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知最近一直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身份认知」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出生和早期教育都在中国,成年基本在国外生活的人来说,很多情况下就像「边缘人」,哪个文化都属于但又都不属于,时时刻刻需要活的像一只变色龙,和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打交道时就要变得更倾向于对方的文化。但归根结底这个「第三文化」究竟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定义自己的身份吗?会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吗? 朋友豆子推荐我阅读英国作家Afua Hirsch的书《Brit(ish)》。Afua在书中讲述了她作为黑白混血在英国遭遇的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通过展现她作为黑人移民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史,带着读者重温了那段黑暗的英国殖民史和主流社会所谓的文化包容和多样性。 以前我总认为政治正确性有点矫枉过正了,黑人这一波运动也太夸张了,当你真正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才发现,黑人在历史上的遭遇简直惨不忍睹,如今终于有机会可以平权,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完全可以被理解。就像朋友说的,过去的历史太过黑暗和压抑,缓慢的推进可能起不到激进改革的作用,无论是女性还是少数裔,比起我们现在得到的,我们失去的还是太多太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5年之久,现在有400多部电影以二战为主题;而贩卖黑奴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在只有不到20部电影来描述...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民众对于这一部分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突然又想到,英国主流影视有人拍过鸦片战争的电影吗? 之前看《绿皮书》有一幕镜头深有感触,颇有成就的黑人钢琴家穿着得体还有白人司机为自己效劳,而反观远处的田野,却是自己的同胞衣衫褴褛做着苦力... 双方彼此注视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想起我去新西兰驻英国大使馆参加活动,全场宾客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其他全是白人,但是服务人员却是亚裔和黑人居多,当我衣着华丽和同胞们四目相对之时,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出来。 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分裂始终是个大议题,而像我们这种经历了众多文化洗礼后却不被任何一方文化所接纳的夹缝人来讲更是值得思考,一方面可以缓解自我的身份焦虑,一方面让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和包容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宏观角度来看,我们都是世界公民,都有义务去延续人类这个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漫长的道路上,「人性」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也赋予我们力量成为地球的主宰。