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
小时候听着蔡依林的歌长大,尤其记着她那首传唱度很高的《布拉格广场》,可惜抵达布拉格之后,在广场没有许愿池没有白鸽,也没有空地让我跳着舞自由旋转,抬眼可见的是人山人海的游客,耳畔作伴的是世界各地的语言。
感觉东欧国家自带一股忧伤又愤怒的气息,之前在拉脱维亚生活时就觉得这里的每个人怎么都一副苦大仇深的面容?当时还以为是天气太冷的缘故,结果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来到捷克,还是有同样的感觉。东欧人民和我经常接触的南欧、南美人民慵懒松弛状态截然不同,而且30度高温在葡萄牙早就没多少人正儿八经穿衣服了,在这边大家还是捂得严严实实,有趣的对比。 来布拉格的主要任务是膜拜卡夫卡。走访了他的故居和博物馆,对他的生平轶事又多了些许了解。作家和其环境是分不开的,我在布拉格这几天每每仰望河对岸的城堡,好像也会产生和卡夫卡一样的幻想,也许是他早已将故事植入我的脑中,也许是看似触手可及实际却遥不可及的城堡确实有一种魔力,总之会让人有一种描绘它的冲动。所以,我和chatGPT合作写了一个卡夫卡和布拉格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布拉格城中,生活着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年轻人。他是一个极其敏感又爱思考的人,总是在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价值。卡夫卡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但他却发现自己被一种奇特的力量束缚着。 有一天,卡夫卡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身体被黑色的甲壳覆盖,并长出了一对狰狞的大钳子。这个变故让卡夫卡感到震惊和困惑,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不知道如何恢复原状。 卡夫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恐慌。他们不敢面对卡夫卡,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卡夫卡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外界隔绝开来。他感到孤独和绝望,不知道如何继续生活下去。 然而,尽管卡夫卡的身体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思想和情感却没有改变。他依然能够思考、依然有强烈的内心感受。卡夫卡开始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并逐渐发现了布拉格城中的奇特力量。 布拉格是一座充满了神秘和哀伤城市,二战时期的普拉克大屠杀、举世闻名的布拉格之春和天鹅绒革命… 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影响,他们被规则和常规所束缚,无法真正追求内心的渴望。布拉格的建筑和街道则充满了中世纪的忧郁和沉重感,这种独特的氛围让布拉格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卡夫卡开始意识到,他自己的变化也许是布拉格城中那种束缚力量的一种体现。他的甲虫形象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困境和压抑。卡夫卡决心要寻找解脱的方法,帮助自己和其他被束缚的人们找到自由。 于是,卡夫卡踏上了一段冒险之旅。他穿越布拉格的狭窄巷道,游走在古老的城堡和教堂之间。在他的旅程中,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和困扰。卡夫卡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洞察。他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渴望。卡夫卡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试图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自由意志。 最终,卡夫卡成为了布拉格城中的一位启示者和引路人。他逐渐发现,解脱并不仅仅是摆脱外在的束缚,更是一种内心的觉醒和追求。他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布拉格,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之门,实现真正的自由。布拉格也因为卡夫卡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创造力和自由的气息。 在布拉格这几天每天都是大口吃肉大口喝啤酒,有一天我正坐在一家餐厅门口吃晚餐,突然一个亚洲脸孔的姑娘走过来,用中文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点点头。然后她特别兴奋地说看我吃着很香,问我推不推荐这家餐厅。这家餐厅可是我当地朋友介绍的,那我告诉她必须推荐。然后姑娘就带着她的妈妈进去点单了,过了一会儿她拿着菜单跑出来,问我怎么点餐点的是哪一款,我给她讲了讲,她道谢后又跑走了。我的朋友都说看我吃饭特别香,每个饭店应该摆我在门口吃吃喝喝作为活招牌,之前我还不以为意,后来看了一些朋友拍的我吃东西的样子,果然眼中放光幸福感满满,能吃嘛嘛香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 柏林
来柏林的主要目的是体验一下当地的clubbing文化,跟着从Nomadlist认识的数字游民朋友一起体验嗨一下,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日本和德国会有这种奇葩的文化。我想那是来自战败国的耻辱和悔恨吧,会在好几代人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烙印,而人总需要一个突破口来发泄情绪,这也是不少奇葩文化的来源吧。
