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BOOK/PODCAST
  • PROFILE
  • Get Your Chinese Name
  • 加入中文社群

16/9/2023

David Perell | 互联网写作小王子的写作指南和人生哲理

Read Now
 
Picture
大卫·佩雷尔(David Perell)是一位知名的创作者、写作导师和线上教育者,以其对写作、教育和创新思维的见解而闻名。他在个人博客、社交媒体以及在线课程中分享他的写作技巧和创意想法,帮助人们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佩雷尔的写作风格清晰明了,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教育、科技、创业、文化和社会等议题。他也常常关注数字时代的变革,以及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推动个人和教育行业的发展。佩雷尔创办的在线写作课程「Write of Passage」,旨在帮助学员培养有影响力的写作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数字时代的职业发展和创建个人品牌中。他强调写作不仅是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方式。

我于2021年参与了大卫·佩雷尔的线上写作课程,虽然价值不菲,但收获满满,可谓是开启了我的英文写作之路。在过去这些年,大卫·佩雷尔的文章和播客一直对我的写作历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总结一下历年翻译过的他的文章和课程,共计7篇。
  • 文章一:如何培养写作习惯
  • 文章二:播客采访集锦
  • 文章三:28岁的生日感悟
  • 文章四:如何最大化机缘巧合发生的概率
  • 文章五:28个改变生活的概念
  • 文章六:现代生活悖论
  • 文章七:50天写作课程


如何培养写作习惯

1. 每天在固定时间写作。养成习惯是一件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所以在一开始要为写作匀出时间,并作出承诺,在这个时间段里一心写作,别无二心。

2. 写作卡壳时,做一些提高心率的事情。当你写作卡壳时,不要继续在电脑桌前呆着,去走路、跑步或者锻炼吧。人在散步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创意,边走边用手机的笔记或者录音软件记录下脑海中冒出的有趣想法。

3. 和别人聊天。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一些值得写的东西,尤其是你对谈话的内容产生共鸣时,一定要记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4. 晚上做好规划,早上起床写作。每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一下第二天要写的内容,让潜意识在睡梦中帮助你收集第二天的写作素材。

5. 持续发表。网络写手的成功秘籍之一是持续地发表观点,每周发表一篇文章,一年就有52篇文章,最后可以集结成书。选择一个适合你的写作和发表节奏,并坚持下去。

6. 阅读非主流的内容。尽量不要阅读畅销书,而是找那些你感兴趣但是他人觉得晦涩难懂的书来阅读。你会发现最好的写作想法往往来自于你意想不到的渠道和领域。

7. 为每天的写作做个总结。当你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下一个写作目标是什么?
  • 这次我在哪里卡住了?
这样做会使你在下次写作时更容易进入流畅的状态。

播客采访集锦

大卫·佩雷尔于本月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播客节目:「如何写作 How I Write」。

你可以轻易地读到作家的文字,但只有在这个节目中,你才能听到他们是如何进行写作的。佩雷尔将深入幕后,揭示作家们的写作元机制、背后的生活方式,以及依靠码字赚钱的各种方式。

多年来,佩雷尔一直潜心研究伟大的作家,并了解到他们的风格就像人类基因组一样多样。海明威的句子短小,福克纳的句子则长篇大论;玛丽·奥利弗的作品具有诗意,尼采的作品则带有警句风格;布伦·布朗依靠研究,而J.K.罗琳则依靠想象;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散文充满因为深思的表达和冗长的句子,詹姆斯·克利尔的散文则简单直接明了。作家们的写作方法同样千差万别。一些作家保持始终如一的创作,如泰勒·考温连续18年每天发布内容,市场营销大师塞斯·戈丁也从未间断。其他作家则可能沉寂一段时间,然后突然涌现出强大的创造力。狄更斯仅用六周时间完成了《圣诞颂歌》,玛丽·雪莱则在瑞士度假期间创作了《弗兰肯斯坦》。乔治·R·R·马丁几十年如一日构建自己的宏大世界,史蒂芬·金则坚持每日写作固定字数。

这档播客同时还将探讨创作者们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成为一名多产的作家,教你如何构建受众?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取得突破。

一、采访泰勒·考温(Tyler Cowen)和亚历克斯·塔巴洛克(Alex Tabarrok)
  1. 两人合作撰写的《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博客已有20年的历史,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学博客之一。
  2. 好奇心可以成就一份职业。
  3. 如果你在互联网上持续发布充满智慧的内容,不论形式如何,总会有受众。
  4. 在所写内容中保持不可预测性。
  5. 「每天都要写作。每天!不论是周六、周日、圣诞节、我的生日,我都不在乎。去写吧,没有例外。如果你每天都写作,你甚至不必担心你写了多少。文字总会积少成多。」
  6. 大纲只是逃避写作的借口。不要列大纲,直接开始写。
  7. 前往偏远的地方旅行。「我像个疯子一样在世界各地奔波,试图与尽可能多的有趣的人交谈。」
  8. 追求卓越应该是你写作的驱动力。
  9. 随着受众的增长,作家往往会对自己施加更大压力。他们会变得胆怯,并开始进行自我审查。但你必须抵制这种冲动。如果你在写作时感到开心笑了,就说明你做对了。
  10. 在评估作家成功的潜力时,大多数人低估了毅力的重要性。
  11. 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所有事实都塞进一个令人难忘的叙述框架中,尽管现实通常更为复杂。
  12. 在线学习是双向交流。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对话,而不是独白。

二、采访凯文·凯利(Kevin Kelly,KK)

​1. 书本是死的,是固定不变的;而屏显内容是流动的,是可更改的。在这个没有「真相」的时代,你需要有能力去鉴别和判断内容的「真假」。小心洗脑宣传和阴谋论等内容。

2. 现今的科幻作品和当年神学宗教人士提出的问题十分相似:
  •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我们为什么在这儿?
  •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尽管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却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

3. 社交媒体的发展还处于婴儿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对此给予更大的宽容,而不是一味地下禁令。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依靠的不是禁令,而是不断试错然后找到最好的解决措施。

4. 想象一下如果莫扎特生长在钢琴尚未被发明的时代,那我们整个人类会错过什么?我们有义务为自己和下一代发明新的科技产品和工具来帮助每个人实现天赋。

5. 任何科技都是双刃剑,都有被武器化的风险。AI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去使用它。

6. KK的生活感悟(等他下次过生日时,出一个合集)。

7. 名声影响创作力。因为创作者一旦被名声所限制,就会担心出错,从而停止创作。创作的动力来源在于不断试错。

8. 人类并不需要高效的生活。高效是机器人的专利。低效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探索发现都是低效的活动。人类应该把精力花费在优化创新、做决策和爱情上面。

