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最近在读美国著名作家和黑人民权活动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文章,他表示人经历的很多痛苦其实都是共通的,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现可以理解你苦楚的人,那不如在文学世界中去寻找共鸣。通过阅读,你可以发现很多人物和你共享同样的问题,或是通过他们找到解决措施,或是通过他们取得经验教训;通过阅读,你也可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了解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包容和理解多元文化下人们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到卡尔·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黑暗的世界里点燃光束」,而艺术家和作家的存在就是让事物及其存在得以呈现。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物,我们从来都没有去真正创作什么,而是让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家,他们(或是说我们)的责任就是从混沌当中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让普罗大众可以清晰地观察和感受我们的世界。 这个过程是孤独且漫长的,但总有人会享受这一创作和解码的旅程。就像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的,「天赋并不重要,太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浪费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重要的是自律、爱和运气,重中之重则是忍受,或者写,或者死」。很多时候艺术家和作家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如果不去创作,自己就会心如芒刺。人们生活在这个繁忙又嘈杂的世界,没有空闲去描述和展现情感、痛苦和困惑,而艺术家和作家的职责就是做好这份工作: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去揭露这个世界的本质。 另附詹姆斯·鲍德温名言: 1. 选择面对,并不完全可以改变事情,但选择逃避,一定无法改变事情。 2. 卑鄙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卑鄙的方式是蔑视他人的痛苦。 3. 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独立的。如果你爱上了一个男孩,你就是爱上了一个男孩。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这更说明了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同性恋的问题。 4.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了解一个国家是否正义,他不会应该去询问警察、律师、法官或受保护的中产阶级。而应该去找那些最需要法律保护的人,倾听他们的证词和说法! 5. 爱和恐惧都不会使人盲目,冷漠才会使人盲目。 6. 你必须按照自己血液跳动的方式前进。如果你不活出自己唯一的生命,你就根本不会活出任何生命。 7. 爱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开始和结束。爱是一场战斗,爱是一场战争,爱是一种成长。 8. 孩子们从来都不善于倾听长辈的意见,但他们从来都会模仿长辈的做法。 9. 我想人们如此顽固地坚持他们的仇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一旦仇恨消失,他们将被迫处理自己内心的痛苦。 10. 我爱美国胜于爱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坚持我有权利永远批评她。 11. 我无法相信你所说的,因为我看到了你所做的。 12. 人们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更多的是为他们所允许自己成为的人付出代价。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非常简单:通过他们的生活。 13. 我一直觉得,人类只能被同类拯救。地球不停地转动,光线不停地变化,大海无止境地拍打着岩石,一代又一代的人落地出生。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因为我们是彼此唯一的见证人。当我们停止彼此相拥时,就会被大海吞噬,光明也不复存在。爱人和被爱都存在着巨大的危险,也饱含着巨大的责任,但这才是人性所在,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困难的任务,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思维模型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介绍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现在再来补充十条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模式的思维模型。
