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几本书,都在某种意义上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苏菲的世界》里说的,「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光,然后,我们就莫名失去了对方,就像我们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上一样」。从小到大,我们遇到了太多的同学,朋友,同事,亲人,爱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陪我们走到人生的最后,很多人都是在我们生命中短暂的停留,教会我们一些事儿,然后从此消失在人海。 也许是环境,距离,生死等客观因素让我们渐行渐远,也有可能因为我们主观选择告别现阶段的同伴,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一句老话概括就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痛苦都来自于人们太过执着,执着一段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永恒性,执着于害怕失去。殊不知,人生无常,也许天灾人祸让人失去同伴,也许你在长大,而对方却停留在原地,时间久了你们就无法再在一起... 知乎大V陈海贤老师总结的好,「拥有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有这种幻觉,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可所有的人际关系的本质,都只是遇见。」 了解关系的本质后,就相应的减少了焦虑,既然遇上那就且行且珍惜,既然无法再在一起,那就不再执着,认真地准备人生旅途的下一段行程。 人际关系中的另一个焦虑点就是「控制欲」,作为一个典型的Control freak,无论是在何种关系内,自己总想掌控关系的发展,甚至干扰对方的生活。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连想改别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真心如此,总是控制别人,达不到目的最后焦虑烦躁的还是自己。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而完整的个人,纵使是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也不可能100%的理解对方。企图控制,或者猜测对方的想法和举动都是徒劳无功,凭增烦躁的举动。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总会对「存在的意义」有所疑惑,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活法才是正确的?刘慈欣的小说中,也写到了一个终极的宇宙问题,那就是Why are we here? 想要找到答案,不得不研读点哲学书。 最近读了《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哲学小册子,发现每一种哲学理论的背后都有局限。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阿奎那;近代哲学的伊拉斯莫,洛克,笛卡尔,休谟,康德和黑格尔;到当代的叔本华,尼采,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这些前辈们构建出来的理论和理论之间都存在着冲突,那么究竟谁的学说才是对的呢?宇宙中有没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真理呢? 这么大的问题不是我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范围所能解决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直被认为是真理,但是在相对论理论下却不成立),唯一能知道的就是,真理其实是受环境所影响的。各个哲学流派的创始人都受困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他们总结出来的东西也许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就像在中世纪,你不信基督教的几率基本不可能存在),甚至在现代也会被推崇为真理,但是放在你自身的应用上并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没有人敢为一个永恒的真理下定论,后辈的人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来挑战前人的理论,未来也会有人来挑战我们现在所认可的真理,一些理论对于我来说合理,但放在你身上就有可能全否。 这并不是说世上无真理,我就不需要学习了,毕竟学习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死读书背概念,而是通过一种方式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了解了百家理论之长后,你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体系,会全面地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不固步自封,不墨守陈规。就像美国桥水基金(世界最大对冲基金公司)创始人Ray Dalio所崇尚的「Be radically open-minded」,思想开明的人:
发现很多厉害的人其实归根到底都可以算作是哲学家,他们之所以在非哲学领域取得成就,其实都离不开他们的生存哲学,Ray Dalio以「冥想著称」,而查理芒格则是「行走的百科全书」,他们都是活出大智慧的人,推荐前者的《Principles》和后者的《穷查理宝典》,你就会知道世上本无学科之分,一切学科都是相通的。 最后引用一生著述近500本书,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前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艾萨克·阿西莫夫在Science Past, Science Future (1975)里写的一段话结尾吧: I also read voluminously and omnivorously in science and history, which not only made subsequent classwork easier but also early developed in me the habit of self-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is, I firmly believe, the only kind of education there is. The only function of a school is to make self-education easier; failing that, it does nothing. What’s more, formal education stops; self-education never does. It was through self-education, for instance, that I was enabled to write a three-volume book on physics, although my total formal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was one year in high school; to say nothing of several books on astronomy, though my formal education in that subject was exactly nil. 我广泛地阅读科学和历史领域的作品,这让我不仅在学校里更容易完成功课,还让我养成了自我教育的习惯。 我坚信:自我教育是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校的唯一职能是让自我教育更简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学校毫无用处。 更重要的是,学校里的正规教育总有停止的时候,但自我教育永无停歇。 比如,我在物理学上接受的正规教育只有在高中的一年,但正是通过自我教育,我能够写出3卷物理学的书籍。更不用说我写过的几本关于天文学的书籍了,我在天文学上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