当宗教和爱国主义逐渐衰退,「人性」终将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也会减少彼此的冲突,让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去发展,当所有文化和种群的同胞们都能彼此了解和毫无芥蒂地沟通,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约会文化来伦敦以后发现周围很多的单身朋友不是在享受约会,就是在去赴约的路上,尤其是在这节日气氛浓郁的冬季,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取暖的对象,一起共度甜蜜温馨的圣诞和新年季。 入乡随俗,我最近也一直在体验伦敦的约会文化,却发现自己把浪漫的约会都变成了一场事关饮食、训练、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心得交流大会。伦敦人强调生活品质的特色,在约会的聊天中就能感受出来。先总结下最近的「约会成果」: 良好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四点:饮食、睡眠、运动和处理压力的能力。听上去像是废话,但压力水平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如果你这一段时间有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但体重、皮肤或者精力水平都有变化,那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生活压力太大。 我和这些健康生活的约会对象们都发现采取激进的生活方式改变一般都没什么鸟用,举个例子:比如说以前经常喝摩卡,如果立即换成黑咖啡一般人坚持不了几天,不如从摩卡-卡布奇诺-拿铁-馥芮白-espresso慢慢地去改变,让身体有一个去奶的适应时间。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冥想的好处,但很多人都抱怨没有时间去冥想,你让一个人一下子冥想20分钟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不如从一分钟冥想开始,不断告诉自己I’m calm, I’m stress free,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下去,过不了一段时间你就会自己给自己加时间,20分钟半小时都不是难事儿,关键就是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也比什么都不做来的强。 现在的状况就是每次和约会对象见完面都会交换彼此的Podcast list 以及Reading list,然后欢天喜地的约着下一次直接健身房见,又能认识新朋友,又能学习新知识,伦敦的约会文化实在是有趣的很! 顺便推荐一下最近的剧集--- 《Modern Love 摩登爱情》,特别适合自己在家裹着棉被喝着热饮来看。爱情简直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收获的最大礼物,每一集都甜到不能自己,也让自己更加相信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接受我本来的样子,而我也会接受Ta最真实的一面,在我们都了解自我并学会爱人的能力之时终将相遇。 关于爱情有幸在伦敦认识了三个Gay蜜,并和他们一起庆祝互联网上很流行的No Nut November(自己去查什么意思吧)。 首先感恩我这个从来不做饭的人总能拥有大厨一般的好友,在新西兰有人给做Sous Vide Steak和Beef Wellington;在英国有中餐、中东和意大利菜可以享用,Gay蜜Will的提拉米苏简直是我吃过最美味的甜点!完全不输任何意大利餐厅,他曾经有过一位交往了16年的意大利男票,爱情才是精进厨艺的最大动力啊。 这次又是边吃边聊到深夜,Gay蜜S是瑞士人,帝国理工学院数学学士现在正在申请牛/剑硕士,他外表清秀帅气身材比例超赞,人又温柔善良,还会讲四国语言,却在恋爱过程中特别自卑,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总把对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放在极低的位置,每次的恋爱结局都是被甩,搞得现在成了恶性循环对自己更是没有一点信心。 