9. KK写作是为了理清思路,写下来才更容易查缺补漏。写作虽然没有效率,但却可以让思维更加清晰。


​28岁的生日感悟


  1. 每天早上留出90分钟的时间做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如有需要,请早起,不要妥协。
  2. 如果你在写作时觉得需要使用感叹号,那么你在潜意识里知道这段文字还不够生动,不要用感叹号进行补偿,请重写这个句子。
  3. 如果你想开发一项新技能,不要只是消费信息,而是用理论结合实践。如果你想学音乐,不要只是听大量的音乐,也要去演奏。每项技能都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地方,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会的到。
  4. 组装宜家家具时,不要马上把所有的螺丝钉都拧紧到100%。先把每颗螺丝拧紧到75%,当所有的螺丝钉各就各位时,再把它们拧紧到100%。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组装家具之外。
  5. 方便忙碌的人做决定。向忙碌的人提问时,请用一种他们可以回答是/否的方式来表述。如果这个问题有多种选择,请将它们一一列出,方便忙碌的人选择其一。尽量避免提出宽泛开放式的问题。
  6. 不要被别人的话所冒犯。当你总是觉得被冒犯时,其实是在下意识地告诉其他人不要告诉你真相,长久以往将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7. 不要只读最近出版的东西。纵观历史,人们一直有记录的习惯。除非你因工作需要,否则为什么要优先考虑阅读过去24小时内产出的内容呢?
  8. 在脸上涂抹顶级防晒霜是很值得的一笔投资。
  9. 你应该对居住的城市有足够多的了解,可以带着他人至少玩两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厌烦。多多深入了解你所在的环境,并使它变得生机勃勃。
  10. 如果你经常远程工作,请确保拥有良好的Zoom设置,就像衣着光鲜可以给他人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一样,投资一个好的摄像设备,也可以在会议时让人印象深刻。请将摄像头设置为低于水平视线,将脸面朝光源,并设置一个有趣的背景。
  11. 制作一个「最后一招」播放列表,只有在你需要完成最不想做的工作时收听。
  12. 记住「酒店洗手间原则」:每当我在城市穿梭突然想上厕所,一定会走进那些豪华酒店。这就驱使我每次出门都会着重自己的仪容仪表,首先不能穿着邋遢,其次走路说话要有自信。这条规则让我在因缘际会来临之际,为给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做好准备。
  13. 宗教是人类经历的核心所在,当代精英和学术界对它的否定存在着重大的盲点。不要只是阅读关于宗教的文章,即使你不信教,也应该去体验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
  14. 阅读泄露的电子邮件信息有助于你了解商业操作实际上是如何完成的。这些邮件一般会在法律诉讼中面向公众开放,读读它们。
  15. 凌晨1点到4点之间并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赶快回家吧。
  16. 搭乘飞机时一定要带双长袜子和带口袋的外套,以防机上很冷。你可以在到达机场后更换袜子,而带口袋的夹克可以帮你多装点东西。
  17. 选择要不要读一本书时,可以在中间随机打开一页,看看你喜欢的程度。我推荐第87页,中间页既囊括了作者的意图又逐渐开始深入主题,比读基本的简介更有帮助。
  18. 不要和没有恶习的人交往,相反,要寻找那些能坦诚相待的人。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当你知道他们的弱点时,人们变得更值得信赖。
  19. 当你出去旅游时,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游逛,那没必要花钱预定好的酒店。如果真的只想放松,可以多花点钱预订海滩酒店,因为你可以在设施豪华又有景色的酒店待上一整天。
  20. 你所从事的行业往往会决定你是否会成功,而不是你在该领域有多优秀。例如,如果你想靠打球赚钱的话,就选择打网球而不是打羽毛球或皮克球。一个排名前十的网球运动员的收入是其他球拍运动顶级选手的10-20倍。
  21. 甜品的大部分乐趣来自于前三口。在那之后,就停下来吧。这样你也不用刻意去戒甜食,毕竟你不会狂吃。
  22. 花费至少20%的社交时间和比你至少大10岁的人度过(家人除外)。不要以建立师徒关系为目标,要以双向的价值交换为目的。你会给他们带来愿景和能量,他们会回馈予你智慧和机会。
  23. 音乐是最接近于社会编程的东西。明智地选择你所听的东西,不然大多数的音乐会把你推向浮士德式的一夜情,或者让你把钱花在毫无意义的东西上面。
  24. 当你看到有人在给Ta的朋友们拍照时,请主动为他们拍照,这样他们所有人就可以在照片中出现了。
  25. 大多数的富人苦于无法结交有趣的朋友,所以如果你掌握了有趣的想法,就能在富翁的朋友圈占有一席之地。
  26. 把税后收入的5%留出来,建立一个「趣事账户」,将这笔钱肆无忌惮地花在你想做的事情上,不用为自己的高消费行为进行辩解。
  27. 买衣服时将它们看作是十年的投资,花大钱购买高质量的服饰,同时也可以把它们当作激励你保持健康的手段,从而一直保持像样的身形和体重。
  28. 要想写好内容,就要大胆地删除。这篇文章一开始提供了107条生活建议,但现在我只保留了28条。

如何最大化机缘巧合发生的概率 How to Maximize Serendipity

  • 首先需要一辆能带你在康庄大道上行驶的座驾。佩雷尔的推特和播客就是他的座驾,通过在线上写作,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通过录制播客,他认识了一位又一位的嘉宾并建立了关系网络。拥有自己的网站也是数字时代为你打开机会大门的敲门砖。
  • 放弃参加传统社交场合,转而创建有意义的社群(我的社群CY CIRCLE了解一下呀)。佩雷尔很不喜欢浪费时间出席会议和社交场合,而是依照自己的兴趣创办小范围的活动,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这样不仅可以结交到自己想认识的人,也为其他想建立紧密社交关系的人提供了机会。
  • 保持身心健康。没有人想整天与病恹恹又只会榨干别人能量的人在一起,成为你的朋友圈中那个以身作则,引领积极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人吧。
  • 把自己放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参与各式各样的兴趣活动,去小众的地方旅游,然后和当地人闲聊。学会提问,学会倾听,逐渐培养可以和任何人攀谈的能力。
  • 「酒店厕所规则」。如果走访陌生城市期间突然想上厕所,佩雷尔一定会去那些五星级的豪华酒店。这就驱使他每次出门前都会关注下自己的仪容仪表,首先不能穿着邋遢,其次走路说话要有自信。这条规则让他在因缘际会来临之际,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 多和那些让你感觉舒服的人交际,向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表达感恩之情,向那些你想念的人表达爱意。想起你和朋友的美好回忆就主动去和朋友分享,看到你认为朋友会感兴趣的文章和视频,就转发给他们。有想认识的人,就主动去介绍自己。关系虽不能强求,但你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 告诉这个世界你想要什么,不羞于请教别人和寻求帮助。佩雷尔定期给读者发送自己正在做的项目,以及遇到的潜在困难。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读者正好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为他解决问题。佩雷尔指出在寻求帮助时要掌握三点要求:① 具体又精确。② 告诉大家为什么你需要他们的帮助。③ 他人提供解决方案后不要忘记感谢,并为对方提供进程更新。尽可能的减少他人为了帮助你而需要克服的阻碍。
  • 主观能动地创造好运是一种思维模式,但是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不同,具体到方法论也各不相同。多试错找到对于你个人而言最好的方法。


二十八个改变生活的概念

1. 逆向思维。避免干蠢事比想要变得聪明更容易。与其想怎么让公司盈利,不如想想怎么做会让公司倒闭,然后反过来行动。

2. 留心官话。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写下了「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种看似正确却一派胡言的谎话。在现实世界中,公司组织会用「深化结构改革」来代替「裁员」;军队用「强化审讯技能」代替「拷打」... 学会辨析话术。

3. 认识到人们的多面性。绝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是一个样子,持有一种说法,私底下却是截然相反的样子。不要依靠单个维度评价一个人,也不要凭借一面印象对他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4. 欲望模仿。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会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广告业的根基,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实现世俗眼中的「成功」后,并未感到幸福快乐的原因。我们很有可能都在错误的轨道上追逐错误的东西。

5. 人们越相似越容易有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同种族内战发生的次数比与异族打仗更多。

6. 避免竞争。停止复制他人正在或者已经做过的东西。竞争是输家玩的有限游戏,从零到一的无限游戏才有价值。

7. 少看新闻,多看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籍。绝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摄取的信息都是过去24小时内生产出的,如若经常猎食这些快捷的垃圾信息,将对大脑产生消极的影响。

8. 当现实不似自己所想之时,就是最好的学习时刻。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接受现实而不是固执己见与之抗衡。

9. 机会成本。现在,你选择看这篇文章,说明你放弃了看其他文章的可能性。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决定都是如此。三思而后行。

10. 科学并不总是在进步的。很多领域是上一代的科学家死了无法再继续坚持自己的理论,才会有持有不同观点的下一代科学家顶替上来。

11. 做决策时避免群聚。一大群人一起做一个项目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微不足道的地方进行争执。比如说与其讨论复杂的太空飞船飞行计划,大家最后的争执落脚点会在宇航员制服应该是什么颜色。

12. 古德哈特定律:当一个指标变成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了。

13. 盖尔定律:设计高度复杂的系统很可能会导致失败。反而简洁单一的系统却可以自发为高度复杂的系统。例如互联网,最早只是一种在学术机构之间共享内容的方式。

14. 霍克原则:简单、明确的目的及原则能带来复杂而聪明的行为;复杂的规则和规范可以导致简单而愚蠢的行为。

15. 帕金森定律:无论任务的复杂程度如何,人们往往会将其完成所需的时间延长,从而充分利用给定的时间。论设置截止线的重要性。

16. 熵增定律:一切事物都会往混乱的方向发展。

17. 在获取信息如此唾手可及的当下,你的信息过滤系统才是制胜的法宝。

1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高标准要求自我,但没必要强迫他人。

19.  媒介即信息。

21. 毒物兴奋效应。生物体在自稳状态受到微小破坏后可以迅速恢复。比如说小小的压力会激发你完成任务,但是大大的压力会对身心造成损害。

22. 幸存者偏差导致人们追逐「成功学」守则,世上并没有成功的模板,更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

23. 无形的手:在价格机制充分运作下,自由市场里的供给和需求将会自然而然达到均衡,价格与数量都是最适当的水准,仿佛市场运作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

24. 承认自己的无知。精通一个领域并不代表熟知其他领域。

25. 专注于低风险高回报的机会。

26.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有效。比如说减肥期间限制自己不吃某些食物,而不是每天冥思苦想要吃哪些食物。

27. 地图不等同于领土。现实往往比理论复杂,各种思想模型或者思维概念都只是工具,我们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工具而不是照本宣科。

