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BOOK/PODCAST
  • BLOG
  • ABOUT

18/5/2023

浅谈坠入爱河、金钱认知和葡萄牙里斯本

Read Now
 
Picture
心理学家阿瑟·阿伦(Arthur Aron)及其同事发表了「36个引导爱情的问题」的研究报告。同年,纽约时报根据此报告撰写了一篇名为《想与任何人坠入爱河吗?试试这个》的文章,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要求参与者互相提问36个问题,这些问题旨在促进参与者之间通过打开内心,暴露自己的脆弱面,来获得情感连接。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参与者被要求进行持续四分钟的眼神交流。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这种自我披露和眼神交流,参与者很容易产生亲密感,甚至因此坠入爱河。

这项研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向他人敞开心扉,展示自我的脆弱性,从而为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机会。当然了,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涉及多种因素,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提问回答就可以实现,但是此项研究却可以为一些在社交场合不知道如何问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些辅助。

下面,简单翻译总结下这36个问题:

第一组问题:

1. 如果可以选择任何人,你会邀请谁来共进晚餐?
2. 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名人?
3. 打电话之前,你会事先排练要说的话吗?为什么?
4. 对你来说,什么是「完美」的一天?
5. 你上一次自己哼唱是什么时候?对着别人唱歌又是什么时候?
6. 如果你可以活到90岁,并在生命的最后60年保持30岁时的心智或者身体,你会选择哪个?
7. 你对自己会如何死去有没有预感?
8. 请列举你和另一位参与者之间的三个共同之处。
9. 你最感激生命中的哪个方面?
10. 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成长方式,你会做出哪些改变?
11. 请花四分钟时间向你对面的参与者详细讲述你的人生故事。
12. 如果你明天醒来时获得了某种品质或能力,你希望是什么?

第二组问题:

13. 如果一颗水晶球可以告诉你关于你的生活、未来或任何其他事情的真相,你想要知道什么?
14. 有什么你长期以来一直梦想要做的事情吗?为什么还没有去做?
15. 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16. 你在友谊中最看重什么?
17. 你最珍视的记忆是什么?
18. 你最糟糕的记忆是什么?
19. 如果你知道明年会突然死去,你会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
20. 对你来说,友谊意味着什么?
21. 爱情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2. 分享你认为对面参与者拥有的五个积极特质。
23. 你的家庭关系是否亲密温暖?你觉得你的童年比大多数人的更快乐吗?
24. 你和母亲的关系如何?

第三组问题:

25. 分别说出三个关于「我们」的真实陈述,例如「我们都在这个房间里感受到...」
26. 完成这个句子:「我希望我有一个可以与之分享...的人。」
27. 如果你即将和对面的参与者成为亲密朋友,你最需要告诉ta哪些事情?
28. 告诉对面的参与者你喜欢他们的哪些特点,要非常诚实,说出那些你可能不会对刚认识的人说的话。
29. 向对面的参与者分享一个让你感到尴尬的时刻。
30. 你上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哭泣是什么时候?独自一人哭的时候呢?
31. 告诉对面的参与者你已经喜欢他们的哪些方面。
32. 你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
33. 如果你今晚突然去世,没有机会与任何人交流,你最会后悔没有告诉某人什么?为什么你还没有告诉他们?
34. 你的房子着火了,里面有你所有的财产。在你成功救出你的亲人宠物后,你还有时间冲进去拿一件物品。你会选择拿什么?为什么?
35. 在你的家人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感到最心痛?为什么?
36. 分享一个你现有的问题,并请你对面的参与者就如何处理该问题给予建议。同时,请你对面的参与者讲述ta在听你描述问题时的感受。


p.s. 欧洲的读者朋友有没有兴趣线下面基,互相提问这些问题做个真人实验哇哈哈哈!欢迎私信留言报名!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曾说过,爱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非理性的,疯狂的,甚至是荒谬的。明知道爱情会让人痛苦和抓狂,但是人们还是想要经历这一切。重要的就是在一段感情中两个人都学会了成长,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根据《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Mark Manson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发现,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彼此需要:

1. 因为正确的原因在一起。而不是迫于年龄和社会压力,或者为了追求一种社会地位,又或者完全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最差的原因就是把另一半当做救世主,希望Ta可以拯救你的孤独或者填补心理的空缺。

2. 有理性的期待。受荷尔蒙影响,爱情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在享受甜蜜的同时也不要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和期待。

3. 彼此尊重。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是重要的,但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尊重情况下的沟通,那总有谈崩的那一刻。不仅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

