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BOOK/PODCAST
  • PROFILE
  • Get Your Chinese Name
  • 加入中文社群

17/9/2023

George Mack|市场营销小能手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洞见

Read Now
 
Picture
乔治·麦克(George Mack)是知名市场营销公司Multiply的创始人和首席创意官,他与孵化器公司Y Combinator(简称YC)合作,帮助超过20多家初创公司(包括两家独角兽公司)设计并实施营销计划,在TikTok投放的创意视频播放量超过十几亿。

乔治·麦克同时撰写一档颇受欢迎的邮件订阅0.1% Ideas,分享他总结的思维模型和剃刀模型,以及关于市场营销和人类心理的内容。本篇文章汇集了乔治·麦克历年的精华内容,共计7篇。
​
文章一:助你决策的24大思维模型
文章二:26大剃刀理论
文章三:8大市场营销思维模型
文章四:10大认知偏见
文章五:25岁困境
文章六:如何(不借助药物)激发创意
文章七:关于电子游戏产业的10个想法

​助你决策的24大思维模型

来自英国的乔治·麦克曾经作为英国最优秀的大学生之一出版了自己如何赢在校园的故事。他毕业后专注电子商务和思维模型,视查理·芒格和纳瓦尔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和好朋友知名主播克里斯·威廉姆森(Chris Williamson)一起录制了四期关于思维模型的播客节目,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决策。

