会软件有什么弊端? 
  6. 球姐如何把约会软件用成学习工具?
  7. 男女在约会时的倾向和诉求有什么不同?
  8. 约会软件中的二八法则
  9. 你会选择完全懂你的AI当伴侣吗?


收听方式:
- 荔枝FM:
https://www.lizhi.fm/user/2613763811218778668
- 喜马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11828329/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rFtSdsqWs3iZughaP0tbd

也可在其他各大播客平台/app搜索「理想屯」或者「The CJ Show」进行收听。

理想屯是一档聚焦海外文化和哲学思考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位居英国和新西兰,通过一手生活体验和观察,展现留学生和新移民的生活,也会不定期邀请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嘉宾,和大家分享学术见解和海外求职创业经验。欢迎使用@小宇宙播客App 和我们互动哟!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哟!

Share

0 Comments

17/2/2021

浅谈女性作家、Naval on Clubhouse和生活妙招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Prateek Katyal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写道,「简·奥斯汀应该给范妮·伯尼的坟墓献上花环,乔治·艾略特应该向伊莉莎·卡特的巨大影响致敬——这位顽强的老妇在自己床头系了个铃铛,好督促自己每天早起学习希腊语。所有女性都应该向阿芙拉·贝恩的坟墓献上花束,她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匪夷所思但是也恰如其分,因为她为全体女性赢得了表达自己的权利」。


看着纸张上这些女性作家的名字,我对于她们生活的时代和写作动机也产生了好奇。在伦敦Mayfair闲逛时就恰巧遇到了范妮·伯尼(Fanny Burney,也被称为达布莱夫人Madame D’Arblay)的故居。范妮·伯尼被认为是英国小说的教母,和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私交甚好。她的作品影响了包括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内的众多作家。除了小说之外,范妮·伯尼写了70多年的日记,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8世纪末期英法上流社会的风俗人情,她在出嫁前还得到了在英国王室供职的机会,为国王乔治四世和王后夏洛特效力。我在查询范妮作品的时候,意外发现她出版的小说题目竟然是我常用的假名Cecelia和自己真名的变体Camilla,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了。


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的人生更是传奇,她是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性职业剧作家,也曾在英荷战争期间从事间谍工作。在17世纪那个保守又混乱的时代,阿芙拉顶着社会不公和批判,用作品宣扬女权主义、废奴主义和自由主义,成为当时最高产的剧作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想起女权主义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在18世纪就宣扬的男女应接受同等教育,女人应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享有自由,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女性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无需为财务和家务担忧而安心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很多地区还在标榜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规定的理想女性形象,即她们必须是温顺的天使,对男人百依百顺且不可抛头露面。就像伍尔夫在书中说道的那样,「人不能影响他人,但要思考事物本身」,而我作为女性写作者当下的责任就是不要辜负上述前辈们用血泪开拓出来的自由之路而越走越倒退。那些被历史埋没的女性楷模正等着我们用文字和语音来唤醒,一起反抗无端被禁声且处处被审视和被压制的父权社会。


“We were the people who were not in the papers. We lived in the blank white spaces at the edges of print. It gave us more freedom. We lived in the gaps between the stories.”

― Margaret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之前多次介绍过Naval这位大神,最近他在Clubhouse比较活跃,总结下他的聊天内容:

- 生命是一场单机游戏,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玩法,了解自己的欲望和想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 互联网上没人在乎屏幕后面的是猫是狗,人们在乎的是你输出的内容。

- 好点子+执行力是Naval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成功的秘诀,那些总是抱怨自己没有资本和人脉的「假创业者」都在找借口。

- 世上没有统一的人生意义,如果有的话,那我们全会成为实现这个意义的奴隶。既然人生意义没有标准答案,那就为自己创造一个意义,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 你不能拥有全部的东西,但你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看清自己的欲望,以及摸清欲望的来源。知生命之意者,便可承受生命之重。

- 朝九晚五是现代的奴役生活,而工资就是让人们上瘾的毒药。

- 人最会欺骗的就是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生命,找寻自己的「真相」。

- 如果斯大林、希特勒或者马丁路德金生活在现代,那CH是他们最好的号召工具。因此,也要警醒那些在平台上有大量拥簇的说话者。

- 大多数的物理假说一开始看上去都是疯言疯语,比如说量子力学和多重宇宙,但是后来逐步地得到科学证实,这样的例子以后会有更多。

- 当今社会不缺信息和道理,缺的是知行合一。不把理论融合在实践当中,那不算属于你的知识和智慧。

- 好的社会环境接受人们犯错并提供及时反馈。

- 科学就是用我们的已知去解释未知,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相,只有暂未被证伪的真相。

- 推荐阅读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的书《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 坐下来想想五年前的生活,想想现在的你会给当时的你哪些建议?然后再想想十年前的生活,想想现在的你会给当时的自己哪些建议?你是你自己最好的治疗师,你会发现无论生活再怎么改变,你的一些行为模式都会重复,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总会涌现,是时候从源头出发去解决本质问题了。

- 生命不是零和游戏,宇宙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资源,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创新学会使用这些资源。

- 训练自己成为试错-纠错的机器,这是通往「真相」唯一的道路。


(P.S. Clubhouse突然给我9个邀请码,需要的朋友们请私信我。)

Clubhouse appearances, consolidated:

1. https://t.co/x5WFgap7Tw

2. https://t.co/iS2sYfvIek

3. https://t.co/uD4IQSUQKV

— Naval (@naval) February 16, 2021
【理想屯播客】牛年第一期节目就聊聊新年升级生活的小妙招吧,你将听到:

- 如何克服赖床?
- 如何做好精力和时间管理?
- 最能舒缓压力又放松的方法?
- 洗澡听音乐没有音响怎么办?
- 简单的思慕雪配方为你补充一天所需绿叶菜和维生素(Kefir/Skyr酸奶)
- 有哪些能带来欢愉感的厨房小用品?
- 花小钱买一些可以帮助你形成良好习惯的东西,比如说拉伸架,弹力带、跳绳、笔记本和彩笔等等
- 每天常用的东西值得投资,比如站立式办公桌,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以及质量好的床垫和枕头。
- 告诉朋友和家人不要再送自己占空件又无用的礼物。体验类型和消耗品类型的礼物也许更适合
- 经常对着电脑屏幕的小伙伴们可以试试:20-20-20法则
- 如何过滤信息?如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 关于社交媒体使用和职场高效工作的妙招
- 做一个决定,可以帮助你省去做一百个决定。
- 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瞬间可以帮你提升幸福感。
- 任何不是针对个人的建议,看看就可以了,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人最终都要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可以选择每年生日总结自己的生活原则。


收听方式:
- 荔枝FM:
https://www.lizhi.fm/3647543/5161401768966092294
- 喜马FM: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11828329/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rFtSdsqWs3iZughaP0tbd

也可在其他各大播客平台/app搜索「理想屯」或者「The CJ Show」进行收听。

理想屯是一档聚焦海外文化和哲学思考的播客节目。主播们生活在英国和新西兰,通过一手生活体验和观察,展现留学生和新移民的生活,也会不定期邀请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嘉宾,和大家分享学术见解和海外求职创业经验。欢迎使用@小宇宙播客App 和我们互动哟!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哟!

Share

0 Comments

28/1/2021

If aliens came to earth, what would I ask them?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Igor Karimov
The host from The Pomp Podcast always ends the episode with a question to his guests: aliens, are you a believer or non-believer? As to me, I'm a believer of extraterrestrial life based o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evidence. If they ever had interested in visiting earth, I'd like to ask them below questions that bothered me as a human being.

  1. What's the default setting of our universe? Is there a theory of everything? 
  2. How your speci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Can you help us increase communications efficiency? 
  3. What's the fundamental rule of your society? Does each individual on your planet have a life meaning? 
  4. Do you have feelings? Is this important?
  5.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quantum mechanics? How do you define time and space? 
  6. How do you differentiate you are in reality or a dream? 
  7. Are you a believer of Fatalism? Do we have free will as a human being?
  8. Is there a Great Filter ahead of us? If yes, how could we avoid or escape?
  9. Do you need a sense of belonging? How do you build your community?
  10.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onway's Game of Life? Are you the derivatives from a few basic rules of the universe? 
  11. What's your opinion on our human's thoughts experiments? Can you share your understandings? 
  12. What's your core values? 
  13. How do you define good and evil? 
  14. What are the lessons you learnt from your history? 
  15. Whe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16. Everything decays. Disorder increases. But human life decreases or keeps its entropy by feeding on negentropy. Why? 
  17. What are your understandings on randomness and luck? 

By now, aliens either laugh at my stupidity or feel annoyed by so many questions. Je pense, donc je suis. I wish I could have all those answer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Share

0 Comments

26/1/2021

浅谈女性作家、时间管理和剃刀模型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新年伊始之时,和好基友Ellen互换书单,发现我们过去一年看的和推荐的书籍中女性作家的数目少之又少,尤其是学术圈和经管类的图书。于是今年的一个任务就是先行阅读我们冗长书单上女性作家的作品!我向Ellen的Kindle率先发出攻击,扔了两本我本月读过的两本好书《The Biggest Bluff》和《Recollections of My Nonexistence: A Memoir》。Ellen也毫不示弱,砸来两本《如何抑制女性写作》和《Why we can't sleep: woman's new midlife crisis》。分享下阅读心得:

《??? ??????? ?????》?? ????? ?????????

心理学博士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国际扑克锦标赛冠军?作者Maria为了研究大众做决策背后的心理历程而跟着扑克大师从零学起,运用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分析而在男性主导的扑克世界中摘得桂冠。Maria通过玩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其实也都可以运用在生活当中。

- 扑克世界中运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如果运气不佳也会影响发挥。你只能尽力去能控制你可以控制的部分,那就是你自己。掌控自己在面临压力下的应对思路,掌控自己的情绪。
- 现场玩牌时懂得察言观色会助你一臂之力,不仅需要观察对手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问问自己,我做这个决策背后的思路是什么?我是否有充足的证据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作出解释。
- 女性玩家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其实很有优势,很多男性或是绅士风度般的礼让女性(心底觉得女性玩家比自己低一等),或是厌恶女性想让她赶紧出局,这两种情况都很容易让男性玩家在牌场做出导致失败的决定。而作者也被男性玩家蒙骗过一次,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样子的玩家赛前装得人畜无害,结果在牌场上把作者打得落花流水。千万不要让第一印象影响你的判断力。

《????????????? ?? ?? ????????????: ? ??????》?? ??????? ??????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直击心灵的书了,上次有这种强烈的共鸣感还要追溯到阅读May Sarton《Journal of a Solitude》的时候。这本书是作家Rebecca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女性作家和艺术家受到的无视和不公,以及作为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安全问题和不平等待遇,这段经历也促使了她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并开始不断为女性和少数派群体发声。

Rebecca的经历并不是特例,她在书中写道,成为一个作家其实也是成为人的过程,你需要思考如何去讲述你的故事,并筛选值得去讲的故事。在当时像她这样立志成为作家的贫困单身女性的故事往往不值一提,而她卑微的人生也无人问津,只有在街头走路受到男性骚扰时,她才感受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还有别人可以「看见」她。

书中有一段读来触目惊心,Rebecca的书桌见证了她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的写作过程,而这书桌来自于她一位女性朋友的馈赠。这位女性朋友在赠予她书桌的一年后和男友分手,却遭到恼羞成怒的男友报复,被其痛砍15刀致死。Rebecca写道,凶手想让我的朋友禁声,却没想到她给予我发声的力量。

《??? ?? ???????? ?????'? ???????》?? ?????? ????

一口气读完这本《如何抑止女性写作》,对于女性作家前世今生面临的困境瞠目结舌。古往今来我们的文学文化仍然被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异性恋的白种男人),并不是说他们的个人和作品有何问题,但是却遗漏了本应该和他们享有同样地位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像是我很喜欢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勃朗特姐妹,女性作家首先需要克服缺乏教育机会和承担家务劳动等问题,然后还要面临来自评论家针对她们女性身份的抨击。很多评论家评价《简爱》时就说道,这如果是男人写的就是一本杰作,如果是女人写的就让人震惊或者厌恶。

结合当下,黑人作家经常只能写黑人种族问题或者音乐和运动,女性作家经常只能写情感和家庭问题,就连本书作者乔安娜·拉斯写科幻小说都被当做另类,而她的作品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年轻女性更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女性作家榜样,而失去了写作兴趣,如此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女性很多情况下都是以「他者」的形象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如今的我们也许有能力去改变这一现状,那就不要让他人的评价和无形的束缚影响你写作的征程,是时候重新审视并改写女性写作的历史了。

Tim Ferriss提出一个时间管理的秘诀: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可以帮助你省去做一百个决定。

Tim在2020年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就是不读任何在2020年出版的新书。原因有:
- 书海无涯但时间有限,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阅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
- 避免陷入FOMO的焦虑之中,很多新鲜事物和新的读物只是一时的谈资,长远来看并不能对于个人成长有所帮助。
- Tim经常会收到大量的新书,请求他作序或者评论,他并没有时间一一回复。索性设置一条规则,从源头拒绝所有问题。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当你看到一个地方不断有人落水时,重点不是不断重复救人的过程,而是应该探究到底是什么引发这连续落水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比如说做一个制定「日常习惯Daily Routine」的决定,就可以减少之后每一天纠结干什么吃什么的一百个决定。最近一段时间的日常作息习惯如下:

· 早上起床先10-20分钟冥想
· 一小时健身或者一小时公园散步
· 上午工作时间
· 中午社交时间(鉴于现在的情况以网聊为主)
· 下午工作时间或者看电影看书,取决于当天的精力水平
· 每天至少一小时阅读时间
· 睡前手写日记,反思自我或者单纯记录
· 没有饭局儿就吃相同的东西,减少大脑在食物选择上的消耗
· 周末看球或约朋友散步

Ryan Holiday在他的博客中说过,「People think they have to live a life they don’t want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eventually, off in the distant future, they can live a life they do want 人们总觉得忍一忍现在的生活,将来就会过上理想的生活」。人们总喜欢把眼界放在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忽视了当下,如果想让每天的生活服务自己,那设计理想的一天并去遵从就十分的重要。

一个人的「日常习惯Daily Routine」或是「理想的一天」需要在摸索中总结出来,需要十分地详细,而不是「我的理想的一天就是不上班在家躺一天」或者「我的理想的一天就是环游世界」这样过于概括又与实现个人意义毫不搭边的总结。可以借鉴一下Ryan Holiday的《13个每天应该遵从的好习惯》来总结自己理想的日常惯例:
1. 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最重要,用来冥想或者写下一天的安排。
2. 每天在散步中得到灵感,出外走走,接触大自然。
3. 每天抽出至少一小时做深度思考和工作。
4. 日行一善。
5. 每天阅读,不需要读完一本书,每天几页,积少成多。
6. 每天有一定的独处时间。
7. 锻炼!有目标的锻炼!
8. 思考死亡。
9. 珍视当下,合理分配时间。
10. 随时拥有感恩的心,每一件事都可以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
11. 睡前审视自己的一天。
12. 登高远眺或者是夜晚观星,知晓宇宙的宏大人类的渺小。
13. 保证每天八小时睡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擅长总结思维模型的George Mack小哥新发布了关于理性决策的「剃刀理论」,简单总结一下:

- 希钦斯剃刀(Hitchens’ Razor)
无证据的论证过程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 牛顿的烈焰激光剑(Newton's Flaming Laser Sword)
所有不能进行实验和观测的东西都不值得辩论。

- 乔·罗根剃刀(Joe Rogan's Razors)
不知如何做决定时,想象电影中的英雄会如何选择。
你热衷的事情周围没人关心,不要紧,借助互联网总能找到你的群体。

- 塔勒布的手术刀(Taleb's Surgeon)
面对两个实力水平相当的候选人,最后选择那个魅力气质不突出的人。

- 贝佐斯剃刀(Bezos' Razors)
当下不知道如何做决定的时候,想象一下80岁的自己会如何选择。
不知道选择和谁工作的时候,挑选那个能和你一起逃离第三世界监狱的人。

- 斯金纳定律(Skinner's Law)
治疗拖延症有两种选择:让不做这件事儿的痛苦大于做这件事儿;让做这件事儿的快乐大于不做这件事儿。

- 卢克剃刀(Luck Razor)
面临两难选择时,选择那个能为你未来带来更多运气的选项。比如说出去见新朋友还是在家刷剧,我选择前者。

- 吹牛剃刀(Bragging Razor)
有人吹嘘自己有多么成功多么快乐,只相信一半;有人谦虚讲自己并不成功也没那么幸福,实际情况要比讲得好很多。

- 侯世达定律(Hofstadter's law)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伊隆·马斯克定律(Elon's Law)
考虑侯世达定律后把截止线提前到看似不可能的程度。

- 内瓦尔剃刀(Naval's Razors)
面对两难选择时,选择困难的那个。
如果做一件事的时间成本匹配不上你的小时费用,或者外包,或者自动化,或者直接不要做。

- 查理·芒格定律(Munger's Law)
除非你能比反对一方列出更好的反面论证,否则不要着急去与对方辩论,

- 不适剃刀(Discomfort Razor)
越让你觉得不适的活动,越有可能让你成长。1000小时不适>10000小时舒适。

- 契诃夫之枪(Checkhov's Gun)
叙事中提及的每一个元素都应在后文出场,不然就没有必要提及。

-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 迪士尼原则(Walt Disney's Rule)
思考不清晰那就画下来(见下图)。

- 施瓦辛格规则(Schwarzeneggers' Rule)
永远不要为了追随艺术而向金钱妥协,艺术带来的欢乐和视野金钱难买。
​

最后,开心地分享一下伦敦的雪景!2021年的第一场雪!我在伦敦的第一场雪!祝福大家平安喜乐❤

Share

0 Comments

24/1/2021

诗人拜伦和蓝色牌匾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和苏格兰的朋友聊天时谈到了乔治·戈登·拜伦。

之前只知道拜伦勋爵(Lord Byron)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读过他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后来看《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时,还特别喜欢影片中提到的他的一段诗歌。这会儿聊天又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1. 拜伦勋爵(Lord Byron)早年在苏格兰阿伯丁生活(妈妈是苏格兰人),对苏格兰的感情是爱恨交织。起初描写苏格兰是混蛋之地,充满了诡辩、刻薄和雾气;晚年诗歌则无处不透露着对故土的思念和赞美。尽管拜伦一再称自己有一半苏格兰血统,而且时常批判英格兰价值观,比如「天佑吾王」以及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和英国宪政,但后人却总把他归结为英国诗人的代表(不知道苏格兰日后独立后会不会把拜伦收编回去)

2. 「拜伦式英雄」指代的是主人公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拜伦自己就受困于跛足),经常游走于恶棍和英雄的边界,也许性情暴躁,也许愤世嫉俗,但同时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与现世的一切权贵和不公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多半自毁。后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影响,比如《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大卫‧科波菲尔》的詹姆斯‧斯蒂福,包括《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源泉》中的洛克等等,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拜伦式影响的存在。

3. 拜伦的女儿埃达·洛夫莱斯是史上第一位程序员!

