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Yang

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
― JOSEPH CAMPBELL

  • Start Here
  • PROFILE
  • BOOK/PODCAST
  • BLOG
  • 加入中文社群

7/4/2023

浅谈费曼学习法、书籍推荐和荒谬世界

Read Now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by MidJourney

理查德·费曼

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一个悲哀的事实: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短期记忆,而非深刻优雅的理解。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常常在听完老师讲课后一脸懵圈,课后的标准做法便是重读课本,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强行灌入大脑,以便理解所学的内容。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讲、阅读来学习的方法十分低效,而通过讨论、实践和为他人讲解时才能真正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能把学到的东西教会给他人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因此而诞生的费曼学习法。


理查德·费曼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1918年出生于纽约市。费曼直到三岁才学会说话,但他的观察力和智慧却比其他孩子都要强。费曼的父母不断鼓励小理查德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着眼于培养他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费曼十几岁时自学了高级数学,后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士学位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于世,并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查德·费曼真正的天赋在于他能够以简单、优雅的方式传达复杂的想法。他观察到,人们在传递信息时往往倾向于使用很多行话或是故意把问题描述的很复杂,用来掩盖自己对问题缺乏深刻理解的事实。因此,理查德·费曼开发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使他成功地掌握了知识。


费曼学习法有四个重要的落脚点:

- 首先选择你想要学习的概念/知识点或设置一个学习目标。

- 假装你要向小学生来讲述你的学习成果。

- 找到你无法清晰解释和描述的知识点,然后回到信息/知识来源,重新学习并理解,直到可以顺利地教授相应的知识。

- 对上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和简化,去掉冗余或者概念化的信息,并且能够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

当你学到新的知识时,如何检测自己是真的明白了这个知识点,还是只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名称呢?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曾说过,「一个人说他明白了一个知识点,但却无法表述他的思路和学习成果,那他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明白」。检测知识的最终途径是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以下便是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 向小孩子教授你的学习成果。
拿出一张白纸,在最上端写下你想要学习的主题。现在一条条地列出你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好像你在给一个12岁的儿童(这个年纪的孩子拥有足够的单词量和注意力去理解一个新的概念)上课。你会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写下很多复杂的术语和词汇。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意义的名词,你需要强迫自己用简单的语言和词汇去解释这些名词,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2. 检阅学习成果。
在第一步中,你会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疏漏之处:或者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知识点,或者无法串联起知识点,或者忘记重要的知识点。不要害怕,这就是开始学习的过程。请回到知识的本源重新去学习和理解,并用简单的词汇进行解释,仅仅试图记住术语和复杂的名词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3. 整理和简化。
现在你拥有了诸多的学习笔记,再检查一遍上面是否还有一些糊弄自己和他人的专有名词。把笔记串联起来,整理成一份可以用简单语言叙述的文本,然后大声地朗读。如果这个文本听上去让你感到困惑,那就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你的文本读起来简洁又清晰。

4. 发给他人。
你可以将自己最终版本的笔记拿给其他人看(比如说一个12岁的小孩),如果他们能看明白,这就说明你真正地掌握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最后再插入一则来自费曼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的小故事。

理查德·费曼和妻子艾琳是青梅竹马,尽管他们志趣不同却能彼此互补契合。艾琳欣赏费曼的聪慧,也包容他的固执和现实的一面;而费曼也喜欢和艾琳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一些小项目,像是学习中文,一起做衣服等。费曼评价艾琳是他理想的伴侣,没有她的存在,自己对于生活都提不起精神。

不幸的是,艾琳感染了致命的淋巴肺结核,费曼不顾这个病的传染性毅然决然向艾琳求婚并举办了婚礼。艾琳在病重时刻,时刻担心自己无法给予费曼所需的东西,费曼则觉得自己对于她的爱意,并不是来自于艾琳可以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来自于对她这个人的喜爱。当死亡带走艾琳之时,费曼写道,我对于艾琳的爱意并没有丝毫减弱,尽管这时艾琳真的无法再给我带来任何东西了。

费曼当时受到国家的征召秘密地研究原子弹项目,经常不能回家,所以,他在此期间一直和艾琳频繁通信。艾琳过世以后,费曼依旧保持着这个传统,不过他写给艾琳的信上都会加上一句:「亲爱的,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新址」。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获奖感言是:「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在我心中,物理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爱就像溪流、清凉、透亮……」。


我查阅了不少费曼写给艾琳的信,可以感受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对于妻子真挚的感情。美好的亲密关系不过是可以彼此扶持,互相成就,在漫漫长夜有说不尽的故事,时常打闹,时常深度交谈,距离和生死都不是问题,灵魂上的契合才是根基。

“We ar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ime for the human race. It is not unreasonable that we grapple with problems. But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future.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do what we can, learn what we can, improve the solutions, and pass them on.”

