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当我第一次听到《野玫瑰生长的地方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这首歌时,便迷上了唱作人尼克·凯夫(Nick Cave)。他那暗黑又诗意的歌词和邪典哥特的个性让尚处于青春期的我产生了诸多共鸣。
那时,我认为尼克·凯夫的歌词「所有的美好都必须死去 All beauty must die」与佛教中的「无常」相似。在我当时的认知下,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都无法永久存在,这让我产生了疑问:既然一切都会消逝,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和投入呢?一切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最终一切都会消失在虚无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尼克·凯夫似乎在时间的洗礼下治愈了丧子的悲痛,理解了生活的的真谛。他在介绍自己时,也把过往音乐人的定位换成了「我是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角色。他甚至在网站开通了专栏,倾听别人的痛苦,并给予暖心的建议。而我也在成长的过程中,理解了「无常」的本质:虽然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存在,但存在本身就有价值,就是意义。 去年在葡萄牙观看了尼克·凯夫的纪录片《我知道这是真的This Much I Know To Be True》,描绘了尼克和创作人沃伦·埃利斯制作最新两张专辑《Ghosteen》和《Carnage》的幕后花絮。只花了10欧的电影票钱就可以体验一场音乐和舞台视效盛宴,简直是太过瘾了。 通过观看影片中尼克·凯夫和沃伦·埃利斯的采访对话,我获益匪浅,并开始思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也许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给它带来什么,或者盲目地寻找意义。事实上,世界本身就是意义,而我们作为上面的生命,通过彼此连接,让这个意义通过我们的生命显现出来。 尼克·凯夫在他65岁时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年轻时很难发挥真正的潜力,因为他不知道这种潜力到底是什么。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惧怕这种未成形的东西,因此会疯狂地试图建立一种自我意识,向世界宣告:「这才是我!我在这里!」然而,时间和智慧会将这种自我意识打得粉碎。 然而,正如佛学大师佩玛·丘卓(Pema Chödrön)所说,只有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暴露在毁灭中时,才能在我们身上找到不可毁灭的东西。在时间的磨砺下,我们不再需要花时间去确定自己到底是谁,只需要自由地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有勇气去追寻内心的声音,每个人都会通过独特的方式成长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也曾提到过这一点,我们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将兴趣拓展到更广泛和更客观的层面,直到自我意识的障壁一点点消退,我们的生命开始越来越融入到宇宙生命之中。就让我们终其一生不断地来组装自我吧,这样才能够逐渐脱离自我的限制,成为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人,并将自己融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多元发展
知名职业导师Devin Martin花费1万多个小时辅导CEO级别的领导后发现,那些实现了「财福双全」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通才。他们不会将自己限制在所谓的专业领域中,而是追随好奇心,实现全面发展,甚至培养了一些和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兴趣和爱好。
纵观历史,这一现象也可以在那些改变了世界的人身上看到。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理查德·费曼热爱打鼓,温斯顿·丘吉尔痴迷于油画和垒砖,乔治·华盛顿喜爱跳舞... 这些看似和他们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爱好,反而促使他们打破常规,将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技能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和发展。 我们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公司体系,总是将人们限制在一个框架当中。我们被迫按部就班的在体制内埋头苦干,甚至牺牲本该分配给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如果你精通某项学科和技能,便可以凭借这份单一的优势找到好的工作,爬到一定的职位。但是,这之后呢?将你带到这个点的能力,并不能将你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深陷于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泥潭中,郁郁不得志。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看不到公司内各个部门的联系,就无法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看不到整个公司与所处行业的关系,就无法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如果看不到所处的行业与整个市场的关系,就无法实现长久的盈利;如果看不到整个市场和人类社会的连结,就无法在全球舞台实现飞跃。而实现这一切的方法,需要领导拥有更全更广的视角,而不是只将眼光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 史蒂夫·乔布斯将苹果公司漂亮的排版归功于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书法,并将日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归功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禅宗,如果不是这些奇怪的业余爱好,他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吗?Devin辅导的一位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在空闲时间痴迷于学习日本结绳技术,同时也喜欢演奏贝斯,做做园艺;另一位辅导过的谷歌公司技术高管,正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平行发展的技能,往往会在领导们的事业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无论是减压或者增添生活乐趣,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思考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都会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总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忘记时间流逝的活动。长大后也会在业余时间自发主动地去做那些虽然没有报酬,但还是会满心欢喜地去做的一些事情。如果你在工作之外没有兴趣和爱好,那么你的好奇心火苗已经燃烧殆尽了,是时候告诉自己多多尝试新鲜事物,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感觉,找到那些可以让你重燃内在火焰的事情了! 我们大脑理性的一面(左脑)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命运的掌控权,总是利用狭隘的信息作出狭隘的决定。但大脑感性的一面(右脑)则在后台收集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信息。