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接手推特后,先是大刀阔斧削减人员,然后将不少消失在推特平台的大V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其中就有因谈论跨性别者议题而被推特禁言的「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
彼得森教授算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公众人物了,除了去年和【Steve说】的主播@史秀雄,以及人在加拿大的译者@张鹏程 联合翻译了教授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 Beyond Order》,我也通过完成教授的线上写作项目【书写人生Self-authoring】和官网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关于亲密关系的问题。 彼得森教授每周一会发送一篇邮件推送,每每阅读都觉得教授好像正对着我在说话,简单编译总结一下该邮件订阅中的金句和观点: 1. 你可能在想,为什么我要去做那些崇高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不将自己的人生和某种更大更高尚的东西挂钩,你可能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2. 如果你真的想要什么,就可以拥有它。现在的问题是,你说的真正想要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你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确定事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 3. 在葬礼或者任何悲伤离别的场合中做一个有用的人。每个人此时都哀痛欲绝,如果你能站出来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成为他人的依靠。在悲剧面前,做一个有用的人远比做一个哭哭啼啼的人有价值。 4. 生命是一场苦旅,你能做的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至少没有那么的痛苦。 5. 不是你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它们选择你。你知道的,要对自己不在乎的东西产生兴趣真的很难,尽管背后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比如说,你知道考试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的材料十分无聊,你并不能一直借助意志力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去学习,你总会走神,总在抗拒。但是,如果你对某些东西产生了兴趣,你便可以为此付出一切努力,直至精疲力尽也在所不辞。 6. 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你不可能完美地平衡一切,你需要做出选择,完成必要的牺牲。 7. 人们往往不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因为他们不喜欢看到明确的失败条件。所以人们在设定目标时常常模棱两可,这简直太容易了,目标不清晰,行动自然也跟不上,所以一直达不成目标好像也不是自己的错了。 8. 你应该如何武装自己?从言语做起。用词精确,说到做到,读读历史上伟大的人们留下的话语。 9. 你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需要做出改变,但是你也知道改变的过程充满着艰难险阻,你感到害怕,然后不断拖延。但是你在拖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焦虑对吧。你感觉自己背叛了自己,内心充满了羞耻,然后更加焦虑。如果你一直没有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那就会越陷越深。所以逃避命运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你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并用行动做出回应。 10. 婚姻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诚实。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婚姻双方每周需要至少90分钟开诚布公的交谈,分享彼此的生活,讨论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共同经营家庭。 11. 将自己与昨天的你相比,而不是和今天的别人相比,因为你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在刚开始你可能起点很低,但你最终的目标是每天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一下子打败别人。 12. 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这样的问题,不如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成为适合别人的伴侣」。如果你专注于解答这个问题上,我可以保证,你会找到合适的伴侣。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觉得女人想要什么?她们希望你是强壮可以依靠的,她们希望你很酷又有冒险精神,她们希望你有所建树并慷慨大方。如果你专注成为王子,你终会得到自己的公主。 13. 充满智慧的人会通过真心帮助他人得到满足感。 14. 你必须时刻审视自己身旁的朋友,如果你和他们分享好消息,他们会替你开心,还是心怀嫉妒?如果你和他们分享坏消息,他们会替你分忧,还是暗自高兴? 15. 浪漫的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们需要拥有十足的勇气将自己的信任托付于他人的身上。