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小众电影《微笑回应(I Smile Back)》,是好莱坞“傻大姐”Sarah Silverman突破自我形象的一部比较压抑的悲剧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Sarah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外人看来有美好的家庭和优秀的工作,但是她却“不作死不痛快”,毁了所有到手的一切,只因为无法忍受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的生活。无论是儿时原生家庭缺爱引起的问题,还是成年后最爱的人都无法给予她理解和支持,一个人原来可以如此病态的给美好生活带来一次极致的毁灭。如果你认为人生注定会是一场苦旅根本没有幸福可言,那么在所有的美好时刻来临时就会有想毁掉一切的冲动。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共鸣,我就像女主一样因为过于执着害怕失去,所以在美好到来前便想方设法毁掉一切。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唱道,“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曾经的我不喜欢和人太亲近,时不时地就想逃跑,总是有一股执念在和自己较劲儿,无论是轻易到手还是努力来的东西,总是感觉自己不配拥有,不如就此毁灭,然后作了很多妖儿,到头来伤痕累累,但还是“乐”此不疲。
而2017年上半年最傲人的成绩,应该就是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引用Instagram上红红火火的作家R.M.Dreke的话就是,“终于有一天,你会和内心的恶魔达成和解,所有的纷乱终会在心中平静。那一天你甚至会发现,以往混乱不堪的生活竟然会前所未有的冲你微笑并欢迎你回家。" 怎么和生活和解的?有一个重大的部分就是要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在之前的文章《情绪崩溃教会我的那些事儿》里也提到了我是如何摆脱了情绪的控制,就是需要回归问题的本源---“接纳自己,认识自己”,从而解决本源问题引申出的生活中存在的事业和爱情等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很多的痛苦有时候都是来自他人的评价。现在认识到,一个人的水平其实都是很客观的,不会因为别人的表扬和吹捧,你的水平就更上一层楼;反之,别人的批评和诋毁,也不会让你的水平下降。知道这一点之后,就可以稍微安然的面对别人对你的评判,而自己却不那么的在意,毕竟把焦点放在如何让自己成长和提升自己水平才是首席任务。 称赞其实是伪装的批评,人很容易被别人的评判所绑架,而活成了别人眼中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举个例子来说,从小我的语文成绩好,而数学虽然不是弱项,但是和语文成绩的出类拔萃是无法比拟的,老师家长看到我的语文成绩总是能拿高分,而数学中等分,就会说“这孩子语文真好,数学没什么天赋”,久而久之我的脑中就有了这样的认知“我的数学没天赋”,我为自己设了这样的限制,而别人的评价也把我塑造成了我就是一个“数学不好”的人。 然后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反正我数学不好是自己和大家公认的事实,那考不好也是常态,索性放弃了反抗,每次数学成绩都在及格线徘徊。但是高考之前那几个月,有一个老师说其实高考最后看的还是语数外成绩,有一科拖后腿也会让你全盘皆输,所以一定要平衡好这三科的成绩。于是乎,最后的几个月为了平衡我重拾被我抛弃的数学,无非就是集中精力安下心来仔细做题,一看这些题目我不是也都会吗?以前总是觉得自己数学不好,连题都不愿意耐心读,这回集中精力之时,好像真实水平也都出来了。 结果,不负我望,高考数学破天荒的拿了近120分的成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是我在最关键的时刻摒弃了自己设的限制,也许我的数学水平本就如此,但因为受别人的评价影响,我脑海中总有个念头在限制着自己的发展,等没了这个念头,我的水平也就呈现出了它本来的样子。 再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别人都夸奖我是social media guru,虽然确实有实战经验,平常也关注很多这方面的讯息,可以说是配得上这个称号,但也因此绑架了自己,把自己局限在这个领域里而失去了探索其他领域的机会,还好早日认清了这个现实,现在还不算晚。 一直就是有迷之自信的一个人,所以,请大家以后少表扬我,我知道自己很牛X了 :)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