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就像你难以忘怀的前任,缺点一大堆,你俩还不合,但它就是有一两个别人没有的优点让你念念不忘,每次见到还会怦然心动。
周末临时起意去了一趟伦敦,收获颇丰: - 在线下面基了两位超级欣赏的重量级网友 - 和多位伦敦老友重聚 - 和美国友人录了一期视频播客 - 西区看秀Guys and Dolls - 吃到念念不忘的Sunday Roast - 打卡两张卡拉瓦乔画作 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好基友的神婆女票一再提醒我:有出行的机会一定要say yes!于是从三月开始到现在,我追随着直觉和朋友的呼唤独自去了新加坡、爱尔兰、荷兰、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捷克、德国和英国,这期间充满了奇遇和机缘,而我本身的能量也得到了流动和释放。接下来又有几个国家和城市在向我招手了,那就满怀感恩之心踏上征程吧! 话说这次重回伦敦玩耍,顺便来英超升班马卢顿俱乐部视察一下,为即将开幕的梦幻英超做准备。之前听说卢顿的球场有多么的差劲儿,亲临此地,所言非虚。球场就在居民区内,球迷入口和住家紧密相连,你要是卢顿球迷住在这儿的还好,免费看球听球,出门就能偶遇球星,要是非球迷,那不得被吵死! 卢顿这个离伦敦不远的小镇也很有意思,四处弥漫着咖喱味道,抬眼所见基本都是印度人和穆斯林,光看照片完全感觉不到你在英国,查了查数据,白人比例已经低于45%了。当然这个小镇也不是特例,英国境内莱斯特、斯托克和斯劳的白人比例也低得可怕,移民和难民问题自古至今都是棘手难题,看看欧洲这两年的政策转变吧。 在伦敦最开心的事儿莫过于重回剧场看剧,甚至还能参与其中。跟着好友Vicci欣赏了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Guys and Dolls》(《花花公子与红粉佳人》)。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市的街头,围绕着赌徒、舞女和街头花骗展开。我和V也在中场休息时参与到舞台表演中,喝着舞台设定版鸡尾酒,演了一回观众。 总结过去七个月的生活,发现我今年的人生主题一直在复古和音乐之间徘徊。当我坐在舞台上享受着那倾泻而下打在脸上的灯束,看着台下随音乐起舞拍手叫好的观众,顿时有种穿越到上世纪黄金时代的感觉。就像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刻画的那样,我们每一代人都觉得前一代的生活代表着黄金时代,殊不知我们的后世也许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人们对于过去往往只记得其中的美好和精彩时刻,而忽略了那些不如意的方面,这种「回忆选择性」让人们总觉得旧时光才是美好的,而当下的生活总是被挑战和问题包围。感受和重温过去的魅力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但同样重要的是珍惜当下,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时光,而我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能做到的就是用心感受,并记录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曼妙时光。 理想屯播客
理想屯新一期播客出炉啦!猜猜谁回来啦哈哈哈!
在这期回归节目中,球姐和这位神秘嘉宾聊到了: - 浅谈英欧和澳新的区别,以及意大利和希腊文化与中国的相似性 -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天主教堂成了球姐在欧洲旅行的必去之地 - 你是否相信命中的一切早已注定? - 球姐导师Tom Morgan的最新博文讲解 - 找到自己应该追寻的目标,向死而生 - 荷兰和德国见闻 - 希腊独有的庆祝名字节日,以及聊聊起英文名字的事儿 - 在约会时应该怎样避免无聊问题? - 柏拉图的《爱之起源》 - 浅谈培养自信心和气场 - 一个有趣的亲密关系实验 - 聊聊健身那些事儿 - 恋爱专家John Gottman的Four Horsemen理论 - 依恋型人格在爱情中的表现 - 如何突破重围找到真爱? 收听地址 苹果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gb/podcast/%E7%90%86%E6%83%B3%E5%B1%AF/id1645037937?i=1000620960508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af2d4a6dab8896d1e45070 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小哥」Geroge Mack发表了一则有意思的推文,简单编译一下:
人类并不愚蠢,因为我们是已知宇宙中唯一具有意识的存在。而我们的认知偏见是我们隐藏的超能力,是可以对此加以利用的工具: 以下是10个例子: 1. 规划谬误:我们在制定计划和预测任务完成时间时,倾向于低估所需的时间,导致项目延期的现象。通常我们会过于乐观地估计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忽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延迟和不可预见的因素。 如何解读:首先,选择一个你会满意的时间范围,即你认为合理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将截止日期设置为原计划时间的一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如果规划谬误发生,即使任务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你仍然能在你原本满意的时间内完成。 2. 