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错决定很正常,人无完人,关键是从中学到了什么,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之前听了@俞立颖-学霸猫 老师讲的《灵魂占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一旦事情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很容易自责和内疚,这种Self-sabotage症状太影响自我发展了。今年的一大收获就是「放自己一马」,尽人事而不强求结果,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日子确实舒坦多了,以前一年好几次的panic attack已经一年多没复发了,值得鼓励。
2. 人在面对压力时,通常有三种表现: 1⃣️ 显性的心慌意乱 2⃣️ 隐性的抖腿咬手指 3⃣️ 无意识的免疫力低下和失眠。 最近一周都没怎么睡好,看来压力已经偷偷地潜入脑海 其实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次可以让我们训练自己复原能力的机会,如果能够有意识的注意压力的来源和自己的反应(压力来源不仅仅存在于难事坏事上,有时候太过兴奋也让人压力山大...) ,利用好压力,对于个人成长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从不相信什么工作和生活可以平衡,时间管理也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和情绪管理,最好的状态就是训练自己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掌控可掌控的一切,放弃干涉不可控的因素,现在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吧... 3. 不知道有多少千禧一代的小伙伴和我一样,小的时候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时,回答都是「我想当科学家」。至今还记得幼儿园的毕业纪念册上,画着一个穿白大褂拿着试管瓶的人,我歪歪扭扭的写下「科学家」三个字,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号,虽然现在的职业道路和科学家相距甚远,但不妨碍做一个「实践科学家」---自己就是小白鼠,就是研究对象。 从小就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但都持怀疑态度,非要自己亲身实践后才相信这个已经被验证无数次是对的道理,这就是俗话说的「不撞南墙心不死」吧。虽然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但也养成了喜欢「试错」的好习惯,毕竟成功是失败之母,试错试的多了,总有能蒙对的时候,然后就把这百错当中的唯一「对」归结为幸运吧。 多年来,从穿着打扮,皮肤护理,饮食习惯等生活各个方面不断试错,总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套野路子,但职业发展和亲密关系还需继续探索,一辈子这么长,有的是时间给我试错逐良,那就好好享受这场旅程吧,做个爱试错的科学家。 4.最近开始混Twitter,发现好玩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已经用刷Twitter的习惯代替了刷Instagram(还是需要想办法有意识的控制屏幕时间啊)今日份的学习: 1⃣️ 不要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一旦你太擅长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情,很难逃离这些事对你的束缚。 想起大学的时候选了会计做二专业,每门考试都是85+的成绩,但就是厌烦到死,很庆幸自己当时果断退出了,擅长不代表喜欢,长远来看你的斗志都会慢慢消失,每个领域都有既热爱又擅长的人,你拿什么和这样的人竞争? 2⃣️ 把行为模式的改变融合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临时起意谁都能做到,关键是如何变成长期的习惯。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读者(那种一天不看书就十分痛苦的状态),同理,健身还有饮食习惯,强迫自己的均不长久,找到适合自己并能长久遵守的方法才是真(健身成为习惯断断续续花费了3年,现在IM➕slow carb dieting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断断续续有了2年,而且还在继续摸索中...) 5. 人的精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过量的信息和他人不知所云的杂音往往占据了我们太多的能量空间,真正做重要的事情时发现能量都不够用了。 把我们的能量看作是满载的水桶的话,这些干扰就是桶上的小洞,在不知不觉间耗尽了我们的能量,先找到这些小洞堵上吧,记住你每天的focus到底是什么,把资源和能量用到合理的地方。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