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

13/7/2022

浅谈乔丹·彼得森近况和V神评论畅销书《网络国家》

Read Now
 
Picture
Photo by Jr Korpa on Unsplash
最近「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因为公然评判跨性别者艾略特·佩吉(曾用名:艾伦·佩姬)被推特禁言。

他发布了一则好似「宣战」的视频,更是引起左派网友们的不满和抱怨。00
我的网课老师大卫·富勒写了一篇文章评论此事,也表达了他这些年观察到的教授的变化。

富勒表示彼得森教授有两种类型的粉丝,一类是喜欢他关于宗教神话、文化思想和心理学理论分析的观众,一类是视他为文化战争的政治斗士并拥护他的粉丝。前者重视彼得森的学术贡献以及他的书籍对人们带来的积极改变,后者则以在社交媒体上唯恐天下不乱的键盘侠为主,他们喜欢看到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他们的立场发动文化战争。

彼得森将荣格的见解与领先的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和生物学联系起来,在一个遭受「父爱饥渴」的文化中,他心甘情愿地踏上了作为年轻人父亲原型的道路,为在人生中迷失方向的年轻人指明了道路。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1&2》哲学设法将生活中的日常挣扎重塑为「英雄之旅」,给予迷惘的年轻人们实用可靠的教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并鼓励他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目的。

但随着彼得森变得越来越火,他在过去几年中的变化代表着网络公知在当前媒体环境下的窘境。社交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总是采取极端的报道和引诱性的言论,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算法引导下也变得越来越极端。对彼得森来说,这意味着他越来越偏向于媒体和粉丝为他冠上的「文化战争中右翼领军人」的角色,逐渐失去他对另一方的理解和判断力。

早在2017年,富勒老师认为彼得森是一位被媒体不公平对待的思想家,是一位在分析神话和宗教故事方面为人类文化带来极大价值的人。但是近两年他却发现彼得森的知行不合一,他认为在彼得森身上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严重缺乏个人责任感。

彼得森在推特上的行为越来越不稳定,他人身攻击大码泳装模特,承诺离开或减少使用推特时间但从没遵守,他曾说过会警惕自己的「尖酸刻薄和愤怒情绪」,但现在却因为被推特禁言而大发雷霆。彼得森曾经的视频普遍使用低清晰度的网络摄像头记录,让他看上去像一个弱者;最新的视频则是多方位高清镜头拍摄而成,整体效果看上去犹如帝王一般。

富勒发现彼得森不再愿意聆听他人的见解,而是受困于自己的地图,反复重复自己的观点,甚至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尤其是近两年保守病痛的折磨,彼得森处于一个越来越痛苦的孤立状态,再加上他频繁的商业巡演,更是将他束缚到一个重复的模式当中。最近哥本哈根的一位粉丝在Medium上发帖描述彼得森的演讲气氛是如何的平淡,甚至大家都无聊到开始玩手机。

作家海伦·刘易斯这样评价彼得森教授:

「彼得森同意接受那些残酷的采访,把自己拖到无尽的商演活动中,发送引爆互联网的推文,这真的是明智之举吗?他就像陷入倦怠期的摇滚明星一样,被名声所吞噬。也许他不想让人们失望,也许他喜欢被需要的感觉,也许他喜欢拥有支持他的网络军团。在我们狂热的媒体文化中,一个英雄是否能胜利归来,恢复正常生活,还是总是接受冒险的诱惑,踏上无穷尽的屠龙过程?

他凝视着文化战争的深渊,而深渊也正盯着他。他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无法抗拒社交媒体上的无意义的争论,被无意义的网络赞美所裹挟,为敌对一方的失败而喝彩。这种不健康的行为和愤怒地抨击他人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自残形式。但是彼得森却把他的一系列行为归咎到他的医师为他开具的抗焦虑药物之上」
。

这种缺乏个人责任感的特质已经成为彼得森的特征。也许他饱受疾病的折磨以及家庭的变故,但是在他康复之后还总是用外界因素而自己辩护实在欠妥。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那条让彼得森爆红的视频采访,可以发现他在面对英国记者凯西·纽曼极端的挑衅下仍然保持冷静,并设法自嘲大笑,化解她充满敌意的提问,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着宽宏大量的态度。这个版本乔丹·彼得森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他现在似乎决定守卫自己暴躁和愤怒的保守派评论员的形象,深深卷入到文化战争的冲突中并坚定的站队。

