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

17/3/2023

浅谈生活方式、弛放课程和一周杂思

Read Now
 
Picture
最近发现了一枚宝藏博主——Kyle Kowalski,他曾是小有名气的市场营销主管,后来经历了存在主义危机,便从大企业辞职创业,开办了专注身心和财富共同发展的内容平台Sloww。


Kyle在坚持发布了500多篇文章后,得出了10个改善生活的想法,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 培养终身学习和整合思维的能力
成年后的学习比在学校里的学习还要重要,通过整合跨学科的知识,人们才可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脱颖而出。


2. 过着简约的慢生活。
忙碌代表着对生活失去控制,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体验当下的生活,才对得起我们的生命。不要让表演型的忙碌生活剥夺了生命的乐趣。


3. 设计生活方式
雅各布·伦德·菲斯克在《提前退休的极致》一书中,将系统思维方式运用到设计生活方式当中。其中的核心是「让生活中所有想实现的目标互相协同和促进,并减少和消除彼此间的摩擦」。比如说居住在离工作和超市步行二十分钟的地方,这样一不会耽误通勤时间,二可以每天步行得到锻炼。


4. 出生彩票
我们对于出生时间、地点、自己的天性和教养并没有选择权,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可以对自己和他人多一些同情心,毕竟,每个人的起点和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可比性。


5. 找到你的Ikigai
Ikigai是日本的传统概念,代表着生命的价值,或生命中的幸福,是风行日本的国民生活哲学。它涵盖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目的。ikigai的实践需要考虑自身的优势、热情、价值观和目标等因素,以找到一种在个人、社会和职业方面都能够实现满足的生活方式。


6. 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思维模型
大多数的思维模型听上去言简意赅,但应用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不断地理解这些理论,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练习来整合和体现这些概念。


7. 元危机
元危机( Meta-Crisis)指的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包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作用并构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升级、情感成长和行动转化来克服重重阻碍。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尝试新的经历、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学习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等等,均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元危机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8. 实现全脑生活。
全脑生活指的是同时利用左脑和右脑的能力,以更全面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我们可以使用视觉化技巧和创意思维来刺激右脑的能力,例如通过绘画、手工艺、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利用左脑的分析能力来制定目标、计划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借助右脑的直觉和想象力来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新思路。我们还需要注重身体健康和自我调节,以保持身体和大脑的平衡,例如通过冥想、呼吸练习和身体运动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9. 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
物理学家大卫·博姆认为思想不仅仅是个体的产物,而是一个包含所有人的意识的共同系统。因此,我们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受到个体经验和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物质和空间是我们熟知的实体和维度,而思想和意识则是更为抽象和难以捉摸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至关重要。例如,思想和意识可以影响我们对物质和空间的理解和运用。而物质和空间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例如通过环境和感官体验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考方式。


我们不应该将自己局限于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上,通过了解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思想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促进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做出决定时的能力和自主性。但是,自由意志是否真正存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些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的固有特质,而其他人则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涉到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我们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道德责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旅行的意义

线上导师Derek Sivers发表了一篇让我颇有同感的文章,简单翻译一下:

在我21岁时搬到了纽约市。

我的一位老友飞了很长时间来纽约看我,这也是他第一次来纽约。

我问他:「你想去看自由女神像吗?帝国大厦?中央公园?百老汇演出?」

他说:「我不在乎我们去哪,我只是来看你的!」

我说:「哈哈,真贴心!但是讲真,接下来的几天,你想在纽约玩什么呢?」

他说:「伙计,我是认真的。我真的不在乎在纽约干点什么。我来这里是为了看你,和你一起玩,和你聊天。说实话,这是我来这儿的唯一原因。你不必带我去任何地方或给我看任何东西。」

这是我生命中最感动的时刻之一。有人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到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旅行,不是为了逛景点,只是为了看我。
...