4. 开放地讨论一切,尤其是那些让你们觉得受伤的事情。亲密关系中有让你不爽的事情了,一定要早点提出来,不然最后真的有可能像苏格兰恋爱小专家Daniel Sloss说的那样,因为一杯橙汁一段关系就黄了。保持开放透明的态度,敢于袒露自己的伤口。

5. 给彼此空间。让彼此都有机会做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并且接受人会改变的事实。

6. 学会谅解。是人都会犯错,别太苛刻了,不触及自己底线的错误都要学会谅解。

最后,我想说,不要再去刻意定义和别人的关系,只要我是健全的,而不是因为心底有洞需要靠别人填补,那么和任何人的相处模式都是自然健康的。


​金钱认知

斯多葛哲学流派的提倡者Ryan Holiday总结了他对金钱的几大认知和教训,简单翻译一下:


- 人们常说:「当我赚到X百万美元时,我就会过得很好。」「一旦我在银行里有X的存款,我就会很幸福。」但是,人们的欲望是无底洞,我们要么为自己设立了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要么就是不断改变目标,而从未实现我们的「理想生活」。


- 我刚辍学去好莱坞打工的时候,一年薪水只有3万美元。我还记得当时对自己说的话:「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这些钱完全足够我租一个公寓和买所有想读的书」。记住这一点不仅让我在功成名就后保持谦逊,也让我心怀感激。


- 塞内卡说贫穷不是指拥有太少,而是渴望更多。


- 我的工作性质让我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但运气好的话,可以一次性得到一大笔的钱财。因此,当涉及储蓄和投资时,我一直偏向于那些稳定的投资项目,比如房地产项目。


- 自由远比钱财重要。


- 很多人认为一份全职工作会妨碍你的艺术创作,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在美国知名服饰公司全职担任市场部主管时写了3.5本书。而现在,我在写作的同时创办了自己的营销公司并经营着一家书店。


- 学习是无价的。当我给知名作家罗伯特·格林以低廉的价格打工时,我不在乎到底能赚多少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他,问他我感兴趣的问题。有时你必须接受一个糟糕的交易来学习,并且有意识地在你学不到东西时选择离开。


- 我刚刚创办营销公司时与Tim Ferriss有过一次交谈。他问我正在做什么,以及我想要实现什么目标,我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回答:「我想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他问了我一个从未被问过的问题,「Ryan,你赚了很多钱以后想干什么?」事实上,我只会把钱存在银行里。「那你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你不喜欢的事情来赚更多的钱呢?」他问道。我恍然大悟。赚钱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赚钱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困难的事情。


- 你拥有的东西越少,你担忧的事情也越少。


- 记得买一份人寿保险。如果发生意外,我关心的人会得到照顾。


- 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是写《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一书时主动要求减薪,因为我知道这本书是我特别想写的内容,我可以放弃一部分薪资来完成这本书。有时候,你必须向后退一步才能向前迈进。


- 如果你比朋友赚得更多,就多多请客吧,或者大方地给小费,让金钱流动起来。


- 我最近几年意识到花在广告上的钱基本上对世界没有产生任何积极影响,所以我把广告投放的预算放到生产免费内容上,同样也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


- 如果一个问题可以用金钱解决,那就不是问题。


- 不要与他人相比。凯撒大帝曾经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前流泪,「难道你不会觉得伤心吗?在我这个年纪,亚历山大已经成为诸多民族的国王,而我却尚未取得辉煌的成功。」嗯,现在你们俩都已经不在了,看看历史会在乎谁比谁更厉害吗?


- 接受投资会失败,接受错误会带来损失。斯多葛派说我们必须愉快地接受所有的一切,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痛苦的来源。


- 将钱花在体验经历上比享受物质财富更有意义。但是,你的时间有限,有选择的考虑你想体验的经历。


-如果你认为聘请专业人士很昂贵,那就试试聘请业余人士吧。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省钱或贪小便宜,往往会让你更加吃亏。


- 如果创业让你变成一个更糟糕的人,且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破坏你的人际关系,那么不管你赚了多少钱,或者获得了多少外界的赞扬,这种生活都不算是成功。


​数字游民

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在里斯本的生活,那就是「生机勃勃」。当年在伦敦居住时,我总能感到当地人的忙碌和疲惫感,而在这里,人们依旧忙碌,却活力四溢、朝气蓬勃。


上世纪20年代,巴黎是世界各地艺术家的聚集地。它被称为自由创意和前卫生活的大本营,许多美欧的作家和艺术家们,放弃了他们原有的国籍搬到巴黎居住,拥抱那里奢侈、多样且激进的生活方式。


