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 HOME
  • NOW
  • PROFILE
  • READING
  • ABOUT
  • BLOG

1/11/2019

书单推荐 | 独居的日子里就在书海遨游吧

0 Comments

Read Now
 
Picture
以往花费最多的地方就是买书,如今搬到英国后生活尚不稳定,所以减少了这一方面的支出(带着书搬家的痛苦你懂的),但书还是要读的,于是借助这里图书馆的便利,经常性的预约一些图书,最近三个月的读物如下,同时分享下其中有意思的几本书,为大家年底前的书单添砖加瓦。

​

Trevor Noah 《Born a Crime》

Picture
满分推荐崔娃Trevor Noah的自传《Born a Crime》!之前只听说过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这回通过崔娃的第一人称视角了解发生在那里黑白种族对立的故事实在是震撼人心。

崔娃作为一个黑白混血,他既不属于黑人,又不属于白人,在他童年的时候,他可以因为自己的肤色摆脱其他黑人小孩受到的惩罚,但也因为自己的肤色他受到两方人的排挤,在这种毫不兼容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崔娃淘气又叛逆。崔娃的妈妈是个虔诚的信徒,也是一位有远见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把英文作为崔娃的第一语言,送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教他如何去思考,尽管生活环境恶劣,她却尽可能地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跳出种族圈子的环境(有点孟母三迁的意思),她甚至在遭受家暴和被枪击头面部后,还能开玩笑地和崔娃说,现在你是整个家族最漂亮的人了。

书中几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1. 当地黑人不知道崔娃可以讲好几种黑人语言,看到崔娃是个有色人种后就和同伴用当地语言商量,我们一起打劫这个「白人」吧,结果崔娃用当地语言回复道,好啊让我加入你们,咱们一起去打劫白人吧,黑人兄弟们一脸震惊然后离他而去。

2. 南非当地有很多日本人和中国人,因为南非依赖进口日本车,所以把日本人当作一等公民对待,而中国人大多是劳工,所以把他们当作二等公民对待。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警察和民众对亚洲脸孔的人戏谑地喊:嗨,中国佬!如果你回复说,我是日本人!他们接着会换一副嘴脸,友好礼貌地向你打招呼:噢!您好,先生/女士!

3. 崔娃和他的生父有近十年的时间失去了联络,当崔娃的妈妈让他去寻找爸爸时,他特别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男人的一切并续接这段父子关系,但后来才意识到,审问式的交谈只会得到信息和事实,真正的关系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滋养,在观察和互动之间增进了解。

4. 崔娃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商业头脑,依仗自己跑得快,他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帮助那些不爱运动的富孩子在有限时间内跑腿买饭挣得外快,也凭借制作盗版碟挣点零花钱,后来还干起了DJ的生意,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outsider,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他能暂时融入一个群体的法宝就是靠自己幽默的谈吐和能为他人提供便利的本事,读到这里略有心酸。

5. 最有趣的一段是高中时期的崔娃带着他的DJ团队去一所犹太人学校表演,南非当时信息闭塞,所以这帮青少年并不知道希特勒和犹太人的冲突,只听说过希特勒是个有名的西方人,所以有些家长甚至给孩子起名为希特勒。崔娃的团队领舞者就叫希特勒,当他们在学校表演时,大家开心地欢呼着 Go Hilter! Go Hilter!而场下的犹太观众全部震惊至极!脑补下当时的画面让人哭笑不得。

May Sarton 《Journal of a Solitude》

Picture
很久没有读这么有共鸣的书了,关于独居,关于写作,关于自我探索。

和May一样,我也在每次发完脾气后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和自惭中;也喜欢阳光、独处、爱情、大自然、和读者写信交流、以及世间万物本身;也渴望着有一个人可以与其分享一切,但后来慢慢地接受这本不可强求,而现在的任务就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能使自己独立生活的事业上;也深刻地感受到通过独处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存在,学会了与自己,与他人和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更是在独处中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时间/精力管理能力,用心发现身边微小的美好,记录和描述自己的心境,合理安排自己的一天。