简单总结下这四期的内容:
  • Mental Models(心智/思维模型)是人类做决策的基本配方。如果你的意识是操作系统的话,思维模型就是搭建于上面的软件,帮助你根据环境做出决策。
  • 逆向思维。与其追求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不如想想做哪些事情会导致不幸,然后避免做这些事情。25岁的乔治·麦克为自己罗列了需要避免事宜的列表:待在舒适区、为自己讨厌的人工作、做简单的事情、忽略健康、欠债、维持有毒的关系和待在反馈少的环境。
  • 对比思维。尽管我们人类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人们还是总感觉不幸福。与其每天刷社交媒体,看上面别人精心挑选的生活照片,然后和自己略显无聊的日常生活相对比,不如去医院走一趟,你会体会到自己可以健康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 第一原则思维。把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击中问题的核心。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这件事会让我在时间和精力方面有所收获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就不要去做。埃隆·马斯克是「第一原则思维」的代表人物。Work Done = Time x Intensity
  • 双重思维。培养脑海中可以同时存在黑白两种极端思维的能力。比如说拳击手在训练时会认为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弱点需要克服,但是一旦站到比赛场上,就认为自己是宇宙无敌。
  • 信息筛选思维。人们总喜欢新鲜的事物,大众每天消费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过去24小时之内产出的,但是唯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息才是人们最应该去观看和阅读的。一本书如果已经存在了100年了,那它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战争与和平》《1984》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
  • 系统 vs. 目标思维。举一个减肥的例子,目标是减掉10%的体脂,系统是养成一个每天都可以执行的减肥习惯。在目标没有达成前你总会活得很痛苦,但是一旦建立了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系统,生活就会朝着积极的方面改善。
  • 不对称思维。避免去做那些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比如说开车发短信。在社交媒体上给大V们发信息是低风险高回报的举动,可以结识很多你崇拜且尊敬的人。
  • 游戏思维。游戏中主角总有一个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在生活中也要给自己找到优先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罗列一大堆的待办事项。游戏中还有升级制度,在生活中也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进度条,比如说每个月赚一万块是第十级,如果我目前在第五级,我需要如何升级?游戏中的角色只是你的模拟,在生活中也要时常跳出来审视自我,不要让自我膨胀和自我怜悯阻挡自己前进的道路。
  • 方向 vs. 速度。方向一旦错了,即使你行进的再快也于事无补。当人们有满满的行程安排时,并不代表他就可以实现高效的工作模式。我们需要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是否行走在对的道路上。而不是用忙碌来做借口。
  • 长远思维模式。每次做决策时问问自己,未来的我会为现在的我做的决定付出代价吗?
  • 写下人生指导方针。巴菲特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会列出自己的人生准则和行为规范,每天睡前看一看来反思自我,指导自己的人生。
  • 投入vs. 结果。想要非凡的结果,需要非凡的投入。普通人做普通的事情收获普通的结果。特立独行的人做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然后收获非同凡响的结果。拥抱自己的独特性,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个性。
  • 选择城市。每所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用某种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比如说纽约充斥着「赚更多钱」的思潮,洛杉矶总是告诉你「要变得更有名气」。选择适合你的城市。
  • 绝对所有权。一切事情发生后都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去怪罪他人和环境。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可以从反思中受益,向着更好的一面提升自己。
  • 反脆弱。拥有多重收入渠道,这样在面临打击和困难时,总有一条路可以走通,先解决温饱问题。
  • 事物总有好的一面。很多人因为下雨天就心情郁闷,殊不知雨天也有雨天的魅力。事无好坏,诠释在人。和恋人分手?没关系,正好有时间和自己独处,提升自我。
  • 和自己尊敬喜爱的人相处。三人行,必有我师。做房间里最蠢的那个人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自己总能找到周围人的闪光点并向其学习。
  • 环境影响。如果你面前有一大碟的炸鸡翅,而你正在减肥,你很难用自己的意志力与其抗衡。所以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需要你去调动意志力去反抗的环境中。
  • 剃刀模型。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汉隆剃刀: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乔治·麦克剃刀:永远选择那个能为你带来更多机会的选项。比如说在推特上私信大V,和新的朋友相聚聊天,给陌生人送上赞美等等。
  • 第三视角。当两个人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时,可以跳出各自的环境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如果他不能将对方的观点想得更透彻的话,他就不会去参与这个辩论。
  • 个人辩护。人们在面临相同事情的时候总会为自己找借口。比如说如果自己迟到了就说因为交通堵塞,如果他人也用交通堵塞解释迟到,你会怀疑他们在骗人。
  • 选择环境。想要更改习惯,首先需要更改环境,而环境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选择你交往的人和所处的群体,个人总会受到周围人和社会的影响。
  • 创新思维。Peter Thiel曾经问过一个著名的问题,有什么你认为是正确的但是世界上其他人却不敢苟同的(What do you believe to be true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disagrees with you on?) 带轮子的行李箱发明出来之前,别人都认为在箱子上加轮子是无稽之谈。我们现在觉得正常的事情,在50年前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
  • 罗伊理论。现代社会人们不仅仅追崇享受,也会去花钱「受罪」。比如说参加铁人三项,跑马拉松,甚至玩一些战争游戏。推荐观看《Rick and Morty》剧集中的罗伊(Roy)片段,其实人生只是一场游戏而已。
  • 避免作死。小心那些让你的生命和成就一夜归零的举动。也许你每天吃得健康,不抽烟不喝酒也常去健身,但是有一天你开车发短信失神出了事故奄奄一息,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沫。避免做蠢事比努力去做聪明的事情更重要。
  • 借力思维。人类并不是最强壮的动物,但却是最会发明使用工具的动物。人类可以借力来实现目的。在当前世界可以实现财富自由的杠杆有:人力、资本、代码和媒体。所有成功的人和企业都少不了使用上述杠杆。
  • 打破传统。加拿大科幻作家唐纳德·金斯伯里(Donald Kingsbury)曾经说过,传统的存在意义就是掩盖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传统时便会发现问题,问题从来都没有被解决而是被压抑。
  • 拥抱怪异。社会上需要更多「奇怪」的人。如果每个人都随大流,那这个社会将充满了平平无奇的普通人,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
  • 用数字说话。学校里教的数学课通常十分无聊,导致很多人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用数字解释问题应该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通过数据可以佐证事实并监控表现。
  • 锚定效应。餐厅可以把顾客首先看到的菜价设置的很高,这样人们有了计量标准,后面的菜价格只要比前面的低,就会让人们觉得便宜。和朋友出去时,找一个和你类型相同但是比你丑一点的同伴,这样别人看到你们俩会觉得你更有魅力。
  • 幂律法则。20%的人口拥有80%的社会财富。极少数的关键事物带来绝大多数的收益,其他大多数的普通事物只会获得少量收益。成为自己领域的前20%,你的回报率也不可计量。
  • 机会成本。当做决策时,我们往往只给自己两个选择,比如说辞职或者留职,分手或者继续在一起,但是很多事情都有不止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我们并不需要等着工作做得不开心了才会去想要辞职,而是随时查看更好的选择。你刚辞职就能获得梦寐以求工作的几率少之又少。