28. 总是增加额外的惊喜。如果你开面包店,可以给顾客额外多送一个面包。
​

现代生活悖论
​

1. 阅读悖论。你所读的书会对你产生深刻地影响,即使你会忘记大部分阅读的内容。
2. 写作悖论。一篇好的文章看上去简单易读,甚至读者认为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却不知作者在背后花费了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理清思路,完善措辞。
3. 决策悖论。人生应该是主动选择、做出承诺、然后开始行动的过程。当你真正需要做出被动选择时,此时的决策已经是次优解。
4. 原创悖论。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都是通过模仿他人(例如梵高模仿米勒),然后才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们在模仿他人的途中遇见自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的独特性 。
5. 过剩悖论。大多数人面对信息爆炸时都有着选择焦虑的困扰,但一小部分人却懂得筛选并过滤信息而从中受益。
6. 共识悖论。根据古代犹太法律,如果每位审判人员都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那犯人就被视为无罪。过多的一致意见意味着司法过程中存在着系统性的错误。小心:一致同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定。
7. 技能悖论。人们的技能越是均等,未知因素(比如运气)在决定最终结果时起到的作用就越大。
8. 生产力悖论:我们不断发明可以节省时间的工具,却感觉时间越来越少。
9. 阿比林悖论:让10个人在选择冰激凌口味时达成一致,,他们往往都会选择最普通的巧克力或香草口味。群体不会就独特的事物达成一致,只会做出最安全又普通的决定。
10. 杠杆悖论。帮助你取得非凡成功的东西,往往也会导致你一败涂地。例如,用杠杆投资会同时增加风险和回报的机会。


​50天写作课程


第1天:为自己而写。

我很喜欢的主播泰勒·考温(Tyler Cowen)在每条播客开场前,都要强调一句:以下内容是我想聊的话题,不是你想要的内容。如果听众感到失望,考温毫不在意。他反而凭借自己独特的访问方式吸引到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你在写作的时候也不要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去自己的风格。当你写作时,脑海中可以有几个固定的写作对象,写给自己,写给朋友,或写给特殊的一类人群。如果你想象着这是写给成千上万的看的,那你基本不会写出什么有趣的内容。给自己写,是因为有东西引起了你的兴趣,让你想去深挖和了解;给特定的某个人写,那是因为你有需要表达和交流的目的。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小众内容也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读者。
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时事蹭热点。而只写你感兴趣的话题,写你的真实想法。

第2天:为什么写作。

文字是互联网的原子单位。只要动动笔头,就可以为自己建立人脉,提升思维并创造机会。美国知名作家和音乐人德里克·西弗斯(Derek Sivers)曾说过,「我在生活中遇到最酷的人,都是通过我写的东西找到我的人」。

互联网时代嘉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且能把想法和观点写清楚的人。有时候一篇文章就可以为你开启无数机会。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说过,写得多的人也是很好的倾听者,他们也经常改变想法,不一定是推翻自己以往的想法,但会经常审视自己的思考模式,同时会努力去克服基本的偏见。

空白的纸张就像一面镜子,照进你的头脑和心灵,写作是把混乱的想法整理和沉淀的过程。现在的作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运,凭借互联网可以找到任何素材,甚至可以自己出版,建立社群,吸引定向的读者。

开始写作后会督促你更加专注地观察生活,由着好奇心的带领,来探索这个世界,用故事阐明你的观点,用短句子清晰表达想法,用流畅自然的语气与读者交流。畅销书作者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曾说过,如果你想以严肃地态度做一件事情,那就公开去做。社会压力会强迫你专注于你做的东西。写作也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收集反馈信息然后继续创作。

无论是以长博文著称的博主蒂姆·厄文(Tim Urban),还是以长播客火爆的乔·罗根(Joe Rogan),他们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和听众,是因为他们投入精力制作和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不是只有短平快的信息才受欢迎,能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信息才得以名留青史。

写作是免费的劳动,却能给你带来大规模的回报。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写呢?

第3天:记笔记的重要性。

写作离不开记笔记。一套好的笔记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你保存和记录想法,还应该起到激发你产生新观点的作用。就像逛超市一样,你也许会遵循购物清单购买需要的物品,但也会经常够买一些计划之外的东西。

世上没有一套统一的笔记系统适用于所有作者,你应该去尝试创建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确保你的笔记系统不会压抑创意,而是可以给你更多的启迪。做笔记时,我会使用苹果自带的Notes、Notion软件(方便随时复制粘贴且多设备云端同步),以及纸质笔记本(方便我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写可以画)。

第4天:写作不仅仅是打字。

法式餐饮系统中有一个词叫做「mise-en-place」,翻译过来是「一切就位」。厨师在真正烹饪之前,首先要把所需的东西各就各位。高档餐厅的准备工作往往提前数小时,数周,甚至数月。从设计菜谱到挖掘原料,从购买食材到准备菜料。

写作也是一样,从产生观点到收集材料,从对话采访到记录笔记,从写下文字到分发文章。就像厨师Chef在法语中的原意是「掌管厨房的人」,厨师要负责制作菜单、准备食物、设计餐具、管理厨房员工、订购设备、掌控氛围等等,而烹饪只是他们众多活动中的一小部分。作家也是,打字只是写作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

第5天:写作让你成为更好的演讲者。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他会提前把需要在公众场合发表的演讲写下来。通过频繁的写作,他培养了进行公共演讲的节奏感,从而成为美国最擅长演讲的科学家。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把自己当做连接科学知识和流行文化的桥梁。通过公开写作,他可以接受读者提供的及时反馈,从而调整措辞和演讲方式,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天文知识的普及,对他自己来说,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精炼语言,直到整篇文章变得清晰又简洁。他用写作来锐化自己的思想,这样当他坐下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就可以从容自如的演讲,毕竟最辛苦的思考整理工作已经通过写作完成了。

第6天:记笔记是一场时间旅行。

我们在翻看过往的旅行照片时,会唤起各种被遗忘的记忆。照片不仅仅让你想起所拍摄的人或物,同时也能勾起你当时的心境和特别的经历。记笔记也是如此。笔记不仅仅是记录下你害怕忘掉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带你穿越时空,将你带回记笔记的那个情景。

多次格莱美奖得主说唱歌手肯德里克·拉马尔(Kendrick Lamar)曾经说过,记笔记是我们最接近时间旅行的行动。「我必须记笔记,因为我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来自于遇到的人,或者来自海外的经历,甚至是在老家小区的拐角处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聊天。我必须记住这些事情,我必须把它们写下来。三五个月后,多亏有我当时记下的笔记,能够帮我找回当时触发灵感的确切情绪。」

肯德里克·拉马尔并没有把他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那会花费太多时间。他只会记录下足够的信息,让他有能力找回记笔记时的情绪状态。如果没有这些笔记,他的灵感蒸发得比他说唱的速度还要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做笔记,肯德里克·拉马尔得以穿越时空,并反抗记忆的熵增。

第7天:学会快速写作。

学校可能会教你写作,但没有教会你如何快速写作。工作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写作项目的截稿线,掌握这项技能十分重要。当你有一套笔记系统后,写作就容易多了。作家大卫·艾伦曾经说过,写作是分秒必争的活动,你没有时间去思考,你需要在下笔之前就想好所有的内容。

记笔记就是一套建立第二大脑的方式,也是快速写作的必备前提。与其零起点写作,不如从你读过的书、进行过的对话,以及你的笔记中收集想法,然后创建一个写作大纲。一旦你整理出足够多的想法,文章的结构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交谈也会迫使你组织想法,因为对话是以思考的速度发生的。设置一个三分钟的计时器,假装你正在和朋友交谈,对Ta解释你想写什么,并用Otter软件将对话转成文字,然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我并不建议每个人都应该速写,因为很多写作内容是需要在沉思中完成的。我自己每次写长篇文章都要花费100多个小时。但是,写得快会极大地提高你的收益力,因为写得好= 想得好;写得快 = 想得快。

第8天:写作可以节省时间。

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情,又要打字又要编辑。写作在短期来看是很消耗时间,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可以为你节省时间。

写作是创造知识资本的一种方式,一旦写下来了就会永久存在,写作是最接近时间旅行的活动,你可以在余生中的任何时候重新使用或者混编你的文字。写作是对大脑的研究和开发。你现在写下的文字很可能为未来项目埋下了种子。

每当你写下一个想法,就如同在你的知识库中增加了一块乐高积木,你拥有的积木越多,日后能建造的东西就越多。写作也是如此,你现在写的东西越多,你未来能创造的东西就越多。

当你成为一个多产的作家时,开启一个写作项目就如同在中途起跑马拉松,你已经完成很多前期的知识积累和写作练习,现在你可以直接在记忆库和笔记系统中选择你要写的课题。

我手头有数不胜数的乐高积木,积累这些积木时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往后余生我可以重复使用这些积木,混搭或者编辑,这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节省数千小时的时间。