1. 巴甫洛夫式联想。 著名的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了动物不仅能对直接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会对与之相关的物体作出反应。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人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对无形的物体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我们大脑对过去经历的联想。 2. 存在于本性中的羡慕和妒忌 人们看到同类比自己的资源更加丰富时,很容易产生羡慕之情,并渴望在适当的时候可将其据为己有。这种嫉妒的倾向如此强烈,以至于经常驱动人类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种本能不能忽视,它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 3. 可利用性法则。 现代心理学中,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来自于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可利用性法则(英语: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在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概念、方法或做出决定时,依赖于脑海中直接浮现的例子。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节约能量,所以其操作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某件事情能够被当场回忆起来,或者是越容易想到的情境(例如最近才发生,或是很常发生,让人们印象特别深刻),此时个人会认为此事一定是重要的,发生的机率也越高。可利用性法则的应用实例可参见锚定效应和沉没成本。 4. 群聚效应。 人类与蜜蜂、蚂蚁和黑猩猩等一样属于社会物种,这是印刻在我们DNA层面的本能需求,所以我们倾向于在人数上寻求安全,并遵从社会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本能创造了合作和文化凝聚力,但也导致我们随大流做蠢事的举动。 5. 叙述本能。 人类被称为「会讲故事的动物」,因为我们有在叙事中构建和寻求意义的本能。早在我们发展出写作或创造艺术的能力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讲故事和用故事思考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无论是宗教机构还是公司、民族和国家,都是人类构建出的伟大叙事。 6. 语言本能。 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发现人类在DNA层面有着学习语法结构的语言本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也提出了从语法层面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操作。正如我们拥有叙事的本能,我们利用语法创造出共同的叙事方式,用来八卦、解决问题并协同作战。语法有序的语言在理论上帮助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 7. 过度归纳的倾向。 对人类来说,归纳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我们不需要看到每一个例子就能理解一般的规则。然而,我们往往错估了样本的大小,从而经常被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影响。 8. 承诺一致性倾向。 正如心理学家证明的那样,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一种与我们先前的自我保持一致的倾向。这种特性对于社会动物十分必要,因为经常改变自己的结论和习惯的人往往不被信任。然而,当我们一直固步自封且固执己见,很容易在决策层面铸成大错,即使面对充足的证据也会打肿脸充胖子。 9. 幸存者偏差。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逻辑谬误,幸存者偏差的重点就是只针对结果做出评论,却忽略筛选条件、筛选机制等资讯,讲白一点就是只看到成功,却忽略失败者,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比如说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在大学时期毅然休学创业,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们并没有了解他们背后成功的经历与契机,只是一味的专注在「因为他们提早休学创业掌握先机所以成功」。于是便天真的以为自己照做一样也可以成功,直到最后才大梦初醒却也无力回天。 10. 确认偏见。 一个人希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同样地,一个人相信什么,他就会选择看见什么。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既省力又舒适,大脑倾向于寻找对长期持有的观点的确认,而不是违背。 延伸阅读: 助你理解世界的40个思维模型和法则 助你决策的24大思维模型 浅谈十大思维模型、Mark Manson和归国点滴 写作训练
最近向我提问的朋友们有一个共性,都说自己热爱写作,也想像我一样依靠写作过上自由职业的日子,所以想讨教一下经验。或是问我怎么才能每天坚持写作,写的东西没人看怎么办?
首先,我现在完全无法依靠写作谋生的(虽然也想),以我现在的水平和作品数量,估计十年后能实现这个梦想就很不错了。我目前只是一个内容创作者,而不是作家,平常的主要收入还是以品牌咨询和内容营销为主(外加各类投资)。 第二,我想问问那些自诩热爱写作的人,你是真的热爱写作吗?因为真的热爱是不需要依靠意志力去维持的,也不会问出如何坚持这样的问题。像我从小写到大,也写了将近30年了,这期间我从来不在乎到底有多少粉丝,有多少人看我的内容(当然能有人看更好)。我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写作训练,一步步地向我的作家偶像们靠近,其他的都不重要。 就像纳瓦尔所说的那样,找到一个你觉得像是玩,其他人觉得是苦力的工作,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大有发展。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长处,不要跟风,不要随大流,多向内探索,总会找到或者培养出这个特性。 最后再分享一下我的写作导师David Perell总结的如何坚持写作。 1. 建立写作系统,牢记写作的三大支柱: - 收集丰富的写作资料,摆脱写作障碍。 - 与他人谈话交流,使想法不断涌现。 - 在公开场合写作,及时收集反馈。 2. 制定写作流程,建立笔记系统。捕捉你最好的想法,并把它们变成文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出版节奏并坚持下去。如果可能的话,争取每周发表一篇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么每天写30-60分钟,要么每周腾出一天时间,从头到尾写一篇文章。如果你这样做,你的成功机会就会高很多。 3. 像作家一样生活。如果你的想法很枯燥,那说明你活得不够精彩。如果你觉得活得已经很精彩了,但是想法仍然无聊,那说明你没有留心观察和认真倾听。如果你不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压制你最诚实、最充满激情的想法;如果你不倾听他人的话语,你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认清当前的世界。 4. 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写作会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顿悟和谈话都会成为你创作的源泉,写作是将生活翻译成文字,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存在。 5. 推广作品,建立受众。大胆地在社交媒体上持之以恒的发表作品吧,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地积累读者,时不时地尝试其他的创作方式,比如说串台播客,或者参与视频录制,与其他作家合作,这样你们可以互相成就。 6. 打造个人垄断品牌。在不停地写作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不断深耕,甚至实现内容付费。专业知识并不是靠证书来证明,而是通过深思熟虑、仔细研究和认真写作实践来培养的。归根结底,你不能复制别人的成功,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归属。世界已经改变,写作不再是记者和专业作家等特殊阶层的专利。在今天,人人都可以写作。你可以通过线上写作,找到有意义的工作、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互联网就是你最强大的资产。 延伸阅读: 浅谈导师David Perell、思维模型和英文写作 50天写作课程(上篇) 一周杂思1. 世上很少有真正的原创,一切都是建立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之上。与其追求原创,不如从模仿开始,然后建立一套高频次运转的迭代系统,从而支持自己的创作过程。世上有一些亘古不变的真善美的主题,那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可以打动观众的秘方。 2. 在葡萄牙的小城市阿威罗生活时,认识了我当时的房东— 重金属摇滚DJ大叔。他不到30岁的时候曾向他妈妈说,「我现在就死掉也算是死而无憾了,我已经见识和体验了太多东西。」确实不假,DJ大叔学业玩乐两不耽误,有着两个硕士学位,还曾周游列国,靠打碟和打零工过活。后来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古宅,将其打造为集电影院、博物馆、画廊和民宿于一体的艺术居所。 大叔经常会给我一种Kurt Cobain的感觉: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燃烧殆尽。我自诩生命力已经十分旺盛了,但和他相比,就像小火柴碰上了大太阳,每次与他打交道,总能被他的能量和光芒点燃。曾国藩所说的那句话,用在大叔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正是这种活在当下的精神,让他有如此大的魅力。 大叔从小也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成为他人霸凌的对象。但他却将儿时的黑暗的时光,借由艺术和音乐,转变为对世界的爱意。没有人能给予超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首先开始爱自己,当你的杯子被爱倾注满溢时,你才更有能力去爱他人和这个世界。就像DJ大叔一样,仅仅是存在着,就能启迪别人,为他人带去力量。 3. 即使动物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人类语言,我们也无法和他们实现理想的沟通,因为它们的注意力和观察点和我们大相径庭,那是不同频的交流,是语言无法跨越的鸿沟。 4. 上帝之于我们的世界,就像我们的大脑之于身体。 5. 每天都像是一场多巴胺和大脑前额叶的战斗。 活出自己的生命长期靠Why来坚持,短期靠How来行动。 6. 下周去广州啦!准备搞一个小型的cy circle社群见面会,群友们看到后欢迎报名!之后会去新加坡和伦敦待上一段时间,有当地的小伙伴们欢迎面基! 7. 这周一直在北京和天津游荡,见见新老朋友,吃点儿国外吃不到的地道美食。通过和朋友交谈,以及亲身观察,这次北京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松弛,常常能感觉到一股紧张焦虑的能量在我头顶盘旋。虽然会见新老朋友十分开心,但是身体却以失眠和疼痛的方式提醒我,这里一点儿也不适合我。 翻到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候拼劲儿十足,觉得年轻的时候要尽情折腾,把自己的所有能量榨干,一心要做在大城市扎根的女孩。这两年在不少国家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生活后,开始慢慢厌倦了都市的内卷环境,以及永不停息的攀比和炫耀,于是有了安定下来,甚至是归隐山林的想法。尤其是冥想那么久以后,之前不要命的拧巴劲儿也像被烫平了的衣服一样,慢慢地舒展开来,整个人也有了一种不争不抢,松弛安逸的感觉。 人啊,真是有意思的物种。总以为成年后的心境会逐渐定型,没想到也是心随境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选择和感悟。所以,无论何时都要随心所欲不逾矩,顺势而为,才能去往适合自己的地方。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