世界如此复杂,虽然思维模型越多越利于你做出决策,但是还是要找到可以支持你做决策的最底层意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每次为公司做重大决策时都会问,这个决策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吗?埃隆·马斯克则怀抱一个目的,就是这个决策能否让自己离火星更近一步。找到你的终极目标。
​

​26大剃刀理论

  • 希钦斯剃刀(Hitchens’ Razor)
无证据的论证过程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 牛顿的烈焰激光剑(Newton's Flaming Laser Sword)
所有不能进行实验和观测的东西都不值得辩论。
  • 乔·罗根剃刀(Joe Rogan's Razors)
不知如何做决定时,想象电影中的英雄会如何选择。
周围的家友对你热衷的事情毫不关心,不要紧,借助互联网总能找到你的群体。
  • 塔勒布的手术刀(Taleb's Surgeon)
面对两个实力水平相当的候选人,选择那个魅力气质不突出的人。
  • 贝佐斯剃刀(Bezos' Razors)
当下不知道如何做决定的时候,想象一下80岁的自己会如何选择。
不知道选择和谁工作的时候,挑选那个能和你一起逃离第三世界监狱的人。
  • 斯金纳定律(Skinner's Law)
治疗拖延症有两种选择:
让不做这件事儿的痛苦大于做这件事情;
让做这件事儿的快乐大于不做这件事儿。
  • 卢克剃刀(Luck Razor)
面临两难选择时,选择那个能为你未来带来更多运气的选项。比如说出去见新朋友还是在家刷剧,我选择前者。
  • 吹牛剃刀(Bragging Razor)
当有人吹嘘自己有多么成功多么快乐时,只相信一半;当有人谦虚讲自己并不成功也没那么幸福时,他的实际情况要比听上去好很多。
  • 侯世达定律(Hofstadter's law)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在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埃隆·马斯克定律(Elon's Law)
考虑侯世达定律后把截止线提前到看似不可能的程度。
  • 查理·芒格定律(Munger's Law)
除非你能比反对一方列出更好的反面论证,否则不要着急去与对方辩论。
  • 纳瓦尔剃刀(Naval's Razors)
面对两难选择时,选择困难的那个。
如果做一件事的时间成本匹配不上你的小时费用,或者外包,或者自动化,或者直接不要做。
  • 不适剃刀(Discomfort Razor)
越让你觉得不适的活动,越有可能让你成长。1000小时不适>10000小时舒适。
  • 契诃夫之枪(Checkhov's Gun)
讲故事时在前文提及的每一个元素都应在后文出场,不然就没有必要提及。
  •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 迪士尼原则(Walt Disney's Rule)
当思考不清晰时那就画下来。
  • 施瓦辛格规则(Schwarzeneggers' Rule)
永远不要为了追随艺术而向金钱妥协,艺术带来的欢乐和视野金钱难买。
  • 社交媒体剃刀(Instagram Razor)
当你羡慕网红模特发布的美美的照片时,这张成功的美照背后可能有99张糟糕的版本,他们只是选择了最好看的一张。
  • 自恋剃刀(Narcissism Razor)
如果担心别人的看法,记住他们也在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99% 的时间里,你只是别人电影中的一个群众演员。
  • 格尔曼剃刀(Gell-Mann Razor)
在假新闻横行遍布的当下,你需要阅读一手资料,并与该领域的三位资深人士或者专家交流,确定事实的真相。
  • 人际关系剃刀(Network Razor)
如果你觉得你认识的两个人可以通过结识彼此而受益,请务必为他们搭线。
  • 频率剃刀 (Everyday Razor)
如果你将做任务的频率从每周一次变成每天一次,你就可以在一年内完成七年的产出。
  • 纹身法则(Tattoos Rule)
一个品牌有多受欢迎取决于有多少人把它纹在身上。
  • 物理法则(Physics Razor)
如果某事不违反物理定律,那么它是可能存在的。例如,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智能手机的存在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只是因为缺乏知识。不要将当前社会缺乏知识与无法获取这些知识混淆。
  • 麦克法则(Mack's Rule)
分析一下你父母对你的投资:时间、爱、精力和金钱。
如果他们还活着,努力实现积极的投资回报(或者至少保持收支平衡)。
  • 早期/晚期剃刀(The Early-Late Razor)
如果某个话题在Reddit或推特上被广泛讨论,那可能还处于早期。如果该话题在LinkedIn或脸书上被广泛讨论,那可能已经太迟了。