第9天:像运动员一样学习。

勒布朗·詹姆斯是当今NBA的霸者。他在中学时期和其他孩子并无太大差异,但却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日日夜夜的训练,一步一步成为选秀状元,即使在休赛期也毫不松懈,后来带领球队赢得NBA总冠军。知识工作者也应该向他学习这种目标明确,刻意追求进步的态度,以及建立一套系统的训练方式。

个人理财博主尼克·马朱利(Nick Maggiulli)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5年时,他决定学习R语言,两年过后,他从编程小白成为了数据科学专家;2017年伊始,尼克·马朱利决定每周二写一篇博文,在过去的148周内,他没有一周断更过。设定计划,然后严格执行,这就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

很多雄心勃勃的内容创作者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创作计划,大多数人就像在海洋中的冲浪者一样,屈服于环境,被动地跟着浪花起伏。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永无止境的邮件通讯和社交媒体上面,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创作目标,被热点和身边的噪声带跑。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即使是冗长庞大的项目,也可以划分成一个个短小的任务。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把项目分解开来,每天固定时间做一点点,日积月累,整个项目便可完成。

这期间,一定要明确最终的目标,不要设立一个没有行动导向的抽象目标,而要设立一个行动指引下的具体目标。比如说,设立一个画画的目标时,不是笼统的「我想学习画画」,而是「今后我网站上出现的图表和图像均由我手绘完成」这样的具体目标。设立学习目标时,既不能太难让你萌生打退堂鼓的想法,也不能太简单让你毫无长进。学习的项目要有一定挑战力,且能让你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胜利。既不能让你失去学习动力,又不能让你觉得无聊。你可以在线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一篇论文、一篇书评、一个艺术项目,或者公开你写的代码,接受大家的反馈,并以此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10天:培养创造力的3B原则。

创意不是靠「更努力的思考」得来,相反,创意往往在放松状态时出现。放松状态常在如下三个情景中诞生:睡觉、洗澡和通勤(BED, BATH AND BUS)。

床代表着睡眠。拥有充沛的睡眠可以为你新的一天带来能量;洗澡代表着放松休闲。洗澡是我们为数不多可以与电子产品戒断的时刻,只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经常会有出其不意的想法诞生;通勤代表着移动,你可以选择走路、坐车或者开车,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心无旁骛。记住这3B原则,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第11天: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成为作家的才华,所以不去写作;或是在学校时语文成绩总是不过关,对写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又或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其他人写出来了,所以没什么好写的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但是一提到写作,很多人就有了存在主义危机,觉得自己不够原创,觉得自己写不出什么东西。经济学家泰勒·考文曾经说过,「怪异」才是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关心和擅长的东西,「怪异」就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声音和个性,你的文章就是这些特质的书面展现形式。每个不逃避自己「怪异」的人都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读者,你必须经常写作和发表,把自己的「怪异」发展成只属于你的写作风格。

第12天:寻找不合常理的事情。

亿万富翁投资人塞姆·泽尔(Sam Zell)每天早上读报纸时,都会找一些非同寻常的新闻。有一天,他看到蒙古国开了星巴克。他心想:「蒙古?他们不是喝茶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他非常好奇,于是飞到蒙古去调查情况。到了之后,他看到星巴克的分店都开在矿山旁边,于是他了解到中国开始大力扶持周边国家的基础建设,正是这一不合常理的新闻让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先知先觉。

大多数人看到不合常理的事情时,都会把它摒弃一旁,而塞姆·泽尔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他作为投资者能取得成功。对冲基金顾问亚当·罗宾逊(Adam Robinson)曾经说过,投资的关键在于,当你听到脑海中有一个声音说这件事儿不合常规时,你要把这件事儿当做金矿来看待。当世界变得不可理解之时,不是世界错了,而是你错了。遇到你无法理解的事情正是你学习的最好时机。当你困惑之时,大脑正在邀请你重新调整你对世界的认知。如果苦于没有写作思路,那就去寻找那些不合常理的东西。在它们的背后,你总能发现隐藏着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知识,那些让你惊讶的东西很可能也会让你的读者感到惊讶。

和塞姆·泽尔不同,你不需要坐上飞机去现场了解那些不可理喻的东西。现在,你只需要上网搜索,便可以开始写作。

第13天:落伍的技术促使横向思考。

任天堂一位名叫横井軍平(Yokoi Gunpei)的游戏工程师在通勤回家的火车上,看到旁边有一个人在玩液晶计算器。任天堂当时没有预算去推动和使用前沿技术,所以工程师们只能用旧技术来创新。横井軍平此时想到,只要游戏玩法吸引人,玩家其实并不太关心图像颜色或屏幕分辨率等技术细节。于是,Game Boy应运而生。

与同时代的游戏机相比,Game Boy经久耐用且价格实惠,这对用户和开发者来说均消除了价格和技术壁垒。如今,Game Boy的销量已经超过1.18亿台。这位工程师还创造了另外三款流行产品:超级马里奥、Game&Watch和D-Pad。这三款产品加上Game Boy,都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在没有尖端技术的情况下也能拥有尖端的创新。当任天堂的竞争对手试图用花哨的显示器和先进的计算能力来超越对方时,任天堂却用出其不意的方式霸占了当时的游戏市场。

创新史上有很多这样用落伍技术拓展横向思维的例子。戴森吸尘器的设计灵感来自锯木厂利用旋风分离力喷射锯末;亨利·福特借鉴了两个行业的经验来设计汽车流水线:钟表行业更换零件+罐头行业连续流动制造。即使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比特币,也结合了20世纪70年代的密码学,80年代的数字现金研究,90年代的赛博朋克哲学,2000年的数字现金实验(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引用了这些内容)。在写作时,你也可以遵循任天堂的产品设计理念。当互联网上的其他人都在谈论最新的Netflix节目或《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的新书时,你可以从那些古老而未被重视的想法中汲取灵感。

第14天:Go-For-It窗口。

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没有与时俱进的社会规范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而此时就容易诞生机遇。这时候,你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这个机遇,然后Go-For-It。当你既清醒又困惑时,当你知道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当你感觉别人用黑白的眼光看世界,而你却用鲜艳的科技眼镜看世界时,你就知道自己处于Go-For-It窗口。机会往往眷顾那些逆行的人,有时候,看起来安全的道路反而最危险。投资人吉姆·格兰特(Jim Grant)曾经说过,成功的投资就是让人们在你投资以后同意你的观点。

几个Go-For-It窗口的示例:
  • Airbnb刚开始并不被人看好,大多数投资者都觉得谁会冒险住在陌生人的房子里?谁又会把自己的房子交给陌生人?但是Airbnb却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规范,通过将潜在需求与未被充分利用的供应相匹配,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商品化,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旅行方式。
  • 跳过研究生学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去选择读研究生,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却逐年下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完全可以跳过研究生学历而自学成才,比如说启动一个项目,在线写作,或者录制YouTube视频。在美国,成千上万的MBA毕业生带着超过10万美元的学生贷款进入工作岗位。研究生院不仅昂贵还很耗时。如果你想向未来的雇主证明你的价值,有比读研究生更便宜、更快捷的选择。例如,撰写一个成功的博客。
  • 家庭教育。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家庭教育将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学习的瓶颈是好奇心,而不是获取信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20%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基本的定量数学技能;只有1/3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阅读一本复杂的书,并理解他们所读的内容。家庭教育创业公司将为学生与家长和老师进行匹配,随之兴起的家长社区将一起聘请老师,并集中资源购买玩具、书籍和电脑。

当你碰到类似的Go-For-It窗口时,不要让机会稍纵即逝,研究下你的想法,和行业专家交谈,并提出解决方案。无论你是谁,在哪里工作,或者对什么感兴趣,生活中其实都隐藏着无穷尽的机会,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过时的社会规范蒙蔽了双眼,而错过Go-For-It窗口。

第15天:寻找那枚闪亮的硬币。

我小时候很喜欢建造模拟机场,收集了一些塑料飞机,在纸上画出登机口和机场跑道。然后用一枚闪闪发光的硬币来代替机场控制塔,整个机场就围绕着这枚闪亮的硬币建造开来。现在我每次写作之前,都会想起硬币的比喻。那就是先构思一个文章的主旨,就像那枚硬币一样,虽然微小但却及其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这枚硬币是作家的一种应对机制,因为作家总是想尽可能全面的去书写文章,导致文章失控,主题越写越巨大,引发本能的焦虑。一旦你被宏大的主题吓到,那你基本上无法再继续写作。此时,硬币象征着最小但又最重要的主题。我在写《美国梦》的文章时,并没有去追求宏大的叙事(21世纪的创业精神),反而将主题缩小到不能再小(在新的美国梦中,我们看到大家更着重创建在任何地点都能够运营、实现盈利,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以及扩大规模的远程软件企业)。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抛弃所有和这个具体主题无关的任何信息。

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曾经说过,一篇文章中80%的内容都会在你下笔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与其刻意地追求宏大叙事,不如选择任何主题中微小但却重要的部分来写作,就像机场中的那枚硬币一样,微小闪亮且不可或缺。

第16天:POP写作法则。

POP写作法则代表着:Personal (个性化)+ Observational(观察性)+ Playful (趣味性)。传统的商业写作教导人们用一大堆行业术语和统计数据,结合学术化的口吻来标榜自己是个「聪明的专家」。但这些技巧都是华而不实的,读者阅读完毕不会有参与讨论或者分享给朋友的冲动。而POP写作法则教导你通过平衡个性化、观察性和趣味性,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个性化:围绕你经历的故事和情感展开叙述,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建立起情感联系。但是过多的聚焦于「我、我、我」也会让读者厌烦,因为这样看起来像一篇未经编辑的个人日记,读者不禁会问,我为什么要关心你的这些杂事儿?