分享几句书中我喜欢的话:


  • 作为一个作家,能够记录她灵魂苦行的来龙去脉是值得欣慰的。


  • 我的信仰是,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你应该把自己当成一种体验生活的仪器。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从这个仪器里流过,从这个仪器里过滤出来,流入到艺术作品中去。一个人私下是怎样生活的和他的作品有着直接关系。


  • 不管生活中出现什么样可怕的风暴,只要你生活坚实稳固,你就会受益于它而顶住可怕风暴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对于大多数人,他们的专职工作可以帮他们做到这一点——心理负担重的时候,常规的生活使他们得到一种缓解。而我则不得不为自己开创一条出路。


  • 我们认为在人成为一个人之前,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因为如果要使自己能给予,一个人必须要在那痛苦的孤独中完全拥有自己,在这之外没有什么属于我们,也没有什么我们能给予……


  • 每一天,每一天的生活,都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


  • 我开始认识到孤独不好也不坏,孤独不过是一种集中和无限的自我意识,一种诱发全新的感觉和意识的起点,这起点会导致一个人从根本意义上深刻地感触他自己的存在和别人的存在。


  • 也许耐心是我们学会的最后一桩事情。我记得年迈失明的简·多米尼克对我说过:“依旧等待。”那时我不满三十岁,她已六十多岁,想到一位如此年长之人仍然能这般热烈地期待着某人,令我惊讶不已。现在我明白了,这样的人一生都是如此。


  • 我最好的独居体验是它有着不稳定的特点——时而高昂亢奋,时而沮丧低落,要不就是让人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持续不断地等待着那不会发生的事情……而一个人不得不独自做一切又是多么的讨厌!另外还要做饭吃饭!我已习惯于“考虑意外事件”,习惯于将独居当成一种必然,就是说倘若我要独居,我是不会求别人来帮助我。


  • 毫无疑问,独居是一种挑战,要在这期间保持一种平衡不能说没有问题。然而我决不可以否认的是,对我自己而言,和人们在一起,哪怕是和一个我最爱的人一起待上一段时间而没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时,事情就会变得更糟。我失去了自己的重心,感到混乱不堪、无所适从。我一定得有自己独处的时刻,好去仔细咀嚼所有发生的事情,去汲取精华、本质,去了解其结果对我所起的真正作用。

Robert Greene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Picture
前段时间一直在追Ryan Holiday,最近开始着力研究Robert Greene的书籍。

Robert是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者,从事过80多种职业,包括建筑工人、杂志编辑、翻译、好莱坞编剧等,他最有名的书籍应该是火遍好莱坞和商界的《The 48 Laws of Power》。他的《The Laws of Human Nature》首先以经典的历史故事或者知名人物的轶事开篇,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然后总结经验教训。

Robert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先天基因、原生家庭、童年教育、后天习惯和所处社会环境影响。其中,童年境况和日常习惯在支配我们行为上产生了尤其重要又深远的影响。

我们人类很容易受动物性的那一面影响,情绪化又短视,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又因为我们属于社会动物,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一些特质,导致在后天与他人的互动中,很容易因为一些小小的引爆点,而诱发出自己深埋的情绪和恐惧。而人类又在进化途中有了一种更高层面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或者创造意义,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创造价值。喜欢Robert谈到的人类欲望、男女性别、个人vs.群体、领导力、控制力和时代特征这几个章节,读完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不得不感叹一句,每个活在世上的人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同一些你无法控制的基因元素和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达成和解,这个过程痛苦又悲伤,越来越有一种对人类作为整体的同情感,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唯有分享更多的温暖和爱意吧...


