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LV最近官宣任命Pharrell Williams担任旗下男装系列创意总监。之前只知道Pharrell Williams是美国歌手和音乐制作人(那首洗脑的《Happy》都听过吧),和Jay-Z、Snoop Dogg、Kanye West、Rihanna等大咖均有合作,也是格莱美奖的常客。
这会儿查了查他的履历,发现他在时尚、电影、建筑、美妆和酒店管理领域均有所建树,包括与阿斯达斯推出联名款Pharrell x Adidas NMD、参与电影《隐藏人物》制作、推出G I R L香水、打造迈阿密好时光酒店... 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意多面手。总结下他在访谈中的经典语录: 1. Pharrell Williams给年轻人的建议:「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你愿意免费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还能找到一份和这件事情相关联的职业,甚至服务全人类,那你现在就拥有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你每天醒来都会带着干劲儿,感觉有赚到了的感觉。如果还没有这样的职业,这就是你去创业的理由。」 2.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他为什么转行去设计酒店:「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而留存下来的都是美的东西。我做音乐、服装和鞋类已经这么久了,但它们从来没有像建筑那样真正让我反思良多。一座建筑必须在5年,甚至10年后依旧发挥作用,你希望它在25年,甚至50年后依旧被人喜爱。所以在设计酒店时,我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事情。比如,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是,好的,我要用这个你们从没见过的东西。酒店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有一种微妙的、超级接地气的的核心原则可以帮助事物历久弥新。」 3.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与作曲家Hans Zimmer的合作:「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找寻灯塔式的人物。这些人在遥远的地方向你发出信号,如果你听他们的话,你总能到达目的地。」 4. Pharrell Williams谈到体育和音乐之间的相似之处:「体育教会你纪律和执行,创作音乐也是如此。我在弗吉尼亚州读高中时既在美式足球比赛中出场,也参与乐队表演。运动员和音乐家都需要刻苦的训练,也需要培养个人意识,看看贝克汉姆在场上怎么踢球,以及他在场下怎么穿衣打扮,都是展现个人主义的方式。」 5. 财富是心灵和思想层面上的富足,并非显现在口袋里。 6. 想要变得伟大,你需要不断地重塑自我,带你实现今天成功的配方,无法助你实现明天的目标。 7. 效忠于你的创造力,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 8. 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你是这世界上的独特存在。 9. 时尚必须反映你是谁,你此刻的感受以及你想去往的方向。 10. 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给予我灵感,我会说是那些缺失的东西,因为我不想复制发生的一切,因为当你复制别人的东西时,你就会融入其中,一旦你融入其中,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11. 生活就像旋转木马,忽上忽下,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12. 一些最好的艺术诞生于人们被压迫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在面对苦难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事情。 彼得原理
加拿大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劳伦斯·J·彼得在他1969年的著作《彼得原理:为什么事情总是会出错》中,提出了「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该原理认为,人们经常会因为在当前工作中表现良好而获得晋升,但是随着他们在组织层级中不断升迁,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角色。最终,他们会达到一个不能有效履行职责的点。
在这个点上,人们的过去成就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他们被解雇,但是由于无法胜任新的职位,进一步的晋升也被限制,这使得他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既无法在职位上获得满足感,又无法继续向上发展,从而影响组织和公司的绩效和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看不起自己的直属上司,没准儿他们干你现在的活确实不错,但是被晋升到管理层级后,因为缺少必要的相关训练,而显得像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彼得原理」也解释了我不喜欢在大企业工作的原因,因为那些被晋升到管理层的人往往只是在本职工作上表现出色的人。然而,执行任务和管理人员是两回事,特别是在海外大企业中,很多人变成了坐吃等死的中层干部,晋升后只想着摸鱼等退休,而不愿意学习新职位所需的新技能。 「彼得原理」经常被引用,以提醒组织和管理者在晋升和招聘实践中更加谨慎,确保人员的晋升是基于他们在新职位中表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当前职位上表现良好。但就像「虽然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一样,道理大家都懂,实施起来却难上加难。 女性议题
整理文档时翻出一篇在新西兰受邀演讲时的老文,重新发布一下。