4. 拜伦和珀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是19世纪英国有名的好基友。拜伦后来还主持了雪莱的葬礼并成为他的遗嘱执行人。而雪莱的老婆玛丽・雪莱也和拜伦成为了朋友,玛丽有一对名人父母(父亲是无政府主义者威廉・戈德温,母亲是女权主义先驱玛丽・沃斯顿克雷夫特),玛丽后来著有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5. 拜伦写过一首名为《Lachin y Gair》的诗歌(英语为《Dark Lochnagar》),描绘了苏格兰东北部的景致,后来成为苏格兰经典民歌被广为传唱。现在最流行的版本是苏格兰民谣乐队The Corries的版本。
疫情期间没有什么室内活动,索性多多留意下伦敦诸多建筑外墙上的蓝色牌匾(BLUE PLAQUE)。

自1866年开始,英国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开始在名人居住或工作过的地方安装蓝色牌匾,以纪念这些人物和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之间的联系。我来伦敦之后也打卡了包括乔治·奥威尔、奥斯卡·王尔德、莫扎特、梵高、萨缪尔·约翰逊、希区柯克、阿加莎·克里斯蒂、弗洛伊德和阿兰·图灵等诸多名人的旧宅和故居。

总结下关于伦敦蓝色牌匾的一些趣事儿:

1. 伦敦当前有950多块蓝色牌匾,虽然都叫做蓝牌子,但也有棕色和绿色的牌子,这是因为之前经由不同组织和机构设置颁发,所以字体和样式也有差异。现今伦敦所有的蓝牌子都由弗朗克·阿什沃思一家人制作,从烧制、上釉到写字全部手工完成。

2. 委员会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公众的提名来决定最后的蓝色牌匾命名权,候选人必须过世20年,并且最好是居住在伦敦期间达到了其职业巅峰。之所以有20年这个坎儿,也是因为有前车之鉴,比如说BBC知名主持DJ吉米·萨维尔在死后受到性丑闻的控告,而被摘牌。所以现在委员会加上时间期限,只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人立牌。

3. 女性蓝色牌匾的数量只有14%,委员会将在未来筛选中加强对女性候选人的提拔。我居住的西敏寺城(City of Westminster)拥有最多的蓝色牌匾,紧随其后的是卡姆登区(Boroughs of Camden)和肯辛顿和切尔西(Kensington & Chelsea)。伦敦城(City of London)只有一块牌匾(还不是蓝色的)

4. 伦敦的中介表示,有蓝色牌匾的房屋和建筑通常都能卖更好的价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保护古旧建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者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在Hampstead Heath的住宅,就因为有他的蓝色牌匾免于拆迁。但不是每一个蓝色牌匾都备受欢迎,卡尔·马克思的牌匾在英国就屡受破坏。

5. 伦敦现存最早的蓝色牌匾隶属于拿破仑三世,但是史上第一枚蓝色牌匾的授予者却是拜伦勋爵。不幸的是他的牌子连同当年出生的房子早已被拆,现在已被英国百货商店John Lewis所取代。而备受读书人追捧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如今也被麦当劳所占领,仅留下墙上那枚具有纪念意义的牌匾。

6. 爱德华·约翰斯顿(Edward Johnston)的蓝色牌匾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不同字体的牌子。他于1916年制作了「约翰斯顿字体」,后来成为伦敦公交系统的通用字体,而他的牌匾就是使用了他的独创字体。

7. 弗朗西斯·巴罗(Francis Barraud)的牌匾是唯一一个有图画的蓝色牌匾,他绘制的《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油画成为了英国留声机公司的商标。小狗倾听留声机的经典形象到现在都广为流传。而中国的作家老舍的牌匾也因刻有中文而与众不同。

8. 被授予蓝色牌匾的名人中绝大多数的是政治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但也有一些特别职业,比如说:为云彩命名的Luke Howard、戏剧假发制作人Willy Clarkson、小丑Joseph Grimaldi以及丝绸设计师Anna Maria Garthwaite。

9. 全伦敦一共有18栋建筑同时拥有两个蓝色牌匾,包括弗洛伊德夫妇的故居、萧伯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住所,以及吉他大师吉米·亨德里克斯和作曲家乔治·亨德尔的邻居楼。也有很多名人在伦敦拥有不止一枚镌刻自己姓名的牌匾,比如说甘地和《名利场》作家威廉·萨克雷。

Share

0 Comments

18/1/2021

浅谈贾樟柯、乡土中国、人工智慧和理想主义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Ihor Malytskyi
贾樟柯和乡土中国

在英国隔离期间思乡心切,我开始补课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以解忧愁。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到斩获大奖的《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天注定》,最后读完了贾导的电影手记《贾想》书籍,确实是老一辈人们口中的那个中国味儿了。


比起天马行空的故事和光怪陆离的特效,这种看着土气却真实记录现实的电影反而更能打动我。不禁庆幸小时候的自己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平房屋顶睡觉看星星,村头围观乡亲们打麻将玩牌九,走在泥巴路上偷个果子粘支蜻蜓,追鸡鸭、赶猪狗、骑羊逗鸟;甚至在垃圾堆里翻宝贝,放鞭炮不小心点燃了房子,还会纳闷什么比我岁数大的人称我一声奶奶或姑姑,也会兴奋地随便晃悠到别人家就被留下吃吃喝喝... 那段无所事事野蛮生长的日子到现在还如此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让我时刻铭记故乡的气息。


虽然现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现代化的进程也无与伦比,很多人甚至觉得再拍摄古旧落后的农村是给中国抹黑,这也是贾樟柯在海外频频拿奖时国人对他的质疑,「你为什么不拍点美好的东西给外国人看?你是不是居心叵测?」... 电影虽然有虚构成分,但总体来讲还是来源于生活的,贾导对山西小城那淋漓尽致的刻画,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细致观察生活的重要性,那些熟视无睹的日常也有着动人与感伤。就像贾导解释自己欣赏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纪实风格的表层下有着一些其实是精心结构的形式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他凭空想象或者说人为地安排的,而是他从日常现实中挖掘出来的」。当每一个人都在粉饰太平之时,我们更需要这样细致观察的眼睛来揭示无视的问题。


鱼在水中生存却不知水为何物,等它脱离水的存在才知道那是其生命的源泉。海外游子每一次的远行,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有一夜,我梦中惊醒,突然想起1949年前后的那段历史,当时逃到台湾的人们有多少预料到,此行一别这辈子再也回不到祖国大陆。而我们这些在海外的游子,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境遇?骤然间,心中徒增岁月。


「陌生之地总会带给我精神的穿越:回到过去,去到未来。沉入地心,或者飞向太空。短暂的出走会让我和自己固有的生活告别。离开熟悉的朋友,离开说来说去好多年的话题,离开自己的专业,离开自己深信不疑的精神系统……出走是自我叛逆的契机,让自己流动起来,悬浮起来,倒置起来,让自己颠覆自己。

一路穿越“瓜洲”、“玉门”,这些古诗词里出现的地名依然是现实的存在,除了一条细线一样伸向远方的高速公路,以及偶尔驶过的通勤火车,人类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的痕迹。沙漠里依旧是一片孤城,天空中应该还是当年明月。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

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的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

贾樟柯 《贾想》

播客推荐

最近在推特认识了一位新朋友Dr. Brian Keating,他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之前还差点拿到诺贝尔奖。Brian的播客节目主要以采访科学家为主,最新的一期就采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Dr. Frank Wilczek。简单总结一下:

1. Dr. Frank Wilczek认为人类创作一个会思考的AI是可以实现的。推荐阅读Francis Crick《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和理解大脑的思考过程,如何用物质生成复杂的思维。

2. Dr. Wilczek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AI是否可以在国际象棋中打败人类,而是能否发明像国际象棋一样的游戏。现在的方向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智慧。

3.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学会了创造本不存在的人类画像,这是AI有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详情参见:
https://thispersondoesnotexist.com/​

4. 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发现世界根本的运行规律,这个根基指的是无法再用别的理论来解释的最原始的物理定律。我们熟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同样地,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就不是一条根基定律,因为这条定律还能用原子结构,概率和机械论继续解释。

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的永恒之谜在于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个奇迹」。物理学家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理解这个世界。

6. Dr. Wilczek认为好奇心是帮助自己跨越各个领域持续学习的动力,他允许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去探索未知领域,并将各个学科融会贯通,从深层次理解世界。

7. 自然界并不崇尚完美对称,就像人的脸一样,左右半边并不对称。

8. Dr. Wilczek最喜欢的实验:约瑟夫森效应、发现拓扑准粒子和量子色动力学(一脸懵逼的我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9. Dr. Wilczek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以解释一些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谜题。他认为宗教为人类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传统习俗,有时候也是一件好事儿。

10. Dr. Wilczek并不喜欢「万物理论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个概念,他称之为「最终理论」,该理论的成立条件包括:揭示自然界的根本运行规律;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证实;没有哪一个现象无法用其解释;不会自我发生延伸或者改变;可解释一切事情。

11.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 Arthur C. Clarke提出了克拉克基本定律,其中第三条讲到: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尽管现在AI可以识别照片、辨认内容、翻译语言、甚至击败围棋高手,但离魔法还差得很远。


备注:我一直对「多重宇宙」和「真实世界」这两个课题很感兴趣,最近dating的一位小哥一半荷兰血统,一半秘鲁血统。当时脑中蹦出来的就是:荷兰+秘鲁 = 致幻药的天堂。果不其然,他确实是使用各式致幻药和死藤水的行家,也因此对什么是真实和什么是灵魂有独到的见解。每当我追随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时,宇宙就会给我派来多位老师引领我前行。此时又想起凯文·凯利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宇宙正在背后密谋如何让你成功。如果你接受这个设定,那一切就都容易多了」。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自然就来了,你不得不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次奇迹。

一周杂思

我很喜欢的一位奥克兰大学教授J这个月底就要退休了,本来约好了去年在伦敦相见,可惜疫情原因没能成行,今年看这个局势估计也无法在英国约见了。J教授和我都对语言很感兴趣,之前还打算等他来伦敦时一起拜访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故居。今天,我独自前来拍照留念,作为给他的退休礼物吧。


塞缪尔·约翰逊一生撰写了很多文学评论、随笔、诗歌和传记,但最大的成就当属1755年出版的《英文大词典》,对英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最广为流传的那句话便是,「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那他也就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英国后每当说起自己是球迷,总会被人问到是哪个队的球迷。实话实说是巴萨球迷吧,英国人一般会一脸问号,在大英地盘竟然不支持本土球队?索性就说是曼城球迷了,毕竟那里有流淌着巴萨血液的瓜迪奥拉,还有孙继海、Oasis和曼市工业精神的遗迹,以及,曼城的票真的很好买,对比其他球场在阿提哈德现场看球最舒适。

当地人一般听到你是曼城球迷已经暗暗地下了定义,没人关心你背后的那些原因,觉得你不过是一个不懂球只追随用钱砸出冠军的球队。想想每个时代确实都有一个「背锅」的球队,当年阿布巨资买下的切尔西是一个,后来的豪门球队哪一个不是用金钱砸出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习惯了这个设定,然后等着下一个10年又有新球队横空出世另成为另一个众矢之的,历史虽然不完全重复,但总会有押韵。

想起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中说道,自己是带着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就像在国外经常被人问到你从哪里来?回答新西兰,免不了被人问及你最一开始从哪来的?他人想知道的就是他们本身偏见的印证,你长着亚洲脸,你需要回答一个亚洲的国家。

现在再有人问我是哪队的球迷,一般都会讲是山东鲁能泰山,我的家乡球队。这种情况下反而能有一次透彻地聊球对话,因为彼此双方少了既定的偏见后,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触及本质,不被表面的噪音所蒙蔽。最后再抛出自己曼城的球迷身份放佛也合情合理了。你是哪队的球迷呢?理由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伦敦第一次封城的时候,补完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随之而添加的书籍,到现在还没有看完;2020年末的时候又开始补课《十三邀》,再次进入一个无底洞,脑中的问题不断堆积,现实中也添加了更多需要阅读和复习的材料。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和解决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自以为走在发展的前端,其实也不过是在重复。你的疑问早被提出,但没有谁能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是因为个体的特殊性从而不需要一个共识的答案吗?我们作为个人究竟如何与时代相处?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母题?

有时候分不清究竟应该做一个满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在环境的鞭笞中逐渐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虽然内心明确后者是对不起自己的做法,但渺小的个体在社会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欲望,会让你不得不抛弃95%的人都看不起的理想,然后蓦然彷徨的问一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理解许知远的失望和尴尬,也明白很多嘉宾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到最后,你能在深夜睡个安稳觉而不备受内心煎熬就可以了。
​
我将融入剧烈争斗的大人世界,
要在那边孤军奋战,
必须变得比任何人都坚不可摧。
——《海边的卡夫卡》

Share

0 Comments

21/12/2020

2020年书单总结和推荐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Radu Marcusu
2020年一共阅读了109本书(历年总结:2019年,2018年,2017年)。微信读书54本,Kindle读书55本,以及一些在图书馆借阅或者购买的纸质书。也许在风雨飘摇的2020年,读书是最能安抚心灵的一件事了,尤其是在绵延无尽的疫情封锁期间,有作者们的大智慧陪伴,让我也倍感宽心。

附上自己的书单,以及今年读过的十大好书。

​01 The Book of Disquiet by Fernando Pessoa

Picture
如果往后余生只能读一本书,那我的选择就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不安之书》。认识佩索阿的人回忆道,「他是一个令人愉悦的人,充满魅力和幽默感,但是同时他却刻意与他人保持着距离,免于与任何人过份的亲密,从而干扰他的日常作息」;还有人评论他说,「当我告别他时,我再也不敢回头看着他,我怕我会看到他在空气中消失」。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凭空创造了70多位有生活背景并个性迥异的虚拟作家,然后以他们的名义发表作品,而他们彼此之间还拥有交集,这一切都是他死后才被人发现。他虽然并没怎么游历世界,却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了整个宇宙。


佩索阿通过观察和思考,不断审视人类的存在,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将过去的自我碾碎然后重新塑造的过程。就像另一位我欣赏的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的,世界上有两种艺术家,一种是通过探索自我和观察周围客观环境进行创作;另一种则是漠视时空的局限,将自己从身体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在「虚无」中进行创作。佩索阿就是后者的代表。


他时常觉得自己是遥远边陲并不存在的乡村,是一则从未被写出来的书籍上的书评。他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习惯孤独而不是与人相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自我」从普通人的身份中幻化出无数「他人」。读他的书放佛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跃然纸上,那些自己未曾找到语言来形容的东西,都被他描述的一清二楚。


佩索阿曾经说过,「如果我被身份束缚,我就不能够进入想象的世界而创作这个人。一个普通人可以把他自己想象成罗马国王,但英国国王不能,因为英国国王已经失去了把自己梦想成为另一个国王的能力,他的现实限制了他的感觉」。实现认知自我的最好途径就是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的思想共处,从而诱发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意识的起点,这起点会导致一个人从根本意义上深刻地感触到自我和世间万物的联系,也许,你从未在此。


I am nothing.
I'll never be anything.
I couldn't want to be something.
Apart from that, I have in me all the dreams in the world.
Fernando Pessoa

02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by Douglas Hofstadter

Picture
很早听闻这本了不起的图书《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读了才知道原来书还能这么写?!


