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和乡土中国
在英国隔离期间思乡心切,我开始补课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以解忧愁。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到斩获大奖的《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天注定》,最后读完了贾导的电影手记《贾想》书籍,确实是老一辈人们口中的那个中国味儿了。 比起天马行空的故事和光怪陆离的特效,这种看着土气却真实记录现实的电影反而更能打动我。不禁庆幸小时候的自己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平房屋顶睡觉看星星,村头围观乡亲们打麻将玩牌九,走在泥巴路上偷个果子粘支蜻蜓,追鸡鸭、赶猪狗、骑羊逗鸟;甚至在垃圾堆里翻宝贝,放鞭炮不小心点燃了房子,还会纳闷什么比我岁数大的人称我一声奶奶或姑姑,也会兴奋地随便晃悠到别人家就被留下吃吃喝喝... 那段无所事事野蛮生长的日子到现在还如此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让我时刻铭记故乡的气息。 虽然现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现代化的进程也无与伦比,很多人甚至觉得再拍摄古旧落后的农村是给中国抹黑,这也是贾樟柯在海外频频拿奖时国人对他的质疑,「你为什么不拍点美好的东西给外国人看?你是不是居心叵测?」... 电影虽然有虚构成分,但总体来讲还是来源于生活的,贾导对山西小城那淋漓尽致的刻画,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细致观察生活的重要性,那些熟视无睹的日常也有着动人与感伤。就像贾导解释自己欣赏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纪实风格的表层下有着一些其实是精心结构的形式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他凭空想象或者说人为地安排的,而是他从日常现实中挖掘出来的」。当每一个人都在粉饰太平之时,我们更需要这样细致观察的眼睛来揭示无视的问题。 鱼在水中生存却不知水为何物,等它脱离水的存在才知道那是其生命的源泉。海外游子每一次的远行,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有一夜,我梦中惊醒,突然想起1949年前后的那段历史,当时逃到台湾的人们有多少预料到,此行一别这辈子再也回不到祖国大陆。而我们这些在海外的游子,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境遇?骤然间,心中徒增岁月。 「陌生之地总会带给我精神的穿越:回到过去,去到未来。沉入地心,或者飞向太空。短暂的出走会让我和自己固有的生活告别。离开熟悉的朋友,离开说来说去好多年的话题,离开自己的专业,离开自己深信不疑的精神系统……出走是自我叛逆的契机,让自己流动起来,悬浮起来,倒置起来,让自己颠覆自己。 一路穿越“瓜洲”、“玉门”,这些古诗词里出现的地名依然是现实的存在,除了一条细线一样伸向远方的高速公路,以及偶尔驶过的通勤火车,人类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的痕迹。沙漠里依旧是一片孤城,天空中应该还是当年明月。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 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的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 贾樟柯 《贾想》 播客推荐 最近在推特认识了一位新朋友Dr. Brian Keating,他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之前还差点拿到诺贝尔奖。Brian的播客节目主要以采访科学家为主,最新的一期就采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Dr. Frank Wilczek。简单总结一下: 1. Dr. Frank Wilczek认为人类创作一个会思考的AI是可以实现的。推荐阅读Francis Crick《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和理解大脑的思考过程,如何用物质生成复杂的思维。 2. Dr. Wilczek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AI是否可以在国际象棋中打败人类,而是能否发明像国际象棋一样的游戏。现在的方向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智慧。 3.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学会了创造本不存在的人类画像,这是AI有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详情参见: https://thispersondoesnotexist.com/ 4. 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发现世界根本的运行规律,这个根基指的是无法再用别的理论来解释的最原始的物理定律。我们熟悉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同样地,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就不是一条根基定律,因为这条定律还能用原子结构,概率和机械论继续解释。 5.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的永恒之谜在于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个奇迹」。物理学家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理解这个世界。 6. Dr. Wilczek认为好奇心是帮助自己跨越各个领域持续学习的动力,他允许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去探索未知领域,并将各个学科融会贯通,从深层次理解世界。 7. 自然界并不崇尚完美对称,就像人的脸一样,左右半边并不对称。 