反观我和另一位Gay蜜JH,样貌平平资质一般,却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在爱情中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会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觉得另一半如果变心那是他们的损失,肯定之后还会有更好的,越是这样另一半反而越黏人,我们一般甩人都是因为对方控制欲太强干涉了我们的自由,完完全全的可以被归类为Heartless bitch。 一直以为帅哥美女在恋爱过程中都是呼风唤雨的,听了太多故事才意识到你的优点可能是你最大的阻碍。比如S从小到大什么都很完美,所以干什么事都趋向于完美主义,但是在爱情这种充满变量的互动中,因为对方的反应不可控而处处充满了打击,让他因此而自责甚至不断怀疑自我。 最后推荐一下土耳其裔英国女作家Elif Shafak的书《The Forty Rules of Love》。很喜欢这种两个时空交错纠缠的写作手法,还有每一章节都是以不同人物第一视角的叙述形式。女性成长和自我探索的话题永远不会落伍,归根结底我们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试错的勇气去创造并实现自我价值,而爱情在女性的成长道路上占了很大的比重。 近期和朋友聊天时我还说有好几个瞬间我都感觉又被社会时钟束缚了,突然焦虑起来,说什么不在乎孤独终老都是假的。但是静下心来反思自我,如果你对自己还没有正确的认知,匆忙进入一段感情生活只为逃避同龄人的压力,那一时的爽快其实后患无穷。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可遇不可求,最近约会了很多人以后发现,虽说一见钟情全是大脑化学元素再作祟,但是每个人真的都有自己倾向的选择,刚开始不来电(正面/负面的反应都可以,总之需要那个Clink)那以后再培养也不会有什么进展,保持开放的心态但也无需勉强自己接纳本身不感兴趣的元素。 -𝙀𝙖𝙨𝙩, 𝙒𝙚𝙨𝙩, 𝙎𝙤𝙪𝙩𝙝 𝙤𝙧 𝙉𝙤𝙧𝙩𝙝 𝙢𝙖𝙠𝙚𝙨 𝙡𝙞𝙩𝙩𝙡𝙚 𝙙𝙞𝙛𝙛𝙚𝙧𝙚𝙣𝙘𝙚. 𝙉𝙤 𝙢𝙖𝙩𝙩𝙚𝙧 𝙬𝙝𝙖𝙩 𝙮𝙤𝙪𝙧 𝙙𝙚𝙨𝙩𝙞𝙣𝙖𝙩𝙞𝙤𝙣, 𝙟𝙪𝙨𝙩 𝙗𝙚 𝙨𝙪𝙧𝙚 𝙩𝙤 𝙢𝙖𝙠𝙚 𝙚𝙫𝙚𝙧𝙮 𝙟𝙤𝙪𝙧𝙣𝙚𝙮, 𝙖 𝙟𝙤𝙪𝙧𝙣𝙚𝙮 𝙬𝙞𝙩𝙝𝙞𝙣. 𝙄𝙛 𝙮𝙤𝙪 𝙩𝙧𝙖𝙫𝙚𝙡 𝙬𝙞𝙩𝙝𝙞𝙣, 𝙮𝙤𝙪’𝙡𝙡 𝙩𝙧𝙖𝙫𝙚𝙡 𝙩𝙝𝙚 𝙬𝙝𝙤𝙡𝙚 𝙬𝙞𝙙𝙚 𝙬𝙤𝙧𝙡𝙙 𝙖𝙣𝙙 𝙗𝙚𝙮𝙤𝙣𝙙. -𝙇𝙤𝙫𝙚 𝙘𝙖𝙣𝙣𝙤𝙩 𝙗𝙚 𝙚𝙭𝙥𝙡𝙖𝙞𝙣𝙚𝙙, 𝙮𝙚𝙩 𝙞𝙩 𝙚𝙭𝙥𝙡𝙖𝙞𝙣𝙨 𝙖𝙡𝙡. -𝙄𝙩 𝙞𝙨 𝙣𝙚𝙫𝙚𝙧 𝙩𝙤𝙤 𝙡𝙖𝙩𝙚 𝙩𝙤 𝙖𝙨𝙠 𝙮𝙤𝙪𝙧𝙨𝙚𝙡𝙛, ‘𝘼𝙢 𝙄 𝙧𝙚𝙖𝙙𝙮 𝙩𝙤 𝙘𝙝𝙖𝙣𝙜𝙚 𝙩𝙝𝙚 𝙡𝙞𝙛𝙚 𝙄 𝙖𝙢 𝙡𝙞𝙫𝙞𝙣𝙜? 𝘼𝙢 𝙄 𝙧𝙚𝙖𝙙𝙮 𝙩𝙤 𝙘𝙝𝙖𝙣𝙜𝙚 𝙬𝙞𝙩𝙝𝙞𝙣?’ 𝙀𝙫𝙚𝙣 𝙞𝙛 𝙖 𝙨𝙞𝙣𝙜𝙡𝙚 𝙙𝙖𝙮 𝙞𝙣 𝙮𝙤𝙪𝙧 𝙡𝙞𝙛𝙚 𝙞𝙨 𝙩𝙝𝙚 𝙨𝙖𝙢𝙚 𝙖𝙨 𝙩𝙝𝙚 𝙙𝙖𝙮 𝙗𝙚𝙛𝙤𝙧𝙚, 𝙞𝙩 𝙨𝙪𝙧𝙚𝙡𝙮 𝙞𝙨 𝙖 𝙥𝙞𝙩𝙮. 𝘼𝙩 𝙚𝙫𝙚𝙧𝙮 𝙢𝙤𝙢𝙚𝙣𝙩 𝙖𝙣𝙙 𝙬𝙞𝙩𝙝 𝙚𝙖𝙘𝙝 𝙣𝙚𝙬 𝙗𝙧𝙚𝙖𝙩𝙝, 𝙤𝙣𝙚 𝙨𝙝𝙤𝙪𝙡𝙙 𝙗𝙚 𝙧𝙚𝙣𝙚𝙬𝙚𝙙 𝙖𝙣𝙙 𝙧𝙚𝙣𝙚𝙬𝙚𝙙 𝙖𝙜𝙖𝙞𝙣. 𝙏𝙝𝙚𝙧𝙚 𝙞𝙨 𝙤𝙣𝙡𝙮 𝙤𝙣𝙚 𝙬𝙖𝙮 𝙩𝙤 𝙗𝙚 𝙗𝙤𝙧𝙣 𝙞𝙣𝙩𝙤 𝙖 𝙣𝙚𝙬 𝙡𝙞𝙛𝙚: 𝙩𝙤 𝙙𝙞𝙚 𝙗𝙚𝙛𝙤𝙧𝙚 𝙙𝙚𝙖𝙩𝙝. -𝙇𝙤𝙫𝙚 𝙚𝙭𝙞𝙨𝙩𝙨 𝙬𝙞𝙩𝙝𝙞𝙣 𝙚𝙖𝙘𝙝 𝙤𝙛 𝙪𝙨 𝙛𝙧𝙤𝙢 𝙩𝙝𝙚 𝙢𝙤𝙢𝙚𝙣𝙩 𝙬𝙚 𝙖𝙧𝙚 𝙗𝙤𝙧𝙣 𝙖𝙣𝙙 𝙬𝙖𝙞𝙩𝙨 𝙩𝙤 𝙗𝙚 𝙙𝙞𝙨𝙘𝙤𝙫𝙚𝙧𝙚𝙙 𝙛𝙧𝙤𝙢 𝙩𝙝𝙚𝙣 𝙤𝙣. -𝙄𝙛 𝙮𝙤𝙪 𝙜𝙚𝙩 𝙩𝙤 𝙠𝙣𝙤𝙬 𝙮𝙤𝙪𝙧𝙨𝙚𝙡𝙛 𝙛𝙪𝙡𝙡𝙮, 𝙛𝙖𝙘𝙞𝙣𝙜 𝙬𝙞𝙩𝙝 𝙝𝙤𝙣𝙚𝙨𝙩𝙮 𝙖𝙣𝙙 𝙝𝙖𝙧𝙙𝙣𝙚𝙨𝙨 𝙗𝙤𝙩𝙝 𝙮𝙤𝙪𝙧 𝙙𝙖𝙧𝙠 𝙖𝙣𝙙 𝙗𝙧𝙞𝙜𝙝𝙩 𝙨𝙞𝙙𝙚𝙨, 𝙮𝙤𝙪 𝙬𝙞𝙡𝙡 𝙖𝙧𝙧𝙞𝙫𝙚 𝙖𝙩 𝙖 𝙨𝙪𝙥𝙧𝙚𝙢𝙚 𝙛𝙤𝙧𝙢 𝙤𝙛 𝙘𝙤𝙣𝙨𝙘𝙞𝙤𝙪𝙨𝙣𝙚𝙨𝙨. 最后的最后,在距离今年生日倒计一个月之时,送自己了一场香艳的Magic Mike Show。现场可以随便拍随便摸,被邀请上台还有特殊待遇,成功被心仪的小帅哥跳了三次大腿舞,荷尔蒙满天飞的秀!推荐每个女性都可以亲身感受下!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