许多年后,当我经营一家唱片公司时,我开始警惕与人会面,因为我(错误地)认为每个人都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所以我开始秘密地旅行。我走访了很多国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见任何人。我到处游逛,打卡地标性建筑、美食、博物馆和其他活动,除非必要,几乎一路都不和别人说话。

有一天,当我在印度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决定打破我的规则,因为这是我飞回美国前的最后一天,我想即使有人想从我这里得到点什么,我也会在第二天逃走。于是我给我数据库中一个住在加尔各答的音乐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问他是否有时间见面。他来到我入住的酒店,亲切地陪我在加尔各答逛了大半天,和我分享很多关于他家乡的事情,以及对文化和生活的见解。此外,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碰到很多人一直向他索要签名。我之后才意识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著名的作家阿米特·乔杜里。

当我回想起在印度的那一个月,除了和阿米特的谈话,我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地标、食物、博物馆和活动的印象都是模糊的,但和其他人的一场有趣的谈话却会永远地萦绕在脑海当中。

有时我们之所以对一座城市有感情,往往与当地的人有关系,是人们将我们与一个地方联系起来。因此,我在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我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人。当他们提出要带我去地标性建筑时,我说:「我不在乎我们逛哪里,我只是来看看你!」


—————— ฅ՞• •՞ฅ ——————--


我在游走了大半个地球后,也深有同感。现在去一个地方旅游,不再是单纯地参观拍照打卡,主要目的是结交新朋友或者会会老朋友。上个月我逛到北京和天津,看望了两名新西兰老友,之后又飞到广州,见了见游戏群的大佬们,现在在新加坡,面见了The Network State的社群群友。最让我感动的是临时起意在广州组织了第一场CY Circle线下活动,社群的朋友们从海南、上海、无锡、重庆、深圳赶来专程为见我一面,以后一定要奉献更多的好内容,更多的好机会,大家一起边玩边赚钱!


最后,分享点在新加坡的美图吧。每天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金钱和能量的流动,新加坡这种中西合璧的大熔炉国家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打造,置身其中,犹如充电一般,可以满血状态回欧洲继续蹦跶了!

​禅修冥想

回国以后,跟着法心老师带领的佛教禅修理论课程「弛放」上了三期课程。


在第一期课程时,我经历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有时候在睡梦中会感觉到有人拍打自己的心脏,甚至会看到像兔子或猫一样的黑影在眼前飞过。后来我向老师请教,他告诉我说内心没有魔就不会被外魔所侵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内心对于鬼怪等事物的态度,不管是欢喜还是恐惧,都可以不被所困扰。只要我们修行时持续训练慈悲心,我们就能够明白鬼怪和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能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么我们的恐惧和烦恼也会逐渐减少。


回想起我刚接触「超越冥想」时,我每晚都做噩梦。当时的冥想老师告诉我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通过冥想,我的觉知度得到了提高,很多被我遗忘或隐藏的情绪都浮现了出来。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压抑,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崩溃,因为我无意识地压抑着情绪,最终导致情绪爆发。通过冥想和禅修,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深藏的念头和情绪。虽然这个过程有些痛苦,但它是暂时的。一旦我们具备觉察力,不再随波逐流,我们就更能清楚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一旦我们解决了本质问题,其他由于本质问题不明确而导致的次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与「弛放」第二期课程的时候好像突然开了窍,打开了我的共情能力的开关,然后开始天天以泪洗面。看表妹摸脏乎乎的流浪猫,哭;听爸爸讲他未能完成的志向,哭;看着小外甥吃棉花糖的照片会哭,坐个公交看着老少群众的脸庞也要哭,脑海中想到谁就觉得Ta特别不容易,哭…

当时觉得这个修行结果太难以让人承受了,毕竟天天以泪洗脸会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好在一切都会过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和体验,我开始逐渐理解和掌握了共情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在不被情绪所困扰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和清醒。我意识到,情感的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的掌控,只有当我们学会如何处理和调节情感时,才能真正地释放出共情的力量,帮助他人,甚至是帮助自己。