​​八大市场营销思维模型

- 对比心理。劳斯莱斯很早就决定不再参加车展活动,而转移到私人飞机展览活动。如果客户一下午的时间都在看价值数百万的飞机,这时看到一款30万的豪车,心理上会觉得便宜划算。

- 红药丸 vs 蓝药丸。
为社会提供一些忠言逆耳的内容,以此赢得受众。我们在学校的作文课往往无聊至极,但是线上写作却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免费活动;社会教授我们信任传统银行,但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才是未来。

- 早鸟原则。
首条互联网页面广告的点击率为78%;但现在的互联网广告点击率仅为0.05%-0.16%。市场营销策略一旦大众化,便毫无优势可言。

- 3M策略。
  • Mission 使命:帮助用户了解你产品和服务存在的意义。
  • Magic 魔法:为客户提供意想不到的惊喜。
  • Money 钱财:如何将用户转变为回头客或者品牌宣传大使。

- 小众>大众。

从专注小众市场做起反而能一步步地进入主流世界。
2016年的TikTok = 青少年对口型模仿软件
2021年的TikTok = 全球最火爆的短视频网站
2012年的GymShark = 健身大佬才会穿的运动背心
2121年的GymShark = 全球健身人士的必备款式

- 追求效率并不总能达成目的。

奥美副主席曾经说过,发送婚礼请柬最经济快捷的方式是通过电子邮件。
但是对于重要场合来说,一味追求经济和效率并不能为你带来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还在用手写信的方式来发送请柬。

- 媒体和贸易结合。

消费品牌都在专注内容营销,而媒体品牌则在思考如何内容变现。
传统的付费广告在抢夺用户的注意力,但是有机的免费内容也能达到这个目的。
媒体和贸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KOL会利用自己的媒体影响力实现带货销售。

- 一针见血。

​人们无法也没有时间去理解复杂的概念,你的营销信息越简单直接,越能引发购买行动。


​十大认知偏见

人类并不愚蠢,因为我们是已知宇宙中唯一具有意识的存在。
而我们的认知偏见是我们隐藏的超能力,是可以对此加以利用的工具:
以下是10个例子:
  1. 规划谬误
    我们在制定计划和预测任务完成时间时,倾向于低估所需的时间,导致项目延期的现象。通常我们会过于乐观地估计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延迟和不可预见的因素。
    如何解读:首先,选择一个你满意的时间范围,即你认为合理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将截止日期设置为原计划时间的一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如果规划谬误发生,即使任务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你仍然能在你原本满意的时间内完成。
  2. 厌恶损失
    失去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感,比获得快乐的感觉强烈两倍。
    如何解读:与朋友们在你想培养的积极习惯上下注,通过与他人分享你的目标,并在其中加入经济和社交方面的赌注,你将增加对积极习惯的投入和坚持的动力。
  3. 快乐跑步机
    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往往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你会很快适应你梦想中的生活,之后它不会再让你感到快乐。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你可能会暂时感到兴奋和满足,但一旦你停止跑步,你的感受很快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何解读:参观医院病房、墓地、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等地方,然后将它们与你美好的生活作对比,知足常乐。
  4. 聚光灯效应
    人类都是自恋的,我们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行为和言论,并错误地认为别人也同样关注和评判我们。
    如何解读:你担心的那些人都忙于考虑自己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你。
  5. 身份偏见
    人们往往会成为身份的奴隶,甚至可能否认与自身身份相悖的现实。
    如何解读: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身份不重要的人,即认可自己并不被局限于特定的身份标签。这种观念转变有助于减少对身份的过度执着和认同,让我们更加开放、灵活地思考和行动。
  6. 模仿欲望
    你的欲望并不是自己的,只是对于身边人的模仿。
    如何解读:我们可以利用模仿欲望的机制来塑造自己的欲望和生活方式,与那些拥有你希望拥有的欲望和生活方式的人为伍。
  7. 过滤气泡
    人类在社交媒体算法的影响下进入信息茧房,对信息的理解形成偏见。
    如何解读:试试给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每一张狗的照片都点赞。48小时内,你的信息流将充斥着狗的照片。
  8. 互惠偏见
    我们对他人的恩惠有回报的冲动。
    如何解读:索取之前先给予。并且在给予了至少5次之后再提出请求或期待回报。与他人建立这种互惠关系,人们会更愿意与你互动并回报你的善意,从而一起玩一个无限游戏。
  9. 确认偏见
    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我们已有信念的证据,而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证据。
    如何解读:刻意训练连续一整天陈述相反的信念,即有意识地表达与我们原有信念的观点和想法相悖的内容,并只允许自己寻找相反信念的证据。同时,在脑海中创造一些持有相反信念的角色,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不同的观点。
  10. 可得性偏见
    我们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更倾向于依赖我们最近记忆中出现的例子和信息。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受到那些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泛的信息和背景。
    如何解读:通过设计环境,我们可以使积极的行为不断地可得,例如将健康食物和锻炼设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让它们更容易被选择和实施。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或排除负面行为的可得性,如远离诱惑性的不健康食物或限制自己接触负面的社交媒体内容,来避免受到消极行为的影响。

