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I WRITE ABOU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observation AND unclassifiable short STORIES.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17/11/2019

浅谈死亡、《极速车王》、UFC和营养学

Read Now
 
Picture
Character, like a photograph, develops in darkness.
— Yousuf Karsh ​​​​


​Death

​和好友Will相聚时得知了一条不幸的消息,他的表妹今年才42岁却因为肺衰竭突然离世,而就在三年前,他表妹的父母相继过世,六个月前,表妹的丈夫也在参加一场婚礼时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 对于表妹一家来说简直是祸不单行... 现在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无人看管... Will准备接过这个职责,把他们抚养至成年。

我第一次接触死亡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爷爷的突然过世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性。上学路上哭,在课堂里哭,下课继续哭,同学老师过来安慰哭的更是厉害,断断续续地梨花带雨了好几周才缓和过来... 当时没人教过我怎么去面对死亡,更没人愿意去谈论死亡,这在中国家庭一直是个禁忌话题... 而懵懂无知的我除了用哭来面对,还能怎么样?


10岁时妈妈曾遭遇过一场特大车祸,也让我第一次在医院见识了人这个物种的脆弱性,鲜血,伤口,死人,过小的年龄接触这些五感冲击力强的东西,不知道对于我的个人成长造成了多大的打击。


好在人是极有韧性的物种,可以利用时间来修复自己的伤口,直到最近几年姥姥过世时,我才在阅读了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后,理解并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和接受他人的死亡。


无论医学多么的发达,现阶段的人类都无法逃离衰老和死亡,人生的最后一道思考题一定会聚焦在「死亡」这个话题之上,而整个人生的过程好像就在为最后可以坦然面对死神而做准备。

Ryan Holiday在他的Daily Stoic网站上专门有一个页面讲到了Memento Mori 「人固有一死」,而Ryan也将这句话做成了硬币,随时携带在身上提醒自己:死亡其实近在咫尺。罗马皇帝Marcus Aurelius 也在《沉思录》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你很有可能下一秒就死去,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才更应该注重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和思考方式。


像斯多葛派的这些先贤和同僚们一样,知晓生命的短暂无常,所以才会利用好每时每刻,把精力放在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上面,那在自己濒死之日,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吧。

Let us prepare our minds as if we’d come to the very end of life. Let us postpone nothing. Let us balance life’s books each day. … The one who puts the finishing touches on their life each day is never short of time.
—- Seneca

活着的人,且行且珍惜眼前的一切吧。
​

Ford v Ferrari


这周看了男神Christian Bale的新片《极速车王》(外媒也称Le Mans '66或者Ford v Ferrari)。对这种抵抗万难实现目标的电影实在无法抗拒,贝尔演绎的Ken Miles如此出神入化,无论是黝黑消瘦的形象还是英国乡村口音,甚至Ken的原型因为中风过嘴角有些僵硬他都还原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热血沸腾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观影过程十分过瘾!

插播一句贝尔特别擅长塑造这些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角色,别的那些大热片子就不提了,他和Mark Wahlberg 演的《斗士 The Fighter》对Dickie也是神还原,还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
​
本片导演James Mangold执导/编剧过《金刚狼3: 殊死一战 Logan》《与歌同行 Walk the Line》,特别会刻画那些郁郁不得志或是处于人生低谷的角色,掌控悲情镜头也是游刃有余,《与歌同行》还是和现在大火的《小丑》男主Joaquin Phonix合作的,讲述了传奇音乐人Johnny Cash的一生,而女主Reese Witherspoon也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影后。

1966年的勒芒赛Le Mans 66已是既定的事实了,这里就不算剧透了吧,福特车队的公关确实会抢话题,所以不得不以牺牲Ken Miles的胜利为代价,当近镜头拉到贝尔的面庞,那复杂的情感描绘让人看完心里超不是滋味... 最后的个人冠军是新西兰人Bruce Mclaren,没错,就是那个汽车品牌迈凯轮的创始人,之前还做过一期播客介绍过他,汽车发烧友来新西兰旅游可以参观下迈凯轮展厅和这边无数的古董车博物馆,推荐汉密尔顿的这一家古董汽车博物馆Classics Museum。

Joe Rogan


Joe Rogan在最近的播客里采访了新西兰的小骄傲—-UFC中量级新任冠军「黑龙」Israel Adesanya!

Israel的成长背景很有意思,本身是尼日利亚人,从小在新西兰长大受训,早年还在中国混过,网上现在还能找到他披着中国国旗打拳的图片和文章,所以很多早期的MMA观众也送他了「黑龙」这个很有中国情怀的称号。


听完采访后感觉他是一个用脑子打拳的大孩子,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而不像某些冠军直接忘记本分走起了商业化道路(比如说Conor McGregor)。Israel Adesanya曾在突然成名后主动去看心理医生来应对成名后的不知所措;也会很注重自己的饮食和训练不放纵自己来延续长久的职业生涯(此处想到了小罗)他还是一个铁杆火影迷,经常在开赛前做一套火影的封印手势给自己打气。他每次和别人打嘴仗、制作memes和动画视频也很搞笑,尤其是上个月打败了本身是新西兰人却为澳洲而战的「五星」惠特克,两人互喷互搞估计只有纽澳的人能看懂(见下图)。Israel Adesanya在播客中频繁的谈及了新西兰生活的美好,让我在伦敦的阴雨冬天都有了立刻飞回去过夏天的冲动。

​期待有机会现场观战他的比赛!


NUTRITION


最近一直在学习Precision Nutrition的营养学课程。其实很早就知道自己饮食的问题所在,但欠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去说服大脑遵守相应的饮食原则,想借此次机会先从理念上为健康生活奠定基础,等拿到证书也可以帮助身边的朋友回归健康生活。

简单总结下最近的身体改造(Body Transformation)学习成果(其实道理都很简单,就看你怎么行动了):

1. 世上不存在一种完美的饮食习惯适用于所有人,别被那些市面流行的花样饮食概念所诱导,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于你。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务状况、食物偏好、营养知识储备、时间安排都不同,需要在个人层面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课程里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找到最适合你的饮食方式,像我这种社交场合多又喜欢脆脆食物的,你让我天天吃草也不切实际)。

2. 吃天然少加工的营养全面的食物:手掌大小的蛋白质、拳头大小的蔬菜、半攥拳大小的碳水和拇指大小的脂肪。

3. 每周食谱(Meal Plan)和很多膳食计划都是屁话。想问能有多少人真正的能在周天把这一周的食物都准备好,然后每天按部就班的遵守这个计划?这种大型的改变实在不符合人性,那就从一顿饭做起,比如说把汉堡的面包换成生菜代替,一次一小步,不必要追求完美的饮食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你真正做出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积极改变。

4. 当你的饮食和运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体重却发生变化时,需要反思自己的压力水平和睡眠状态。

5. 保证每周至少5小时的锻炼,7-9小时的睡眠,不节食。

6. 减脂不是吃的少就可以达成效果,涉及太多激素影响,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减肥。

7. 卡路里是个伪概念,同样的食物因为生长环境和加工料理方式不同,卡路里含量也会有差异,而每个人的吸收系统也不相同,不是吃多少就吸收多少卡路里。


Precision Nutrition网站上提供很多免费的营养和健康知识和研究报告,现在又推出了个性化的营养报告生成器
www.precisionnutrition.com/nutrition-calculator?utm_source=marketingcloud&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111219-GeneralminusProCoach-calculator#calculator
可以免费获得属于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

Each month, I spend 140+ hours digging valuable insights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s, articles and podcasts and share my learnings in a 6-min easy-to-read email.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200+ lifelong learners to get exclusive content now!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