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知名播主Jay Shetty在最近的一期播客中讲了他怎么一年读了365本书,虽说读书不是以数目取胜,但他的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总结如下: 1. 对于不熟悉的作者,可以在通读他的著作前先上网看看他的社交媒体或者TED talk,看看他的观点是不是你想要更深层次了解的。 2. 读书和逛超市一样,带着目的去阅读而不需要每次都逐字逐句通篇读物,就像你去超市采购水果和面包,直奔货架就好了而不用把每一个货架都看一遍。读书也是,带着问题,把自己想要了解的章节好好阅读,剩下不重要的就不用看了。 3. 尤其是不要用意志力去阅读,读书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受折磨的过程,这本书看不下去就换一本,有些书现在看不下去将来没准就又有了兴趣,时机也左右着你的阅读。 之前自己也总结了我的阅读方法,请参见:浅谈高效生活、独处、足球和读书方法 客观真相你认为机器会比人类更加公平公正吗?使用Google images搜索「White couple」结果会出来很多黑人伴侣,而搜索「Black family」你一个白人面孔也看不到;搜索「Gay couple」得到的黑人伴侣结果也不少;搜索「Straight couple」结果会出现很多女同性恋伴侣;搜索「Physicist」结果会看到许多普通的女性面孔混杂在知名的男性物理学家中... 搜索引擎结果从来不是中性的,也是被政治左右的工具。机器学习也有偏见,比如说你教给机器什么是「鞋子」,多数人给机器的参考图片都是平底运动鞋,这时候如果有个高跟鞋图片,机器就不会默认这也属于「鞋子」;再比如历史上女性和少数族裔科学家的代表少之又少,而机器在显示「科学家」的搜索结果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白男科学家」的形象,所以就像上面例子提到的,有时候会人为干涉算法进程,来给出政治正确的搜索结果。 这样看似牺牲了「客观真相」,但「客观真相」有时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孰是孰非,实在难断。 People are being given things they didn’t ask for, in line with a project they didn’t sign up for, in pursuit of a goal they may not want... 《The Madness of Crowds》by Douglas Murray 生活多艰一月份的时候新接了一个教育领域的活儿。 当初面试时我都没报什么希望,毕竟手头还有别的项目,时间上也多少有点冲突。结果面试到一半Head of Marketing(就叫他D吧)就说要介绍团队给我认识,直接把我带到办公区域,为我引见团队。当时真是一脸懵圈,以往面试都是三轮过后才知结果,更是入职后才会面见团队,这个就是当场拍板做决定了吗?时间和薪资都没谈呢?面试是周五,D直接问我下周一能来上班了吗?我也没多想就答应下来,一下午和HR沟通,然后周一正式入职。 这一个月工作下来,发现这个由9个英国本土人组成的市场营销团队真的好贴心,英国人高冷傲慢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存在的,感受到的就是家庭的温暖,尤其是老大D的睿智和态度,让我好几次都想起逝去的姥爷和爷爷。D是阿森纳球迷,看到我在读克鲁伊夫的自传,就闲聊起Total Football的哲学,一阵感怀那个年代的球星和足球管理事宜。D知道我有个老灵魂,还给我推荐了BBC4的经典节目Desert Island Discs播客,现在已经成为我上下班路上的必听播客,又有生活哲学又有音乐,简直完美! 今天我们又不知道怎么闲聊起来斯多葛派,D给我推荐看阿兰·德波顿的书籍并提到了阿兰创立的School of Life,我直接从包里掏出一本正在看的《The School of Life: An Emotional Education》也是太巧了!推荐在伦敦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去The School of Life的店里去看看,阿兰的书籍并不同于那些鸡汤类要你乐观点追求幸福的Self-help书,而是灌输在痛苦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理念,生活就是苦难,幸福和快乐都是短暂的,而最好的状态就是一种「满足感」。 D也给我介绍了一个可以来形容满足感的新词语:Eudaimonia,古希腊人并不相信活着就是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你可以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也备感压力或是焦虑不安。阿兰介绍道,Eudaimonia让人相信,许多事情虽然当下使人痛苦不堪,却仍然值得追求挑战,而这些事的共同点在于,绝不可能刚开始就令你乐在其中;相反你会因为种种难题而感到筋疲力竭,甚至伤痕累累。不过或许就是因为困难重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也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借由由生命中的试炼,让我们达成了比幸福还要更远大、更有趣的目标,也就是拥有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 详情可以参见这个网页: https://www.theschooloflife.com/thebookoflife/a-better-word-than-happiness-eudaimonia/ 思想碰撞来伦敦以后很享受「沙龙」形式的聚会,就是三五好友相聚一起,就某个话题进行辩论。情人节那天特地避开外出就餐高峰,在好友Will家和来自欧洲的几个朋友从晚饭点一直聊到午夜两点,话题从亲密关系一直聊到气候变化,国际关系,政治体系等问题。
几个好友有帝国理工数学系的高材生,也有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高管,还有Will这个即将去牛津读博的联合国顾问,十分享受和有逻辑有理性的人的思辨,虽然渺小如我们可能无法在公共政策上做出大的贡献,但思想的火花总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碰撞间迸发,让我们可以梳理反思并精进自己的想法,同时理性地接纳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知道并接受世界上因人的背景和文化各异观点多的不胜枚举。很多问题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复杂又充满灰色地带的,学会辩证角度看问题,分享但不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享受每一次人与人的精神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意义! 最后,推荐下伦敦西区音乐剧《汉密尔顿》,名不虚传,感动满满。 一提起美国开国元勋,一般人都会想到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乔治·华盛顿和约翰·亚当斯,其中有一位叫做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却不如他的同僚们如此被世人熟知。汉密尔顿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也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最后因为党内政治斗争而在决斗中戏剧性丧生,导致他的故事一度被人遗忘。《汉密尔顿》这部嘻哈说唱剧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话说此剧当时一经出世就横扫托尼奖、格莱美和以及普利策奖,也是奥巴马夫妇最爱的音乐剧。此次观看的卡司基本以黑人为主,音乐和说唱的节奏和旋律劲爆有力,让我坐在台下都蠢蠢欲动,而故事更是励志传奇,一介加勒比海移民抓住每一个机会从底层一步步奋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据说马上就要有电影版的了,必须强力支持!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