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是投资公司Collaborative Fund合伙人、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他的畅销书《金钱心理学》已经售出超过三百万册,并被翻译成53种语言。
摩根两次荣获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的最佳商业作家奖项。2022年,MarketWatch将他评选为金融市场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 这篇文章总结下我历年翻译过的摩根·豪塞尔文章,共计4篇。
花钱的艺术与科学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
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经差点死于突发心脏病。在此之后,有人询问他,在他处于濒死边缘时,他脑海中想到了什么。他的回答是:「该死,我没有花足够的钱。」采访者对此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韦尔奇解释说:「我们都会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我在年轻时很穷,所以也养成了节俭的品性,我总是买便宜的酒。」心脏病发作后,韦尔奇说他「向上帝发誓,我绝不会再买一瓶低于100美元的酒。这绝对是那次经历的收获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钱是如此复杂的东西,行为金融学证明了大多数人更关注如何投资,而韦尔奇的故事则表明,人们也应该多多在心理层面多多关注如何花钱的艺术。 人们如何花钱可以揭示出他们在生活中最看重什么,想要和谁在一起,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职业,以及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关注等。 我在《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一书中称金钱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花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能揭示人们性格和价值观。 人们如何投资往往是隐藏的,但他们如何花钱是更加显而易见的,所以它能更深刻地展示出你是谁。 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也是金钱话题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没有黑白分明的规则。 以下有一些我对花钱这门艺术的观察。 1. 家庭背景和过去经历对消费偏好有很大影响。 「报复性消费」不仅仅发生在疫情之后的集体层面,也会广泛的出现在个体之上。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例子是那些从小就很穷的富人,他们小时候因为穷而被嘲笑、被欺负和捉弄,导致他们一辈子都有报复消费的心态。 如果你深入了解便会发现,那些喜欢收集超大房子、豪华跑车和闪亮珠宝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冷落」,他们目前的花钱习惯并不是为了从华丽的物质产品中获得价值,而是为了愈合他们年轻时因为缺钱而产生的心灵创伤。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被人忽视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向世界展示你已经取得成功的想法。对那些在「老钱」家庭长大的人来说,兰博基尼可能是自恋的象征,而对那些从小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这辆车可能是你已经成功的终极象征。 绝大多数的消费习惯都是为了满足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 2. 被花钱所困。与其说是用钱来构建生活,不如说是围绕着钱来构建生活。 乔治·范德比尔特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建造了一座占地13.5万平方英尺的别墅,拥有40间主卧和近400名全职员工,但他却很少在那里居住,因为范德比尔特完全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房子里享受生活。后来,范德比尔特无法支付高额的维护成本,不得不变卖掉90%的土地以支付税收债务,房子也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一篇1875年的文章写道,社会名流喜欢不计成本地投身于享乐当中。范德比尔特的一位继承人则回应说,实际上他们是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花钱当中。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故事也许略显极端,但却代表着大多数普通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不顾享乐,专注于花钱。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人们相信花钱会让人们感到快乐。但当花钱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期的快乐后,人们的普遍反应是,一定是花得不够,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加倍花钱。 我很想知道有多少陷入破产和财务问题的人是因为想用钱来买快乐,最后的惨痛结果却是不仅陷入了困境,甚至没有得到任何乐趣。