在马德拉认识的德国朋友推荐我去一家柏林面馆,点完单坐下之后,一位中国姑娘走过来问我是不是一个人,我说是,她接着自来熟一般坐到我的对面,给我说她最近熬夜好几天终于完成了一个项目,今天来吃点好的庆祝一下。 起初我是抗拒的,我只想一个人吃个面啊,为什么要来找我搭话。但架不住这位姑娘的热情,和她聊了一会儿,没想到还蛮有意思。她知道我从葡萄牙过来的,于是便说是C罗的故乡吧,这就点燃了我的兴趣点,开始和她探讨梅罗和姆巴佩,接着从足球话题上升到德法移民和政治正确议题,饭都吃完了还没聊够,又一路聊到地铁站。 现在想想真有意思,要不是我在马德拉认识我那位德国朋友,我就不会来这家面馆,也不会认识这位姑娘,更不会有这番发人深省的谈话。世间万物皆凭借着某种特殊的能量彼此相连,我能做的就是敞开心扉,让万事万物穿过自己,而不是凭借自己有限的智慧去掌控生活。 在柏林还正巧遇到了来自新西兰和美国的朋友,以及一位在伦敦书友会相识的老友。和这位老友三年多没见了,他说我变得平和很多。想起录制理想屯最后一期告别节目时,男主播也说过相似的话,说我和刚开始录播客相比,整个人情绪稳定多了。这些年来,总感觉我还是那个急性子没耐心的人,但是他人视角总能帮我看清一些盲点,能有这种看得见的进步说明这些年的禅修冥想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作用,知道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就很开心了。人总要找到一种和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不是吗? 莱比锡
如果只让我选择一个德国城市去膜拜,那一定就是莱比锡。巴赫在这里工作了27年,瓦格纳在这里创办了歌剧院,尼采在莱比锡大学任教,马克思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歌德和席勒在这里进行文学创作,还有莱比锡红牛足球队为五大联赛输送优秀球员。
莱比锡之于我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我和近二十年没见的发小竟然在这里相聚了!起因是很少玩微博的她,前几天晚上失眠开始刷微博,看到我发的莱比锡图片,而她这个月刚从澳洲飞来德国探亲,只在莱比锡待一天的她正好看到我在这里,于是就有了这次奇妙的相聚,我们俩在歌德《浮士德》中提到的一家恶魔主题地下餐厅开怀畅聊,再续前缘。 说来也有趣,在德国酒肉加持下我感觉应该去健健身,于是找了当地的一家CrossFit Box去体验体验。我刚一进门就受到一位小哥的热烈欢迎,他超级热情的帮我搬划船机和大箱子,估计是看我小模小样的,体力估计也不怎么样。和小哥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还受邀去他家吃早餐,感觉我们的经历是如此相似,疫情前从南半球搬来北半球打算在欧洲畅游,结果疫情打乱了计划,自己在新国家独居了大半年,终于开放后又在辗转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城市(我是里斯本他是莱比锡),我们还都是从2019年开始远程工作,宁愿少拿点薪水,也要追求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的远程工作。 除此之外,在莱比锡这几天我也有了非自然的体验。之前讲过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人,脑中的小剧场在特定环境的诱发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幻视和行为。当年在勃朗特姐妹的故居游览,住在一间始建于17世纪的民宿当中,对面就可以看到勃朗特姐妹的坟墓。那几天每每望向窗外,会有一种被她们附身的感觉,然后连续好几天奋笔疾书,完成了英文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 这次游走在莱比锡大学的校园,那是曾经尼采走过且教过课的地方。于是突然泪流满面,甚至看到和尼采相似的人正迎面向我走来,就想走上前去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有人懂你的。常常仰望天空,眼前会浮现出威廉·布莱克在《亘古常在者》构画的上帝形象,此时此刻双腿发软,有一种跪地臣服的冲动,耳边响彻着浑厚有力的声音,是OmAhHum,好像只有我知道这背后具体的意义。 最后再推荐一下莱比锡的巴赫博物馆,这里简直是音乐人博物馆中的典范,不仅内容做得可以,关键还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无论是自己作曲还是聆听环绕立体声故事,寓教于乐,收获颇丰。 话说我当时写首部英文小说,一直在循环播放播放巴赫的BWV 639,可谓是给了大量的灵感和动力。Tim Ferriss在《Tools of Titans》一书里,总结了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人士的共同点,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都有反复听一首歌让自己集中精力的习惯。不假。 另附其他几条: 1. 80%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冥想。 2. 很大一部分45岁以上的男士从不吃早餐。 3. 很多人在晚上会使用冰袋达到舒适的睡眠温度。 4. 《人类简史》《穷查理宝典》《影响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在所有推荐书籍中位居前列。 5. 反复听一首歌。 6. 几乎每一个人在正业之外都有副业。 7. 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 8. 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马略卡帕尔马
疫情期间在伦敦帮助新西兰政府旗下的NZTE做了六个月的马略卡岛帕尔马帆船杯项目,筹备了那么久,心心念想着去验收成果呢,结果最后因为旅行限制,我人去不成了,行吧,远程观看也是好的。
结果两年后的今天,我阴差阳错地竟然在此地转机待了一天,看着这么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再次感叹命运就像一个有趣的玩伴,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世上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相信凡事没有奇迹,一种是把所有的事情当做奇迹。 这次旅行过半我就有一种想回家的感觉,感觉目前对旅行的欲望越来越少,除了吃点当地的特产,见见当地的朋友,偶遇一些奇妙的事情和人,景点打卡对我来说就是浪费时间,很难再看到让我震撼的实物了,网络上翔实的背景介绍更加让我着迷。终于可以理解我最喜欢的作家佩索阿足不出户却创造了无比绚烂的世界,在精神世界翱翔的喜悦那可真是无与伦比。 说到精神世界,在莱比锡偶遇的小哥有一个很酷的纹身,源于柏拉图的「爱之起源」,Stephen Trask又为音乐剧《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创作了同名歌曲,探讨了爱、身份认同和对连接的渴望等主题,捕捉到了人们寻找灵魂伴侣和追求完整的普遍愿望。也许此生此世我在精神世界的一大追求,就是拥有一个知你懂你的灵魂伴侣吧。 最后附上我在布拉格和德国的谷歌地图攻略,欢迎参考: 德国:https://goo.gl/maps/q44HcW59QaJGy48x6 布拉格:https://goo.gl/maps/VTsu49WuYNki1gbD7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