观察性: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并寻找那些看上去不合常理的事情,然后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解释清楚。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下「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时,就充分掌握了观察性写作的艺术,通过用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普罗大众都可以理解经济市场。但是,观察性过多时就会像达尔文的田野笔记一样,即使详细深刻,但读起来却很费劲。

趣味性:俏皮的文字会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增添乐趣,比如说用一些双关或者结合思想实验等。理查德·费曼在他的物理讲座中,运用比喻和生活实例,给学生讲解晦涩的物理定理;博主蒂姆·厄本则使用简笔画博文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人工智能和费米悖论。但是过于俏皮则让自己显得像个小丑,或者让自己的文章不具可信度。平衡好这三点将对你的写作大有帮助。你也可以通过分析你喜欢的作家和博主,看看他们的文章是不是也结合了上述所说的要点。

第17天:提升阅读效率。

对于作家来说,阅读既是为了启发思想,也是为了汲取信息。笛卡尔曾经说过,「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思想家在对话」。你读的内容越优质,也越容易产生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在阅读当下捕捉到这些想法,灵感很容易稍纵即逝。这时候做了笔记,则毫无后顾之忧。

笔记应该历久弥新,最好是把读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语复述下来。数字笔记操作起来虽然轻松容易,简单复制粘贴或者高亮内容即可,但是大多数的人都存了长长的记录,却不会重新回看。

记笔记的时候除了摘抄和概述,还应该写下来为什么这个想法会引起你的共鸣,以及这条内容与你现在研究的工作有什么联系。笔记无需完美,它只是你写作的起点和初稿,太短的话缺少背景知识,太长了又会影响你的阅读进度,掌握好平衡。

最后要确保你的笔记是可供搜索的,如果你在未来想调用现在的笔记,建立一个系统让你可以轻松地查找之前记下的一切。

第18天:边走边写。

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边走边写完成的。她不认为一个作家一定要坐在电脑前面开始写作。每天早上,她都会拿起笔记本,在大自然中游走,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如果更多的作家知道这也是一种选择的话,可能他们都会像玛丽·奥利弗学习。

当你强迫自己坐在电脑桌前,你常常会文思枯竭,且头疼眼酸。边走边写才是解决之道。正如《金钱心理学 Psychology of Money》的作者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说的那样,如果我遭遇到写作阻滯, 我就会去散步。我每天都会散步两三次,我的所有写作都是在散步时完成的,我一般会边走边做笔记。走路时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

我在散步时如果突然有了想法,一定要停下来记下来,然后对这个想法进行深入思考。我的邻居常常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经常能看到我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拿着手机一顿操作。当你没有写作思路的时候,不妨试试出去走走,你可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或者听听播客和音乐。如果你经常散步,并且在散步的时候会记录下你的想法,你就会进入文思如泉涌的状态。

第19天:便签纸写作方法。

世界记忆力冠军Gary Shang可以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65,536位的数字。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创造了一个记忆宫殿。在那里,他把数字与熟悉的地方联系起来,比如他童年的家。他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体的事物。这套方法证明了记忆力的强弱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的。只要策略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蜘蛛也会使用记忆技巧,它们虽然没有记忆宫殿,却通过蜘蛛网来充当它们的第二大脑。科学家们仍在争论蜘蛛网是否是蜘蛛整个认知系统的延伸,但在蜘蛛网可以像电脑一样处理和简化信息方面达成了一致。作家其实也可以通过外化他们的想法来增加自己的认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铅笔和我比我自己更聪明。

我常常使用便签纸整理长篇文章。例如在每张便签上写下我的想法,然后按照次序进行排列,最后把它们贴在墙上。在写作的时候专注于一个便贴纸上的一个主题,写完一个主题就摘掉这则便签,再转移到下一个。便签纸的好处在于你可以随时移动调整话题的次序,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把便签纸贴在墙上,也会让你的记忆变得有空间感。你可以通过想象便签纸在房间的位置来调动抽象的想法。而且你在家中踱步时,也会时常看到它们,从而潜移默化地思考即将需要书写的内容。

第20天:口述转文字方法。

我曾经遭受过很严重的写作障碍。每当我与朋友交谈或散步的时候,我的脑中就会文思迸发,但是一旦坐在电脑前开始打字,我的大脑立马关闭。所以我不得不处于一个移动并时刻讲话的状态,才可以保证自己有写作的思路。

后来,我尝试了一种方法,通过使用Otter这个语音转文字的工具,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先口述录制下来,然后转为文字,作为自己的写作大纲。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和朋友交谈中诞生的,只需要后期调整一下口述的结构,然后润色一下文字,一篇文章就这样诞生了。温斯顿·丘吉尔大部分的写作都遵循一个程序:首先向秘书口述想法,然后让秘书打出来,最后再亲自修改。如果你觉得坐在电脑前不知从何下笔,不如试试我的这个方法。

第21天:模仿和原创。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表示,自己这本书并没有做任何新的研究,只不过是把老旧的常识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想到一下子卖了1200万册。赫拉利知道**「知识的进步是重组的过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有1010本丘吉尔传记,而《星球大战》也借鉴了古代神话。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约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表示,人类并不是因为个体的聪慧而占据食物链的顶端,而是知道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人类通过模仿行为不断获取、存储、组建和转化信息,从而使我们的物种得以延续。

模仿这个概念经常会和抄袭相混淆。世界上真正原创的东西少之又少,创作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效仿前人和同行,然后进行混编或者再创作,得出自己的「原创」作品。作为作家不要怕去挑战已经写过的话题,而是在这个话题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无论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还是深耕该话题别人尚未触及的部分。

第22天:探索秘密,分享出去。

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畅销书《从零到一》中写道,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就是还有大量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人类知识地图上还有大量的空白,正等着你去发现。所以,去做吧,填补这些空白,人生中的每一时每一秒都充斥着发现新秘密的机遇,去探索吧。

作为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写那些只有你能写出来的秘密。而获取这样秘密的途径有两种:一个是知晓秘密渠道,一个是揭示秘密的能力。秘密渠道往往意味着独家信息。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通过利用只有他们掌握的用户数据,揭示在线约会的成功窍门。在一篇博客文章中,OKCupid分享了「三个问题测试伴侣能否长期兼容」:你喜欢恐怖片吗?你曾经独自环游过其他国家吗?你可以抛弃一切去帆船上生活吗?人们的回答越相似,就越有可能成为长期伴侣。

OKCupid是唯一一家可以写这样内容的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着我们从未见过的统计数据。揭示秘密的能力则意味着另辟蹊径。媒体公司不会报道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所以你可以通过去寻找或者揭示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和人物来获得读者。网络上关于彼得·蒂尔的文章比比皆是,但都是聚焦他的投资和商业生活,而我从他的基督教世界观入手,写出了爆款的博文。作家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有待开发的秘密,然后分享给读者。

第23天:建立故事盒。

设计师们喜欢使用Pinterest来保存想法。他们通常会创建商标合集、字体合集或者形状合集,通过积攒大量的素材图片,帮助自己在每次开启新项目的时候聚合灵感。作家也应该有自己的故事盒子,就像使用Pinterest收集图片一样,作家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分门别类放置在一个地方。当你想写作的时候,就翻出自己的故事盒,从中寻找主题,或者组合曾经记录下的想法和话题。Pinterest的网站上写道:说到好点子,你一看就知道。作家的故事盒也应该起到同样的作用。可以使用诸如印象笔记或者Notion这样的软件帮助你分类和记录,也可以在故事盒中保存书籍、文章和播客的摘抄。