这本书结合了虚构对话、定理证明、音乐/绘画鉴赏,完全为我这样的数学小白打开了一扇窥探数理逻辑世界之美妙的大门。虽然学过钢琴、学过绘画,还是理科生,但看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浅薄,更没有意识到这三个领域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宇宙为我们带来的结构和层次上的美妙。


本书内容繁琐庞杂,集合了赋格、逻辑、几何学、递归、句法结构、悖论、脑意识、计算机语言、基因编码、人工智能等课题,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作者玩的一个个文字游戏,让你在阅读过程中犹如玩解谜游戏,乐在其中。


生命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丽:数理公式、文字类比、语言发音、诗词歌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启迪了自己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而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创作者,为这个奇迹般的世界贡献自己的禀赋。


You make decisions, take actions, affect the world, receive feedback from the world, incorporate it into yourself, then the updated 'you' makes more decisions, and so forth, 'round and 'round.

Douglas Hofstadter


03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by Eric Jorgenson

Picture
​前有彼得·考夫曼的《穷查理宝典》,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现在Eric Jorgenson整理了Naval Ravikant十年来的一万七千多条推文、采访和演讲,以及播客访谈和博客论文出版了《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聚焦如何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多次介绍过Naval这位大神,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他的生活哲学,十分感谢Eric花费三年时间整理并集结成册。此书还得到Tim Ferriss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意写序言,以及其他我喜欢的博主的推荐(比如Shane Parrish和Tucker Max)。

Naval最有名的推特风暴《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算是推特史上转载最多的推文之一了,之前也有翻译过:ONaval: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核心内容就是你无法靠出卖自己的时间致富,你需要拥有资产(公司、股票或实体),或者能在你睡觉的时候帮你赚钱的技术(代码或媒体)。Naval赚钱是为了实现时间自由,这样他就可以把精力聚焦在对他更重要的事情上。金钱能解决所有钱的问题,却解决不了你的所有问题。

最后再引一下Naval的一段话:「适当的审视自己的生活会让你完全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会让你离开现有的关系,会让你反思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会让你辞掉工作,会让你改变饮食习惯,会让你更改阅读书籍的种类,会让你多花时间和自己相处。如果你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那说明你在审视自我时不够到位」。时刻谨记: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


The answer to the meaning of life is “because.” You get to make up the answer and create your own meaning.
Naval 

04 The Myth of Sisyphus by Albert Camus

Picture
Σίσυφος,Sisyphus,西西弗斯。

看《冰血暴FARGO》第四季时,发现独立摇滚歌星和创作人Andrew Bird也有出镜,他的角色是导演专门为他本人量身定做。Andrew在2019年时出版了一张专辑《My Finest Work Yet》里面有一首歌叫做《西西弗斯Sisyphus》。《冰血暴》第二季女店员正在看的书正是是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而第三季哥俩抢夺的邮票也是西西弗斯推巨石的图像。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国王,因为出卖了宙斯戏耍了死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但每当他快到山顶时, 石头都会滚回山脚, 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开始, 一次又一次,直到永远。 加缪在随笔中将这个惩罚比作是人类在这个无意义且冷酷的世界里对意义和真理的徒劳追求。荒谬,产生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与这个不断让人们失望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人们体会到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是转为享乐主义,或是诉诸于宗教信仰,从而进行自我欺骗或是自我麻痹。

加缪认为西西弗斯在一次次下山去重新推石头的时候, 并没有绝望,而是在与命运对抗,是一位荒诞英雄。当你认识到生活中的荒谬是无法逃避的,而它又让人的生活变得痛苦绝望,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荒谬当做起点,接受它然后进行反抗。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在劳动中获得快乐,穷尽潜能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在荒谬混沌的世界里,只有人的「激情」是唯一可靠的准则。

正如加缪总结的那样:「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Man is always prey to his truths. Once he has admitted them, he cannot free himself from them.”
― Albert Camus

05 Exhalation: Stories by Ted Chiang

Picture
从没想过看科幻故事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读姜峯楠(Ted Chiang)的作品就打破了我的偏见。姜峯楠曾经说过,科幻小说的创作就像哲学家的思想实验。而他的作品正是加入了形而上的哲理,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引发你思考困扰我们人类的宗教、自由意志、科技和爱的话题。


姜峯楠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言语和精彩的人物塑造,但是他朴实无华的叙述和背后逻辑严密的故事,更能深入人心,在阅读过程中不自主的思考一系列的问题。举例来讲,姜峯楠在《你一生的故事》中提到一个概念:掌握一门语言后你的思维也会变得不一样。就像文中的女主角一样,掌握外星语言后可以看到自己整个人生。维特根斯坦也曾提到过,我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我不禁想到掌握多门语言的人是否会看到一个更加不一样的世界呢?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实在是超级有趣。德国之所以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是否和德语有一定的关系呢?还是人类自以为是地总结规律,其实任何事件都是随机出现,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呼吸》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姜峯楠最新的创作,而每一篇故事最后都会附上一篇后记,记录他的创作动机和困扰他的问题。也许他撰写的科幻故事不像同类型作品那样带来宏大的场景和奇幻的未来,但却在着力描述感受之间让我们享受一场哲思盛宴。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welcome every moment”
― Ted Chiang

06 The Invisible Third Culture Adult by Camellia Yang

Picture
上一次摸自己的纸质出版物还要追溯到小学六年级... 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又重回到原点,彷佛明白了那句「看山还是山」的经典名句。


这本书适合:留学生和海外侨胞;对于身份认知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朋友;研究中西方文化和国际传媒的学者;喜欢文学和写作的书友。

内容梗概:18岁前在中国孔孟之乡长大成人,18岁后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洗礼。女主角Nora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看待刻板印象、种族歧视、性侵骚扰、媒体操控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又是如何处理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立无援和文化冲击?这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同时,我还在书中埋了很多自得其乐的文学梗,还有夹杂的微小侦探情节,如果有读者在阅读途中能有幸识破,欢迎留言切磋,借此契机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书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为什么要写此书?
1. 从小到大一直用中文写作,正好隔离期间在家办公挑战下自我(摸鱼)
2. 本来是想写一篇关于「第三文化儿童TCK」的万字论文,后来被编辑批评立意很好但是内容太干瘪,索性改成浪漫小说
3. 选择6月8日发布对应了小说中男女主角和乔治奥威尔《1984》的羁绊,1949年6月8日正是这本经典名著发表的日子,不谋而合。
4. 正值当下种族冲突爆发,这时候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聆听加深理解,而不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而让本就千沟万壑的关系愈加恶劣。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被听到,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立即改变世界,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每天向一个人分享善意而逐渐形成涟漪,最终将我们带到理想的世界。We all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 of one person, and as one person, together, we will change the world.


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早日找到那份自己享受的「苦难」,在这过程中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善意,You'll Never Walk Alone...

07 The Artist’s Way  by Julia Cameron

Picture
美国创作教母朱莉娅·卡梅伦(Julia Cameron)在她的经典畅销书《The Artist's Way》中提出了「清晨写作Morning Page」的概念。茱莉娅敦促每一位内容创作者都应该早起进行写作,而写作的内容就是记录下你的意识流。除了你之外,不会有任何的读者,而写的东西可以是任何事情。写下的内容可能和你创作的课题全无关系,但是它们的作用则是清空你的大脑,就好比用一把小小的除尘刷,扫清大脑每个角落里的垃圾,把它们倒在了纸上。


《亿万Billions》《十三罗汉Ocean's Thirteen》的编剧Brian Koppelman处理「创作阻断Writer's block」的方式就是跟着茱莉娅学的。自从30年前阅读了她的《The Artist's Way》,Brian每天起床后都会先写一页日记,这页日记可以完全不讲章法,甚至语句语法混乱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写这个过程,让缪斯女神知道你今天已经准备好继续创作了。而我也得益于茱莉娅的方法,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倒脑中的想法,无所谓内容质量,主要是为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写作成为人体运营系统中的一个程序。


推荐每一位创意工作者都读读这本小书,把自己当做展示世界之美的媒介,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Writing is like breathing, it's possible to learn to do it well, but the point is to do it no matter what.”
― Julia Cameron

08 《四个春天》 陆庆屹

Picture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是位游子,尤其是在疫情状态下无法归家,那看这本书和同名电影一定会让你潸然泪下。


作者/导演陆庆屹在《四个春天》中记录了自己年逾古稀父母的日常生活,朴素而真切地展现了老两口的小镇生活状态。陆导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结合他质朴笔触的温柔刻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暖意,同时对他描绘的无数平淡生活的片段深有共鸣。想起Netflix最近的一部纪录片《Dick Johnson Is Dead》,也是身为摄影导演的女儿想在身患阿兹海默症父亲忘记自己前,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返璞归真的艺术,总能在平凡之中直戳人心。


普通人的生活也值得记录和分享,归根结底,人类都拥有七情六欲,注定我们在看别人的故事时,也能拥有相通的感触和体验。为了你的后代和身边爱你的人,也要多多创作,留点有价值的信息,让自己关爱的人依靠着你的作品与爱一起永生。

「因离家多年,我的审美、思维、习惯已被重构,这距离使我变成了家乡的旁观者。在不需要与生活角力之后,我有了新的视角去观望故乡的生活方式、人情、风物,美好的东西从一片琐碎中浮现了出来。我几乎是贪婪地把所看到的记录了下来。」

「我时常想,在这个世界里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过往的人生阅历里,并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我喜欢表达,哪怕只是给自己。我觉得每个人的诞生都是随机且不可复制的,每个存在都有独特的价值,都应该有与世界相处的独特体验,都可以把这些体验表达出来。」--- 陆庆屹

09 Direct Truth: Uncompromising, Non-Prescriptive Truths to the Enduring Questions of Life  by Kapil Gupta

Picture
Kapil Gupta是一位略显神秘的私人顾问,他被很多硅谷大佬称为「活佛」,个人感觉他的理念和《道德经》里「无为而治」的概念很是相似。他相信人生本就是一场苦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默认设定」,所有的一切奋斗追逐和自我提升都只不过是在完善社会既定下的「成功人士画像」,内心深处你还是没有接触到「真相」。

如何接触真相?停止追逐幸福和快乐。追逐的目的是逃避现有的问题和痛苦,你以为你得到X了就会幸福快乐,但得到X后你又会想要Y,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坑。没有长久的幸福和快乐,实现之前和之后总会伴随着痛苦和折磨,你永远不可能逃离「人生是一场苦旅」的事实,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一切宣称让你摆脱痛苦的手段(鸡汤书籍、幸福课程、酒精毒品、娱乐体育等等)都是市场营销的噱头,都是为了让你花钱买一个短暂的解药,但真正的解药在于你去面对痛苦这个事实,是不需要向外界求索的过程,而是一个自我内心探索的过程。

一个人能否实现顿悟和接触真理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后天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在干涉这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在儿时之所以无忧无虑是因为还没有被社会的枷锁所束缚,后天发生的一切都被你当下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所影响,每个人都在追随他人的脚步,而失去了发挥自己与生俱来潜力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清除「实现自我」这些障碍,不是靠听从外界的声音,而是回归内心。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把自己和外界赋予你的信息和身份相结合,之所以努力工作是害怕失去工作头衔后自己就失去了身份特征。繁忙的生活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究竟是谁,我们只不过是在追逐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价值观,来塑造一个所谓的「成功者的画像」。

Kapil的几本书籍都以对话形式展现,推荐给有一定哲学基础的人阅读。他的语言犀利,每次听完读完他的内容都会有些消沉,但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鸡汤遍布的当下需要点毒药让我清醒清醒。Rather than anything tell me the TRUTH!


“Deep down, those who ask how, are precisely the ones who don’t want to get there”
Kapil Gupta

10 Your Music and People by Derek Sivers

Picture
最后要隆重推介我的人生导师Derek Sivers的两本新书《Your Music and People》--- 一本写给创作者的哲思小书,教会你艺术家的生活也不需要低头妥协;《Hell Yeah or No》一本写给选择困难症人群的书,教会你如何思考和做决策。


Derek是音乐人,创业者,TEDtalk演讲者,作家,程序员和深度思考者,他的个人网站 https://sivers.org  就像他的人一样直接,极简,真诚,有深度。Derek现在长居新西兰,他在体验了世界各地的生活后,最终选择在新西兰扎根,而且开放邀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在网站上给他发邮件约见,他的亲和力和智慧一定会让你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Whatever excites you, go do it. Whatever drains you, stop doing it.
Derek Sivers


今年读物

Share

0 Comments

18/12/2020

32 Things I Learned Before Turning 32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Ryan Stone
Twelve years ago, I started to summarize my yearly learnings on my blog. This year is the first time I wrote them down in English. 2020 is a memorable year for most of the people due to Covid 19. I had my first anniversary of moving to London and enjoyed most of the solitude time thanks to lockdown. People have to spend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staying only with themselves to hear their inner voi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nd what we can offer to this world. Now, it's time to share my 32 learnings.

1. Roman emperor Marcus Aurelius once said: "You could leave life right now. Let that determine what you do and say and think". During the pandemic, we feel like illness and death only one inch away from us. I rethink about my life priority and let death serve as my warning alarm rather than a fearful monster. Once you dare to face death, you begin to live a truthful life. 

2. Logic is a human being's creation. The universe doesn't give a damn about that. We all try to figure out 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and brag about the pattern we discovered. However, there are so many black swans events happened around us. Maybe randomness is the key message we should bear in mind.

3. Everyone has a default setting. Don't follow what society and others expect you to do but 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We all have unique DNA and life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anything, pursuit your truth. 

4. Nations, money and companies are all fiction concept. When you choose to sacrifice your time and life for those 'unreal' subjects, think twice. Are they worthy of it? 

5.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one has to put knowledge into action. What you know is not that important until you unify the mind and hand together. Any knowledge that you gain but not put into action was considered delusion or false.

6. Direction > speed. There is no point you drive so fast but in the wrong way. In order to get to your destination, in the end, you have to pause and double-check 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7. I don't know what I don't know. Therefore, I have to be rationally open-minded all the time. Stay foolish and stay hungry. If three of us are walking together, at least one of the other two is good enough to be my teacher.

8. Building a system is better than setting up a goal. A goal is temporary, but a system is a compound machine which can support you to play a long-term game. I am what I repeat to do. Let your action speak for your trait and identity. 

9. Amor Fati. Memento Mori. (I will tattoo them on my arm, any good tattoo artist in London to recommend?)

10.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Don't let linear thinking and simple causation lead you to the end of the road. Open your eyes and seek possibilities around you. 

11. On one hand, loss implies gain; on the other hand, gain means loss. All things are neutral, but the way of our perspectives decide good or bad. Be positive and find the good side of things and people. 

12. Any relationship is a good relationship as long as we are a whole person rather than a person have a hole to seek for others to fill the gap. Life is a single-player game. Let's appreciate everyone we met on the journey. 

13. When I take photos, I look around and find a perfect angle. Finding different angles can also apply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Don't let misunderstandings or pre-set judgement affect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you are about to build up with others. 

14. It's human being, not human doing, Live in the moment. 

15. Always have a deadline. During the lockdown, I had a privilege to attend James Altucher 30 days book challenge. I am always dreaming of writing a novel in English but never find a chance to sit my ass down and write. With this 30 days time frame, I finally completed my book! Doing is better than thinking and talking. More details: The Invisible Third Culture Adult

16. There is nouniversal solution that can solve all your problems. Stop reading those self-help or other's success story. Find your suffering that you enjoy the mos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17. Creating content is a way to express my feelings and thoughts. It also heals my trauma and pains. Every time I create a character who suffered from the exact problems facing me, I can figure out a solution for her/him in a third person's perspective. 

18. Be careful with others' compliment, and then you w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criticism. Your ability has a benchmark and won't change based on others' thoughts. But be humble to take constructive feedback.  

19. As an ancient Buddha said, perceive as you see, believe not what you perceive, then accept what you see as they are.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王国维《人间词话》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 John Donne wrote the poem,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Consider about others surround you and do something within your ability to help out. 

21. Learn to forgive. Everyone is on their journey. You don't know what others are suffering. Be kind. 

22. Find someone who both of you can just shut the fuck up for a minute and comfortably share silence.

23. Mark Manson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Diversity'. Clarify your emotions and know what triggered them. Don't let emotions serve as your master, especially dur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24. As Kevin Kelly said, the universe is conspiring behind your back to make you a success. Embrace this pronoia and accept the gift that the universe gives to you. Then share it to this world.

25. You are not your emotions, your thoughts and your body. You are your actions and the feelings you bring to others. 

26. What we do every day will shape the future. When our bodies vanished, our cultures memes would live forever.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our thoughts and actions to be able to generate a promising fu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s. 

27. Paul Graham mentioned every city has its personalities and ambitions. Pick up your city carefully that won't drag you back but help you to find your tribes. London is a perfect choice for me as a football and literature enthusiast. 

29. Create your daily routine which can generate compound interest, and repeat, repeat and repeat. As Albert Camus said, "the struggle itself towards the heights is enough to fill a man's heart. 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30. A life without constant examination is not worth living. As Naval said, a proper examination should ruin the life that you're currently living.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continuous changing your surroundings, your networkings and lifestyles. People have different priority in their life stage, examine your focus and do not afraid of change. 