1922年,美国书商西尔维娅·比奇在巴黎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该书在美英和乔伊斯的祖国爱尔兰被禁了十多年,只因书中描述了手淫和月经的场景,如今,这本小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1933年,乔治·奥威尔在巴黎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记录了他跻身贫民窟,依靠繁重低薪且没有社会地位的工作谋生,这本书至今仍然具有永恒的影响力。


1934年,亨利·米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写下了《北回归线》,描述了一位典型的美国波希米亚人在巴黎的性与旅行冒险。


欧内斯特·海明威也在巴黎写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流动的盛宴》,记录了那个时期在巴黎的众多重要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埃兹拉·庞德、温德姆·刘易斯、菲茨杰拉德和格特鲁德·斯坦因。其中,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和艺术品收藏家斯坦因自1903年从加利福尼亚搬来巴黎后,经常在当地组织沙龙活动,以促进文豪和思想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系。包括毕加索和亨利·马蒂斯在内的顶尖艺术家都是她的座上客。


那么,21世纪的「巴黎」是哪里呢?数字游民先驱和作家Lauren Razavi给出了答案:里斯本。她认为,里斯本的可负担性首先为人们重启新生活提供了基础。尽管里斯本离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有一段差距,但在性价比方面,却有着其他热门城市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在这里,创意和知识工作者可以享受负担得起的衣食住行、自由的药物和虚拟货币法规、高山海滩和一年300天以上的阳光天气以及便捷的国内外交通。正如乔纳森·利特曼在《全新的加州梦就在葡萄牙》一文中所写的那样,许多加利福尼亚人正在出逃硅谷,寻找下一个可以造梦的目的地,而葡萄牙在多个方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除了上述提到的优点之外,签证和时差也让大批的美国人迁居于此。


葡萄牙除了吸引了大批量的科技人才以外,其对艺术的尊重和追捧也吸引了大批量的创意文化工作者。尤其是葡萄牙政府赶着数字游民浪潮推出的门槛相对低的D系列签证,允许年收入仅为1.2万欧元的自由职业者移居本国,从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阶层的人群,让本已陷入经济危机的葡萄牙重获新生,并催促着当地旅游和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里斯本目前给人一种机遇之地的感觉,是全球公民新生活的实验地。Lauren Razavi预测在2020年代将会有一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思想家和企业家在这里诞生。也许等到了2120年代,我们的后人很可能像谈论海明威、毕加索、萨特、波伏娃那样谈论今天在里斯本出名的DJ、电影明星、作家、演员、企业家和餐饮从业者。


里斯本将像1920年代的巴黎一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它的印记。
Picture

一周杂思

1. 人生这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越玩越有意思,你一定要去某个地方做个任务,或者找到某个人进行交谈,才能得到通往下一关的线索,解锁新技能/新地图,得到新道具和新剧情。

前30年是个新手玩家,凭着一股好奇心和勇气在游戏世界里东闯西走,倒也玩得怡然自得。现在自认为进阶到中级玩家的水平了,摸清了些许规律,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对线索的感知力不断增强,甚至还有大佬带玩,玩得更加顺风顺水。

就像当年玩《武林群侠传》一样的状态一样,结局都是次要的,主要是享受这个玩乐的过程,练练技能,多去不同地方跑跑,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勾搭勾搭喜欢的人,这就够啦!

2. 最近探索了一下在里斯本不经常去的区域,发现不少有意思的小店。其中一家摆了不少Joan Cornella的漫画书,想起以前超爱她的地狱式幽默(现在也爱,同时推荐一位相似风格的脱口秀演员Anthony Jeselnik),尤其是在当下言论封锁和PC横行的今天,人人敏感又脆弱还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更需要一些这种「负能量」和「毒鸡汤」来提醒自己:人生只是一场游戏,早晚有死的那一天,有生之年玩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先独善其身,有能力再兼善天下。

3. 想象一下莫扎特如果生长在钢琴未被发明的时代,那对人类社会来说会是多大的损失?所以我们有义务为自己和下一代发明新的科技来帮助每个人实现天赋和潜力。

4. 如果你都不会表达自我,争取言论自由又有何用呢?

5. 凯文·凯利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么追随激情只会让你疲惫不堪。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好的座右铭应该是「掌握技能」。在掌握某一种技能的过程中发现快乐,并通过不断拓展这项技能从而找到自己的擅长的方向。

6. 最近开始更新播客啦!欢迎在小宇宙平台搜索「Chiwi Journal」和「理想屯」收听。

Share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中文社群现已开通,欢迎加入,和我一起学习成长!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monthly newsletter with 1,4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NOW
  • PROFILE
  • BOOK/PODCAST
  • BLOG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