第24天:写作完毕,附加总结。

作家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结于一个变量:你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进入心流状态。每一次写作都如登山,根据每天的状态不同,登上山顶(进入心流)的时间也不同。很多时候作家都因为无法进入状态而去拖延,刷社交媒体,查看电子邮件,做一些分心的活动,导致更难进入心流状态。但是一旦登顶(达到心流),就可以获得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每天写完东西以后,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简短的总结(100字左右),帮助明天能够尽快达到这种状态。总结一共需要写下三件事:什么时候卡壳了以及为什么会卡壳?明天写作要达到的目标?今天结束写作后的所思所想?作家的工作效率就是尽量减少登顶的时间,而这份简短的总结则可以帮助你明天迅速开工,总结对于写长篇论文和小说的人格外有用。

第25天:岛屿和桥梁战略。

写文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清晰的论文,你在写之前就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另一种则依靠朦胧的直觉,通过写作帮助自己抽丝剥茧得出想法。第二种类型的文章写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你一头雾水般的对着空白的文档,完全无从下手。这时候可以使用「岛屿和桥梁」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首先,把脑中的想法外化。把脑海中的主题写到便签纸上,当做一座座的岛屿。然后想想每个岛屿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你需要搭建的「桥梁」。你的文章越长,你需要的桥梁就越多,你可以随意的组合排列岛屿,重要的是想好用什么样的桥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就像创业者不会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建立自己的初创企业一样,作家也不用明确每一句话该怎么写才开始下笔。通过「岛屿和桥梁」的方法,可以使你将脑海中朦胧的观点书面化,从而可以清晰地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第26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阅读容易写作难。要想写得好,首先要接受你写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垃圾,仅有一小部分的东西是可以真正发表的。

抽象表现主义之父汉斯·霍夫曼曾经说过,简化能力是指消除不必要的东西,然后让必要的东西说话。写作从创作阶段开始,到删除阶段结束。删减才是定稿的本质。你最后发表文章的背后,是无数被废弃的想法和删除的文字。为了能给读者创造简明清晰的阅读体验,这背后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你背诵的数学公式,其背后是人类几百年的思想汇总;你在Netflix看到的喜剧表演,背后是喜剧演员们在全国各地的小俱乐部跑场无数次的结果。一篇简洁雅致的文章背后也是作家不断打磨文字的成果。

第27天:先模仿,再创新。

想要提高写作水平,首先研究你喜欢作家的写作方式,然后在文章结构和语句韵律上进行模仿。我撰写的那篇关于彼得·蒂尔的爆款博文就是模仿了畅销书《项塔兰》的第一页。

历史上很多作家都有模仿的习惯。比如美国作家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曾经一个字不落的抄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他就能感受写一部伟大小说的感觉;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好几遍,然后靠记忆把它们写下来。画家也依靠临摹来提高画技。当你在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参观时,也会看到很多学生在伟大的画作前临摹学习。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越是模仿别人,越能发现自

己的特色。美国深夜脱口秀之王约翰·卡森想要模仿杰克·本尼,结果失败了但却获得六项艾美大奖。脱口秀主持人大卫·莱特曼试图模仿约约翰·卡森,也失败了,但却成为美国最伟大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脱口秀主持人柯南·奥布莱恩曾说过,
正因为我们未能成为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才让我们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与其深思如何成为原创者,不如先模仿你想成为的人。正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与你敬仰的艺术家们隔空对话的机会,也让你求同存异,拓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28天:带一份独特的甜点去参加派对。

如果你受邀参加一场派对,携带一份甜点能让你大受欢迎。如果你还想引人注目,那甜点的外观和口味一样重要,人人都想吃看起来像是来自世界著名糕点店的巧克力蛋糕,而不是看起来像泥巴的碎球。在互联网上写作就像带着甜点参加派对,你可以勇于创新,为人们带去新意。

首先,写作时要找一些读者关心但是还没有人写过的话题。通常人们参加聚会时会携带开胃前餐,而你携带甜点就可以脱颖而出。作家杰森·克劳福德(Jason Crawford) 一直认为「人类进步的起源」是很重要的课题,但当时没有多少人写过这个主题,于是他开始研究并出版了《进步的根源》这本书,此后获得了「进步研究家」的美誉。作为一个作家,他在这个专题领域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也许你成为不了第一个写某话题的人,但你可以通过提供自己的独特视角而崭露头角。如果大家都带了巧克力蛋糕来参加派对,但你的巧克力蛋糕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华丽糖霜,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知名博主本·汤普森(Ben Thompson)创办Stratechery的时候,互联网充斥着写科技领域的写手。但是大家当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科技产品上,而不是科技产业本身。本·汤普森依靠着20年研究科技产业的背景,为科技写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另一位博主帕奇·麦科密克(Packy McCormick)正是受到Ben的启发,创办了Not Boring这家网站,他将流行文化元素结合到商业写作中,让枯燥的商业分析案例看上去更加有趣。互联网写作的一大注意事项就是避免竞争。就像参加派对带了大家都想吃的甜点,或者带了烹饪的独家美食,总之,一定要有独特性,拥有个人风格。

第29天:雷蒙德·钱德勒写作法则。

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有一个写作法则:在索引卡片上进行写作。在有限的卡片空间上,用简短的语句写下发生的事情。如此一来,雷蒙德所写的故事就会以轻快流畅地速度推进下去,写出干脆利落的作品。在互联网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你需要让读者每读250字就有一个「哇!这个我不知道呢」的时刻。人们的注意力十分短暂,如果你的内容干枯无趣,就不要抱怨没有读者。在你写长篇又有深度的文章时,也需要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包装。就像优秀的喜剧演员喜欢在大笑话中嵌套一个小笑话一样,好的作家应该每隔250个字就让读者有所收获。

第30天:与第21天相同。

第31天:重组知识和观点。

在物理学中,当物质改变形态时,就会发生相变。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到室温下,冰块由冰变水就是一个相变的过程。其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不过在温度影响下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正应和了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所说的话,「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都没有产生,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创意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作家,你可以通过结合他人的想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我很喜欢的博主玛丽亚·波波瓦(Maria Popova)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原创的, 一切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在生活中收集灵感、知识、技能和洞察力进行创作,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新作品。你并不需要拥有原创的想法后才开始写作。如果你不知道从何下手,可以先去博览群书,把书中的观点通过排列组合融合在一起,过渡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所有的创意都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你越快地接受这一点,便越能摆脱束缚肆意去创作。

第32天:总结经典书籍并撰写书评。

每一门学科都有一本大家都去参考但却没人读完的书。比如说物理学科的《费曼讲座》;哲学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社会学的《资本论》;英语文学的《无限玩笑》;传播学的《理解媒介》;生物学的《物种起源》;计算机科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投资学的《聪明的投资者》;以及经济学的《国富论》。如果你正巧主修这些学科而且热爱写作,通过总结上述书籍的要点,节省人们的阅读时间,会为你带来很多读者。

此外,通过摘抄和点评也能让你掌握这些著作的精华概念。很多人都会质疑,为什么不直接去阅读原著,而要阅读这些「二手资料」?正是因为有书评作者的存在,好书才得以流传开来,有时候你会因为阅读了书评,才对阅读原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书评作者就像好书的推销员。寻找你所在领域的经典书籍,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但陈述了学科基础思想的书。经典书籍已经接受了时间的考验,而你的总结更能让它们延续下去。

第33天:避免陷入陈词滥调的陷阱。

陈词滥调的写作往往让人失去阅读的动力,比如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等平庸的叙述方式。作家们知道避免使用这些俗套的短语,但往往忽略了如何避免老套的观点。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是生活常识就是人们达成的共识,而且过于宽泛。读起来感觉很有道理,但事实上什么新鲜的东西都没学到。作家需要把话题范围缩小,并聚焦于细节,然后利用洞察力进行描写和叙述。

博主蒂姆·厄本很会从新颖的角度来书写俗套的话题。他的博文《拖延症为何拖延》凭借创造出来两个有趣的角色:「即时满足猴」和 「恐慌怪物」 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拖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浪漫喜剧片的原因,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是什么,但还是被有趣的对话和人物角色所吸引。下次写作时,你可以通过换不同的角度写熟悉的主题,避免陷入陈词滥调的陷阱。

第34天:摘要框技巧。

作家一旦确定主题开始写作后,往往会进入一个越写越收不住的情况。一个主题会慢慢发展为多个主题,导致文章的结构混乱,甚至跑题。就好像要写一篇500字的命题作文「我三年级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最后写着写着却成了长篇大论的「儿童教育终极指南」。