31. Learn to surrender. Control what you can control and let things go with the flow of w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32.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Albert Einstein 

Share

0 Comments

14/12/2020

浅谈城市性格、格林威治和音乐播客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Photo credit: Fas Khan
城市性格

Paul Graham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城市和野心Cities and Ambition》,讲到了每所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用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比如说纽约充斥着「赚更多钱」的思潮,洛杉矶总是告诉你「要变得更有名气」。之前介绍过的George Mack也从曼彻斯特搬到了伦敦的Mayfair,因为他需要一个环境激励着他跳出舒适区更加努力。

之前在新西兰的时候总在吐槽为什么大家都不看足球?橄榄球有什么好看的?就像在以往的人际交往中总想去改变别人一样,我总有一种事情应该按照我认为的方式去发展,还妄想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整个国家的文化。但是看看历史即可得知,诸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发生的地方,都是一群人集体的智慧结晶,你需要找到你的群体,找到适合你的那所城市。

搬来伦敦以后,到处充满着足球和文学氛围,认识的朋友们也大多热爱读诗写作,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不要妄图去改变文化,而是顺势而为,和志同道者们一起去加强你们认同的这股风气。以往因为控制欲过强跌过不少跟头,让自己和他人都难过。接触斯多葛派后终于逐渐养成了放手的气度,只去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而让其他的事物和人按照他们原有的样子去发展。

Paul Graham以前认为美国伯克利是优化版的剑桥,这里的人文气息浓厚还有更好的天气。但当他住在那里以后却发现事实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伯克利的人没有剑桥人那样的雄心壮志,他们虽然修养好学识高,但大多数人都只想好好地享受生活,而缺失了剑桥人的雄心壮志。然后他意识到,剑桥+好天气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剑桥了。如果你选择一座城市,也要接受它的弱点,正因为它的优点和弱点一起才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推己及人,人也如此。

没有人可以不受环境影响,如果你总生活在一个和你品性格格不入的地方,那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百年前的巴黎也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圣地,但现在已经成为时尚之都,Paul Graham在巴黎居住时,真切地感受到大多数人对时尚和艺术的热爱,如果你是艺术家,那巴黎现在就是你的胜地。你的出生地并不代表一定和你的性格相符,你每个人生阶段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不过在你心智成熟的那些年,选择一个对的城市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派的画家们出生在世界各地,后来死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壮年时期都选择巴黎作为落脚地,那里有他们的同僚,有他们的观众。

年轻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城市生活吧,感受这座城市传递给你的信息,看看是否和你的性格相符,看看这里有没有你向往的群体。也许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你没有必要在搬来搬去,你可以坐在家中就和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们取得联系,但是实体环境对你的影响力总是无孔不入,不要让一个不接受你的环境强行改变你,也不要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环境。世界这么大,总有一个你的落脚之地。

格林威治

跟着好友Xuan逛逛格林威治小镇。在公园和天文台登高望远,在海洋博物馆、女王居室和海洋大学雨中漫步!喜欢跟着朋友参观他们居住的日常环境,体验他们日常生活的routine,就像到了一个地方总爱追逐文人墨客和艺术家的脚步,只有亲自走过才能体会到他们当时创作的心境。最喜欢的还是格林威治的河底隧道,走进就有身陷《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的感觉!Open the pod bay doors please, HAL.

逛格林威治市集的时候有感而发,从来都是喜欢市集大于超市,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和小商贩们聊聊他们的产品,听听那背后的故事。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大多被迫关闭,也迫使很多商贩走上了电商的道路,为什么网店不开一个即时视频聊天的功能呢?全程模拟市集的体验怎么样?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燃烧殆尽」是很多音乐人标榜的口号,他们用音乐滋养我们生活的同时,却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理想屯播客】本期节目球姐和LJ就来分享下彼此喜欢的音乐,你将听到:

1. 人们为什么总觉得老歌好听?
2. 听音乐的品味和类型为什么总是在变?
3. 平克弗洛伊德演唱会和剑桥寻根。
4. 伦敦随处可见的蓝色牌匾有何讲究?
5. 音乐带来的画面感,你会听歌入戏吗?
6. 你的KTV必点曲目是什么?
8. 海内外演唱会现场对比,印象最深刻的演唱会片段。
9. 摇滚明星为什么总是愤世嫉俗?
10. 不得不谈的27岁俱乐部

本期歌单:
巴赫BWV639
Cold Little Heart by Michael Kiwanuka
Comfortable numb by Pink Floyd
The sound of silence by Disturbed
The Sound of Silence by Simon & Garfunkel
Hallelujah by Jeff Buckley
Morning Hollow by Sparklehorse
Hurt by Jonny Cash
Godfather by Slash
Untitled by Sigur Rós
Beyond乐队
Shape of My Heart by Sting
Between The Bars by Elliot Smith


收听方式:
- 荔枝:
https://www.lizhi.fm/3647543/5149896822852082694
- 喜马:
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11828329/36391996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Tzk6GQO1hCv7Zk62ByHA5?si=sGYwEKfiTK6GFrDodP40nQ
也可在其他各大播客平台和app搜索「The CJ Show」进行收听。欢迎使用@小宇宙播客App 和我们互动哟!  ​

Share

0 Comments

29/11/2020

浅谈马拉多纳、创意和Lex Fridman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马拉多纳

2020年的关键词:世事无常。


本以为这一年可以畅游欧洲,实现自己在现场看欧洲杯的梦想。但此时此刻的我,却身处在从未列上旅行计划的国家:哈萨克斯坦。而就在候机前往阿斯塔纳之时,马拉多纳突然离世的消息刷遍各大媒体平台。


上帝年初时带走与他单挑的科比,临近年底又收回了上帝之手马拉多纳。一代球王与世长辞,留下悲痛不已的球迷和唏嘘不止的民众。老一代的球王贝利发文缅怀他的老友,「我失去了一位朋友,而世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希望上帝给你的家人力量。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一起在天上踢球」。


即使不是球迷,对迭戈·马拉多纳这个名字也不会陌生:连过五人、上帝之手、博卡皇帝、巴萨传奇、那不勒斯的神灵... 这个天使与魔鬼的代言人,从未让球迷和热衷娱乐的民众失望,用传奇又精湛的球技,以及狂奢糜烂的生活为人津津乐道。即使退役后,他也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执教阿根廷国家队,又先后带过多支球队,纠结于数个私生子的官司,与可卡因毒瘾和酗酒导致的健康问题抗争。他时而令人不齿,时而鼓舞人心,永远桀骜不驯,永远肆无忌惮。马拉多纳的一生就像是整个2020年的写照:八方风雨,岁月峥嵘。


马拉多纳一生中扮演过两次英雄。一是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在球场上击败英格兰,一雪四年前在马岛败于英国的耻辱。那场比赛的「上帝之手」和「世纪进球」都成为足球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时刻,也让阿根廷人欣喜若狂,被昔日帝国强权打败的羞耻心和心中怨恨愤怒均在球场上一扫而空。二是1986/1987赛季帮助那不勒斯赢得了史上第一个意甲冠军,打破了意大利足球由北方和中部球队统治的传统。疯狂的那不勒斯人为尤文图斯和米兰举行了模拟葬礼,焚烧了他们的棺材。当时的意大利媒体有一篇文章经典至极,上面说道,「米兰代表着意大利北方的工业和繁荣,罗马象征着这个国家沉重的过去的辉煌和颓废,而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南方的皇太子,骄傲地蔑视着所有的屈尊和势利」。


2018年的时候,我有幸前往马拉多纳的故乡布宜诺斯艾利斯一睹阿根廷的风貌。虽然和当地民众有语言交流的障碍,但是每次提起球王的名号,大家都会露出友好又惊讶的表情,对我这个异域来客送上热情的拥抱。前往糖果盒球场膜拜我的偶像里克尔梅时,也随处可以见到马拉多纳的雕像和数不尽的纪念品。球王驾鹤西去后,阿根廷宣布举行三天的全国哀悼;而在地球另一端的那不勒斯,市长则公布将圣保罗球场以马拉多纳的名字重新命名;世界各地本周举行的足球赛事有专门的环节向马拉多纳致敬默哀;连新西兰全黑橄榄球队也在对阵阿根廷队的赛前献上马拉多纳的球衣并跳起毛利战舞向球王致敬。


马拉多纳三岁的时候,他的表哥送给他一个改变一生的礼物:足球。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马拉多纳表示如果能参加自己的葬礼,他会对自己说,「感谢你踢了足球。因为这是一项给予我最多快乐和最多自由的运动,就像是亲手触碰天空。我会在我的墓碑上写下:感谢足球」。


感谢足球。这也是我现在最想说的。


足球之于我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运动,赛场之外还有很多的文化和社会观察点;足球同时引领着我看世界、闯天下,体验人生狂嗨到低谷的情绪;足球世界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缩影,每个球员陪伴你我的日子只有有限的数年;足球赛场上更是变幻莫测,让我了解到世事无常,也习惯了2020年带给我们的任何「惊喜」...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足球往事》中说道,「通过写作,我将用我的双手来完成我的双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球场上无可救药的傻瓜和耻辱,我只能求助于用语言来描述这个我如此渴望却无情拒绝了我的足球」。此时此刻,我只能用文字记录我对于足球的热爱,又想起和我身隔千里的老爸,他的外号就是他单位的马拉多纳,感谢爸爸身心力行带我进入足球世界,感谢陪我长大的球员们带给我的欢乐和痛苦,感谢马拉多纳带给球迷们的精彩记忆...


RIP, Diego Maradona.

Mark Manson

「去他妈系列」博主Mark Manson在订阅邮件中提到,有创意的人其实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过着如过山车一般的生活,时刻充满新奇和激情。他们的创造力更多是在无聊中诞生的。

那么,如何在无聊中培养创造力呢?

1. 创造力不是灵光一现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劳作。灵感是属于业余人士的,而大师每天都出现在创作的地点,然后耗时工作。你不是「寻找」灵感,而是花时间「滋养」灵感。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究其一生创作了无数作品,只有少数的作品为世人所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伟大的背后是经得起无聊考验的辛勤劳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不比其别人聪明多少,我只不过比他们处理问题时坐的时间更长。

2. 有一份可以养活你的正常工作。海明威做过救护车司机和战地记者;安迪沃霍尔在杂志社做过设计师,大师们在最终选择全职做创意工作之前,都有一些正常生活的体验。

3. 享受无聊,但不分心。人在无聊时容易焦虑,总想找一些分心的事情让大脑有点事儿干。如果可以克服分心的过程,焦虑其实是创造力的缪斯。当你不再被琐事所分心,你的大脑会产生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想法和灵感。

4. 找到可以借鉴的对象。毕加索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家借鉴,伟大的艺术家偷窃。创造力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酒瓶装新酒,并增加原有价值。

5. 把想法当做投资,低买高卖。垃圾摇滚刚出现时别人都不屑一顾,直到科特·柯本将其发扬光大;个人电脑刚出现时贵的离谱,直到比尔盖茨将其大众化。很多创意观点刚开始都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但你可以将其视为投资机会,在小众市场占一席之地并不断努力使其变为主流。

Lex Fridman
​

最近常听Lex Fridman的同名播客。该档谈话节目聚焦的都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科技、历史、哲学,以及人工智能、人类意识和爱。主播Lex在麻省理工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主要涉及自动驾驶汽车、人机互动和机器学习领域。平常还喜欢弹吉他和钢琴,训练巴西柔术以及跟着David Goggins挑战下身心极限。Lex私下经常去Joe Rogan的播客串门,每次听他们闲聊都感觉像是两位老友在你身边闲聊,话题跨度广且意义深刻。


Lex从做播客至今采访了很多有名头的嘉宾,包括特斯拉总裁Elon Musk、推特CEO Jack Dorsey、《自私的基因》作者Richard Dawkins、语言学家Noam Chomsky、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Roger Penrose等众多科技和文史学科的专家。


最近一期采访哲学家Yaron Brook的节目很有意思。如果你对于客观主义感兴趣,一定不要错过这期播客。节目谈论了生活原则、自由意志、安·兰德的创作历程、资本主义的矛盾、群体vs.部落以及利己主义和个人应该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


之前在新西兰给同事和朋友说起我在读安·兰德,绝大多数人都说安·兰德是邪教,她的思想有毒。来了英国倒是发现安·兰德的追随者着实不少。虽然安·兰德的思想一直被人诟病太精英主义甚至不能够算作哲学,我倒是很赞同她提出的个体生存理论。她说道:「人是一种英雄式的存在:他以自身感受的幸福作为他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标,他以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作为他唯一高尚的活动,他以理性作为他唯一接受的绝对准则。你生命中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这个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你人格完整的证明,因为它就是你忠实地去实现自己价值的证明和结果。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


小时候总是梦想改变世界,但长大后才理解「欲变世界,先变其人」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过程,而个体首先应该尽的义务就是创造和发掘自己的潜力。就像安·兰德 在《源泉》中写道的那样:「人类被教导说,“自我”就是邪恶的代名词,而“无私”是美德的最高境界。可是创造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自我主义者,而那个所谓的“无私的人”正是那个没有思想、没有感受、没有判断、没有行动的人。因为这些能力都只能属于“自我”」;以及《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提到的:「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最后引用Lex的置顶推文结尾:I look for the good in people. Sometimes I get hurt for it, but it's rare and it's worth it. You may hear me say optimistic things that sound naive. I'm not naive. I've read too much history to be naive. I just think love wins out over the darker part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end.
(我寻找人类美好的一面,有时候会受伤,但是这种情况又少且值得。你也许听到我说了很多乐观又幼稚的事情。但我并不幼稚,我读了太多太多历史了。我只是认为爱最终会战胜人类的黑暗面。)


Share

0 Comments

17/11/2020

浅谈格拉利什和自我提升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格拉利什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欧洲杯推迟到了明年,但还有欧国联可以暂时解馋。我也入乡随俗成了三喵军团的拥簇,一场不落的看着英格兰足球队的比赛。要问现在大英帝国炙手可热的球星是谁?那绝非杰克·格拉利什(Jack Grealish)莫属。


最早知道格拉利什还要从初抵英国说起,虽然作为老球迷的我对英超并不陌生,但了解程度仅仅限于英超那几大豪门球队。去年搬来伦敦后,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让我能够近距离的现场观战,再加上和新西兰的一帮哥们一起玩FPL,也变相督促我多多关注其他英超俱乐部的表现。其中效力阿斯顿维拉的格拉利什就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


刚开始只是被格拉利什帅气的外表、特色的发型和总是穿小一号的护腿板所吸引,后来看了多场比赛以后,更是被他作为攻击型中场的表现力所捕获。我从小到大的足球偶像包括贝克汉姆、小罗、里克尔梅和罗本。自罗本告老还乡后,我也一直苦于没有新偶像的困扰,而格拉利什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格拉利什六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家乡俱乐部阿斯顿维拉(威廉王子和汤姆汉克斯也是这家俱乐部的拥簇),19岁的时候代表维拉俱乐部首次征战赛场,23岁便被赋予队长袖标。国家队层面来看,他曾经代表爱尔兰U-21国家队出战,后来又被英格兰U-21国家队征召。今年代表英格兰国家队打了几场友谊赛表现亮眼;上周末首次代表英格兰国家队出战正式比赛,虽然输给了比利时,但他的表现却是得到了广大球迷和足坛名宿的好评。


法布雷加斯评价格拉利什拥有杰出的个性;莱因克尔说看格拉利什踢球实在是赏心悦目;阿什利科尔对格拉利什的表现竖起大拇指;众多球迷说在格拉利什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加斯科因的影子。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索斯盖特也在赛后给予格拉利什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表现俊逸卓越。索斯盖特甚至表示会在日后安排阵容上优先考虑格拉利什,他的位置已经排在拉什福德、斯特林和桑乔之前。


谁能想到两个月前索斯盖特还将格拉利什排除在国家队名单之外,甚至公开表示格拉利什没有在大俱乐部踢球的经验,不会考虑对他的征召。直到今年英超第4轮利物浦2-7惨败于阿斯顿维拉,格拉利什2射3传独造5球惊艳了全场,在媒体和球迷发起的推特风暴下,格拉利什仿佛才真正引起索斯盖特的注意。网上的舆论一致在质疑索斯盖特对芒特的偏爱,而不征召或者首发格拉利什,#南大门滚蛋 的话题也一度在推特榜上有名。经过这场比利时之战,格拉利什算是向索斯盖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下一场对阵冰岛,他会不会被安排首发呢?


根据@英国足球风向标 的报道,格拉利什的积极跑动和带球,带起了全队的节奏,也创造了不少进攻机会和任意球。英国方面已经出现一种观点:何不将格拉利什打造成三喵军团的中场核心,左右配两个速度快的边锋,为顶在最前面的凯恩创造机会和分散防守注意力,然后在格拉利什身后放两个防守型后腰(例如莱斯、亨德森或菲利浦斯),打造4231阵型。个人认为这个阵容十分的靠谱,英格兰从不缺少天赋球员,各个位置都是人才济济,关键就在于教练的排兵布阵,让每个球员都能有的放矢,踢得舒服自在。以往的「双德问题」让埃里克森纠结十足,现在的球员安排也足以考验索斯盖特的智慧。期待明年欧洲杯小格可以坐实主力位置,英格兰夺冠的话送小格球衣!


最后作为阿姨粉儿,再稍稍替格拉利什忧心几秒钟。以英格兰球迷这尿性,现在能把一个球员捧多高,到时候状态不好了就能把他踩多低... 想想当年作为万千宠儿的贝克汉姆后来如何被媒体和球迷踩踏,上赛季被高调热捧这赛季被打下地狱的19岁的格林伍德,更不用说大英帝星林皇了... 祝小格好运吧!