Erling Kagge 《Silence》

Picture
看完挪威探险家Erling Kagge的《Silence》整个人有一种镇定、平静和沉淀下来的感觉。

Erling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踏足北极、南极和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50天独立行走在南极大陆让他对「寂静」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内心的平静其实在嘈杂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实现。我们并不需要特意去一个安静的环境去体验,只要停下来,耐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Ta的那片宁静大陆。

回顾一下自己曾经实现内心平静的瞬间:

- 在新西兰山羊岛深潜时,10米以下的海底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
- 完成一小时的HIIT后,边洗热水澡边听爵士乐。
- 冬天坐在皇后镇的火炉前,看着窗外的雪山和湖水。
- 在新西兰的丛林和荒野中独自徒步。
- 单曲循环一首我很熟悉的歌。
- 在济南冬天第一场雪后,起个大早在雪中行走,路上只有我自己的脚印。
- 在古董书店翻看自己买不起的古籍。
- 伦敦的公园里漫步看到一颗古树,情不自禁上前拥抱抚摸它。
- 在新西兰九十哩海滩的海边对着落日进行冥想。
- 在使命湾的疗养中心对着阳台冥想,睁眼后屋外飘着小雨,一只小鸟落在阳台栅栏上轻抖它的羽毛。
- 和朋友漂亮的小宝宝对视,看着她从面无表情到喜笑颜开。
- 在MoMa美术馆看梵高的《星夜》不禁泪流满面。
- 在广东吃榴莲班戟突然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 在澳大利亚的小镇坐船航行,望着茫茫无际的大海陷入沉思。
- 在纽埃和四十多只海豚游泳。
- 在巴黎的街头看着人来人往,独饮一杯拿铁。
- 此时此刻,在家中喝着咖啡,码字。


Others

Picture
  1. How To Be Right: ... in a World Gone Wrong by James O'Brien一本在政治正确的年代讨论各种政治不正确议题的书,移民,穆斯林,英国脱欧,女权,川普,同性恋群体等等。
  2.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 by Shaun Bythell 书店老板的诙谐日记,充满了对顾客的吐槽,很像英剧《布莱克书店》。
  3. Elastic: The Power of Flexible Thinking by Leonard Mlodinow 教你如何弹性思考从而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4. The Formula: How Algorithms Solve All Our Problems . . . and Create More by Luke Dormehl 算法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5. The New Silk Roads by Peter Frankopan 了解当下和未来世界格局
  6. The Age of Football by David Goldblatt 了解现代足球历史
  7. Working by Robert A. Caro 了解如何采访,调研和写作
  8. The Lonely City by Olivia Laing 一个人在纽约的孤独生活,通过艺术找到共鸣。
  9. Factfulness by Anna Rosling Rönnlund, Hans Rosling, and Ola Rosling 可以重塑你世界观的书,别整天被媒体带跑了觉得我们这个世界要完蛋了(毕竟像这种新闻没人会报道吧:今天xxx航空xx航班又一次安全抵达机场;好事不出户,坏事传千里)建议阅读之前做做书里简介部分的测试,看看你究竟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多少错误的认知。
  10. 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配合John Cash 《Hurt》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阅读... 他们垂垂老矣,深知死亡已经临近,这时对于人生的反思,充满直白和无力感,尤其是当身边挚爱已离他们而去,自己的身体也如风中残烛,这一世他们在各自领域虽然创造了功绩,但人性的欲望和ego总想获得更多,太多未竟之事,太多未倾诉的智慧和苦楚,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11. Perennial Seller — The Art of Making and Marketing Work that Lasts by Ryan Holiday 世上信息海量,而人的注意力却很稀缺,绝大多数的信息和作品都在创作出来的那一刻已经被埋没于世,有的也不过享受了minutes of fame and then fading away,虽然80%的新作品都是垃圾,但那20%的精华需要你,作为一名创作者,懂得技巧来让自己的作品永驻。

Share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Details

    Join the newsletter

    Subscribe to get my latest content and announcement by email.

      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Powered By ConvertKit

      RSS Feed

      Categories

      All
      Dear X
      New Zealand
      Podcast
      Poems
      Reviews
      Stories
      Thoughts
      Translation
      UK
      Worldwide

    Get in touch!

    Join me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journey within.

    Thank you!

    You have successfully joined our subscriber list.

    .
    • HOME
    • NOW
    • PROFILE
    • READING
    • ABOUT
    •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