当人们被「钱是用来花的」这一信念所驱使,都是被金钱奴役的奴隶。 3. 节俭惯性:良好的储蓄习惯无法过渡到消费阶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财务自由是他们关于金钱这场游戏的终极目标。当人们有足够的钱时,就可以不用为缺钱困扰,而去关注其他重要的事情。 但是,当金钱成为生活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时,这一目标就会被打破。人们很难摆脱对金钱的关注,因为关注本身已经成为人们性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你在早期就建立了存钱系统,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生活,恭喜你,你已经跑赢了很多人。但是,如果你永远无法摆脱这个系统,并坚持大量储蓄,直到死去,这是为了什么呢? 许多财务规划师告诉我,让客户在退休后花钱是他们最大的挑战之一。当节俭和存钱成为一些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们甚至对小额的保守花费都觉得不配。 有些人认为,看着存钱带来复利的过程比花钱更令他们感到快乐。但一味的只存钱不花钱,意味着你一直拒绝承认已经实现储蓄够量的目标,这和那些一开始就没有储蓄目标的人其实是如出一辙。 4. 对大额购买,特别是房屋,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 我和我的妻子都为能够做出不带感情色彩的财务决策而感到自豪。几年前,当我们决定购买第一套房子时,我们在网上发现了一栋非常合意的房屋。在参观时,我们向自己承诺不会做出轻率的决定,只是在收集信息。 然而,当我们将车停在房屋前的车道上时,我的妻子突然说:「我喜欢这栋房子!」 我也有同感。另外,我还注意到前院有一个儿童秋千,而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我觉得这栋房子非常完美。 因此,我们当场买下了这栋房子。由于涉及到情感因素,很难用理智来说服自己改变决策。幸运的是,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遗憾,那栋房子确实很棒。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森·茨威格曾经写过一篇他的妈妈变卖她长期住所的故事。「我对这所房子没有任何感情,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它,」妈妈告诉他们。「但是,这所房子汇集了我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不能就这样把这些回忆抛在脑后。」 如果我问你,「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记忆值多少钱?」你可能会觉得不可能在这上面附上一个数字。但如果我问你,「与孩子共享回忆的这个家值多少钱?」或「留在当地对你的工资有多大影响?」你可能会轻松地吐出一串数字。 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解释很多消费决策。 5. 随着收入的增加,花钱的乐趣可能会减少,因为购买中代表的奋斗、牺牲和努力会变少。 威廉·道森在他1903年出版的《追求简单生活》一书中写道:关于财富最不被人察觉的一件事是,当钱不再困扰你时,所有对金钱的乐趣也不复存在。一个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的人,不需要和他的银行商量,也不会重视他所买的东西。 回想一下,当你从第一份工作中得到第一份薪水时,你的感觉如何?如果你只在廉价的丹尼餐厅喝了一杯奶昔来庆祝,你可能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终于做到了,我用自己的钱买了这个!」从买不起任何东西到能够买到某样东西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奋斗和回报之间的差距是让人快乐的一部分。 与此相比,在你职业生涯的后期,(希望)你有了一定的存款,工资也得到了增长。这并不是说花钱不会让你快乐,但不会像曾经那样令人激动,甚至肾上腺素飙升。 我认识一个有私人厨师的有钱人,他每日三餐都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如果我说我不嫉妒他,那是假的。但我也想知道这种快乐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他不必为吃上一顿饱饭而挣扎纠结,不用对预订餐厅持有期待,没有「普通」餐食和他每天的美食之间的对比。 有句俗话说,你喝过的最好的饮料就是你在饥渴时喝的一杯水。所有形式的消费都有类似的效果。让我以理查德·尼克松的一句话来结束: 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就是那些住在法国南海岸、新港、棕榈泉和棕榈滩这样的国际水疗地的人。他们每晚都去参加聚会,每天下午打高尔夫。喝得多,说得多,思考少。过着没有目标的退休生活。 所以,虽然有人会不同意这种说法,并觉得如果我可以成为百万富翁,那将是最美妙的事情。如果我可以不用每天工作,如果我可以去钓鱼、打猎、打高尔夫或旅行,那将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生活。他们缺少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因为追求目标、奋斗、战斗才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关键,即使最终你并没有取得胜利。 6. 当3万美元的问题是你最应该关注的事情时,你却还在问3美元的问题。 俗话说,每个月存一点钱,到了年底,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只存了这么一点钱。 作家拉米特·塞提说,太多人为了3美元的问题而纠结(我能买得起这杯拿铁吗),而对精通财务的人来说,重要的是3万美元的问题(我应该上什么大学)。 