记录生活
​

在这个7天24小时信息不停歇的浮躁社会,找到
内心的安宁已经逐渐成为人类更高层次的追求。实现这一目标一般有三种措施,那就是:心理咨询、记日记和冥想。而这三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把我们的主观意识变成一个可供观察和分析的客体。

当你不把「我的情绪」「我的想法」和「我」画等号,而是分离开来,就可以去观察去理解。比如说我现在很难过,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难过的人,难过是一个状态,那不是真正的你。再比如说我喜欢看球,但并不代表我一定要做所有球迷应该做的事情,球迷是一个身份象征,只是我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真正的我。

心理咨询会有专家引导你表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记日记可以写下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冥想则是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分离的过程。「我」可以去选择让「我的情绪」或者「我的想法」留下或者走开。


如果你不想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独自静坐进行冥想,那么记日记就是最简单有效的了解自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莱坞著名影星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已经写了35年的日记了,翻看以前的日记总让他对自己有更深刻地认识。马修写日记的时候喜欢记录生活琐事,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通过记录他的日常惯例,生活中微小的美丽,以及身边的人带给他的感觉,他可以更好地去发现自己然后去享受生活。


斯多葛派代言人Ryan Holiday每天起床后都会先写日记,把他脑中混杂的想法和思想负担全部倾诉在日记中,这样他就可以用一个相对平静的头脑迎接新的一天,而他写日记也没有什么规则,只要坐下来写就好了。


而我每年也会买一本别具一格的日记本,用原始的方式,执笔写下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年有余。


回顾过去所写的那些东西,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产出垃圾,而且也会内疚的反省:是否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让自己漫游在杂乱无章的思绪当中?有这些时间,是否应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记录思绪的好处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长久积累下来,也逐渐接受了曾经视为垃圾的东西,终于从完美主义的假想中走了出来,那些不完美才是自己最真实的部分。那些现在看来可笑的想法和心情,正是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是心灵深处的镜子,更是成长的见证。


娜塔莉.戈德堡在《写出我心》中提到,我们每天都在收集大量的信息,大脑也在杂乱无章的思绪中失去了聚焦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断挖掘生命中的有机细节,将思想精华从无序的思绪糟粕中剥离出来。


有时候觉得脑中的想法很成熟,但是写下来之后审视,才发现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无论是在做事情还是自我成长方面,好记性永远不如烂笔头。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分析,才能一步步的破解大脑中的大量原始素材,而不间断地写作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让我们可以层层剥茧,直抵内心深处的自我。


生活如此丰富,可以体验和记录的事情数不胜数,就算每天记录一点去过的地方的细节,或者自己的情绪起伏,感觉这一天就没有白白流逝,因为你用眼睛看到了,用心体验了,用脑子分析了...经年累月下来,对生活的洞察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而他人也可以感受到你由内而发的生命力。


不强求他人的理解,只求可以更理解自己。欲变世界,先变其身,不如在无所事事时多写写东西吧,现在觉得是垃圾的东西,日后很有可能成为自己宝贵的财富,记住复利能带来的价值,收获个人的进化。

Share

0 Comments

4/11/2020

浅谈谈判技巧、自律和《简史》系列赫拉利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作为深受好莱坞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一直对美国的破案和战争文化特别感兴趣。小时候还经常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FBI/CIA探员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进行斡旋;或者扛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像海豹突击队员那样深入敌营,冲锋陷阵。虽然这俩梦想是实现不了了,但不妨碍跟着从业人士学点技巧。这周听的两期播客就满足了我的学习欲望,一个是前FBI探员教你如何谈判;一个是前海豹突击队教员分享人生经验。

Modern Wisdom with Chris Williamson播客采访Chris Voss – How To Negotiate Like An FBI Agent

- 每一次谈判的目的是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从对方口中得到想要的信息,可以继续和对方把谈话进行下去,以及享受整个谈判过程。在谈判过程中千万不要有想要打败对方的念头,不要把对方视为敌手,而是可以寻求合作的伙伴。

- 谈判的类型有三种:坚定自信型(以川普为代表,强势又大声)、冷静分析型(冷漠又专注)、调节包容型(倾向于与对方的互动,提供很多条件)。

- 如何提升谈判能力呢?
①:不断练习。就像丹泽尔·华盛顿在《怒火救援》中说的那样,谈判人不分好坏,只分有无经过训练。谈判的技巧可以随时在生活中练习,甚至可以在点咖啡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不断给自己设置一些场景,训练自己与对方交谈时保持冷静自信的能力。
②:声音训练。训练自己拥有晚间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声音,这种声音训练得到的声音不仅能抚慰对方,也会给大脑一个讯号,让自己迅速进入谈判状态。
③:镜像技巧。以问句的形式重复对方说的最后1-3个词语,这会使对方想要分享更多信息,不要直接问:你这么说什么意思?
④:用定义句而不是疑问句。多用“It seems”, “it sounds, “it looks”, “it feels”。 “It seems like you’re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比“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好用很多。
⑤:表述对方的想法,鼓励对方同意你所说的,从而建立关系。

- 没有一个谈判技巧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任何事情都要视情况而定。在困难的谈判情境中,不断重复对方的话,让对方明白你在听,你在理解。对方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想妥协,不要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

- 学会如何说「不」。把「不」换成「我应该怎么做呢?How am I supposed to do that?」「对不起这个我做不来I’m sorry that just doesn’t work for me」「对不起我没法做这个I’m sorry I can’t do that」。

- 学会怎么说「是」。很多关于谈判的书都会鼓励你一步步引诱对方,让对方先同意小的事情然后慢慢地最后同意大的事情。这是特别不对的。对方不是傻子,当对方发现你在给他挖坑就会提升警备,此时你们的合作关系极有可能破裂。与其让对方单纯的同意你的说法,不如让他决定如何同意你的说法,把「好的」换成「我们如何一起达成共识 How do we make a great deal?」「我们如何继续下去 How do we move forward?」

The James Altucher Show播客采访Jocko Willink - NO EXCUSES

- Jocko的新书《自律即自由》讲述了自己作为前海豹突击队教员的健身、饮食和生活习惯(Jocko和David Goggins是我见过的两个最自律的人,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 亘古不变的生活哲学:事无好坏诠释在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非异人任。

- Jocko给听众的人生建议:
1. 在消费信息的同时要产出信息。
2. 不必做一个一成不变的人。Jocko小时候信教也不在乎学习,长大后抛弃了原有的想法。
3. 不追求短暂的快乐,而追寻长期的满足感。
4.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责怪他人。
5.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6. 时刻保持谦逊,尤其是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必被年龄和状态束缚。Jocko40多岁才开始做播客,虽然身为海豹突击队员,但是他最近刚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时候,还是像个小学生一样耐心求教。

- Jocko作为领导做大的心得就是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随随便便责怪他人,同时谦逊的听从他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 Jocko这两年才开始写儿童书,起因是孩子总是缠着他讲故事,没想到给孩子的睡前故事成了全美的畅销书,书籍一经出版孩子和大人都受益匪浅。

Tim Ferriss Show最近真是好货连连,这期又请来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Yuval Noah Harari!简单总结一下:

1. 绝大多数的历史都是建立在权力斗争之上,无论是国家间的战争、还是宗教和阶级的斗争。人类只有在团结协作时才拥有更大的能力和力量。人类善于谋权,但却不善于将权力转化为幸福。人类现在已经比石器时代更先进更强有力(战斗力提升了1000倍),但是幸福程度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2. 欲了解世界,先了解自己的头脑。Yuval认为如果想要了解金融系统或者地缘政治体系,首先需要了解他头脑中产生的一切想法,而冥想就是帮助他了解自己脑袋中想些什么的好方法。Yuval每天冥想2小时,每年抽30-60天做冥想疗养。

3. 国家、金钱和公司都是虚构的概念,其中金钱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出来最成功的的「虚构故事」。我们在选择为了这些虚构的东西做出牺牲时,需要三思而后行。

4. 《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内容建立在Yuval在大学教课时的备课记录。当时这门课特别火爆,受到学生的喜爱,Yuval决定是时候将笔记集结成册进行出版,结果自我出版后,只卖了2000本。

5. Yuval书籍推荐:
《Sources of the Self》by Charles Taylor
《Brave New World》by Aldous Huxley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by Douglas Adams

6. 人类对于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说家庭结构。如果我们看看远古时期的岩石壁画,有各种动植物和人类但是唯独没有家庭,这不是很奇怪吗?

7. Yuval的个人使命是:将目光聚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学会区别现实和幻象,关心人类历经的苦难。

8. Yuval认为人类现在面临三大问题:核战争、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

9. 地球上99%的生物都逃脱不了灭绝的可能性,Yuval认为人类将在200-300年内灭绝。最好的方式是平和缓慢地被更高级的物种所取代。

WEEKLY THOUGHTS
  1.  To-Do List正在磨损你!
    以往特别喜欢列一个每日/月/年的行动清单,每次打勾完成的时候都感觉特别爽,但是这样很容易被琐碎事务占据精力,长久来看并不利于实现目标。最近一阵儿尝试一天只做一件对我长久目标有帮助的事情,不是按「困难程度」而是按照「影响力」来决定。其他的小事儿也按照「影响力」和「紧急程度」来排序安排。
  2. 在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因为如果要使自己能给予,一个人必须要在那看似痛苦的独处中完成自我修行找到并拥有自己,在这之外没有什么属于我们,也没有什么我们能够给予。就像May Sarton在《Jounal of a Solitude》中所述的那样,「对我自己而言,和人们在一起,哪怕是和一个我最爱的人一起待上一段时间而没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时,事情就会变得更糟。我失去了自己的重心,感到混乱不堪、无所适从。我一定得有自己独处的时刻,好去仔细咀嚼所有发生的事情,去汲取精华、本质,去了解其结果对我所起的真正作用」。
  3. 选择让什么样的人进入你不完美的世界,了解你的瑕疵和黑暗面。
    尽管生活向你扔来一系列随机的人和事,但要不要让它们留下,还是看你自己。 
  4. 先人们在几千年前已经解答了我们现在拥有的绝大多数问题,我们现在再讲再总结都是絮絮叨叨的表现,那为什么还要去写去说呢?大概就是因为「本人」吧,毕竟人们无法再看到古人如何「知行合一」,而你现在的存在就是通过把道理活成实例,用所谓的人格魅力去发挥涟漪效应,毕竟这个世界上多一个开悟的人,就多一份希望。
  5. 【理想屯播客】男主播LJ八个月成功减重23公斤,奶茶火锅烧烤也照吃不误,还十分享受他的减肥过程,最新一期播客就邀请到成功帮助他减重的Adrian,来和大家分享关于减肥的二三事儿,欢迎前往各大平台搜索「The CJ Show」进行收听。

Share

0 Comments

28/10/2020

浅谈UFC综合格斗和马修·麦康纳新书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终极格斗

​作为一个足球迷,偶尔也看看UFC终极格斗换换口味。今年看了四场比赛,包括年初「嘴炮」康纳·麦格雷戈回归;三月份中国姑娘张伟丽夺魁,新西兰小骄傲「黑龙」阿迪萨亚首次卫冕成功;以及这个月的「小鹰」哈比布29场战绩不败之后宣布退役。


以往看《勇士Warrior》《摔角王The Wrestler》《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等搏击主题的电影都会哭得泣不成声,看似暴力游戏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为了信念而拼搏的温柔的心。最近刚刚落幕的小鹰这场比赛,就让我在现实生活中见证了什么叫铁汉柔情。


说到小鹰,不得不提2018年那场UFC年度大戏:嘴炮VS小鹰。前者是自带话题充满个人魅力的UFC双料冠军,后者则是低调强悍从无败绩的摔拿王。这场主牌比赛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再加上双方运动员和场外团队的个人恩怨、各自拳迷的明争暗斗、相关利益方的角逐、甚至还有上升到国家和宗教层面的骂战...让整场比赛在开赛前已是剑拔弩张,赛后更是乱作一团,令人难以忘怀。


那时候的我还更喜欢嘴炮这样的人物,毕竟颜值和技艺都在线,还不时的活跃在镜头前秀秀身材,放放狠话,这样的魅力何人能挡?反观小鹰,严肃又无趣,除了训练就是训练,从不爱出风头还回避采访,完全没有兴趣。直到小鹰把嘴炮打倒后,我才好奇的开始查看他的资料,再加上近两年的心态改变,更是越发喜欢这样低调又专注的队员。


小鹰的成功离不开他爸爸的谆谆教诲,鹰爸同时也是他的教练,曾经是一位铁血军人,培养小鹰的时候也是不走寻常路,从小就让他和熊近身摔跤和搏击。军事化的训练方法和艰苦的训练条件,磨炼了小鹰的意志和能力,并促成他成为了桑搏世界冠军,再一步步的进入格斗战营,最终受到了UFC的召唤,实现了29战全胜的战绩。鹰父不仅培养了小鹰这一位UFC斗士,还有其他4位UFC选手和20多位桑搏世界冠军,被誉为俄罗斯综合格斗之父,受到了普京的接见。但就在今年,鹰父却不幸感染新冠辞世,小鹰也在这个月的比赛中第一次没有父亲兼教练的陪伴。


拿下和「平头哥」盖奇的这场比赛后,小鹰发表了长篇演讲含泪宣布退役,包括C罗在内的大牌球星以及他的UFC战友们都送上了祝福,普金邀请他退役后回到俄罗斯任职,他的「老对头」嘴炮也首次没有挑衅而是发布了慰问推文。小鹰的退役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作为俄罗斯人没在俄罗斯领土上卫冕冠军头衔;其次鹰父还在世时非常希望小鹰取得30-0的战绩后再退役,但父亲的去世导致他再也无心恋战,没能完成原有的意愿。


每一个世界冠军都是用血汗和痛苦铸就的,综合格斗也是一门艺术,教会我们在不断打击下如何奋起反击。这一过程不是单纯的体力蛮干,更多的是心智的选择:如何战胜伤痛的困扰?如何化劣势为优势? 如何永不言弃一直拼搏下去。人生的旅途上充满了各种遗憾,虽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做了选择那就坚持到底,就像前海豹突击队教员Jocko Willink说的那样,「大部分的人不是在特定的战役中被打败,而是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投降, 逐渐弱化我们真正的自己,进而累积为失败」。和Jocko一样自律到疯狂的David Goggins也说过,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别让脑海中那个不断重复的「我不行」的声音控制自己,更不要让周围人的杂音阻止你前行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想要承受的苦难,然后负重前行。I’m Not Crazy, I’m Just Not You. I have a life, just not your life. Stay hard!

播客推荐

Tim Ferriss Show除了经常邀请商界和科技圈大佬作为嘉宾以外,也会不定期的邀请好莱坞大拿前来做客。像是之前采访过爱德华·诺顿、吉米·福克斯和休·杰克曼。最新一期又请来了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娱乐圈竞争激烈,名人们不得不把私生活暴露在公共视野中,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在此立足脚跟!无论是休叔还是马修叔,他们确实有充足的人生经验和大家分享。简单总结下这期播客。

1. 马修叔的爸妈都是推销员,小时候的家规很有意思,你可以在家说骂人的话,但绝不可以说「讨厌Hate」「我不行I can’t」。马修在家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尽管你自己无法做成某件事也不要放弃,你总可以想办法寻求帮助来完成想做的事情。

2. 马修青春期的时候饱受粉刺痤疮的折磨,后来治好以后因为皮肤光滑靓丽被评为高中校草。

3. 马修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好好学习成为一名辩护律师,尽管自己内心有涉足写作和表演的理想,直到读了《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励志书籍后,他才正式鼓足勇气从法律学校转到电影学校追寻梦想。

4. 马修已经写了35年的日记了,翻看以前的日记总让他对自己有更深刻地认识。1992年的时候马修写下了自己人生的10大目标,包括:成为爸爸;找到一个好女人;保持和上帝的关系;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者(Be an egotistical utilitarian);多冒险;多和妈妈和家人在一起;赢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回顾过去的时候不会后悔;好好活着。马修写日记的时候喜欢记录生活琐事,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通过记录他的日常惯例,生活中微小的美丽,以及身边的人带给他的感觉,他可以更好地去生活。

5. 马修解释说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者意味着,很多时候你做的自私决定其实也在造福他人,比如说如果当初他没有自私的做出了成为演员的决定,那现在百万千万的影迷就不会欣赏到他的作品。

6. 马修的新书叫做《Greenlights》,他独自去了五个地方完成了这本书。他介绍说这本书是一本融合自传和自我帮助的书籍,和大家分享在生命中遇到红灯(停滞不前)和黄灯(打断你前进的步伐)时如何应对,让自己的生活向绿灯(勇往直前)那样畅通无阻。

7. 马修还是Ryan Holiday的书迷,他自己也是斯多葛派的践行人。这次播客就是Ryan Holiday中间牵线促成Tim和马修的访谈。

8. 人这一辈子与「自己」的相处时间最久,所以一定要学会如何独处。马修之前也经历过不自信的时期,觉得自己配不上所获得的成就,总是过于严格的对待自己。后来他意识到其实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并不多见,所以在人生高点时就尽情享受吧,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而在低落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好好工作向着目标前行。

9. 马修很信奉的一句话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让自己的演绎看着毫不费力,那就需要充足的准备和做十足的功课。

The things we do today, the choices we make, are compounding assets to where we go in the future 
– Matthew McConaughey