事物好坏,诠释在人,你可以通过重新对事物进行解读来改变现实。而且由于现实具有反射性,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会改变你的世界观,还会改变你的现实世界。


​25岁困境

大多数的人25岁已死,但直到75岁才埋。乔治·麦克总结了原因和解决方法,简单编译一下:

原因1:里程碑。如果我们把生命比做电子游戏,0到25岁是一个设计得体的好游戏。因为我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里程碑,从学校进阶到职场,我们每年都在升级,也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但是25岁之后,社会突然对我们放手不管,如果你没有能力设计自己日后的游戏,那么生活唯一的里程碑便是一个个的葬礼,先是你周围亲朋好友的,再是你自己的。缺乏里程碑是25岁以上的人群抱怨时间飞逝的原因之一。所有的日子都凝结在一起,就像一本没有章节的书。有一天你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垂垂老矣,甚至无法认出镜子里自己那张苍老的面孔。

原因2:教育制度。当囚徒刚刚出狱时,他们很难重新融入社会,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我们刚刚离开校园走入社会时,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由教育系统引领的游戏。当前的教育系统源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为了工厂培养听话的工人而诞生的产物,这就好像你辛勤联系刀棍20年,然后突然被抛入机枪炮弹主导的二战中一样。当前的教育系统完全没有能力为我们预备即将踏入的社会。

原因3:缺乏支持群体。从0到25岁,我们每天都有家人和朋友陪伴在身边。而一旦过了25岁,除非你主动去结交朋友,没有人再为你设计一个可以结识大量群体的环境。

原因4:转换为父母角色。通常在25岁之后,我们开始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因为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比他们更有能力。大多数人只有在接到一通悲剧性的电话后才意识到自己和父母角色之间的转换。你多年来一直依赖的支持系统无法再帮助你——而在同一天,你却成为了他们的支持系统。

以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5个方案:
  1. 主动安排与朋友和家人的活动。不要再等待他人去安排活动了,主动一点去组织活动吧。岁月飞逝,我们并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去和深爱的人共度。
  2. 每季度给自己放一个假。这样你每年就会有4个里程碑,你可以什么也不干,坐在那里拿着记事本和笔,为自己规的下一个季度设计有意义的游戏关卡。
  3. 学会如何学习。坏消息是,社会让你接受了一个旨在培养维多利亚时代工厂工人的教育计划。好消息是,其他每个人也接受了同样的教育,所以你和竞争对手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大多数成年人最后一次学习新技能是学开车,如果你可以学会如何学习,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用的办法便是将所有学习项目设计得像一个有趣的游戏。
  4. 庆祝25岁生日。依据科学研究,我们的大脑在25岁时得到完全发育,这个岁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但是社会并没有对这个里程碑式的生日有多么的在意。我们应该在25岁生日时大肆庆祝,拥抱这个标志着成年的里程碑。
  5. 建立仪式感。随着社会越来越不重视宗教,我们也丧失了大量的仪式感。如果你选择不信仰宗教,请确保你不要舍弃其中的精华。尽管你不信教,但我们应该尽量吸取其中美好的东西:
    • 与家人共度安息日
    • 培养深思熟虑的价值观
    • 重要生日时举办巴密兹仪式(Bar Mitzvah)
    • 捐赠一部分钱用于公益事业• 每年进行一次禁食活动。