为了应对这种普遍的无序性,我建议使用摘要框写作技巧。首先画一个天圆地方的铜钱形状,在正方形的「摘要框」中写下你的核心思想;在外层「分心想法圈」中写下你认为重要,但实际会干扰主题思路的想法。通过这种把「想法」外化的方法,你可以避免被杂乱的想法干扰,从而聚焦在主题上面。这则方法适用于你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情况,如果你不知道从何下笔,则可以参考之前介绍过的「岛屿和桥梁 」策略。

第35天:「但是」和「因此」规则。

马特·斯通(Matt Stone)和特雷·帕克(Trey Parker)是《南方公园》的创作者。他们在创作剧集的时候研究了很多「讲故事」的原理,发现无聊的故事充满了「然后」,有趣的故事则多用「但是」和「因此」。于是,他们在创作每一集之前,都会把故事大纲写到白板上,划掉那些「然后」,改成「但是」和「因此」。

比如说,他们写了一个大纲:吉米去了商场,当他踏入商场时,感觉有点累,然后买了一杯咖啡,然后返回停车场,然后开车回家。无聊透顶。于是他们把故事大纲改成:吉米去了商场,当他踏进商场时,感觉有点累。因此,他买了一杯咖啡。由于很累,他把车停在了一个非法的地方。因此,当他回到停车场的时候,他的车已经被拖走了。现在,你的故事就有了冲突:吉米的车不见了,他这一天怎么过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白板或者便签纸把你要写的故事可视化,找出故事中每个场景之间的关系,用「但是」和「因此」 代替「然后」。

第36天:扩大词汇量。

说话时,你可以用不同的声调、语速和身体动作来强调所说的词语;写作时,你需要用不同的词汇达成这个目的。说话就像一场现场表演,你必须一次性完成整个过程;而写作却可以层层修改,从初搞到终稿,不断地完善。写作的首要目的:精炼+清晰地表达。

你在写作选词时有三种选项:
  • 人们知道并常说的词 (口语表述)
  • 人们知道但不常说的词 (易懂易读的文章)
  • 人们不知道而且更不会说的词 (学术或专业论文)
尽量选择使用第二个词库的词语,这样可以让你的文稿读起来清晰简练,而且更具描述性。每一次编辑文稿的目的,是为了将内容替换为第二个词库的词汇,完善自己的表述。

第37天:快速写作(FAST)方法。

学校训练人们「慢速写作(SLOW)」方法。
  • Syllabus:提纲
  • Listen:听讲
  • Observe:参阅
  • Write:写作

老师在刚开学就告诉学生,学期末需要写多少字的论文,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写作提纲。学生一般会在学期末听从老师的建议,参考不同的书籍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写作方法只适用于全日制的学生,毕竟,工作以后的你,并没有大把的时间花费在写作上面。所以,我发明了「快速写作(FAST)」方法。Find:查找 (首先你需要建立一套笔记系统(参见第6天课程),当你有想法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需要的时候进行查找)
  • Assemble:组合(在正式写作之前,你应该已经有了零散的想法,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参见第19天课程),然后排列组合,形成一篇结构和逻辑合理的文章)
  • Speak:对话(可以把想要书写的主题先用口述的方法梳理一遍,这样方便在正式写作时,有一个大概的提纲(参见第7天课程)
  • Teach:教导(在线写作其实是一个教授读者知识的行为,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与他人分享时,双方都会受益。你对一个主题写得越好,你收到的反馈质量就越高,从而形成了正向循环)

第38天:删除不必要的词语。

写作时需要避免使用三大类型的词语:软弱无力的、繁杂无用的和重复冗余的词语。
  • 第一种:软弱无力的词语连续堆砌大量的形容词不如用一个更强有力的名词来代替。比如说「埃迪是一个善良、慷慨和体贴的人」,不如直接写「埃迪是一个圣人」。软弱无力的词语就像快餐店销售的数十种配料的最大号汉堡,但往往比不上精致寿司店选用上等食材的一颗小寿司。
  • 第二种:繁杂无用的词语这类词语包括「in the event of = if」「on the occasion of = when」「owing to the fact that = because」等。明明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述清楚,却写了很多无用的词。
  • 第三种:重复冗余的词语在写作中,很多形容词都是重复无意义的,比如说「小侏儒」「大巨人」「长脖子的长颈鹿」「红色的颜色」等。你可以通过删除和精简语句来避免使用如上三种词语类型,从而使文章简洁易懂。

第39天:浓缩经验,精确表达。

制作1加仑的糖浆,需要50加仑的树液。写作也是一样,10小时写作时间的背后是100小时的经验积累。作家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然后将其浓缩为简单明了的观点或引人入胜的故事。耐克将自己整个营销理念浓缩为「Just Do It」;学者和作家纳西姆·塔勒布参考近500本书后写下了《反脆弱》;爱因斯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解释了复杂物理世界的运作方式E = mc²;毕加索也最终体会到由繁入简的真谛,开创了新的流派。

哲学家阿尔弗雷德点科兹布斯基在《科学与理智》一书中写道:「地图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疆域」。画家在作画时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即使绘制的再精确也无法完美重现眼前的东西。就好像你在现场看演唱会,被音乐和表演感动的一塌涂地,当你录下来给朋友看时,他们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你当时的感受。这就考验内容创作者的功力了,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通过压缩过滤的方式,完美地传达给受众呢?参考城市的地铁图,它并不需要显示所有的街道和景观,甚至不需要按照实际路线描绘两点间的距离,地图设计者删除了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样乘客就可以专注于如何才能到达目的地。写作也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将感受写下来,而要想想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会让读者受益。

第40天:CLEAR法则。

写作的核心在于清晰的表达。可参考CLEAR(以下五大要点的首字母)法则。
  • Create a rhythm (创作节奏:写作时注重长短句交替使用)
  • Link your sentences (连接语句:每个句子前后彼此呼应)
  • Eliminate anything that adds confusion (消除混淆:写完后大声朗读,看看每个句子是否通顺易懂)
  • Add colorful details (增添多彩细节:好的文章可以唤起读者的五感,描写下雨不是阐述下雨的事实,而是让读者感受到被雨淋的感觉)
  • Remove unnecessary details (删减无用细节:删除没必要的副词,比如「非常」「极其」。德里克·西弗斯曾经说过,如果你能用更少的文字传达同样的想法,就更有可能被阅读、被理解。

第41天:CRIBS反馈原则。
写作反馈公式:CRIBS(以下五大要点的首字母缩写)
  • Confusing 令人困惑:如何把作者脑海中的观点,清晰有效地传递到读者的大脑,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当作者故弄玄虚,用大量的术语和专业词汇撰写文章时,就会破坏写作的目的,因为读者完全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这时候,作者可以替换词语,或者重新梳理思路,将想要表达的观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
  • Repeated 反复强调:好的文章都是清晰简洁的。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个观点只会让读者感到厌烦,也证明了作者本身思路的混乱,没有把该讲明白的地方通过简短的几句话说清楚。
  • Interesting 生动有趣:作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和数据,具体参考前文提到的蒂姆·厄本的长博文。
  • Boring 枯燥无趣:读者看到枯燥无趣的文章,肯定会第一时间放弃阅读。所以你在编辑修改文章时,要看看哪些方面不易阅读,然后删除或重写。
  • Surprising 制造惊喜:写作的一个目的是为读者制造惊喜,告诉他们一些不知道和没有想到的事情。假装你是一个恐怖电影导演,在写作时为读者制造悬念和惊喜。

CRIBS反馈原则也可以用于日常交际中,比如说人们在困惑时会扬起眉毛,遇到对方不断重复所说的话时会厌烦,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会向对方靠拢,感到无聊时会转身离开,听到震惊的消息时会大口喘气。所以,下一次与人对话想得到反馈时,也可以试试这个原则。

第42天:公共平台到私有粉丝。

创作者和公共平台有着爱恨交加的关系。一方面诸如YouTube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发挥的舞台,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但公共平台掌握着所有用户信息,还有权利将创作者随时踢出平台;另一方面,大量的公共平台层出不穷,竞争也相对激烈,优质的创作者可以靠自身的流量选择最符合利益的平台。创作者可以通过大型公共平台来提升影响力,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将受众转移到自己私人的平台上面。

《原子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依靠谷歌搜索的公共平台将90万的公共读者转化为可以直接邮件联系的受众。他在新书推销时通过点对点和读者联系,一跃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通过公众平台建立个人品牌,然后坚持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并和读者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将公众流量引入私人流量。那些愿意随时追随你的读者才是你真正的粉丝。

第43天:Soulja Boy战略。

Soulja Boy成为说唱歌手之前,在网站上依靠分享自己创建的歌单列表,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人们喜爱他的音乐品味。随着关注者的增多,Soulja Boy把自己的歌也塞进推荐播放列表中。这首名为Crank That的歌曲大获好评,在美国公告牌Hot 100排行榜上占据7周榜首之位。如果你想成为创作者却不知从何下手,可以像Soulja Boy一样,先从推荐总结他人的内容开始(参考第32天课程)。