十月书摘

1.「假如有一天我在经济上变得宽裕,以至于能够自由自在地写作和发表作品,我知道我会想念这种很少写作和根本不能发表的不稳定生活。我想念不仅因为这种生活尽管平凡,却一去不复返,还因为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特有的品质和独特的快乐,当我们过上另一种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以往生活的独特快乐直到渐渐消去才变得那么好,它的特有品质随着生活的渐渐流逝才变得那么特别,而有些东西已消失殆尽。我想念能够回顾过去的未来,想念这尽管荒谬的一切。」

- 佩索阿《不安之书》 


2. 「中国传统水墨画十分崇尚“默示”的思想,它对色彩的疏离,表达的正是一种从视觉感官回归到“道说”本位的追求。虽然只用了氤氲单色的水墨,但墨色的单纯正如“道”的朴素,形成所谓“运墨而五色具”的情思在内心之中的灿烂绽放。水墨对“道”的“默示”,显现的正是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来自“道”本体的精神力量。」

-《绘画空间:被折叠的意义“深度”》


3. It is your show.
It is your universe.
There is no one else here, just you,
and nothing is being withheld from you.
You are completely on your own.
Everything is available for direct knowing.
No one else has anything you need.
No one else can lead you, pull you, push you or carry you.
- Jed McKenna


4. 我想,这个世界上最仁慈的事情莫过于人类的心灵无法理解世间的全部。

在无尽的黑雾汇聚成的海洋中,我们居住在一座平和的小岛上,对外在的险恶一无所知,我们不应该做长途旅行。

科学,各门各类,朝着不同的方向延伸,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对我们造成伤害;但是,总有一天,所有零碎的知识会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真相的恐怖远景,而我们,要么在这绝望的启示之下疯掉,要么躲避致命的光明--藏到新的黑暗时期所提供的平和和安全感中去。

-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Call of Cthulhu》


5. 所谓写作,就是要发现异己。把思想里面那个不认识的自己发掘出来,写作永远是遭遇一个相异的人。

- 莫里斯·布朗肖
受小鹰比赛的启发,读了一首《爸爸对儿子说》的诗歌,喜马拉雅FM和Spotify巨均可收听。

Share

0 Comments

20/10/2020

浅谈西西弗斯、冰血暴、Naval和乐高乐园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西西弗斯

英国的秋意正浓,现在天不亮就自然醒,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已经从小跑到健身房,改成冲杯咖啡坐在阳台发呆,看着暗黑的天空逐渐变得明朗,然后有了橙黄的色彩。这两天发现《冰血暴Fargo》悄然地更新了第四季,喜欢这部系列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真实感」和「荒诞感」。从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电影到现在的剧集,影片开始都会出现那句知名的开场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This is a true story」。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描述手法,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大脑中就有不同的版本,谁的版本更可靠?谁的版本才是「真」的?看看《罗生门》可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真生活还是假故事,或是假生活真故事,一切都是大脑制造的幻觉。当你以为摸清生活规则甚至可以凌驾生活时,混乱又随机的现实往往会给你上一课。就像《冰血暴》中的芸芸众生一样,自以为掌握了命运,但永远都是造化弄人。


《冰血暴Fargo》第四季又迎来了新的一批演员,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从明尼苏达州搬到了密苏里州。这一季给我最大的惊喜是独立摇滚歌星和创作人Andrew Bird的出镜,他的角色也是导演专门为他本人量身定做的。Andrew在2019年时出版了一张专辑《My Finest Work Yet》里面有一首歌叫做《西西弗斯Sisyphus》。《冰血暴》第二季女店员正在看的书是加缪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而第三季伊万·迈克格雷戈一人分饰两角的兄弟抢夺的邮票也是西西弗斯推巨石的图像。


Σίσυφος,Sisyphus,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因为出卖了宙斯戏耍了死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但每当他快到山顶时, 石头都会滚回山脚, 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开始, 一次又一次,直到永远。 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中将这个惩罚比作是人类在这个无意义且冷酷的世界里对意义和真理的徒劳追求。荒谬感的诞生源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与这个不断让人们失望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人们体会到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是转为享乐主义,或是诉诸于宗教信仰,从而进行自我欺骗或是自我麻痹。

加缪认为西西弗斯在一次次下山去重新推石头的时候, 其实并没有绝望,而是在与命运对抗,是一位荒诞英雄。当你认识到生活中的荒谬是无法逃避的,而它又让人的生活变得痛苦绝望,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荒谬当做起点,接受它,然后进行反抗。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一次将石头推上山顶并没有觉得这是苦役,而是在劳动中享受快乐,穷尽潜能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他的意义就是无止境的干着同一件事情。

正如加缪总结的那样:「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在荒谬混沌的世界里,只有人的「激情」是唯一可靠的准则。

播客推荐

时隔多年Naval又在Tim Ferriss播客出现啦!最近刚看完《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这是一部汇集了Naval Ravikant十年来的一万七千多条推文、采访、演讲,以及播客访谈和博客论文的书籍。他关于实现「财福双全」的理解对我这两年的人生轨迹也影响颇深。总结下这次播客内容:

1. Naval最有名的推特风暴《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算是推特史上转载最多的推文之一了。核心内容就是你无法靠出卖自己的时间致富,你需要拥有资产(公司、股票或实体),或者能在你睡觉的时候帮你赚钱的技术(代码或媒体)。Naval赚钱是为了实现时间自由,这样他就可以把精力聚焦在对他更重要的事情上。金钱能解决所有钱的问题,却解决不了你的所有问题。

2. Naval的偶像都是科学家,他尤其偏爱理查德·费曼,因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又好玩有趣的人。推荐阅读费曼的《别逗了,费曼先生!》《你在意其他人想什么》

3. Naval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60分钟的冥想,他说这是对他来讲最重要的事情。Naval讲得冥想并不是形式上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而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通过和自己独处来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审视自己的其他方法还包括见心理咨询师、读哲学书、以及长时间漫步等。

4. Naval推荐的哲学家有叔本华、奥修、Kapil Gupta和Anthony de Mello。同时他推荐了大量哲学和灵性书籍:
  • Think on These Things by Jiddu Krishnamurti
  • The Book of Life: 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by Jiddu Krishnamurti
  • The Great Challenge by Osho
  • Counsels and Maxims by Arthur Schopenhauer
  • Direct Truth: Uncompromising, Non-Prescriptive Truths to the Enduring Questions of Life by Kapil Gupta
  • The Tao of Seneca: Practical Letters from a Stoic Master by Seneca
  • Siddhartha: A Novel by Hermann Hesse
  • Vasistha’s Yoga by Swami Venkatesananda
  • Bhagavad Gita: A New Translation by Stephen Mitchell
  •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by Lao Tzu and Stephen Mitchell。
阅读这些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读懂它们,而是让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回归到自我层面进行审视。

5. Naval认为加密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疫情以来Naval观察到大量的人群开始转向加密货币来保护自己的资产。

6. Naval总结所有的自我帮助类型的书籍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玩一个长远的游戏。如果每个人都能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生活会简单很多。复利的力量是伟大的,体现在财富积累、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上面。

7. Naval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游戏:找到好工作的游戏,找到好伴侣的游戏,这些都是多玩家的游戏;但生活的本质其实是单机游戏。多玩家游戏充满了竞争,一旦你赢得游戏,这个游戏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你的单机游戏却是贯穿你一生的游戏,怎么玩好这个游戏值得思考。

8. 最后再引一下Naval的原话:「Proper meditation, proper examination should ruin the life that you’re currently living. It should cause you to leave relationships. It should cause you to re-establish boundaries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colleagues. It should cause you to quit your job. It should cause you to change your eating patterns. It should cause you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yourself. It should cause you to change what books you read. It should cause you to change who your friends are. If it doesn’t do that, it’s not real examination.」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活。

乐高乐园

最近和小伙伴去了位于温莎小镇的乐高乐园,作为乐高资深玩家,简直想赖在里面不走了。
分享一下这次拍的照片,这些知名景点你能认出几个哈哈!

Share

0 Comments

14/10/2020

浅谈写作技巧、内容创作、海外生活和斯多葛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写作方法

最近认识了不少打算写作的朋友们,和他们交流了下我的写作心得。其实每一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都应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他人的东西终究是方法论,可以借鉴学习,但具体到应用操作上,还是需要自己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以下是不少知名作家分享的写作心得,仅供参考:


✨《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1. 锻炼后背,身体的疼痛容易让你分心。
2. 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3. A喜欢的东西,B可能极其厌恶。
4. 接受现这个现实:写作是工作也是赌博。别人可以帮你忙,但大多数时候你都是在孤军奋战。
5. 没人逼你成为作家,你选择了写作就不要抱怨。
6. 在把手稿交给出版社之前,先找几个朋友验证阅读一下,这个朋友最好不要是你的恋人,不然等着分手吧。
7. 当你写作卡壳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写,换个人物,换个时态,换个开场语。祷告可能管用,读点别的也可以,或者视觉化想像一下你的书已经出版了。

✨ 全美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决战犹马镇》作者埃尔莫·伦纳德(Elmore Leonard):
1. 写书绝不以天气开篇。
2. 写对话时,绝不使用除「说Said」以外的动词。绝不使用副词去修饰「说」。控制使用惊叹号。
3. 永不使用「突然SUDDENLY」或「顿时乱成一团ALL HELL BROKE LOOSE」。
4. 节俭地使用方言俚语。
5. 避免对人物进行详细描写。
6. 不要过分描述地点和事件的细节。
7. 略过读者会跳过去的部分。

✨ 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白牙》作者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
1. 还是孩子的时候,你要尽量读很多书。
2. 成年后,试着像陌生人那样读你自己的作品,甚至像敌人那样读会更好。
3. 别浪漫化作家这个职业。你要么能写出漂亮的句子,要么不能。不存在所谓的作家的生活方式,要紧的只有你留在书页上的东西。
4. 避开自己的弱点。但这样做的时候,别安慰自己说,你做不了的事就不值得。
5. 在写作与编辑之间留下足够的时间。
6. 在不连网的电脑上写作。
7. 确保拥有自己的写作时间和空间。
8. 真相至上。让自己沉迷于永远无法满足的终身悲伤中。


✨ 奇幻小说作家尼尔·盖曼(Neil Gaiman),代表作:《星尘》《美国众神》
1. 写。
2. 写下一个单词,然后再写下一个单词。
3. 写完你的稿子,重要的是写完它。
4. 写完后从头到尾读一遍,给你的朋友看看,但要记住,当你的朋友读完感觉哪里不对劲儿的时候,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对的;但当他们告诉你应该怎么修改时,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错的。
5. 修稿。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不要追求完美。
6. 写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自信。真诚地写,尽可能写下你觉得需要写下的东西,其他都不重要。

✨ 奥美创始人,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
1. 读三遍Joel Raphaelson & Kenneth Roman关于写作的书《Writing that Works: How to Improve Your Memos,letters, Reports, Speeches...》
2. 你怎么说话,就怎么写作,要自然。
3. 使用简洁的词语,短小的语句和简短的段落。
4. 永远不用术语。
5. 永远不要写完就发表,第二天大声朗读修改后再发表。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伊甸之东》
1. 别想一气儿写完一本书,每天写一页,慢慢地当你完成时自己都会感到惊奇。
2.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管写得怎么样,都写完了以后再一起修改,保持写作的惯性最重要。
3. 别管那些未来尚未谋面的读者们,在写作的时候想象你是写给一个你认识的或者想象的人的。
4. 注意写作的时候不要执迷于某个场景和人物,这很容易让整篇作品失衡。
5. 写对话的时候要大声朗读出来。

✨ 美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代表作:《在美国》
1. 作家就像运动员一样需要训练,坚持写作才能保持状态。
2. 熟知形容词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3. 拥有道德智慧。
4. 世上有两种作家:一种是描绘一切事物的(秋天、战场、赛马、生产等),比如托尔斯泰;一种是把生命看作为试验场的,看看人类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痛苦,享受多大的福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5. 没有审查的世界里,作家也找不到写作的要点。
6. 每天写,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写。


✨ 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代表作:《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
1. 找到你最关心的主题,记住,是你「最」关心的主题。
2. 用词简单。参考莎士比亚和乔伊斯,甚至是《圣经》,「生存还是死亡」「起初神创造了天地」。
3. 有胆量砍掉你已经写好的内容。
4. 你的作品读起来要像你本人(冯内古特的语言风格就有他家乡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特色)。
5. 不搞花哨的风格,让读者明白你在说什么。
6. 对读者怀抱同情心,你要像耐心的老师一样把你的观点传达给他们。
7. 写小说的要点:每个角色都要有欲望;至少有一个角色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角色的每一句话或者展露他们的性格或者引领他们去做出行动;给角色的生活加点挑战和困难;别把读者当白痴。

✨ 美国作家和画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代表作:《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
1. 一次只写一个故事直到完成。
2. 不依照心情好坏来写作,而是像设定了程序一样在固定时间写作。
3. 也要活得像个人,见见朋友喝喝酒。
4. 写着一本书的时候别想着下一本,先把这本写好。
5. 写作第一,其他事情都排在其后。有空余时间就去博物馆,或者画画骑车,不看电影!每周至少去图书馆一次查资料。
✨ 推荐Netflix本月新出的纪录片《Song Exploder》,揭秘歌手代表作品幕后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现在放出的四集分别介绍了Alicia Keys, Lin-Manuel Miranda, R.E.M.和Ty Dolla $ign。

枪姐的《3 HOUR DRIVE》诞生于她刚生下宝宝,而另一位编曲人的母亲刚刚过世,彼此感慨生命轮回之间从而迸发出创作灵感;林聚聚写《WAIT FOR IT》时走在大街上突然来了灵感,赶紧边走边用手机录音软件收音,后来成了《汉密尔顿》音乐剧最受好评的单曲之一;R.E.M.本想创作一张暂时终结乐队的专辑,没想到偶然为之的单曲《LOSING MY RELIGION》却一炮而红,看到主唱Michael Stipe听自己30年前的DEMO时的羞涩表情也是爱了;Ty Dolla $ign创作《LA》是为了解救自己无辜入狱的兄弟...

再特别推荐下Song Exploder这个同名播客节目,主播Hrishikesh Hirway自2014年起就开始做这档播客网页链接 至今已有194期节目且大咖云集(METALLICA、DUA LIPA、SELENA GOMEZ、LORDE、IGGY POP...)。身为内容创作者,特别喜欢听其他创作人幕后的故事,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成为大家创作的源泉,生活真的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影片推荐

✨ Netflix最近很火的浪漫爱情剧《Emily in Paris》(也可称为《美国人在巴黎》)尽管剧情狗血俗套,还处处充满了美国人对法国(甚至中国)的刻板印象,但主演莉莉·柯林斯的服饰和妆容,以及巴黎唯美的街道和咖啡馆还是足够吸引人的。

Emily的经历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同是在非母语环境做社交媒体营销的我们,刚开始就被贴上「外人」的标签。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同事不理你,吃饭没人陪,工作环境又陌生,还处处充满语言障碍,闹了不少笑话。好在通过乐观的心态和工作能力逐渐在新国家证明了自己,交到了一帮至亲好友,成功运营了不少社交媒体活动,在这过程中还邂逅了爱情。

很喜欢片中提到的「法式结尾」,生活本就不是圆满的,更没有完美的结局,与其看到不真实的「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不如讲讲浪漫的爱情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真实的生活最终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我们真的需要童话故事来自欺欺人吗?

播客推荐
​

James Altucher最新一期播客采访了Ryan Holiday。Ryan说前不久他在每月的书评邮件中向订阅者分享了一本书《Nobody Hates Trump More Than Trump: An Intervention 》,结果很多订阅者指责他「你不应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Ryan一脸问号回复道,订阅邮件就是来表明自己观点的,而且还是你主动订阅来阅读他的观点... (想起最近有个听众问我你怎么不请专业医生来讲冻卵 你可以去听专业医生讲的呀,我就是喜欢请我朋友来分享她的亲身体验)。

同时Ryan也向James表明了自己对于现在这个社会不允许反方观点存在的担忧。前互联网时期由于信息闭塞,一个社区一个城镇或者一个市区的人们都共享同样的文化和习俗,但是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展,人们更有机会去接触到与自己文化和观点相违背的信息,这时候虽然不舒服,但却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好机会。

Ryan Holiday最近很低调地出版了他的新书《 Lives of the Stoics: The Art of Living from Zeno to Marcus Aurelius.》。Ryan算是现代社会把斯多葛派讲得最透彻的人物之一了,尤其是作为85后,他结合现代人类的生活诠释古代智慧的做法也让他的书通俗易懂又有实践性。斯多葛派的精髓就是了解哪些是你可控的,而哪些又是你需要放手的。道理都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再分享下斯多葛派代表人物塞内卡的五条生活哲学:

#1: “There are more things likely to frighten us than there are to crush us… we suffer more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 生活中往往存在更多吓到我们的事情而不是摧毁我们的事情,……我们在想象中遭受的痛苦要大于现实中实际遇到的痛苦。 


#2: “Excellence withers without an adversary; as fire is the test for gold, so adversity is the test of strong men.”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金不怕火炼,强者在逆境中得以磨炼。

#3: “Associate with those who will make a better man of you; welcome those whom you yourself can improve: the process is mutual for men learn as they teach.” 多和那些能让自己变好的人在一起;欢迎那些让你进步的人:他人在帮助你的时候也是帮助自己在成长。 


#4: “Anger always outlasts hurt, best to take the opposite course… would anyone think it normal to return a kick to a mule or a bite to a dog?”
愤怒比伤痛的杀伤力更大,宁被刺伤而不怨恨... 人会因为被狗咬了或被驴踢了再去咬狗踢驴嘛?