― Richard P. Feynman


​书籍推荐

我目前就职的美国投资公司OSV旗下有一档叫做Infinite Loops的播客和邮件订阅,最近发表的一篇书单推荐文章在推特上被转发的很火,简单总结一下我的老大吉姆·奥萧纳西(Jim O’Shaughnessy)推荐的30本书(这周先推荐十本)!


1. 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Explanations That Transform the World by David Deutsch 《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

纳瓦尔(Naval)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本书作者戴维·多伊奇和塔勒布的书籍影响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他对「真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多伊奇精通数学、物理和哲学三门学科,对世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人类有能力理解现实,一切不违背物理定律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人类是很好的解释者,我们不断地用更好的解释迭代旧有理论,然后去理解世界。

科学不是对过去发生事件进行汇总,并假定它们会在未来再次发生。科学的真谛在于不断试错,提出大胆的假说,然后通过实验去测试。科学的目的是解释我们的世界,而不是肯定地预测未来。科学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应该始终对新的想法和解释持开放态度。人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用线性的方式预测未来并没有意义。

知识分子往往会因为持有悲观观点而得到奖励。解释正在发生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危害性似乎才是学术上的严肃表现。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对于灾难的悲观预测都是错误的。悲观主义者不承认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解决问题,成为理性的乐观主义者才是人类的出路。我们之所以面临重重问题,是因为知识面还不够广阔。只有通过启发创造力,才能提出更好的解释或想出更好的方法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2. 《道德经》老子

无须多言,经典中的经典。
附上我抄写道德经的视频哈哈!

3.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and the Power of Myth by Joseph Campbell 《千面英雄》《神话的力量》

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花费了5年时间,每天阅读9小时,并亲赴欧洲学习梵语,研究从古至今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然后写出了影响了《星球大战》的著作《千面英雄》。

书中总结了在人类历史广为流传的故事特色,即遵从「英雄之旅」:拒绝了天将降大任于斯的责任→ 经过导师点拨受到召唤→ 踏上征途→ 一路降妖除魔→ 归家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分享学到的经验。

人的一生也是找到自己英雄之旅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而是希望体验人生,感受活着的感觉。回溯历史,看看古代文明,我们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着先知、祭祀、灵媒或者萨满法师来引导个体实现精神的穿越,但是当代社会却砍掉了这一切。

当前社会赋予了我们安全感,告诉我们只要顺着社会给的道路走,那我们就会拥有一切。但这「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或者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有「安全感」,那就去遵从社会或者父母家人给我们安排好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放弃了「自己本该拥有的人生」。

人生就像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看不到尽头且伴随着焦虑。如果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人生轨迹,那并不是真正的人生,而是社会和环境强加给你的东西,你的人生只有最后回顾时才能知晓。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路勇敢无畏前进的行动当作是自愿的行为,参与并体验整个过程。我们需要回答的最大问题便是,自己是否有勇气踏上未知的旅程。

4. Meditations by Marcus Aurelius 《沉思录》

过去几年我读了很多关于斯多葛哲学的书籍,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塞内卡和爱比克泰德,以及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作者),他们强调遵从自然法则和规律,不去试图控制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以及重视人类的自我反思来追求内心的安宁。

在我看来斯多葛派是哲学体系中的一股清流,其他流派经常容易越读越困惑,甚至有一种空虚和无望的感觉,而斯多葛派却是越读越平和安逸,我也将斯多葛派的两句箴言纹在了身上:

Memento mori (人固有一死)
Amor fati (热爱命运)

斯多葛派哲学从来都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关于生活的艺术,它一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不强求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时刻热爱自己的命运。

5.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by Robert M. Pirsig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本书也是各大播客和公众号的常驻书籍推荐了,在这里不多赘述。顺便再推荐作者罗伯特·皮斯格的另一本冷门书籍《莱拉:道德探究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此书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被低估的著作之一,因其晦涩的关于形而上学质量(The Metaphysics of Quality,MOQ)的概念让普通人退避三舍。MOQ揭示了现实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价值模式构成。MOQ为我们人类一直纠结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如主客体二元性的本质、善与恶的对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自由和行动的重要性。

6.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e Damnedest Thing by Jed McKenna