推荐他人的书籍、音乐或者艺术作品时,写下简短的推荐语,讲讲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以及你对于作品的理解。这就是进行内容创作的起始点。我i在撰写每周订阅邮件时,用的就是这一招,通过思考如何写好推荐语,吸引了大量的订阅用户。同时,我也会在诸多推荐中,像Soulja Boy一样加入自己的课程和播客链接,推广自己的作品(CY CIRCL了解一下呀)。

第44天:创造细分市场。

很多人在给出营销建议时都会说:找到你的细分市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细分市场不是早已被占据,就是尚未显现,与其寻找细分市场,不如自己创造一个。创作者经济提倡创作者作为供应端,应该大量输出内容,因为内容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就是创作者的责任,为大家创造出一个细分市场。

知名网络写手本·汤普森发现,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写手当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科技产品和热点发布上,而不是科技产业本身。本·汤普森依靠着20年研究科技产业的背景,为科技写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帕奇·麦科密克创办了Not Boring这家网站,将流行文化元素结合到商业写作中,让枯燥的商业分析案例看上去更加有趣;埃里克·路易斯是第一个将摇滚和爵士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人,他将手伸向钢琴内部,直接拉动琴弦而不是用琴键进行演奏。这些创造细分市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互联网时代,你独一无二的特色就是免费的营销手段(参考第22天和第28天课程),避免竞争,打造和发展自己的细分市场。

第45天:拥抱你的怪异特质。

美国知名投资人、作家和主播帕特里克·奥肖内西(Patrick O'Shaughnessy)主持着一档备受好评的投资播客Invest Like the Best。听众表示他的内容是独一无二的,不像市面上其他把听众当白痴的商科读物或者枯燥的商业分析。帕特里克·奥肖内西的内容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商业和投资领域极其小众的细分市场,从而脱颖而出。

Spotify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Shopify创始人托比·卢特克和Stripe联合创始人约翰·科里森都是他的忠实听众。Patrick表示,在互联网创造内容,你越专注、越小众,越能积累大量的观众,因为互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小众团体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层。泛大众的内容在传统媒体适用,但在互联网世界反而最容易被遗忘。独树一帜的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就像Prince采用浮夸的风格,融合摇滚、灵魂和R&B来创造流行音乐,你打破常规的举动也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受众。

第46天:打造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团体。

在古代,「天才genius」这个词不单单指个体,也用来指代群体。音乐哲学家布赖恩·伊诺(Brian Eno)表示,如果「天才」是指代一群拥有创造性智慧的群体的话,那「Scenius」就代表着天才群体们所处的环境和年代。

位于英国牛津的The Eagle and Child酒吧就是典型的例子,C.S刘易斯和J.R.R.托尔金在这里孕育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奇幻小说《纳尼亚传奇》《霍比特人》和《指环王》;18世纪末期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激发了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等知识分子;20世纪初的维也纳孕育了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以及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耶克;还有早期的Y Combinator,孵化了Reddit、Dropbox、DoorDash、Airbnb和Stripe等公司。
正如Stripe创始人帕特里克·科里森所说,回顾历史,往往是特定时期的一小撮人的创新努力,提升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进步的飞跃取决于对世界思考方式的变迁。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他在一篇名为《绘画》的文章中阐述了线性透视的原则并提升了画家的文化地位,在此后的1310年至1510年期间,艺术家们学会了如何运用透视法作画,从而使得文艺复兴得以爆发。

如今,这些可以引领人类文明进程迈入下一阶段的小群体们,可能就存在于Discord论坛、私人小组聊天和网络学校中。成员们通过交流思想彼此激励对方,又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成长。他们的圈子不能太过开放,否则会被现有的群体文化吞亡;也不能太过封闭,否则会与现实世界脱节。只有保证圈层的动态平衡发展,才能发展出一套核心原则并产出大量积极内容促进人类的发展。

第47天:找到专属领域,深耕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知识工作者们互相攀比着谁读的书、听的播客更多,仿佛只要不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领先别人一步。但是,消费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着你更有智慧。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认真对待一个简单的想法。很多成功人士的相似之处是将一个简单的想法反复研究,最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里奇·巴顿(Rich Barton)的创业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在消费技术市场创业难上加难,能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已经足以让人惊叹,但是里奇·巴顿却在该领域接连创办了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Expedia, Zillow,和Glassdoor。从表面来看,这三家公司一个做旅游、一个做地产,一个做招聘,但是它们的核心其实都一样,那就是向消费者公开透明地展示信息。正如里奇·巴顿一直视为座右铭的口号一样:「Power to the People」。消费者可以对航班酒店评价、地产楼盘价格和公司文化好坏等信息一目了然。里奇·巴顿搭载着互联网的浪潮建立了这些数字平台,他聚焦于数据透明化取得了成功,而他的举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消费者决策,一方面通过公开评分系统,督促着公司和企业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爱尔兰知名摄影师和艺术家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的摄影作品是另一个例子。他专注于使用军事级别的热敏探测相机,拍摄北非和中东的难民的经历。热敏探测相机无法捕捉可见光,而是通过探测人眼无法看到的身体热量进行拍摄。这本是军方用来识别和跟踪目标的工具,理查德·莫斯却将这项技术用于现实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艺术之美,也引起人们对于难民的共情。

李小龙曾经说过,他不怕会一万种招式的对手,他害怕的是将一个招式练了一万遍的对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专注的领域,然后不断地深耕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做出贡献。

第48天:互联网创业和求职。

互联网常常被人们当做娱乐工具,背后的经济效益反而被严重低估。就拿找工作来说,互联网是比招聘会更好地工作匹配工具。我在上大学的时候,通过在网上持续发表优质内容,直接与在招聘会上不可能见到的决策者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我甚至得到了纽约广告公司Laundry Service CEO的注意,在推特上被邀请加入这家梦想公司。

我从此受到启发,开始利用互联网创业。以下是我的三个步骤:
  • 建立受众群体
  • 创办一个产品
  • 扩大解决方案规模

前互联网时代的公司往往先研发产品,然后建立受众。但是互联网时代则靠个人在网上积累受众,了解他们的痛点,想出解决方案。通过在互联网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读者,然后形成一个即时的正反馈回路。知道读者喜欢读什么内容,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痛点,然后创办出可以解决问题的产品。

第49天:打造个人垄断品牌。

在互联网写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个人垄断品牌。通过书写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结合创作者本身的性格特点,让作品独树一帜。实现个人垄断品牌有两点:
  • 避免竞争,不追求热点,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互联网规模巨大,几乎每个话题的讨论量和受众都成千上万,一昧追求热点只会让你的信息在竞争中石沉大海。
  • 像投资者一样思考。挑选一个小众但不断增长的市场,然后一门心思的扎入其中,深耕该领域。大多数人花费数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的专属领域,所以不必着急。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可以不断得到正面的反馈。

第50天:投资自己的垄断行业。

经济学的核心议题是供给和需求。各个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将导致价格上涨。就像硅谷的房价一样,大批科技从业人员涌入硅谷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但当地政府却没有放开供应,而是出台政策限制建造公寓楼,导致房价的疯长。

我在大学毕业之时,身边学习金融的朋友们分成了两个阵营:大部分人走着社会的既定路线,加入投行每周工作80+小时赚着高薪;另一部分人则投入新兴市场,研究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我的朋友维克多便是后者的代表,他知道新兴市场有着奖励年轻人的特点,所以不断探索精进自己的区块链技术和知识,在26岁便成为管理着数亿美元资金的富豪。就像投资房地产一样,你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需求疯长的领域,并在该行业依靠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我作为创作者,发现互联网写作是一个崛起的行业,而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正在于此,于是在这一行业建立了垄断地位,并像投资者一样对自己的专长不断投资,获得可持续地发展。纳瓦尔曾经说过的,「做一些对你来说像玩一样,但对其他人来说却像工作的事情」。找到属于自己的垄断行业,然后进行投资。
​

结尾彩蛋前一阵儿去伦敦的时候,和大卫·佩雷尔写作课程【WRITE OF PASSAGE】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监Will Mannon(中文名字马晓伟)终于在线下见面了,并全程用中文录制了一期关于文学和哲学的播客,过两天在【理想屯】播客上更新一下嘿嘿。
马晓伟之前也做客过我的中英文博客,欢迎收听:
  1. Learning Chinese, Cohort-based Course, Reading and Writing with Will Mannon
  2. 理想屯博客137期:对话马晓伟 | 美国友人的首次中文播客之旅
  3. 马晓伟的B站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4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BOOK/PODCAST
  • PROFILE
  • Get Your Chinese Name
  • 加入中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