损失厌恶:人们对失去所带来的痛苦感比获得快乐感强烈两倍。 如何解读:一种方法是与朋友们在你想培养的积极习惯上进行赌注,你将把金钱和社交上的痛苦与你想要形成的积极习惯联系起来。通过与他人分享你的目标,并在其中加入经济和社交方面的赌注,你将增加对积极习惯的投入和坚持的动力。 3. 快乐跑步机: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往往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你会很快适应你梦想中的生活,之后它不会再让你感到快乐。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你可能会暂时感到兴奋和满足,但一旦你停止跑步,你的感受很快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何解读:参观医院病房、墓地、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等地方,然后将它们与你美好的生活作对比,知足常乐。 4. 聚光灯效应:人类都是自恋的,我们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行为和言论,并错误地认为别人也同样关注和评判我们。 如何解读:你担心的那些人都忙于考虑自己的事情,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你。 5. 身份偏见:人们往往会成为身份的奴隶,甚至可能否认与自身身份相悖的现实。 如何解读: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身份不重要的人,即认可自己并不被局限于特定的身份定义。身份偏见会促使我们去实现和维护我们自己所认同的身份。这种观念转变有助于减少对身份的过度执着和认同,让我们更加开放、灵活地思考和行动。 6. 模仿欲望 :你的欲望并不是自己的,只是对于身边人的模仿。 如何解读:我们可以利用模仿欲望的机制来塑造自己的欲望和生活方式,与那些拥有你希望拥有的欲望和生活方式的人为伍。 7. 过滤气泡:人类在社交媒体算法的影响下进入信息茧房,对信息的理解形成偏见。 如何解读:试试给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每一张狗的照片都点赞。48小时内,你的信息流将充斥着狗的照片。 8. 互惠偏见:我们对他人的恩惠有回报的冲动。 如何解读:索取之前先给予。并且在给予了至少5次之后再提出请求或期待回报。与他人建立这种互惠关系,人们会更愿意与你互动并回报你的善意,从而一起玩一个无限游戏。 9. 确认偏见: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我们已有信念的证据,而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证据。 如何解读:刻意训练连续一整天陈述相反的信念,即有意识地表达相反于我们原有信念的观点和想法,并只允许自己寻找相反信念的证据。同时,在脑海中创造一些持有相反信念的角色,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不同的观点。 10. 可得性偏见:我们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更倾向于依赖我们最近记忆中出现的例子和信息。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受到那些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泛的信息和背景。 如何解读:通过设计环境,我们可以使积极的行为不断地可得,例如将健康食物和锻炼设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让它们更容易被选择和实施。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或排除负面行为的可得性,如远离诱惑性的不健康食物或限制自己接触负面的社交媒体内容,来避免受到消极行为的影响。 事物好坏,诠释在人,你可以通过重新对事物进行解读来改变现实。而且由于现实具有反射性,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会改变你的世界观,还会改变你的现实世界。 阅读推荐
导师Tom Morgan总结了Paul Graham一篇名为《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万字文章:
- 你的好奇心从不会欺骗你,并且会引领你关注你值得关注的事情,好奇心是你最好的向导。 - 做出伟大的工作有四个步骤:选择一个领域;潜心深耕钻研;察觉到其中的空白;探索开拓该领域。这几乎是所有做出伟大工作的人都会采取的方法,无论是画家还是物理学家。 - 好奇心是如上四个步骤中的关键:它会为你选择领域,指导你不断深耕,让你注意到其中的空白,并驱使你去探索创新。实现伟大工作的整个过程是与好奇心共舞。 - 你选择的工作需要具备三个特质:它必须是你天生擅长的领域;你对其有着深厚的兴趣;该工作为你提供做出伟大项目的机会。 - 人类最强大的动机有三个,即好奇心、愉悦感和渴望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有时它们会交汇结合,而此时的动力最为强大。 - 追随你的兴趣听起来像是一种相当被动的策略,但实际上,它通常意味着你要克服各种障碍来追随它们。 - 在散步、洗澡或躺在床上时,你会进行某种漫无目的的思考,这是非常有力量的。通过让思维漫游,你会解决那些通过正面回应无法解决的问题。 - 好奇心既是实现伟大工作的动力来源,也是舵手。它不仅会驱动你去做事情,而且如果你任由它自由驰骋,它还会告诉你应该着手解决什么问题的方向。 - 你对什么事物过于好奇,好奇到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无聊?那就是你正在寻找的东西。 - 所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你要从正儿八经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去做一些真正有趣的事情,你会做什么?这个答案可能比它看起来的重要得多。 - 未解答的问题总会让人感到不适。但你越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大。更令人兴奋的是,发现两个未解答的问题答案其实是相同的。 最近导师的一篇推文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他写道:如果你是一个脑力工作者,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持久价值的东西?如何你想为这个世界留下遗产,并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创造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 丹麦作家Tor Nørretranders曾在他的书中《The User Illusion》描述了产生最大价值的两个因素: - 为了创造某样东西而舍弃的信息量(例如:我读了60本书,才写出这篇简短的文章)。 - 创造某样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例如:我花了四年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这两种方法将大量的熵转化为更加浓缩的信息,从而创造出很大的价值。我们称这种高度浓缩的信息为「智慧」。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框架评估自己正在消费或创造的所有信息。 如果你希望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一种方法是综合大量信息,然后浓缩简化只保留其关键信息;另一种方法是花很长时间努力去研究某个问题。而我的导师Tom便致力于为在金融领域工作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欢迎关注他的邮件订阅:https://whatsimportant.substack.com/ 另附Paul Graham文章原文:http://paulgraham.com/greatwork.html 一周杂思
1. 借假修真。
你以为我练习CrossFit是为了强身健体,其实主要是在修心。每天克服对于大重量和体操动作的恐惧,每天都在说服自己其实可以咬咬牙再坚持多做一个rep,然后就真的达成了。 现在跟着法心老师来到「弛放」进阶课程,再次感受到心力的伟大,并越来越理解乔布斯当时禅修时可以产生的「现实扭曲力」。 我为什么会如此幸运的原因也在于不断显化心之所向,虽然大多数的时候我还是容易陷入糟乱不安的状态,但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修心养性是一辈子的任务,目前生活的一切都在围绕这一主题。 2. 最近新学了一招撩人技巧:用音乐啊!时不时给对方发一个你喜欢的冷门歌单,记住是歌单!直发单曲不容易压对宝!15首歌起的歌单就有很大的机会引起共鸣。而且对方在播放歌曲的时候,肯定会时不时的想起你。 3. 和朋友聊天时,他看我认识很多好玩有趣的人,就问我交朋友的strategy是什么。我一愣,现在人活着是有多累,连交朋友都要搞个strategy出来… 人与人相识相处靠缘分不就可以了嘛? 人来人往都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不用高攀也用屈从,更没必要牺牲自我强留他人。有缘自会共度一段旅程,没缘再费功夫也是白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能量到达什么层次,自然会吸引到同频共振的朋友。 以往我总觉得孤独但不寂寞,也是人为把自己封闭到一个圈子里刻意与外界隔离,毕竟修行不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牛叉哄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今年重新开启社交模式以后,发现在与陌生人的简短交谈中都能得到不少共鸣,和可爱的社群读者相约感觉他们反而是来给我答疑解惑的。 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就看你愿不愿意敞开心扉给他人了解你的机会,以及有没有耐心去理解眼前这一个个复杂的个体。 4. 很多脱口秀演员在台上毒舌又黑暗,其实生活中却是温暖善良的人;而经常发正能量的作家,可能却是个don’t give a f*** about anything的sociopath。人复杂又多变,用其展现出的一面(尤其是在公共平台上)来定 义一个人实在是狭隘又肤浅。可是,人又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去了解Ta遇到的每一个人呢?时机很重要,人来人往也很正常,碰到彼此之间有化学反应的人,就给他们full attention吧,这是你唯一且应该做的。 5. 会玩的人最可爱! 很多人觉得「玩」很简单,但真让你每天都去玩,估计一会儿就觉得恐惧和无聊了,那是因为你从根本上觉得玩是不务正业,所以才会玩一会就内心焦躁,过意不去,赶紧想找点别的事儿干。 估计成年人没少听到这样的话:「都这么大了,还玩娃娃、还玩游戏」,鸡卷娃们从小不让玩没童年,长大了经济独立想玩了,要么已经丧失玩的能力,要么受到舆论压力,一辈子没怎么玩呢就过去了,想想都可怕。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啊,不会玩的话只能当个NPC那多没意思。前三十年我自己玩得挺嗨的,最近见了这么多不会玩的人,突然有了带着别人练号一起玩的冲动,就先从欧洲玩起来吧,有缘的小伙伴们欢迎约玩!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