Stability.ai的首席智慧官丹·杰弗里斯用以下的一句话来推荐此书:

「这不是一本有趣的书,我不建议你读它,除非你真的无法阻止自己做最愚蠢的事情,在你所在的现实牢笼中探寻真相。你喜欢和巨型电鳗一起游泳吗?很好,阅读此书就是这种感觉。」

7. The User Illusion: Cutting Consciousness Down to Size by Tor Nørretranders

你目前正在摄取大约每秒1100万比特的信息。但不幸的是,你的意识只能处理大约每秒50个比特的信息,如果你是本博客的长期读者,那么你的感知力应该比较强,所以就算你每秒可以处理60个比特的信息。这本书便阐释了那剩下的10,999,940个比特的信息。

8. The Status Game: On Human Life and How to Play It by Will Storr

生命是一场游戏。如果你不能首先理解这一点,就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的人类世界。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玩一个游戏,其隐藏的规则是建立在我们身上的,它默默地指导着我们的思想、信仰和行动。这个游戏就在我们体内,我们活着的目的就是玩这个游戏。如果你想了解「人类」这个操作系统,就不得不好好读读这本书。

9.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by Joseph Henrich

我们人类的学习能力催生了一种被称为「文化累积进化」的过程。在几代人的时间尺度上,文化累积进化可以产生越来越复杂的技术和语言、具有心理影响力的仪式、有效的制度以及制作工具、房屋、武器和水上交通工具的复杂协议。这种进化经常发生,即使没有人理解这些实践、信仰和协议是如何起作用的,或者这些文化元素是否对我们人类的进步真的有用。这本书解释了上述这个现象。

10. Alchemy: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Ideas That Don’t Make Sense by Rory Sutherland

罗里·萨瑟兰(Rory Sutherland)是知名的广告人、思想家和TED演讲家。他是知名广告公司奥美集团(Ogilvy Group)的副主席兼创意总监。他在广告界的职业生涯超过30年,拥有广泛的经验和深厚的见解。

萨瑟兰的思想被认为是非常有启发性和引人深思的。他经常探讨人类行为、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广告、创意和设计等方面的主题。他强调创意和心理学在商业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和解决方案。

萨瑟兰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TED演讲家,他的演讲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商业、心理学和设计等领域。他的演讲风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深受听众喜爱。他的TED演讲已经被观看了数百万次,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此书是他多年来的智慧结晶。


​因为爱情

把最近的境遇告诉chatGPT,让它以此为蓝本写个故事(人名已经随机替换),并给出解决方案:

曼妮卡在伦敦的时候,结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小哥A,虽然他们之间没有感觉到爱的化学反应,但是两个人相处融洽,成为了好朋友。A的好朋友B最近从伦敦搬到了葡萄牙,A便介绍现在生活在葡萄牙的曼妮卡和B认识,上周五他们终于在线下见面了。

在这次线下聚会上,B介绍曼妮卡和他的诸多朋友认识,其中有一位来自苏黎世的意大利小哥C让曼妮卡一见面就产生了熟悉的感觉,他们聊得也很来电,曼妮卡感觉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是,C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和在场的所有人相处都很愉快,让曼妮卡很难判断他到底对自己有没有感觉。此时,C的朋友D开始对曼妮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接下来几天的游玩聚会的过程中,经常选择和曼妮卡坐在一起,不断地寻找话题逗曼妮卡开心,甚至回到意大利后还一直发信息给曼妮卡,说十分想念她。

曼妮卡现在感到很纠结,因为她对C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而且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但是C的好朋友D公开了对她的爱意,不断发信息表达思念之情。同时,曼妮卡也意识到之前她是通过A认识了B又认识了C,而且A对她表达过好感,所以她觉得有些不妥。

在这种情况下,曼妮卡应该先考虑清楚自己的感受,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C,而不是只是因为一时的迷惑或冲动。如果她确定自己真的喜欢C,那么她应该和A坦诚相待,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并且解释说她和A之间只是好朋友关系,不是恋人关系。这样可以避免A的误解和伤害,并且能够让他更好地理解曼妮卡的感受。

然后,曼妮卡可以考虑和C坦诚相待,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并且问问他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如果C也对她有好感,那么两人可以试着交往一段时间,看看彼此是否真的适合。如果C并不对她有特殊的感觉,那么曼妮卡也应该尊重他的感受,并且和他保持友好的关系。

最后,曼妮卡应该也要考虑一下D的感受,如果她并不对他有好感,那么应该要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给他错误的暗示,让他有更多的希望。

---完---


我的评论:虽然chatGPT分析解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这些建议实操起来并不好用。凡是涉及到感情的事情,用理性思维去做最优解,总是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能怎么办呢?静观其变吧。

顺便纪念下这特别上头的五天:每天两万步➕每天只睡四小时➕把酒言欢➕海滩游乐➕笙歌夜舞➕葡式美食➕哲学探讨➕广结善缘… 用朋友写的一句歌词总结:you make me feel I’m alive again ❤️

一周杂思

1. 美国先锋记者和小说家亨特·汤普森在22岁时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哲理,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写信询问他,「人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呢」?