我们应该倾听右脑,也就是内心的呼唤,让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领路。 伟大的数学家约翰·康威花费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在玩乐的心流状态中发展出更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游戏」。为什么说艺术家比专家更善于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从固定陈旧的系统中,发展出新鲜的见解。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也会有心流的状态,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但大多数时候却不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心流」。就像我的线上导师Tom Morgan常说的一样,人们往往误解了follow your heart/bliss的含义,如果你自大地让ego领路,但却没能结合这个世界所需的价值,那到头来还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只有将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这个社会的需求空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读书方法
浅谈一下我一年阅读50+本书的方法:
1. 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可以在通读他的著作前到网上看看他的社交媒体或者TED talk,看看他的观点是不是你想要花费更多时间了解的。 2. 读书和逛超市一样,带着目的去阅读而不需要每次都逐字逐句通篇读物,就像你去超市采购水果和面包,直奔货架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把每一个货架都看一遍。读书也是,带着问题,把自己想要了解的章节好好阅读,剩下不重要的就不用看了。 3. 尤其是不要用意志力去阅读,读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受折磨的过程,这本书看不下去就换一本,有些书现在看不下去将来没准就又有了兴趣,时机左右着你的阅读选择。 4. 读书也看心情,我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心境选择读不同的书。 5. 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想要了解的新学科,回归第一原则理论,读最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从源头掌握最基本的道理。 6. 我选择书籍的方法大致有四条: -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 我信任的导师和朋友推荐的书籍。 - 闲逛书店和图书馆时意外发现的书籍。 - 当前我所感兴趣话题的相关书籍。 7.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 - 读之前思考一下你想通过这次阅读经历获得什么。 - 记笔记时不摘抄,只复述,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 理论结合实际,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当中。 - 加入读书小组或者定期和朋友交谈,在对话中将从书中学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查缺补漏。 播客版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25f1399504bbdb77ecb2f3 地图分享:我去过的特色书店和图书馆 P.S. 读书重质不重量,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启发了思维,满足了好奇心,新的一年少刷会儿手机,多看看书吧! 一周杂思
1. Ryan Holiday在最新的一期《每日斯多葛》订阅邮件中,提到了「高质量时间」和「垃圾时间」的对比。
他提到,我们现代人常常有一种想法:我们必须时刻拥有高质量的时间,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并且值得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这就导致了完美主义的诞生。举个例子,我们提前几个月开始计划假期,设想着一切都能按照预期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计划往往不如变化大,当我们在旅游景点没能拍摄到心心念的照片时,就会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这趟旅行好像白费了。 知名喜剧演员Jerry Seinfeld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他对人们追求「高质量时间」的做法感到不屑。他说,「我相信平凡普通的生活,我并不想刻意追求高质量的时间,我想要的是垃圾时间。和孩子们在房间里读一本漫画书,或者在晚上11点和他们吃一碗Cheerios,就是我喜欢的时间。」 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风平浪静的,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无论是一起吃麦片,送孩子开车去学校,一起倒垃圾,或是排队等候都是好的时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高质量时间,珍惜当下在一起共度的时光,就是最好的时间。 2. 你害怕失去的东西,在你害怕的一瞬间,已经离你远去了。 3. 这周买了一个超声波首饰清洗盒(怕不是智商税吧),清洗到一条香奈儿的山茶花手链时,不禁想起当年购买时的一则往事。 话说当时我还在新西兰航空的市场部供职,我司作为首家预定波音787-9梦想客机的航司,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于是派了我和市场部的一个小美女带着十多人的记者团飞往西雅图去报道这场盛事。 除了参观波音工厂和雨中接机外,当地的旅游局还安排了西雅图两日游,参观了全球首家星巴克店和涅槃乐队的博物馆(圆梦膜拜Kurt Cobain),其余的时间自由安排。当时记者朋友们都跑去拍拍街景,喝喝小酒,而我则一头扎进奢侈品店,大包小包压到直不起腰。后来集合时,记者朋友们看着我那是目瞪口呆,其中一位还为我赐名Chanel,感觉让他们在现实中见证了什么是crazy rich Asian。 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的工作狂,常常跨时区办公,所以作息不稳定,身体差到爆,人的状态也不佳,心情不好就用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以为名誉和物质就是我追求的东西。这趟西雅图之旅不久我就生了大病,也是在病痛中逐渐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再后来家庭医生看到我腰上的带状孢疹,给出了死亡提醒,吓得我马上裸辞。再好的工作和生命比起来,都微不足道;再多的物质享受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现在看到这条和我同名的手链,想起年少无知的自己,还是会忍俊不禁。逐渐意识到找自己的这条道路好像一直没有尽头,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犯错中,慢慢地向那个真我靠近。也许下一个十年,真我又将变成无我,不知道谁又会来笑看当下的这个我。 4. 这次回国有几个有趣的发现: - 在香港全程使用英文的话,能获得更优质的服务,收获更多的笑脸。 - 在国内抽血的时候露出花臂,立马收获不一样的服务态度,一开始冷冷脸凶巴巴,接着就特热情的给你讲解。 - 疫情结束的标志就是去哪排队都被后面的人贴的紧紧的,每次回来必定会和插队的人吵架。 - 每次用现金交易还是会被别人鄙视,小孩们看见纸包的压岁钱没什么反应,不如给张卡,或者直接手机红包。 - 大商场人数明显减少,旅游小吃街和奢侈品店依旧火爆如昔。 5. 北京、天津和广州的读者朋友们在哪里?求推荐你觉得好吃好玩的地方(知名旅游景点都可以pass了,之前都玩遍了),这会儿主要想了解一下书店、特色咖啡店(可以聊天工作那种)和餐厅饭店!感谢感谢!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