现在,当我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情时,我仍然会感到情感的涌动,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处理和表达这些情感,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加平静和专注。我也逐渐发现,通过共情和关注他人的需求,我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也更加快乐和满足。同时,共情能力是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它可以让作品更加感人,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修行的好处妙不可言。
59

一周杂思

1. 在国内这四个月没健身没运动,整个人处于一种萎缩的状态,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想做的项目和事情基本一项都没完成。现在才意识到时间管理是个伪命题,归根结底是精力管理。之前很多朋友问我,怎么有时间做这么多事情(工作、写书、社交、自媒体都不耽误),那是因为运动健身带来的勃勃生机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健身房泡着,一整天都能感到体内有用不完的气力推着我行动。


生命在于运动,老祖宗诚不欺我。本以为运动会累,其实不运动才更「累」!为了美好的夏日,又该行动起来了!


2. 做了主播以后再接受别人采访,很容易看出谁是真心想了解你的想法和生活,谁只是想蹭个热度,给节目凑个数儿。

从小到大对照稿宣读的演讲和提问都没好感,就算内容再好,也觉得有虚假成分在里面。因为当你真心对一个人感兴趣时,你是不会想打断顺畅的谈话的,也不会在对方回答这个问题时,脑海中已经开始在纸上寻找,或者脑中构思我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了。

好主播的首要任务是先把自己的ego掐死,听众不在乎你能读出完美无缺的问题,他们想要是(至少我想要的是)仔细的聆听和真诚的谈话。



3. 梦到植发了的罗本(年轻版的小飞侠)重新披上荷兰战袍,执教荷兰队踢世界杯,我还在现场看到他,连连惊呼不可思议,罗本冲我一笑,我直接笑醒。

现在回想一下,人生中后悔的事情从来不是那些做过的,而是从没去做的那些事儿。就比如说在现场看喜欢的球员踢球,小罗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罗本时期就想着老汉还能再踢几年吧,也不用着急,结果岁月不饶人,他说退就退。

有一些梦想也会过期,高中大学时期幻想着我一定要和心爱的人去诺坎普见证巴萨大胜,那估计会是我人生最开心的时刻!后来隔了这么久,真的实现了,可是快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淡了。当认知改变,一切也都跟着变了。

有些事儿一定要当下去做,当下去体验,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4. 很多领域是因为持有A意见的一批人死了无法继续坚持自己的理论,然后持有B、C、D不同观点的下一代人才得以顶替。

所以想改变世界和文化的首要条件是要活的比对手长,耗死一批批的异议者,世界就是你的了。

难怪从古至今大佬们都在寻求长生不老,古代的求丹炼药,现代的专攻生物医疗和上传意识,感觉我如果不作死的话,很有可能见证人类这个物种的跃迁升级。



5. 会玩的人最可爱!


很多人觉得「玩」很简单,但真让你每天都去玩,估计一会儿就觉得恐惧和无聊了,那是因为你从根本上觉得玩是不务正业,所以才会玩一会就内心焦躁,过意不去,赶紧想找点别的事儿干。


估计成年人没少听到这样的话:「都这么大了,还玩娃娃、还玩游戏」,鸡卷娃们从小不让玩没童年,长大了经济独立想玩了,要么已经丧失玩的能力,要么受到舆论压力,一辈子没怎么玩呢就过去了,想想都可怕。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啊,不会玩的话只能当个NPC那多没意思。前三十年我自己玩得挺嗨的,最近见了这么多不会玩的人,突然有了带着别人练号一起玩的冲动,就先从欧洲玩起来吧,有缘的小伙伴们欢迎约玩!

最后,推荐一首最近经常循环的歌曲: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3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ABOUT
  • BOOK/PODCAST
  • BLOG
  • JOIN CY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