培养信任的第一步是不对自己撒谎,因为如果你撒谎了,就无法保持对自己的信任,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人,又怎么可能去相信他人? 16. 人们应该拥有的最大野心和抱负是发展个人的品性,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一切外界的东西都可能离你而去,但是你的品性将永远追随着你,并使你在逆境中获胜。 17. 我们需要常规和传统,它们代表着秩序。过渡的强调秩序虽然不好,但完全废除的话,混乱便会将我们淹没。 18. 持续的渐进式进步对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可思议。如果你每周在改善生活方面做出1%的努力,那么2-3年后,你甚至可能认不出曾经的自己。假设你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整顿生活,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并保持10-20年,你会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生活。只有上帝知道人类究竟有多大的潜力,当我们振作起来的时候,是最了不起的生物。 19. 每个人的祖国即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大敌人。因为它把你压制得服服帖帖,要求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事。它把你的个性降低到其他人所能容忍的程度,将你的潜力限制在单一的发展方向。然而,它也为你提供了一个称为家的地方,你会收获先辈们的文化与智慧,继承前人们的行动后果。 20.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大卫·林奇《梦室》
在济南隔离酒店的那五天,我读完了大卫·林奇的自传《梦室 Room to Dream》,其中最有共鸣的一段:
「大卫一直是个生性欢快、个性阳光的人,但他却被黑暗的东西所吸引。林奇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了一种高度的觉察力,他称之为一种能感受到万物的表象之下所潜伏着的疯狂的痛苦和腐朽的能力。新事物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滑向混乱,林奇对这种熵增生来就异常敏感。」 作为不折不扣的阳光派乐观主义者的我,和大卫一样,也莫名其妙地对黑暗的事物有着谜一样的痴恋,总感觉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照亮世间和人心的黑暗角落。之前邀约过的几个播客嘉宾,会不约而同地在节目中敞开心扉聊他们的至暗时刻,之前还有一位嘉宾打趣说:你这个节目是个心理咨询专场(therapy session)嘛?其实我只是一个好奇又专注的倾听者罢了,给嘉宾们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让他们可以充满安全感的释放压抑的情感。 每当有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时,我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之前去洛杉矶旅游还专门开车到好莱坞的穆赫兰道顶礼膜拜。第一次看《穆赫兰道》被吓到半死,也没完全搞明白剧情走向,却被梦与现实和精神分裂的主题所吸引。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后,甚至都能背过部分台词,也对剧中的虚实时间线和每个角色代表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卫最著名的创作主题是梦和潜意识,这也是我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他独树一帜的迷幻和诡异风格,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激励着后辈勇于突破现有题材和风格的限制,打造独特的品味和风格。 通过阅读名人自传,我发现那些拥有迷之自信的人都实现了自己一开始都没料到的成就。香奈儿起初只想卖个帽子,却成就了时尚帝国;拉里·艾利森本想做个好一点的软件,却打造出甲骨文公司;David Perell写作的初衷是找到可以交流的朋友,现在发展出有上千学生的写作课程... 没有人完全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并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疑惑和问题,但超强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这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更像一种现实扭曲力。 记住,这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世界杯
人生不过20几届世界杯。且看且珍惜。
1998年第一次知道世界杯是何物,当时在发小家留宿过夜,跟着她爸妈半夜爬起来迷迷糊糊地看了场法国决赛完胜巴西。之前一直看甲A的我,从那时起也对国际足球有了兴趣,印象最深的便是后来报纸上经常提及的英阿大战,帅气的贝克汉姆和小奸巨滑的西蒙尼。 2002年世界杯友好的亚洲时间再加上还有中国坐阵,几乎场场不落的看了所有的比赛,还给中国队的许多球员做了剪报本(可惜他的名字现在连提都不能提了),也在这届世界杯迷上了666的小罗,并跟随他入坑巴萨。 06年世界杯正值青春期鸡血无处释放,看球激动时摔烂一个手机,还差点砸了电视。没想到黄健翔和齐祖比我更激动,一个直接喊没了央视工作(现在来看倒也不是一件坏事),一个怒发冲冠撞翻对手红牌离场。 10年世界杯刚结束便踏上了前往新西兰的航班,沉浸在橙衣军团失利的阴影中,在路上看到一辆橙色大巴都要嗷嗷哭泣,也在那时候立下了荷兰夺冠我LB的豪言壮语(怎么还没机会实现… 14年世界杯和18年世界杯上基本是和新西兰的好基友们在酒吧或者赌场观看(期间去了趟阿根廷终于体验到南美球迷的疯狂)。印象最深的是入坑TAB从此开辟一条生(po)财之道,以及赶着看球乱停车,被贴了一张200刀的罚单显示是凌晨四点开的(莫不是哪个球迷主队输了正愁没处发泄… 2022年世界杯又回到国内可以和老爹一起看球了!这两年我也佛系许多,也没主队了也不激动了,关键就是看得开心,能多看一眼喜欢的球员们在绿茵场上驰骋飞扬,老姐姐就十分心满意足了! 你的世界杯记忆是什么呢?