自从来到新西兰,我感受到这里乃至世界范围内对于「女性平权和发展」活动的热情,无论是增加女性雇员数目和提拔女性高管,还是延长生育带薪假期,填补男女薪资差异,又或是聚焦女性主题的论坛和讲座等。这一系列的宣传和行动都让人们觉得,作为女性,我们彷佛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 但是根据《全球性别平等报告》的数据显示,我们还需要大约217年,才能真正的实现性别平等。我曾经谈过我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归根结底,要依照个人选择。无论是选择当全职妈妈还是职场精英,只要你有自主选择权,你就是这场性别平权运动的胜利者。而可惜的是,很多有选择权的女性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或是放弃这个选择权,因为「社会时钟」不允许我们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更不用说世界各地还有大量没有选择权的女性朋友,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她们的声音和故事,却无人知晓。 217年,真的不是一个夸张的数据,我们始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渺小如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成为一个良好的榜样,面对不公,不用沉默代替,勇于发表自己理性的见解和看法。毕竟和男性楷模相比,女性楷模的人数屈指可数,这也意味着作为女性,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填补这个空白,那么,这个成为女性楷模的空白为什么不能由你去填补呢? 在新西兰留学生活的这几年,被邀请参与过不少女性职场主题的讲座和论坛,最受益匪浅的还是On Being Bold组织的Bold Step Conference年度会议。On Being Bold是由新西兰最具权威的,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女企业家和女商界领袖共同建立的组织,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高峰论坛。官方网站还会分享与这些女性楷模的采访和对话,旨在鼓励女性朋友们勇敢迈出步伐,追寻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并通过亲身经验和故事分享,启迪职场女性们永攀高峰,突破限制她们职业发展的瓶颈和条框。 之前参与的会议有请到女爵士知名设计师Dame Trelise Cooper,新西兰顶尖企业的CEO,包括Spark、TVNZ、Mercury、The Warehouse、ACC等,甚至还请来了前邦女郎Jane Seymour。听她们的故事,不难发现成功女性的一些共同点:拥有高自律精神、擅长时间和精力管理、行动力强、对自我有着高超的认知水平。 我本身在新西兰职场打拼了也有近10年的时间,无论是在华文媒体、小型咨询机构,还是后来加入新西兰航空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一路走来,从身边的女性楷模和自己的职场道路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结有如下三点: 1. 在年轻时勇于尝试,不放过任何机会。 「试错」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比较迷茫,不多尝试尝试,怎么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无论是职业还是爱人,如果都能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并且不断总结反思自我,那一路走来的人生,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完整的旅程。 很多人都说「试错」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年轻人犯错总有时间去弥补错误,但依照现在的科学和医疗水平发展,我觉得80岁以下的人都算年轻人,想想当你能活到150岁时,80岁犯个错,还有70年的时间可以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呢,所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On Being Bold组织里面的唯一华人面孔汪君尊律师曾经做客我的播客时说过,很多职场女性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所以机会来临时总会畏手畏脚,这种主观上对自己的评判成为我们职场发展最大的阻力之一,我希望每个职场女性都可以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机会,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的勇敢甚至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2. 打造个人品牌和人际网络。 打造个人品牌不局限于特定的主题,比如常见的美食博主,旅游博主和时尚博主等等,你也可以在网上时不时的分享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成为大杂烩博主。很感恩我生活在一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从而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也吸引到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观点书写下来是梳理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经常分享自己对于事物的想法,也会得到正负面的反馈,这样才能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知。 建立人际网络不是让你去阿谀奉承,而是多和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去打交道,比如参加On Being Bold这样的活动,很多情况下,正式靠着那些弱关系的连结,能为你打开一扇扇机会大门。建立人际网络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它可以带来无限的机会和收益。