​如何(不借助药物)激发创意

1. 消费小众内容。90%的内容通常都不值得你花费时间阅读或者观看,但还有10%的高质量小众内容等着你去发现。

2. 如果你有一个书面想法——尝试将其绘制出来;如果你有一个视觉想法——尝试将其写下来;如果你有一个关于数字的想法——尝试大声用语言来解释。将想法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会产生新的视角。

3. 大多数人在其他人入睡时达到创意的高峰。为什么呢?因此此时的大脑可以停止担心其他人得看法,而用私有的想法来填补真空。

4. 想象你有一个长得和你一模一样的邪恶的孪生兄弟,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思想层面超越你。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这个思想实验可以迫使你去探索独具一格的创意想法。

​5. 搭建俄罗斯轮盘。步骤1 - 收集你发现的最好的问题
步骤2 - 将它们添加到俄罗斯轮盘中
步骤3 - 在睡前旋转轮盘
步骤4 - 将该问题留给潜意识去处理
步骤5 - 早上醒来后看看大脑给了你什么启示

6. 逃离阅读新闻的陷阱。大多数人只消费过去24小时内产出的内容。如果你可以去阅读、观看经典著作,你已经跑赢了绝大多数人。

7. 当我问人们想去哪里旅行时:大多数人会说日本。日本曾经闭关锁国了265年,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你也应该在每个季度花一个周末或一周的时间实行「信息锁国」政策,不进行任何外部输入,只专注于聆听自己的创意声音。

8. 大脑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但它一次只能产生一个思想。所以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有机会成本。注意别让有毒的思维消耗你的内存。

9. 人类只是一个让思想通过的容器。不要让身份和标签限制你的想法。

10. 创建情绪日志。 当你感到有创意时——记录原因。
当你感到没有创意时——记录原因。
每个月回顾一次,并根据这个日志重新设计你的环境。

​11. 找到你认识的最聪明的人,然后和他们一起去一个免受打扰的空间进行头脑风暴,为彼此突破瓶颈作出贡献。


​关于电子游戏产业的10个想法

1. 电子游戏产业的市值超过了电视、电影和音乐产业的总和。

2. 平均而言,年轻人在21岁之前会玩上1万小时的电子游戏。

​3. 现实与电子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游戏中,人们会不断实现小的目标(比如第1关、第2关、第3关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将目标指向一次性的大胜利(比如六块腹肌、100万美元、毕业等)。
有规律性的实现微小而简单的目标能够操控人类大脑。如果你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游戏中的快感,应该多为自己定期设置微笑且简单的目标。

4. 电子游戏最盛行的国家是菲律宾,95.8%的菲律宾互联网用户玩电子游戏。

5. 显而易见的电子游戏包括《堡垒之夜》、《绝地求生》、《魔兽世界》。 难以察觉的电子游戏包括LinkedIn、Slack、Tinder,玩这些游戏的人常常看不起玩普通电子游戏的人,却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也在玩一种游戏。

6. 电子游戏设计师常常思考的三个要素是:娱乐性、心流状态和挫败感。 那些设计待办事项列表、日历或目标设定的软件设计者往往完全忽略了上述要素。

7. 人们宁愿观看两个有缺陷的人类互相竞争,也不去选择看两个完美的超级人工智能互相竞争。这是为什么呢?

8. 移动游戏产业占据了全球游戏收入的50%以上。

9. 我认识的一些最成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沉迷于电子游戏,并引用了他们从中学到的重要教训。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沉迷于游戏,自毁前程。

10. 我相信电子游戏设计师对人类心理了解的程度比99%的心理学家都要多。

订阅乔治·麦克的邮件推送:https://george-mack.com/
关住乔治·麦克的推特:https://twitter.com/george__mack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4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BOOK/PODCAST
  • PROFILE
  • Get Your Chinese Name
  • 加入中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