历史学家西里尔·帕金森提出了帕金森琐碎法则,「一个问题得到的关注度与它的重要性成反比。」帕金森描述了一个虚构的财务委员会审批三项任务的故事:1000万美元的核反应堆,400美元的员工自行车棚,以及20美元的员工休息室茶点。 委员会立即批准了1000万美元的核反应堆,因为这个数字太大,太难以理解,替代方案又太难考虑,而且委员会中没有人是核电专家。 自行车棚这个项目得到了相当多的讨论。委员会成员彼此争论自行车架是否足够?车棚应该是木制还是铝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家里有处理这些材料的经验。 批准员工的茶点项目则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因为每个人对什么是最好的咖啡、饼干和薯片都有着强烈的观点。 大多数的家庭在讨论花费问题时也是如此。 7. 社会的消费模式是从一个经济阶层流向另一个阶层的涓滴式消费。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虽然涓滴经济学可能是一个幻想,但涓滴行为是非常真实的。 客观的财富水平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愿望是相对的,根据他们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别人开什么车?住在哪?穿什么衣服?」 上周我和《连线》杂志的创始人和执行编辑凯文·凯利进行了一番交谈,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你想知道低收入群体未来会渴望什么,看看今天高收入群体在做什么。事实上,很多产品和服务曾经只是富人的专属,如欧洲度假、大学教育、投资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普及到大众生活中。 在1929年,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泡沫的高峰期,只有5%的美国人拥有股票,他们几乎都是非常富有的人。而今天,58%的美国家庭以某种形式持有股票。 这些产品普及到大众的部分原因是它们变得更便宜了。而它们变得更便宜的原因是大众有如此多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推动着公司开创新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人们喜欢模仿别人,尤其是模仿那些看起来生活得更好的人。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8. 过于看中够买物品的初始价格,却对其长期耗费预估不足。 有人在1974年花了6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现在这栋房子可能价值35万美元。从纸面上来看,业主相当于平均每年得到3.75%的回报率。 但是,美国财产税平均约为1%,因此,他的实际回报率为每年2.75%。维护和修理的费用虽然差别很大,但按平均水平来看,每年的维护费用大概是房屋价值的1%-3%。那他的回报率现在是多少了呢? 物品的初始价格往往一目了然,就是你买进或者卖出的标价。未来耗费则很难计算,它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经意间缓慢累加。 汽车、船和其他爱好也是如此,吸烟的总体花费不仅包括一包烟的价格,还包括由吸烟导致的未来医疗费用。虽然前者容易计算,但后者却非常难以估算。 9. 你的财产不会在其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你看到有人开着一辆好车时,你很少会想:「哇,开那辆车的人可真酷。」相反,你会想:「哇,如果我开那辆车,人们肯定会认为我很酷。」这就是人们的思考方式。 炫耀财富是人们表明自己值得被喜欢和尊重的方式,然而这带来的效果却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人往往把你的财富视为自己的基准,而不是真正关心你本身。 我在我儿子出生时给他写了一封信: 你可能认为需要一辆昂贵的汽车,一块花哨的手表和一栋豪宅,但事实上你不需要这些。你真正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钦佩,然而拥有贵重物品并不能带来这些。特别是,你不能因为物质财富吸引到你想要得到尊重和钦佩的人。 我和其他人一样喜欢好房子和好车,但我不是要你放弃享受美好的东西。我的意思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你的财富,因为他们都专注于自己,没有人真正在乎你。 人们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钦佩,但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物品带来的好处可能不如预期。如果得到尊重和钦佩是你的目标,应该从其他途径去获得。谦逊、仁慈和同情心给你带来的尊重或许比购买大马力跑车多的多。 10.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方式能让你快乐,因为你还没有尝试过足够多的新奇古怪的消费形式。 生物进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能够将单细胞生物体转变为现代人类,但它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里没有指南和说明书,甚至不一定擅长选择有效的性状一样。生物进化的力量在于,它「尝试」了数万亿次不同的突变,并无情地杀死了那些不起作用的突变,剩下的胜利者就是我们当前的生态圈。 进化生物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费雪自然选择基本定理」,该定理认为,群体进化的速度与现有基因的多样性成正比。群体越多样,就越有机会产生可以被选择的新特征。没有人知道哪些性状有用,但如果创造了更多性状,就加大了增加有用性状的比例。