#5: “This is our big mistake, to think we look forward to death; most of death is already gone, whatever time has passed is owned by death”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期待死亡的到来;死亡一直近在眼前,逝去的所有时间都归于死亡。

Share

0 Comments

7/10/2020

浅谈费曼、学习方法和梦幻英超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费曼学习法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除去他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之外,费曼先生还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老顽童。他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离经叛道且生动有趣;而他的学习方法更是被称为「最有效的学习技巧」,今天就来总结一下。


费曼学习技巧有四点:
- 首先选择你想要学习的概念/知识点或设置一个学习目标
- 假装你要向小学生来讲述你的学习成果
- 找到你无法清晰解释和描述的点,然后回到信息/知识来源,重新去学习并理解,直到可以顺利地教授相应的知识
- 对上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和简化,去掉冗余或者概念化的信息,并且能够用语言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
当你学到新的知识时,如何检测自己真的学会了呢?你是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还是只是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名称呢?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曾说过,「一个人说他明白了一个知识点,但却无法表述他的思路和学习成果,那他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明白」。检测知识最终的途径是你能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
以下是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 向小孩子教授你的学习成果。
拿出一张白纸,在最上端写下你想要学习的主题。现在一条条的列出你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好像你在给一个12岁的儿童(这个年纪的孩子拥有足够的单词量和注意力去理解一个新的概念)上课。你会发现你不由自主地写下很多术语和复杂的词汇,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名词,你需要强迫自己用简单的语言和词汇去解释这些名词,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2. 检阅学习成果。
在第一步中,你会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疏漏之处:或者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知识点,或者无法串联起知识点,或者忘记重要的知识点,这就是开始学习的过程。请回到知识的本源重新去学习和理解,并用简单的词汇进行解释,只是试图记住术语和复杂的名词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3. 整理和简化。
现在你有诸多的学习笔记,再检查一遍上面是否还有一些糊弄自己和他人的专有名词。把笔记串联起来,整理成一份可以用简单语言叙述的文本,然后大声地朗读。如果这个文本听上去让你困惑,那就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你的文本简洁又清晰。

4. 发给他人。
你可以把自己最终的笔记拿给其他人看(比如说12岁的小孩),如果他们能看明白,这就说明你真正的掌握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最后再插入一则来自费曼先生自传的小故事。费曼和妻子艾琳是青梅竹马,尽管志趣不同却能彼此互补契合。艾琳欣赏费曼的聪慧,也包容他的固执和现实的一面;而费曼也喜欢和艾琳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一些小项目,像是学习中文,一起做衣服等。费曼评价艾琳是他理想的伴侣,没有了她的存在,他对于生活都提不起精神。

艾琳不幸感染了致命的淋巴肺结核,费曼不顾这个病的传染性毅然决然向艾琳求婚并举办了婚礼。艾琳在病重时刻,时刻担心自己无法给予费曼所需的东西,费曼则觉得自己对于她的爱意,并不是来自于艾琳可以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来自于对她这个人的喜爱。所以当死亡带走艾琳之时,费曼写道,他对于艾琳的爱意并没有丝毫减弱,尽管这时艾琳真的无法再给予费曼任何东西了。

费曼当时受到国家的征召秘密地研究原子弹项目,所以经常不能回家,在此期间一直和艾琳频繁通信。在艾琳过世以后,费曼也保持着这个传统,不过他写给她的信都会加上一句:「亲爱的,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新址」。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获奖感言就是:「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在我心中,物理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爱就像溪流、清凉、透亮……」。


读了不少费曼写给过世妻子的信,可以感受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对于妻子真挚的感情。美好的亲密关系不过是可以彼此扶持,互相成就,在漫漫长夜有说不尽的故事,时常打闹,时常深度交谈,距离和生死都不是问题,而灵魂上的契合才是根基。


“We ar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ime for the human race. It is not unreasonable that we grapple with problems. But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future.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do what we can, learn what we can, improve the solutions, and pass them on.”
― Richard P. Feynman

一周杂思

1. 投资人Michael Batnick说过,人生中的很多学习过程是我们必须要去经历才能学会的。这和王阳明提到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单单知道是没用的,必须要应用到实际行动中。

我并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纳西姆·塔勒布说过,「我想在这个我并不理解的世界中开心地活着」。这也是我们人类正在做的事情吧,用尽自己短暂的一生却探索这个充满未知又奇妙的世界。我们试图构建模型去解释复杂的问题,感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觉,编造一个个可以慰藉心灵的故事,创造了希望和梦想指导我们前进。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不固步自封,而是尽可能地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和那些与你生长环境和学习系统大不相同的人去交流,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信息摄取方法,补足自己或是自以为是或是尚未知晓的信息漏洞。世界上的可能性太多了,知识点更是杂如繁星,想让你的观点被他人接受,首先要了解大众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看不惯很多人持有的观点,但把你放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你也会发展出和现在背道相驰的价值体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许就是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能拓宽人生广度的唯一方式了,You Have to Live It to Believe It.


2. 刚来英国的时候,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年的新西兰阿姨Tania。她是厨师起家,一步步地做到了新西兰政府外派伦敦的地区主管。我在伦敦的第一份工作还是经Tania牵线找到的。

今年2月份的时候Tania回新西兰度假,结果没想到此去竟是和伦敦的告别。因为疫情原因飞机停航,国家关闭,Tania原本三周的假期竟成了在新西兰的永居。

今天回家后看到信箱里躺着一份来自新西兰的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Tania给我邮寄的新西兰巧克力!原来不久前她看到我在Instagram上转发过一条想念Whitakers巧克力的帖子,特地为我邮寄过来新出的限量版本,缓解我的思乡之情 ?

像Tania这样位居高管但还是时刻想着小辈的新西兰人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也有幸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不少。这也是我爱新西兰人的一个原因,不会因为你的肤色和职位判定你,而是一视同仁,友爱互助。吃着新西兰国民品牌的巧克力,赏着红彤彤、绿莹莹、黄澄澄的秋景,感恩,满足。


3. 不知不觉玩英超联赛旗下的Fantasy Premier League游戏已经有六个年头。虽然成绩不怎么地,但还是有一些失败经验可以分享的。①跟风买人。比如说这个球员这场比赛表现特别好,那下场我肯定要把他买来,结果球员的状态和表现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场和下一场之间根本就没有必要的关系。②扣分换人。钱不够卖人来凑,结果往往最后得的分还比不上扣的分。③不关注球员买卖走势。这点有点像炒股票,当一个球员的买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涨价,反之卖出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降价,掌握大众心理可以从中赚个球员差价,然后购买心仪的球员。④情绪化。喜欢的球员和颜值高的球员,就算踢得再烂也要买,反之讨厌的俱乐部的球员一个也不想要(参考鸟叔的热刺和某韩国球员),导致拉开差距。⑤运气差。由于屡次选错队长,导致联赛里的小伙伴都打趣道,球总选男人的眼光太差??‍♀️ 这个队长总选不对,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总结一下,FPL和投资还是蛮像的,引用投资人Jim O’Shaughnessy的话就是:「请记住,市场和人会变,但是人性千百年来并无改变。最好的投资人往往是那些沉着冷静、坚持如故、在失败中学习经验和时刻充满好奇心的」。


4. 对于大多数问题的偷懒解答就是责怪体系和制度。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和家庭,一切都有一个系统和制度存在,我们就像在水中的鱼一样,彷佛不会产生「什么是水」的疑问,而是默认制度和规则就在那里,是亘古不变的东西。我们能看到问题,但每次的解决措施却是治标不治本,默认这个根基太过强大,致使我们无法干预。当危机来临之时,我们才发现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我们就会不断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重复、重复再重复。古语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把自己的根基问题解决掉,然后一步步地追求你想看到的改变吧。
Take accountability & responsibility!

Share

0 Comments

28/9/2020

浅谈信息过滤、体能挑战和逻辑谬误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一

自今年六月份以来,我不再随心所欲地看心情更新《理想屯》公众号,而是每周固定分享一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以及推荐看到的好书和影音作品。当初建立公众号的初衷,就是害怕自己在海外工作生活久了,中文表达能力会退化,所以没事要使用中文练练笔。这几个月坚持每周更新以后,不仅提升了中文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收获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读者朋友,可谓是一石二鸟。

有不少读者朋友在后台问我,如何找到写作灵感?又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接收和过滤系统?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懒得重复回答相同的问题,索性把答案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常见的问题诸如冥想、书单推荐、新西兰生活、日常习惯等等,这也成了我写作的一个主题;而另一个写作主题则是借此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我看书比较杂也多,也渐渐在阅读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微信屏蔽 了,想要的可以私信我发PPT)。为了遵从能量守恒定律,有输入就要有输出,正好将习得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何乐而不为呢?

而第二个问题,也是我看完《社交困局》这个纪录片后很担忧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有能力过滤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因为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当前状态下人类个体只能接受一定量的信息,而绝大多数的人还没能培养一套过滤系统来优化自己接收信息的质量。长此以往下去,有优良系统的人的信息质量越来越高,而大众则成了信息垃圾桶。再加上社交媒体的算法总是根据你的喜好来推荐内容,每个人都会活在自己的「虚拟现实」之中,即使我们说同样的语言也变得难以交流。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信息质量高的人很有可能主动完成碳基向硅基生物的转化,而信息质量低的很有可能跌入扮演圣母或者为生存挣扎的结局。

不敢说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有多么的好,但既然有人问了,那就来回答一下。首先在选择读书材料时我一般会避免畅销榜单,而更看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亲朋好友和大咖们的推荐,像是比尔·盖茨的读书博客,我很喜欢的几位博主 Shane Parrish (https://fs.blog/the-knowledge-project ) Derek Sivers (https://sivers.org/book ) 还有James Altucher(https://jamesaltucher.com)也会在他们的网站上分享当季的阅读清单,中文的书籍则遵循梁文道老师的推荐,以及他旗下的《理想国图书系列》。大多数时候,我也会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闲逛,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来选择读物,好奇心永远是我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驱使下的学习才不用靠意志力去坚持,也更容易得心应手。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绝大部分的书都是从最经典的几本书籍中发展出来的,可以称它们为「二手书」,如果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如从最基本的古籍名著读起。以前也看不上那些过时老旧的书籍,现在开始读《道德经》《庄子》《荷马史诗》《圣经》,才发现原来现在人的困扰和问题,圣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解释;而现在很多的故事情节,也不过是照抄几千年前就写成的剧本。读书的本质在于总结知识的本源,有了知识体系的「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

除了读书,我还会在平行时间听播客,这是之前总结的我常听的播客频道作为参考。最后的信息来源就是和人打交道了,离得近的直接约在伦敦面基聊天,离得远的就约个播客聊天。很享受以往欧洲盛行的「沙龙」聚会,就是三五好友相聚一起,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十分享受与有逻辑有理性的人一起思辨,虽然渺小如我们可能无法在公共政策上做出大的贡献,但思想的火花总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碰撞间迸发,让我们可以梳理反思并精进自己的想法,同时理性地接纳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知道并接受世界上因人的背景和文化各异观点多的不胜枚举。很多问题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复杂又充满灰色地带的,学会辩证角度看问题,分享但不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享受每一次人与人的精神交流,这样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才有意义!


二

Joe Rogan最近的一期播客又请来了他的好朋友Lex Fridman,三个多小时的对话节目听完也是意犹未尽。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提到了David Goggins这位神人。之前在公众号也推荐过他的自传《Can‘t hurt me》,讲述了他如何从贫困抑郁被虐待的超重大胖子成为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海豹突击队➕陆军游骑➕空军特技精英训练的勇士。

Joe和Lex一致认为David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神迹,总有办法粉碎脑海中「我不行」的声音,然后突破身体极限。至今为止他打破了引体向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7小时内4000+个),完成了60多场超级马拉松和超级铁人三项比赛。前一阵他因为运动过量膝盖动了手术,很多人都嘲讽他「看了吧,让你这么折腾自己的身体现在傻眼了吧」,结果David没几天就重新回到跑道,录了一段视频回应喷子的嘲笑。

David在他的Instagram写道:「贱人们!你们根本就不了解我!我故意把我受伤的视频发到网上,因为我知道那些键盘侠喜欢看到我不能再跑步了!我真是太对了!弱者就喜欢看到强者倒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好受。他们在看到我膝盖手术的视频后终于找到了机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你早晚有这么一天;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会这样等等。我对他们这么了解我真是大开眼界!也许你觉得我会被这些负面评论所伤及,但是,你错了!很多人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偏要在一条路上死磕!想到因为我的存在让这些键盘侠心烦意乱,我就倍感开心!我之前也讨厌比我强的人,那种嫉妒又没有安全感的感觉我完全理解!但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我更有能量去征服一个个的挑战!我不疯狂,我只不过不是你!我有自己的生活!只不过不是你的生活!奋斗吧」。

想起自己曾经参与过很多身体上的挑战(比如挑战36小时100公里徒步),其实到最后都是精神上的挑战。当你的大脑觉得你不行的时候,你的身体还有60%的潜力可以继续下去。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别让脑海中那个不断重复的「我不行」的声音控制自己,更不要让周围人的杂音阻止你前行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想要承受的苦难,然后负重前行!
I’m Not Crazy, I’m Just Not You. I have a life, just not your life. Stay hard!
--David Goggins
​


三

Mark Manson在周一的邮件推送中提到了《人们常见的8个逻辑谬误》,这些逻辑上的漏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如果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谬论,将有助于我们的决策,并对现实生活有更好地理解。下面简单的总结一下:


  1. 相关非因果关系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逻辑谬误,A和B经常一起出现并不能证明A导致B的发生。Mark Manson举得例子就是,每一次他买冰激凌他的朋友就失业了,虽然发生多次,但不能证明他买冰激凌就导致朋友的失业。这只是巧合,而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很多新闻的标题也采取了这一谬论,比如《社交媒体导致焦虑和抑郁》《提升最低工资导致失业率增长》等等,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很多,但是媒体报道却倾向于把责任归结到单一的原因上博取眼球。不仅如此,在学术圈这样不严谨的相关性却不是因果性的报告也是层出不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站还专门总结了很多相关性非因果性的图表https://www.tylervigen.com/spurious-correlations 如果你单单看图会觉得尼古拉斯·凯奇是导致人们在游泳池溺水数目增长的罪魁祸首。
  2.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
    如果A发生,就一定会发生B,然后一定发生C... 以此类推,我们无法承受最终的结果Z,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反对A。这一谬误在于设定必然的极端结果,在父母与你的对话中经常会存在。比如说不能早恋啊,早恋容易怀孕啊,然后一生就毁了;不能喝酒去夜店啊,之后就肯定要吸毒了,然后一生又毁了... 这一类型的逻辑漏洞很容易起到恐吓作用,但是从A到B到C再到Z之间还有太多其他可能性,极端结果的触发率也少的可怜。
  3. 假二分法FALSE DICHOTOMIES
    这是ZK最喜爱使用的一种手法,给你两个选项A和B,你要不然选A,要不然选B,然后宣称「你要是不和我们一道选A,就是与我们为敌」。但世界上的选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很容易被他人假设给我们的唯二选项所套牢,然后站队,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4. 窃取论点BEGGING THE QUESTION
    在论证时把不该视为理所当然的命题预设为理所当然,然后自圆其说。比如说,
    甲:小明有罪!
    乙:为什么?
    甲:因为他有罪。由此循环往复。
    又或者父母对你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一定会找不到好工作,因此你必须减少玩乐时间!这个不好好读书以后一定找不到好工作就是一个不该被视为真理的预设伪命题。
  5. 红鲱鱼谬误RED HERRINGS
    将一个看似相关实际上不相关的话题插进来,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赢得论战。
    A话题正在被讨论,B话题突然插进,好像和A有关,但实际上并不相关,A话题被置之不理。Mark Manson举得例子是,两个人正在讨论吃肉还是吃素更道德,结果有一个人突然说希特勒是吃素的,他道德吗?从而把话题带偏,证明吃素的都是不道德的。这一条谬误多用于危机公关上面。
  6. 诉诸情感/权威/大众等 APPEALS TO THE BANDWAGON, AUTHORITY, AND PITY
    借由操纵人们的情感或是搬出权威人物论点,而非使用有效的逻辑来赢得争论。举例:总统就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个事儿一定是对的;别人都说疫苗没用,所以肯定是对的;报纸上都说手机对孩子有害,应该不让他们用手机...
  7. 诉诸人身AD HOMINEM
    通过攻击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作为驳斥对方或支持己方论证的理据。可以看作为“对人不对事”的一种表现。比如说当别人说服不了你的时候,通过辱骂你或者其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8. 稻草人论证STRAW MAN
    通过曲解对方的论点,然后针对曲解后的论点加以攻击,再宣称自己推翻对方论点的论证方式。可以看作为偷换主题。
    A提出观点X,B将观点X曲解成更容易攻击的Y,B攻击Y,B做出结论观点X错误。例子:
    甲:我认为孩童不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乙:把小孩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学习这些不仅仅是为了指出他人的逻辑缺陷,赢得辩论,更重要的是发现我们自己的思维漏洞,从而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

Share

0 Comments

24/9/2020

浅谈激情、济慈、人与自然和Maria Popova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哲学思考
​

​我们这一代人听到次数最多的励志短语就是找到/追寻你的激情所在(Find/follow your passion),但激情(Passion)究竟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想过呢?