彼得森的同行对于他的「堕落」表示惋惜,并表示彼得森他不应该浪费天赋卷入政治斗争,而应该聚焦他最擅长的剖析神话和宗教层面的内容和深度分析荣格心理学。彼得森在与他的朋友乔纳森·帕戈对话时谈到,粉丝的支持是多么宝贵,但帕戈却指出,粉丝不是你的朋友,并暗示他认为彼得森需要得到同行的支持,而不是网络上的粉丝。粉丝的无条件奉献很容易令人上瘾,并让我们渴望更多,甚至形成一种无法刺破的孤独感。

彼得森哲学的一个核心信条是试图「救父于水火之中」,这种强调现在看来更像是对他命运的一种暗示。彼得森能否浴火重生,完成属于他的英雄之旅呢?
Picture


​V神关于《网络国家》的评论
​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今天发表了一篇《网络国家The Network State》的读后感。V神看书真是神速,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外链之多,概念之复杂,啃起来实在吃力。作者Balaji介绍说这只是本书的V1版本,未来还要推出「导演剪辑版」… 有一种买一本书,看一辈子的感觉。话不多说,简单概括下V神的见解:

- 网络国家可以看作是一群有着特定愿景的人围绕如何建立和管理社会而组织起来的社区,起初以线上社群为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组织庞大到一定地步时,便可在线下众筹土地,寻求政治自治甚至外交承认。

- 网络国家可以被视为一种随着加密数字货币诞生而随之形成的更广泛的政治叙事。区块链技术不应该仅限制于互联网世界,与更广泛的世界脱节,而是可以作为重新组织人类社会的核心技术。

- Balaji认为早期美国的宗教殖民地比其营利性殖民地的成功率更高,因为前者有一个共享的目的。你没有强求人们购买产品(这是一种经济导向和偏向个人主义的推销),而是邀请他们加入一个社区(文化导向和偏向集体主义)。与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不同的是,Balaji极大强调了社会规范对凝聚力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微型国家的尝试就像「没有犹太教的犹太复国主义」,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 Balaji认为新型国家形态不仅受经济利益而且受道德力量约束,但我们不需要坚持过往的政治意识形态,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已经实践过的政治集体的缺陷。Balaji列出七步计划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 V神将Balaji的计划浓缩为两个关键方向:沉浸的生活方式和支持技术监管创新。比如说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无糖社会」的概念,然后在线上聚集所有支持这一理念的人,就像初创企业一样。此时「食肉社区」「原始人饮食法社区」也可以加入到同一广泛领域的良性竞争。如果成功的话,这样的社会便可在健康主题上实现迭代,为健身和运动设定文化默认值。我们需要一个物理区域将网络国家中的独特规则在线下执行。保证在这块土地上的任何地方都符合线上设定的标准。

- V神认为Balaji把当今政治格局化为三个核心模式:NYT、CCP、BTC。纽约时报团队基本上管理着美国的舆论,其昏聩无能的管理层意味着美国正在衰退。BTC团队(指实际的比特币至上主义者和一般的美国右派)有一些积极的价值观,但他们对集体行动和秩序的彻底敌视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建设任何东西。CCP团队有能力建造,但他们正在打造一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生活在其中的乌托邦式的监控国家。而且这三个团队都太过民族主义:总是从自己国家的角度看问题,而忽视或剥削世界范围内其他的人。即使这些团队在理论上是具备国际主义的,他们解释其价值观的具体方式也使他们在自己国家和团队之外并不受待见。Balaji将网络国家标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中心」:结合了BTC团队对自由的热爱、《纽约时报》团队的道德标准和CCP的中央集权组织能力。

- V神认为Balaji对于网络国家的意想是很好的,但是这本书却掺杂了很多Balaji本人难以避免的个人政治立场,尤其是他看衰美国和看好印度这一方面受他本身的身份局限。V神认为Balaji并没有利用抽象理论和数据建模来证明网络国家的合理性,反而将网络国家当做论点来回应当前世界的特定政治形势。Balaji提出的打造社群忠诚度、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结构以鼓励个人纪律和提倡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十分右派,而忽视了那些并不富有且对技术不熟悉的人们。

- V神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在非国家层面解决争端的最好的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网络国家的理想基础架构。尽管V神对Balaji的很多政治观点不予苟同,但是对于建设网络国家,他有如下三点建议:1. 不仅仅是鼓励创始人去建造初创城市,但更需要社区的参与。2. 网络国家应该由一些非货币驱动的治理方式来管理。3. 网络国家应该通过外部代表参与治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友好。

总而言之,V神希望看到「初创城市和网络国家」的兴起,以及围绕健康而展开的沉浸式生活方式的实验。他也想看到更多疯狂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实验。他认为基于区块链的代币、身份和声誉系统以及DAO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他担心目前形式的网络国家愿景有可能只满足那些精英阶级而没有顾及社会底层人士。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3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