8. Dr. Wilczek最喜欢的实验:约瑟夫森效应、发现拓扑准粒子和量子色动力学(一脸懵逼的我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9. Dr. Wilczek并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可以解释一些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谜题。他认为宗教为人类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传统习俗,有时候也是一件好事儿。 10. Dr. Wilczek并不喜欢「万物理论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个概念,他称之为「最终理论」,该理论的成立条件包括:揭示自然界的根本运行规律;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证实;没有哪一个现象无法用其解释;不会自我发生延伸或者改变;可解释一切事情。 11.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 Arthur C. Clarke提出了克拉克基本定律,其中第三条讲到: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尽管现在AI可以识别照片、辨认内容、翻译语言、甚至击败围棋高手,但离魔法还差得很远。 备注:我一直对「多重宇宙」和「真实世界」这两个课题很感兴趣,最近dating的一位小哥一半荷兰血统,一半秘鲁血统。当时脑中蹦出来的就是:荷兰+秘鲁 = 致幻药的天堂。果不其然,他确实是使用各式致幻药和死藤水的行家,也因此对什么是真实和什么是灵魂有独到的见解。每当我追随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时,宇宙就会给我派来多位老师引领我前行。此时又想起凯文·凯利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宇宙正在背后密谋如何让你成功。如果你接受这个设定,那一切就都容易多了」。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自然就来了,你不得不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次奇迹。 一周杂思 我很喜欢的一位奥克兰大学教授J这个月底就要退休了,本来约好了去年在伦敦相见,可惜疫情原因没能成行,今年看这个局势估计也无法在英国约见了。J教授和我都对语言很感兴趣,之前还打算等他来伦敦时一起拜访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故居。今天,我独自前来拍照留念,作为给他的退休礼物吧。 塞缪尔·约翰逊一生撰写了很多文学评论、随笔、诗歌和传记,但最大的成就当属1755年出版的《英文大词典》,对英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最广为流传的那句话便是,「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那他也就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英国后每当说起自己是球迷,总会被人问到是哪个队的球迷。实话实说是巴萨球迷吧,英国人一般会一脸问号,在大英地盘竟然不支持本土球队?索性就说是曼城球迷了,毕竟那里有流淌着巴萨血液的瓜迪奥拉,还有孙继海、Oasis和曼市工业精神的遗迹,以及,曼城的票真的很好买,对比其他球场在阿提哈德现场看球最舒适。 当地人一般听到你是曼城球迷已经暗暗地下了定义,没人关心你背后的那些原因,觉得你不过是一个不懂球只追随用钱砸出冠军的球队。想想每个时代确实都有一个「背锅」的球队,当年阿布巨资买下的切尔西是一个,后来的豪门球队哪一个不是用金钱砸出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习惯了这个设定,然后等着下一个10年又有新球队横空出世另成为另一个众矢之的,历史虽然不完全重复,但总会有押韵。 想起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中说道,自己是带着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就像在国外经常被人问到你从哪里来?回答新西兰,免不了被人问及你最一开始从哪来的?他人想知道的就是他们本身偏见的印证,你长着亚洲脸,你需要回答一个亚洲的国家。 现在再有人问我是哪队的球迷,一般都会讲是山东鲁能泰山,我的家乡球队。这种情况下反而能有一次透彻地聊球对话,因为彼此双方少了既定的偏见后,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触及本质,不被表面的噪音所蒙蔽。最后再抛出自己曼城的球迷身份放佛也合情合理了。你是哪队的球迷呢?理由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伦敦第一次封城的时候,补完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随之而添加的书籍,到现在还没有看完;2020年末的时候又开始补课《十三邀》,再次进入一个无底洞,脑中的问题不断堆积,现实中也添加了更多需要阅读和复习的材料。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和解决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自以为走在发展的前端,其实也不过是在重复。你的疑问早被提出,但没有谁能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是因为个体的特殊性从而不需要一个共识的答案吗?我们作为个人究竟如何与时代相处?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母题? 有时候分不清究竟应该做一个满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在环境的鞭笞中逐渐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虽然内心明确后者是对不起自己的做法,但渺小的个体在社会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欲望,会让你不得不抛弃95%的人都看不起的理想,然后蓦然彷徨的问一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理解许知远的失望和尴尬,也明白很多嘉宾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到最后,你能在深夜睡个安稳觉而不备受内心煎熬就可以了。 我将融入剧烈争斗的大人世界, 要在那边孤军奋战, 必须变得比任何人都坚不可摧。 ——《海边的卡夫卡》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