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多接触不同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3. 终身学习,每天比昨天成长一点点。 从来不喜欢给自己加标签,如果一定要加一个那就是「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很多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并没有学会学习方法,而是成为只会拿高分的考试型选手,毕业并不是学习旅途的终结,而是掌握学习技巧的开始。 人生几十年,有无穷无尽的知识需要掌握。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的长河中,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文凭和学历仅仅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并非知识本身。尤其是当我们现在身处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上,一日不学习,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变得陈旧,如此下去,不久就会被社会淘汰。通过在成年后主动学习,参加主题论坛和会议,也是一种帮助自己成长的好方式。 「社会时钟」不断地提醒我们,你都xx岁了,该结婚了;你都xx岁了,该生孩子了。为什么我们女性就活该被年龄限制?为什么不能打破这层束缚,更轻松自由地享受生活?人最大的优先权本应该是照顾好自己,拥有良好的状态后,才有资本和精力与他人交往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而不是在没有准备好时,受困于年龄的压力而做出仓促的抉择。之前有幸采访了On Being Bold组织的这些女性高管,以下是她们对于女性年龄的看法: 1. 汪君尊Royal Reed(新西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你做了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年龄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我发现很多像我一样不服老的女性对于自然衰老这一过程充满了抵制意愿。我们对于自己太苛刻了,所以无可避免地对于变老和暴露自己年龄这件事,仿佛触禁犯忌一般。 慢慢地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以慷慨大方的原谅年龄带给我的特质和改变,与其让自己觉得变老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不如看看我们得到了些什么:精彩的人生经历,个人成长和成就。时间就像我们真诚的朋友一样,无声无息中为我们的生活添上美好的印记。 2. Dame Therese Walsh女爵士(新西兰知名企业董事会主席和总监) 我认为哪个年龄段都可以是最棒的年龄段。现在,我已经47岁了,我也在享受这一年龄带给我的所有。生命的每一阶段都会带给你不同的东西,我会享受每增长一岁带给我的新鲜事物,而不会花时间担忧我又老了一岁。 就像其他人一样,我也想时刻都光彩照人,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美容美发上面,也会担忧我的身体健康问题,毕竟年龄带给你最大的影响就是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 我拥有十分忙碌的生活,从中抽取时间锻炼,看家庭医生,看牙医,还有保持健康的饮食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幸好我有严格的日程表让我可以把生活安排的妥当。 我觉得优雅的变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最棒的一点就是当你面对问题时,会用一种哲学家的思考角度来应对。 3. Cathy Quinn(新西兰知名企业律师,新中理事会创始人) 说实话,我并不会刻意去想用什么办法去对待变老这件事。我对于自己的外貌,时尚和美容话题都不在意。我确实想优雅又从容地变老,所以我会定期运动,因为我知道这对我的身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对于年龄增长唯一的不满是我有时候无法享受跑步的乐趣,因为受伤和脆弱的膝盖,有时候我会很沮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活到现在,我发现身边的亲友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虽然活到很大年纪,却因为身体的局限生活的很落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提醒我应该把每天都过的充实,向自己珍爱的人表达爱意,同时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你无法改变和有负能量的人和事儿身上。 4. Silvana Schenone(知名律所合伙人,新西兰资本市场监管人) 年龄是我们已经渡过多少喜忧参半人生的证据。对于我来说,年龄增长意味着经历的增长,这些经历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你无法通过科技手段或者其他快速学习的方法来获取。 身体上的变化无法避免,但是一旦你接受了生活并不是完美的事实,而是享受每一个微小的成就,享受生活的每一瞬间和产生的情感,时常感恩我们所有的一切,那面容和身体的老化就不值一提了。 女性很容易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外表:我们想在所有方面取得完美。年龄其实向我们说明了,我们无法事事完美,但是在任何年龄你都可以是特别的,是美丽的。友谊和智慧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两样都是我们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爱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闪亮,成为我们生活的根基。 变老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话题,变老意味着我们经验丰富又充满智慧,我希望大家可以聚焦在变老的积极方面,享受生活。 