英文单词Passion起源于拉丁文Passio,表示苦难(Suffering),而它的词根Pati意味着去承担、去体验、去经受(to endure, undergo, experience)。这周和小伙伴吃饭时聊到了「人生意义」的话题,人生之于我就是一场孤独的苦旅,而我赋予人生的意义就是不逃脱这份苦难,而是经受苦难,向死而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内在的重生》中提到,当你沉浸于人生这场苦旅之时,从那种苦难中就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称之为激情,激情就是对自己的慈悲。


越早意识到生活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越早可以将自己放到一个主动的地位,去选择如何面对这份苦难。「追寻激情」实际上就是找到或者发现一个你可以享受的苦难。也许你会问,受苦怎么还可以用享受来形容?如果你真正想得到一件东西或是实现一个目标,是不是会付诸一切去争取呢?这个过程必定充满了困难和问题,但是在你最终实现或者得到的那一刻,是不是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呢?这就是一个享受痛苦的过程。


古希腊人并不相信活着就是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他们崇尚的人生状态是实现「满足感Eudaimonia」。许多事情虽然当下使人痛苦不堪,却仍然值得追求和挑战,而这些事的共同点在于,绝不可能刚开始就令你乐在其中,相反你会因为种种难题而感到筋疲力竭,甚至伤痕累累,整个积累和等待的过程会很难熬,但如果这就是你给生命的定义,是你选择的苦难,那你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因为借由生命中的试炼,让你达成了比享乐还要更远大、更有趣的目标,也就是拥有了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


耐心是一个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太多人想走捷径,却不知生命中的一切事物早已标好价码,短视地选择暂时轻松的解决方法,往往意味着长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还账。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苦难之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像罗曼·罗兰所述的那样,「真正的英雄是明白世界的残酷,也遭受了社会带给他的苦难,他依然能用心的说我热爱这个世界,我愿竭尽所能去为我的世界而好好战斗」。


人类之所以没有实现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潜力,其实是因为一直在追逐错误的东西,而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和审视自我。「真相」不是靠发现和追逐得到的,而是靠回归自我的本质,与其去遵循「如何...」这样的方法论,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没能...」,换一个角度思考,移去阻挡你实现自我的屏障,而不是一味地无方向的追逐。愿每个人都能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究竟是谁,不把「自己」与外界赋予你的信息和身份划等号,去塑造一个所谓的「成功者的画像」。

济慈故居
​

伦敦正式入秋了,疫情也有了卷土重来的趋势,新的防疫政策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只不过彻底断了今年重返球场看球的念想。继续在家办公、出门吃饭会友、去健身房和图书馆,然后探索英国。


来英国以后有两项打卡条目:第一是参观英超球队的球场,第二就是拜访作家的故居。隔离前有幸膜拜了莎士比亚、勃朗特姐妹、查尔斯·狄更斯以及诸多英伦诗人的故乡,今天就来到了伦敦北部的Hampstead,探索约翰·济慈曾经生活过的区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这里的浪漫主义不单单指爱情,而是作品着重强调情感、自然和超越普通生活的描写。之前看过本·威士肖演绎的济慈传记电影《明亮的星》,此次拜访济慈故居,更能将自己置身于诗人当初所处的环境中,感受他那短暂悲惨但又激情燃烧的生命。


济慈认为诗人的责任就是把自己当成一切事物和景物的传话器,通过将自己「化身」为描写的东西,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状态。他的诗歌不仅在美学角度上浪漫清丽,在哲学角度上也展示了他「忘我」甚至「无我」的境界。真正的诗应该从内心深处有感而发,而不是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诗人无需为读者提供答案,只需通过作品还原世界的真实状态,其他的都交给读者去品味和解读。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 ?? ?????, ????? ??????,--???? ?? ??? ?? ???? ?? ?????, ??? ??? ?? ???? ?? ????


逛完济慈故居,又走到附近Hampstead Heath山头,参观一幢17世纪的建筑Kenwood House。这里最早是大法官Lord Mansfield的官邸,后来转手至吉尼斯黑啤家族的Edward Guinness,后者无私地把这座豪宅以及大片的土地花园捐给国家,供公众免费参观。官邸中的家庭图书馆无论是在书籍收藏还是装潢设计上面均夺目迷人,我还和同行的小伙伴打趣道,参观了这间书房顿时有了努力的动力,身边被古籍包围,眼前就是开阔的湖光山色,谁不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看书呢?


影片推荐

Netflix最近上线了一部关于章鱼的纪录片---《我的章鱼老师 My Octopus Teacher》。这部影片拍摄于南非开普敦的福尔斯湾,讲述了主人公兼电影制片人Craig Foster和一只野生章鱼从相识、相处到分离的故事。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但全程靠着海底景致和主人公与章鱼的情感纽带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看完也是泪水涟涟,感动不已。

每当人和自然亲密连结的时候,总会碰撞出巨大的能量让你释怀生活中的一切。人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如果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和同物种或者跨物种之间建立有信任感的情感关系,这股力量真的可以支撑着你走完生命这趟旅途。

章鱼教会了Craig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拥有者也不是造访者,而是共生的。如果把我们的自然比作是海洋,人类对于她的了解只不过是一滴水的大小。大自然中有太多未知的生物和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而首先要做的就是与之和谐共处。

想起我之前学习潜水的时候,在海底发现了那么多新奇异域的动植物,自己在水下充满好奇地探索之时,那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是在陆地冥想和静修都达不到的状态。如果你有机会去南非的开普敦潜水,没准能碰到片中章鱼的后代,记着say hi! 

播客推荐
​

Tim Ferriss最近重新发布了他采访Maria Popova的播客。Maria是Tim最喜欢的博主之一,她自2006年开始写博客,刚开始只是总结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然后发给她的七位朋友阅读,后来慢慢地发展成为现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档的网站:Brain Pickings https://www.brainpickings.org/


Maria的博文聚焦思想、创意、灵性和诗性的探索,在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科学实验和哲学理论中总结提炼出她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在她博客成立十三年之际,Maria总结了她学习到的十三条生活哲理,概译一下:

1. 培养「客体感受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我们的观点受限于社会环境和周遭人士的影响,由此得到的现实也基于如此。人类很少承认自己的无知,总觉得自己有能力知晓自然中的一切,总想快速地得到答案。但是理解现实比获得解答更重要,培养自己经得起不安、迷惘和怀疑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烦躁地去弄清事实,得到解答。

2. 不为金钱、权力和名望效劳。这三点可以为你带来表面上的快乐,但却让你远离内心深处的信仰,追逐名利的最终结果是空虚而不会达到底层的满足感。

3. 慷慨大方。批评总是比表扬更容易,但你不知道你批评的一方此时正在经历着什么,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每一次的人与人交际中奉献自己的资源和时间,不吝赐自己的赞扬之词。

4.建立平静的生活。冥想、散步、漫无目的地骑行、做白日梦、给自己感受无聊的机会... 我们的大脑需要无所事事的时刻来放松并重组信息,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睡眠。

5. 当人们告诉你他们是谁的时候,相信他们;当人们告诉你你是谁的时候,别相信他们。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人在评价你时总会不自觉地带上属于他们自己的偏见,不要受其影响。

6. 活在当下。当今社会强调多劳高产,从而导致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当下,Annie Dillard说过,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反映着我们如何度过一生,停下来,感受当下。

7. 任何好事都需要历经时间的打磨。不存在一夜爆红,记住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美好的事物需要时间的洗礼才会倍现珍贵。

8. 找到你的精神食粮。想想什么样的人、观点、书籍让你欣喜若狂并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多靠近和研读他们。

9. 别怕成为理想主义者。消费主义社会让我们聚焦于人们想要的东西上面,但是很多时候群众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要的东西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作为有责任的创造者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出真善美的作品,怀抱一颗理想的心去改造我们的文化。

10. 反抗犬儒主义。玩世不恭和愤世嫉俗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它本质上是对生活的缴枪投降,毫无建设性也无创造力,并且在精神上有腐蚀性。人类理应怀抱理性信念并愿意为我们的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奋斗。

11. 时常重温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信仰。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解读时刻都在改变,随之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不断地去完善它们。

12. 世界上有无限种美丽的生活。去感受,去观察,发现世界万物的美丽。

13. 学会原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亲密程度时,双方会暴露自己黑暗又脆弱的一面,此时也更有机会彼此伤害。原谅的力量就是我们用共情力和同理心接受自己和对方心底深层次的那一面,用爱治愈和解救彼此。

Share

0 Comments

18/9/2020

浅谈Naval、写作技巧、社交困境和亲密关系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阅读推荐

这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集结Naval智慧精华的书籍出版啦!

前有彼得·考夫曼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出版了《穷查理宝典》;现在Eric Jorgenson整理了Naval Ravikant十年来的一万七千多条推文、采访和演讲,以及播客访谈和博客论文出版了《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在线阅读及购买请戳:https://www.navalmanack.com/) 聚焦现代人如何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之前在文章里多次介绍了Naval这位大神(见下),这位创业者、投资人和哲学家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生活。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他的生活和商业哲学,感谢作者Eric花费三年时间整理并集结成册!这本书还得到Tim Ferriss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意写序言和其他我喜欢的博主的推荐(比如Shane Parrish和Tucker Max)!迫不及待开读了!

①《Naval: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② 理想屯播客《我们都是旋转岩石上的小猴子--Naval人生智慧分享》
③ Joe Rogan采访Naval Ravikant播客总结 (推荐听听Joe Rogan和Shane Parrish采访Naval的两期播客)
④ Naval关于生活的十个真相 
  • 如果有假新闻,想象下历史吧。
  • 人类正逐渐地从与苦难作斗争转变为与快乐作斗争。
  • 困难的决定→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决定→困难的生活。
  • 不想要什么东西和拥有这个东西一样好
  • 想要避免侮辱带来的伤害,停止夸大表扬的力量。
  • 冥想没有任何价值,这才是你冥想的原因。
  • 未经审视的自我伪装成你讨厌的东西在世界流窜(解读:当你讨厌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时候,大多情况下都是在这个人和事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独善其身。
  • 到最后,你不得不接受要不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奇迹,要不然世上本没有奇迹。
  • 已知创造出了宁静,未知创造出了情绪。

写作技巧

疫情以来跟着线上学习网站MasterClass的作家们上了很多课,比如Dan Brown, James Patterson, Malcolm Gladwell, Neil Gaiman, Margaret Atwood等,分享总结下他们写作的共性:
1. 一定要养成写作的习惯,无论有无灵感,都要坐在那写。
2  读很多的书。
3. 非虚构写作要真诚,把自己的痛苦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4. 参考借鉴别人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经验重整为新的故事。
5. 非虚构写作的主旨或是娱乐大众或是传递价值。
6. 写作要让读者和你有情绪上的共鸣。
7. 非虚构写作多考虑反方的观点。
8. 虚构写作打破常规思维,甚至是现实的物理原理。
9. 博客写作要起一个博人眼球的题目,语气要像自己说话的语气,最后一句话要发人深省,不用怕引起争议,发表前有害怕的感觉才是最好的。
10. 写作要有节奏和韵律感。

影片推荐

推荐一部Netflix纪录片《社交困境The Social Dilemma》,通过采访谷歌、脸书、推特等互联网公司的前雇员揭示了社交媒体如何左右我们的生活,并将我们的世界逐渐分化。

作为2010年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及其广告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你在免费使用平台的时候其实也被当成了产品,我们不是用户,我们都是产品。片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做「监控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以Google和Facebook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公司通过监控用户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把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预测人们的消费行为,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和商品进行盈利。

就像片中的很多从业者一样,我虽然明白这个机理,但还是无法用意志力逃离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掌控。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通过设置各种机制(刷屏、@ 朋友、正在输入...提示、表情、自动填充信息等)操控用户的行为,使其成为粘性用户并「自愿」号召更多的亲朋好友加入社群,然后形成一个逃离不开的闭环,只能受控于这些公司的监视。

现在世界上权势最大的人就是这些互联网巨头的算法工程师,他们的代码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信息,决定了未来机器学习的方向。其中最让我感到悲观的一点就是,人们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搜索相同的关键词,得出的结果都是不同的,这世上好像再也不存在一个普遍的真理。如果我们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都各不相同,那我们怎么才能产生对于现实的共同理解?没有这份共同的理解,人类只会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对任何持异议的人产生敌意,世界从此而分裂,而现今社交媒体的推广算法(只推你同意和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让人产生狭隘视角,固步自封。

最后技术专家们也抛出了几个想法:是否可以通过调整社交媒体算法设计,转变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甚至完全关闭公司来改善这一社会现状。在个人层面来看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时刻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产生警觉,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和频率,保护好自己的数据。技术是双刃剑,人类能否合理运用技术把生活带往光明的一面,我们拭目以待。

播客推荐

听了Tim Ferriss采访George Raveling的播客,还是蛮受感动的,简单总结一下:

1. 人们每天在屏幕上看他人对话或者和他人对话的时间远远长于和自己的对话时间,而连自己声音都听不到或听得不清晰的人,并没有权利去和他人展开严肃的讨论。

2. 培养自我领导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何以管理家庭和天下?(想起孔老先生的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

3. 现在的教育系统倾向于按照一个标准模板去塑造个体,结果培养了一批平庸的人,毕业后找到平庸的工作,然后过完平庸的一生。其实人类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人们需要被赋予自由和平等的机会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自己的长处所在。学校只会教授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思考,却从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

4. George最喜欢问自己的问题就是:What is it that I don’t know but need to know? 获取智慧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

5. George建议每个人讲这句话写在自己常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从自我做起,将我们生存的世界引领至正确的发展方向:I will fully commit to being a positive change agent, a positive difference-maker, in as many lives as possible

6.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修复和解决上一代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这个责任。


最后再推荐下Tim Ferriss采访情感大师Esther Pere的播客。Esther是全球有名的两性及婚姻关系大师,同时也是畅销书《The State of Affairs:Rethinking Infidelity》《Mating in Captivity: Reconciling the Erotic and the Domestic 》的作者(强烈建议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的人读读这两本书),她关于两性关系的TED talk有超过1千万的阅览量。


Esther Perel说,在远古时期,人们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每个部落就这么一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扮演,或者负责生育,或者负责打猎,一辈子能见到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但是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开启后,每天遇到的人不计其数,而供我们选择的对象也多如繁星,但另一方面来讲,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也松散了许多,人们比以往更渴望得到一种真正的互联,所以当他们找到所谓的「唯一的Ta」时,就渴望这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良师益友,可以关怀自己保护自己等等。


但是残酷的现实和卑劣的人性使得人们的期望总是落空,世界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完美的角色可以给予我们一切,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尤其是回溯到童年,看看自己在小时候的哪些渴望没有得到满足,以至于长大后需要从伴侣那里得到补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我们希望得到安全和满足,并且可以与我们信任之人分享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但同时,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当生活太过安逸,一切都是静如止水时,我们又会渴望未知,想感受冒险时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快感。


20世纪盛行的「传统婚姻」很多情况下是找一个可以作伴并一起生育的人,或者因为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结为连理,然后在结婚后把「爱情」代入生活之中,「传统婚姻」可以说是一种很务实的手段。但是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渴求快乐的冲动比以往都更加强烈,一般的感情很难持续一生,日久经年很多在亲密关系中的人都感受不到以往的激情和活力,所以伴侣双方都需要作出非常大的努力,一起做一些新鲜的事物,才能让亲密关系延续。


随着女权主义,同性权益和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更追求与另一半在身体和心灵上得到契合,而务实的那一部分,因为「爱情」的存在而大打折扣,「现代婚姻」更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石上,是把自己最重要的资产---「我」带入,然后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我的感觉,我的焦虑,我的梦想,我的喜好... 如果这个人不接受我的这一切,那「婚姻」的意义就不复存在,这也是最近几十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低结婚率的体现,人们不再把婚姻视为必需品,毕竟这个传统的老制度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还有待考究。


人们一方面渴求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刺激,「婚姻」就像一纸合约,给了人们极大的保障,这种传统的仪式规定了双方的行为准则,和违背原则后的结果,以往可以被当做生活保险的婚姻,却在当下失去意义,人们可以随时结束这段契约,去满足人性的追逐,所以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形式(开放式,多人式,同居伴侣,同性伴侣等等),人们的选择权更多了,婚姻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Esther在过去20多年间接待了数不胜数的出问题的伴侣,她认为保持亲密关系长久的方式就是:


  • 彼此双方要清楚这段关系的界线
  • 了解彼此在关系中的期待
  • 记住对方只是借给你的,而不是属于你的,Ta为你做的一切都不要认为是理所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感恩怀德的好习惯
  • 双方时常一起做一些新鲜的事情
  • 每一次指责背后都有一个未实现的愿望,抛去现象看本质,从根本满足Ta的期待
  • 每段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一套真理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知道亲密关系是艰难的,双方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 沟通是最重要的环节,但不是无底线的诚实和坦白
  • 每个月审视彼此的关系,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 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学会变通,一起成长
  • 选择=放弃,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应尽的责任

Share

0 Comments
<<Previous

Get in touch!

Join me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journey within.

Thank you!

You have successfully joined our subscriber list.

.
  • HOM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LOG
  •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