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曾说过,爱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非理性的,疯狂的,甚至是荒谬的。明知道爱情会让人痛苦和抓狂,但是人们还是想要经历这一切。确实是啊,谁能抗拒爱情的魔力呢?尽管理性的大脑总在提醒自己,爱情可能不过是迫使动物去繁殖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开始时干柴烈火,激情褪去时一片狼藉,可还是总想踏入火坑,体验那语言无法描述的至高喜乐时刻。 从小到大,我恋爱也谈得不少,虽然目前没有固定的恋爱对象,但不耽误我分享一下我对爱情的看法和如何找对象这件事。 首先需要跳出一个固定思维,那就是「我知道我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假设你知道你在找什么。我们从小到大的明恋、暗恋其实都是很随机的事情,就好像我们是一台未经训练的AI,试图预测哪个图像是一只猫:是这团棕黄色的像素堆?还是这个长着弯弯尾巴会喵喵叫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试错中,找到那只「正确的猫」。 很多人在一段失败的恋情结束后,没有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比如说,他们在结束一段关系后,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恋爱对象本人有问题,而是在未来择偶条件加上以后要避免前任的一系列特征A、B、C。用这种武断地思考模式会干扰我们的择偶能力,让我们无法自由地与下一位可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特定类型群体进行匹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人说自己不是同性恋,但是却与同性别的人在交往,其实他们并没有在撒谎,因为他们喜欢的是身边的这个人,而不是这个人所代表的性别。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和别人交流吧,并在保持安全的情况下多去恋爱,多去试错,在随机的抽样筛选中(概率统计显示,33段恋情即可),完善自己的择偶模型。看看你和谁交流时会感到兴奋,会有一种活着的感觉,以及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被对方看见、听见。而且要随时留意身体的反应,嘴上说不的时候,身体可不会骗人,多多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让他人了解你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是在网上公开发表你的看法,提前给别人一个了解你内心想法的机会。这种做法也会增大自己的择偶机会,让你不必受制于当前所在的一亩三分地,从而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择偶面积。 当你遇到合适的另一半时,你们之间应该可以谈论任何事情。你可以谈论任何突然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想法,通过判断对方的反应来预测你们是否合得来。大多数约会对象可能会被你突如其来的敞开心扉或者无厘头的想法吓到或是感到无聊,但那些真正对你感兴趣的人,会敞开心扉聆听你的倾诉(或是网上点赞回复)。毕竟,这是了解你的好机会。如果他们还能跟上你奇怪的脑回路,那就再好不过了。通过无私的线上线下分享,你可以过滤到那些无论如何都不适合你的人。 最后,不要轻易向他人谈论你正在约会的对象。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曾经说过,如果你把水母带出水面,它们的整个形态就会消失。就像当一个不可言说的真理从沉默中被唤起,它将瞬间失去生命力,因为真理是不可翻译的,它必须留在「道可道,非常道」的状态中。 当你谈论你喜欢的人时,你需要把「喜欢」这个抽象的状态转化成为一串词语。有些关系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语言,因为它们符合社会定义中的「浪漫」,比如他为你在楼下弹吉他,每天为你送花,给你买包买首饰。但是每个人对于爱的需求有成千上万种形式,我们无法将每一段关系都压缩成他人可以理解的话语。 当你尝试向他人表述你「非同寻常」的约会对象时,他人可能会带着疑惑甚至担心的表情看着你,可能你觉得有爱的描述在他人眼里却是奇怪的存在。人类都是社会动物,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周围朋友的不理解往往会干扰我们的选择。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你的天性和喜好往往是别人看不到的,又极容易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遭到社会的改造。如果你做了足够多的实验,你就能感觉到那个真实自我的行为方式和喜爱偏好。我们虽然无法解释缘分这件事,但却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缘分。另附我的择偶网页哈哈哈! 二 按照顺序听了Adele的专辑《30》,跟着她的歌声体验从迷茫痛苦、孤立无助,到最后重拾自我,选择继续相信自己和爱情。 2017年的时候我在奥克兰看了阿呆的现场,彼时刚经历了超严重的自我质疑和存在主义危机,本以为会是大哭一场的演唱会,却被当时沉浸在爱情里的阿呆暖笑了。可惜童话故事早晚有剧终的那一天,当时的快乐有多绚烂,结束的时候就会有多痛苦,阿呆最终选择和伴侣分道扬镳。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证明我们在世上没有白走一趟,毕竟在彼此的生命中都留下了蜻蜓点水或者是浓墨重彩的时刻。 无论是阿呆还是霉霉,都喜欢把爱情的对象写在歌曲中,而自己写的诗歌和故事也都映射着那些我爱过或者还在爱的人的影子。记忆不靠谱,文字才是更精确的记录方式,爱是我的创作源泉,但愿永远不会枯竭。 三心理学家阿瑟·阿伦(Arthur Aron)及其同事发表了「36个引导爱情的问题」的研究报告。同年,纽约时报根据此报告撰写了一篇名为《想与任何人坠入爱河吗?试试这个》的文章,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要求参与者互相提问36个问题,这些问题旨在促进参与者之间通过打开内心,暴露自己的脆弱面,来获得情感连接。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参与者被要求进行持续四分钟的眼神交流。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这种自我披露和眼神交流,参与者很容易产生亲密感,甚至因此坠入爱河。 这项研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向他人敞开心扉,展示自我的脆弱性,从而为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机会。当然了,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涉及多种因素,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提问回答就可以实现,但是此项研究却可以为一些在社交场合不知道如何问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些辅助。 下面,简单翻译总结下这36个问题: 第一组问题:
第二组问题:
第三组问题:
四 知名畅销书作者马克·曼森(Mark Manson)调查研究和总结发现,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彼此需要:
最后,我想说,不要再去刻意定义和别人的关系,只要我是健全的,而不是因为心底有个空洞需要靠别人填补,那么和任何人的相处模式都是自然健康的。 五 心理学家「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来里斯本做讲座时,曾经强调注意力就是爱,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对另一半的关心,就应该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如果你们能够自由坦诚地交流,双方最终会在这个过程中将想要表达的重点说出来。 教授同时建议人们将建立亲密关系看作是一项生意,每周抽出90分钟和伴侣讨论亲密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这有助于避免矛盾的逐渐积累最终导致离婚。他还建议我们应该与伴侣一起制定计划和目标来维护亲密关系,而不是依靠感觉行事。一位内向的单身男性在现场向教授提问,如何才能赢得女孩的芳心,教授回答说:「男人们应该学会跳舞,因为这是最好的前戏。」 六 跟着在莱比锡认识的小哥学了一招撩人技巧:用音乐啊!时不时给对方发一个你喜欢的冷门歌单,记住是歌单!直接发单曲不容易压对宝!包含15首歌以上的歌单就有很大的机会引起共鸣。而且对方在播放歌曲的时候,肯定会时不时的想起你。我喜欢给每个爱过的人,都配上主题曲,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爱意也丝毫未曾远离。 七 都说谈一场高质量的恋爱,胜过读百本哲学书。确实是这样的,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才会发现自己本身有这么多的黑洞需要治愈,换言之,也是有很大的成长和进步空间。面对朋友和家人,我们也许不会把一些负面或者黑暗的情绪暴露出来,但是在亲密关系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很容易展示出那个真实的自己,期待另一半可以去包容和珍惜这个脆弱的小我,并且习惯在亲密关系中依赖对方,来弥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伤痛。 无论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还是以往失败的恋情,都会让我们不自主的将现在身边的伴侣当作救命稻草,甚至认为伴侣有义务有责任帮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而一旦伴侣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路径去行动和表现,我们就会十分痛苦,就会觉得这不是「对」的人,选择吵架或者分手,但是问题还是在那里,如果你不去勇敢面对的话,换多少个人都不会改变。 八推荐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好书《The Mastery of Love》,学习自我关爱和亲密关系相处之道的实践手册。作者Don Miguel Ruiz是《纽约时报》畅销作者,也是一位灵性导师。他提倡的「个人自由的四项约定」在我看来是通往快乐生活的关键,尤其是这一条「DON'T TAKE ANYTHING PERSONALLY 别认为凡事都是针对你」。 人与人相处之时,别人讲的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都在针对你,他人的一言一行只是投射他们的现实与梦境,当你对他人的言行免疫时,就不再自寻烦恼。当你足够自爱时,也会有剩余的爱分享给他人,而不需要依赖他人的爱来拯救自己。爱在于接纳和分享,在不断练习之后得到觉醒。 九 全球有名的两性及婚姻关系大师Esther Perel在过去20多年间接待了数不胜数的出问题的伴侣,她认为保持亲密关系长久的方式是:
爱情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所以不需要抱太大的期待,长远来看激情和甜蜜部分只占20%,而剩下的80%则被生活琐事霸占。所以两个人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且彼此尊重十分重要。亲密关系中免不了大量的沟通,但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尊重情况下的沟通,总会有谈崩的那一刻。不仅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 我在爱情中认清的一个事实是「你连想改变对方的想法都不要有」。人类是充满缺点的物种,现在连童话故事都不讲完美无瑕的公主和王子了,所以在进入亲密关系前首先要问问自己,你能否接受另一半的一切,尤其是缺点?指望对方或者自己做出改变,往往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让自己情绪受到损伤。 还有一点就是别指望对方「懂」你,想要什么就大大方方的说出来,有情绪了就开放地讨论一切,尤其是那些让你们觉得受伤的事情。亲密关系中有让你不爽的事情了,一定要早点提出来,不然最后真的有可能像喜剧演员Daniel Sloss说的那样,因为买错橙汁的牌子一段关系就黄了。 最后,给彼此空间,让彼此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学会谅解,是人都会犯错,不触及自己底线的错误就别太苛刻了。 十 关于爱情的几期播客: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