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Hossam M. Omar on Unsplash
创造好运
1. 首先拥有可以充当杠杆的媒介。正如Naval大神曾经提到过的,这个媒介可以是资本、人力、代码、或者是内容。以我为例,依靠微博、播客和推特的内容,结识了五湖四海的网友,从而撬开了一系列的机会大门。
2. 把参与传统社交场合的时间,用来打造有意义的社群。与其参与成百上千人的大会,不如依照自己的兴趣创办小型的活动,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这样不仅可以结交到自己想认识的人,在小范围内展开更深入的交谈,同时也为其他想建立紧密社交关系的朋友们提供了场所。 3. 保持身心健康。没有人想整天与病恹恹又只会榨干别人能量的人在一起,成为那个以身作则引领积极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人吧。 4. 把自己放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参与各式各样的兴趣活动,去小众的地方旅游,然后和当地人闲聊。学会提问,学会倾听,逐渐培养可以和任何人攀谈的能力。 5. 多和那些让你感觉舒服的人交际,向那些帮助过你的表达感恩之情,向那些你想念的人表达爱意。想起你和朋友的美好回忆就主动去和朋友分享,看到你认为朋友会感兴趣的文章和视频,就转发给他们。有想认识的人,就主动去介绍自己。关系虽不能强求,但你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 6. 告诉这个世界你想要什么,不羞于向别人请教或者寻求帮助。在寻求帮助时要掌握三点要求:①提出的需求要精确具体。②阐明求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③他人提供解决方案后不要忘记感谢,并向对方提供进程更新。④尽可能减少他人为了帮助你而需要克服的阻碍。 主观能动地创造「好运」是一种思维模式,但无论什么方法论最后都会因人而异,多试错找到属于自己的好运加倍的秘方吧! 阿西莫夫
Apple TV出品的《基地》第一季刚刚完结,也让我对阿西莫夫这位多产的大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科幻大佬一生写了500多本书,从被誉为科幻经典的小说,到对文学典籍的评注;从正儿八经的历史指南,到插科打诨的打油诗集... 除此之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写了9万多封信和1600多篇论文。最近读了他的自传,总结下从阿西莫夫身上学到的东西:
- 和阿西莫夫有共鸣的几点:不折不扣的书虫、没有身份认同感的移民、总感觉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外来者、父母忙到爆从小需要打理家庭生意的小帮手、拥有不安分的头脑对什么都超级感兴趣的小孩、不怎么努力就可以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高度自治精神以至于无法再为他人打工... - 阿西莫夫一直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因为智商超群被同学和同事排挤,但他却毫不在意,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勉强融入,只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就可以了。尽管迫于生计他需要一直混迹学术圈读到博士,做一些不喜欢的研究和工作,但是宇宙却在冥冥之中没让他实现他为自己规划的道路。阿西莫夫在晚年总结道:「我一直认定自己会成功,但没想到成功的方式竟是如此」。 - 阿西莫夫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可以不通过理性分析而靠直觉看清楚事物的运行模式(这一点很像约瑟夫·坎贝尔提到的Follow your bliss),创作者的职责就是可以把别人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感和信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 阿西莫夫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演讲天赋。一次偶然的即兴演讲机会让他发现自己可以不做任何准备,就可以口若悬河般逗得观众欢笑。他也因此反思,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隐藏的潜力,只不过我们没有适当的机会,让自己发现这个天分。 - 阿西莫夫善于利用时间,他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写作,就算没有坐在打字机前写作,吃饭、睡觉与人交谈的时候他的脑中都只想着写作。他的写作动机完全是因为只有写作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满足,而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业。阿西莫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写十倍的书不是为了获得十倍的金钱回报,而是为了获得十倍的快乐。 - 阿西莫夫保持写作畅通无阻的诀窍是同时写多个项目,这个主题写不下去了就去写另一个主题,关键是让自己不间断地写作,而不会产生拖延或者厌倦的情绪。 P.S. 此处附上另一位多产大师丘吉尔的秘诀 一周杂思
- 毛毛虫之中没有蝴蝶专家,想知道作为蝴蝶究竟是什么感觉,唯一的方法就是成为蝴蝶。
- 此时此刻曾是我们不可预知的未来。 - 把历年的年度总结都整理到Notion上面了,连带着其他自我认知的内容,好家伙,一本关于Camellia的10万字小说就这么出来了!通读我的年度总结发现的规律就是,我好像一直就是跟着「爱」走的,可以为了「爱」裸辞,为了「爱」搬国家,为了「爱」开启各种爱好尝试各种事物。抛弃理性大脑跟着「恋爱脑」走的人生其实也挺精彩的... 言归正传,之所以做这个总结,因为基本上所有问题回归到本质都是「自我」问题。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我们迟早会发现自己没法一直取悦所有人,他人不是对你指手画脚,就是对你完全无视,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必须要尽早学会不再按照别人期待的眼光去过自己的一生,而是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有尽可能完善的了解。记住,生活由我们塑造,由我们完成。在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我们与他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一个人必须要在那看似痛苦的独处中完成自我修行找到并拥有自己,在这之外没有什么属于我们,也没有什么我们能够给予。 - 这周收到一封错过我演讲想要录音的邮件,感觉我们都被Netflix这样的on-demand流媒体惯坏了,觉得当下不再重要,我可以随时去看/听/读内容,反正它就在那等着你(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之所以没在约定好的时间出现,说明在那个时间有比参加演讲更重要的事情,而那个事情才是你的真爱,人生的时间就应该基于对你重要的事情来安排,而不是后来听大家说「哇那个演讲好好呀我受益啦」而产生FOMO的感觉,再想去弥补,这时候反而会错过更多当下的东西,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好好反思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人生优先权吧,什么时候都不晚。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