推荐两部网飞(Netflix)的新番。
1. 《古代启示录Ancient Apocalypse》 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文明之前,也许曾经存在过更高级的文明,而如今那些遗存于世的神秘建筑,便是他们当时的产物?就像我在微小说《进入数字黑暗时代》中写道的那样,也许前文明已经发展到极致,但是因为是数字存储的形式,在受到冲击后所有数据均被抹去。如今剩下的是看似愚笨的石板和文稿,让我们误以为前人的发展水平不过如此。 我在葡萄牙进行草药疗养看到和感受到的「幻象」,在看完《古代启示录》之后,也找到了科学依据。这几年学习约瑟夫·坎贝尔关于远古神话启示的知识点也通过此剧串联了起来。知名博主Tim Urban曾经提到的人类文明过滤器可能真实存在,我们当前究竟处于大过滤器之前还是之后无人知晓。当我们在宏大的宇宙观中盲目翱翔,最真实也最值得信赖的就是此时此刻的我思我感了吧。 2. 《1899》 这两年最喜欢的剧集是网飞出品的德剧《暗黑 Dark》,这部交织了时空变幻和因果牵连的烧脑剧实在让我欲罢不能。如今同一制作团队又推出了新的剧集《1899》,继续聚焦我感兴趣的模拟器理论和大脑意识主题,这周刷完第一季已然兴奋不已,期待后续的故事能进一步让我打开思维。 2400多年前,柏拉图提出了「洞穴理论」:揭示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个影子。21世纪,脑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意识都是由脉冲信号组成,我们现实世界可能只是一个操作界面,而真正的系统,才是我们暂时无法触及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转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蓝本让我们去遵循?一系列的哲学问题拷问着不知道怎么就登上船且各自心怀鬼胎的旅客们,让我们质疑所谓的真实世界,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因缘际遇。 最后,再推荐下我一直在追的美剧《黄石》,这个月第五季新鲜出炉。故事从一个农场家族的故事入手,展现了美国西部美印种族矛盾和新兴资本与旧势力牛仔精神对撞的议题。记得之前在拉脱维亚和俄罗斯大佬工作时,老头儿特别爱追这部剧,也因为这部剧让我和他有了好多共同话题,又是一个追随自己爱好敲开一扇机会大门的典例。 一周杂思
1. 「友情是独立人格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个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生命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而这种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有没有使其他生命因你而安全,而高兴,而解困。」 - 余秋雨 2. 这两天和好姬友吃辣王一边联机玩游戏,一边交流新冠症状和后遗症。 我人在欧洲这几年确定的就得过一次,而且除了累以外基本没什么症状,也不高烧也不咳嗽,三天复原又能活蹦乱跳;吃辣王最近刚在新西兰中招,高烧了一周,整个人被咳嗽和发烧其他症状折腾的不成人样,时断时续的丧失嗅觉,出门拿个信都要气喘吁吁。 我们俩都是打了三针辉瑞,得完后均感觉脑子像浆糊一样,不仅反应速度下降,而且简单的思考和计算都觉得费力,再加上体力显著下降,除了躺平什么也不想干。我从去年九月中招到今年七月期间,体力一直是一塌糊涂的状态,脑子虽然有逐渐清晰化的变化,但还是能感到和之前相比的不灵光。后来硬着头皮去CrossFit想找回体力,也能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 哎,当然是能不得就不得,得了也只能接受现实,不如以前聪明不如以前体力好还能怎么办呢?凑合着过呗。人生走一遭,除了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以外,抱怨其他不可控因素,也改变不了事实,除了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外,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3. 凯文·凯利说:「人类并不需要高效的生活。高效是机器人的专利。低效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探索发现都是低效的活动。人类应该把精力花费在优化创新、做决策和爱情上面。」提升效率被高估了,玩物丧志被低估了。定期给自己安排休息日、假期和漫无目的的闲逛时间。顶尖的表现力需要相匹配的休息时间,最好的工作之道是懂得劳逸结合。 4. 迅速揭示你刚认识的一个人的真实性格的方法是,把他们转移到一个慢得不能再慢的网络连接上,观察他们的反应。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