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样的消费习惯会让自己快乐。因为你还没有尝试过足够多的新奇古怪的消费形式。你应该买什么?应该去哪里旅行?应该存多少钱?这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们只能默认社会告诉他们的「事实」,即最昂贵的东西会带来最大的快乐。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之前,你必须尝试把钱花在大量不同的事物上。花钱旅游可以为某些人带来快乐,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离开家却是一种痛苦。有些人喜欢在高级餐厅享用美食,而另一些人却更喜欢廉价的比萨。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认为花钱买头等舱机票是一种骗局,而另一些人则无法忍受经济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习惯,就需要做出多种尝试。试验越多,就越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系统。这些试验不一定需要巨额支出,可以是在这里尝试10美元的新菜肴,在那里试试75美元的疗养,或者是买双稍微好一点的鞋子。 我又要提到拉米特·塞提的观点了: 节俭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在你喜欢的东西上奢侈地花费,在你不喜欢的东西上无情地削减消费。 没有任何说明书能告诉你什么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你必须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找出适合自己性格的消费方式。 11. 花钱和做慈善,实际上都是在向社会释放信号。 通过捐赠来获得公众认可并不算是真正的慈善行为,而是在进行慈善事业。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社会认可,那么这就是一笔商业交易。因为除了受益者之外,捐赠者也能获得明显的社会利益。 大多数消费形式都有两个目的:为消费者带来某种效用,并向其他人发出某种信号。 房屋、汽车、衣服、珠宝,显然都属于这类。旅行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去度假的目的是为了拍一张Instagram照片,或者只是听起来很酷。正如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为交流,而是为彼此表演。花钱也是如此。 这并不总是坏事。如果你在出门前思考穿什么衣服最好看,此时你已经参与到发送信号的举动中了。其实,在正式会议中故意穿得很随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社会信号,即向其他人展示你是掌权者的信息。 我们需要意识到,花钱往往是为了影响他人的看法。这会引发三个问题:你想影响谁?为什么想影响他们?这些人是否真的关注着你? 12. 你会为了与周围的人攀比而消费,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个古早笑话讲述了两个步行旅行者在树林里遇到一只灰熊。一个人开始跑,另一个人大喊:「你疯了吗,你跑不过熊的!」跑步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比熊跑得快,我只需要比你快。」 成功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比较。对很多人来说,你是否买到了好东西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你买到的东西比别人好吗?」你的家是否足够大实际上代表着:「你的家是否比你邻居的大?」 人们不仅会有超越他人的渴望,也会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比如今年的度假花费是否比去年更高,下一辆车是否比现在的更豪华。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不仅仅是资产,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这让他们陷入追求地位的生活中,并感到痛苦。 孟德斯鸠在1732年写道: 如果你只希望自己快乐,这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快乐,这总是很难,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更快乐。 如果你不了解金钱这个游戏及其玩法,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13. 消费行为代表着你有多努力工作,以及在赚取薪水时顶着多大的压力。 一个每周工作100小时并讨厌自己工作的人,可能会有一种草率消费的冲动,试图用消费补偿辛苦工作带来的痛苦。 当投资银行家获得年终奖金时,他们常常会立即将其花掉。这是因为他们在过去12个月中每天都在使用Excel建模,工作到凌晨3点。这样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他们有冲动消费的行为,试图向自己证明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并能抵消他们所做的牺牲。这就像是在水下憋气一分钟后浮出水面,人们往往不会平静地呼吸,而是大口喘气。 事实上也有相反的情况。我只能以个人经历来证明这一点,那些最能获取延迟满足的人往往是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人。他们可能拥有高薪,但不会用冲动的大额消费来弥补辛苦的工作。 如果你已经很快乐了,用钱来买快乐是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