5. Joan Withers(前知名媒体公司CEO,众多新西兰公司总监和主席) 面对变老,我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法。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会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让自己保持健康,包括骑马! 作为公司的总监,我需要时刻知晓整体经济的形势,并了解最新的科技带来的影响。所以,拥有平衡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能量的家庭环境,都会帮助我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并确保我将时间花费在对我真正重要的人身上。对于外表的衰老,我不介意尝试任何有效的美容手段。 6. Jolie Hodson(Spark电信公司CEO)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容易把焦点放在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上面,还有我们身体上的变化。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皮肤,我拥有了我30多岁时没有的自信。 我学会了接受现实,接受事物本身的样子,我不再焦虑其他人对于我的看法,我只会花时间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些人无论何时都会给我能量和支持。 同样在工作上,现在的我经历了不同的职位和产业,从而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做出更好的抉择,并更有勇气承担风险。 7. Alison Gerry(担任新西兰各大金融,通信和基建领域公司总监) 我认为保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很重要,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坚持运动保持身材,同时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喜欢在我居住的乡村走路或者跑步。我也喜欢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去健身房运动,我还是一个滑雪爱好者。这些都是我抵抗衰老的方式。 我会去染发,天天把微笑挂在嘴边,涂上口红,但我不会定期去做美容,我宁愿把那个时间花在跑步上面。 一周杂思
1. 当你原谅别人时,他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但你自己会被治愈。宽恕不是我们为别人做的事情,而是给自己的礼物。
2. 最近又收到导师Tom Morgan的表扬,起因是他看到有听众表示,他接受我采访时的两期播客比他在其他人播客上都要好。Tom随即告诉我「our pod was the most fun one I did because I feel like I can truly be myself。」作为主播,最开心的莫过于嘉宾可以在你的播客上敞开心扉,勇敢地做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之前和朋友聊天谈到了面试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 - 你身边的朋友会用哪三个词来描述你? 大多数的朋友都会告诉我,和我在一起聊天不知不觉地就把很多从未向他人透漏过的秘密坦露出来,觉得我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倍感信任且安全的环境,而且能从我这里得到很多实用的建议。我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知道自己很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也会由着好奇心去问更多的问题,没想到「自私」的一面反而也让他人受益,是不是该考虑转型做心理咨询师了?哈哈哈! 3. 单纯地受苦并不能真正地教人成长,不然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变得更有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受过苦难。 我们必须要将「受苦」和哀悼、理解、耐心、爱、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展示脆弱等多种因素互相融合,才有可能从苦难中获得教益,甚至引发重生。 4. 过去一个多月一直在看OSV Fellowship的申请书,阅读100多封以后,再次体验到Good vs Great的差别。 大多数的创作者/创业人的作品和项目都是极为相似和雷同的(同题材/领域),看上去都还不错,可也就是good的水平。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从来都是标新立异的申请。一个人遵从社会风向也许会做出不错的东西,但是只有那些特立独行的才有机会变得伟大。 想要活得不平庸,就要学会牺牲。在少有人走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与你同行的唯有世人的不理解和无尽的孤独。生命中的一切早已标好价码,别想着你会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就拥有一切。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good is enough还是reach beyond great,然后专注于你的选择,并做好牺牲的准备。 5. 讲故事不仅是战略性地隐瞒信息的艺术,也是玩转时空的手段。 6. 爱是放大和反射彼此光芒的力量。 7. 任何人和物都不会消失离去,直到他们教会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 8. 夜游曲水亭街和大明湖的超然楼(下图)。 而今还能想着这句从小念到大的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只可惜当年教我这首诗的姥姥已经不再了。还好脚下的青石板曾留有她的足迹,此刻重走故人路,虽物是人非,思念和记忆却可以跨越时空,把爱留住。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