亨特回复道,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都不相同,一个人奉为真理的建议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如果我给你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就相当于盲人给盲人领路... 话虽如此,亨特还是总结了一下他的人生哲学:

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总是努力为自己设定目标,却不花费心思探索自我。我们立下一个目标,为了达成它,不断地调整自我,只为满足一个概念,一个实际上虚无的概念。这样只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断改进自我,是不是看起来很蠢?

举例来说,你很小的时候想成为消防员,但是,现在你的目标还是成为消防员吗?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大多数人现在的志向都和小时候的志向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经历和思想发生了改变,你在成长道路上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把你塑造成不同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为了一些会轻易改变的目标而活着,我们不是为了成为律师而活着,不是为了成为银行家而活着,我们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活着。

我们必须让目标顺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顺应目标。人这一生是活一个过程,目标不过是一个附属品,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选择一条路,那他人和环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你做了选择。

不要去寻找目标,而是创造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路,思考一下你想过一个怎样的生活,然后想想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这一点。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事,不必接受现有的生活递给你的选择。生活远不止如此。
​
2. 2017年开始接触冥想以来,享受到了冥想为我生活带来的多种福利,但是当初带我达到现在这个状态的工具,无法再带我走得更远。

在瓶颈期苦苦挣扎了很久,然后老师就在我准备好的时候出现了 ---- 法心老师的《弛放》课程最适合我现在的状态,不仅让我留意到那些未被察觉的身体和思维的紧张感,也教会我如何去真正地放松身心。

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在引导我达到一个松弛的状态,让能量贯穿身心,通畅无阻地流动。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冥想技巧或是神奇的课程,它们都只是帮助我在修行路上更加顺畅的工具,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体悟和领悟,急不得,快不得,一步一脚印,记住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

3. 因为模板化教育的缘故,我们在生命的前半段时间就像被扔进奔腾大河的小鱼,随波逐流,毫无方向,突然有一天,河水汇入大海,没有力量再推着我们前进,所以我们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所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的自我认知问题,从来就没有人教过我们思考,一个大浪打过来,我们又继续踏浪而行,然后在混沌之中,随着大浪潮飘荡,茫然地了结一生。

而当你了解自己究竟是谁时,就不会像一条随波逐浪的瞎眼鱼,你可以选择逆流而上,或是乘风破浪走自己的道路,每条鱼都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而每个选择也都会将你带到不同的地点。没有正确错误的选择,只有敢不敢,跌倒后会不会爬起来的勇气和执着,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由的人格,就像某位文人曾经说过的,所谓有希望的人生,或许就是赢得一场关于自我价值传播的战争。 

4. Σίσυφος,Sisyphus,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因为出卖了宙斯戏耍了死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但每当他快到山顶时, 石头都会滚回山脚, 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开始, 一次又一次,直到永远。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中将这个惩罚比作是人类在这个无意义且冷酷的世界里对意义和真理的徒劳追求。荒谬感的诞生源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与这个不断让人们失望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人们体会到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是转为享乐主义,或是诉诸于宗教信仰,从而进行自我欺骗或是自我麻痹。

加缪认为西西弗斯在一次次下山去重新推石头的时候, 其实并没有绝望,而是在与命运对抗,是一位荒诞英雄。当你认识到生活中的荒谬是无法逃避的,而它又让人的生活变得痛苦绝望,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荒谬当作起点,接受它,然后进行反抗。就像西西弗斯一样,他每一次将石头推上山顶并没有觉得这是苦役,而是在劳动中享受快乐,穷尽潜能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他的意义就是无止境地干着同一件事情。

正如加缪总结的那样:「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在荒谬混沌的世界里,只有人的「激情」是唯一可靠的准则。

5. 下周到月底会在都柏林、曼彻斯特和阿姆斯特丹,有当地的读者朋友欢迎邀约,去过的朋友有好的tips也欢迎分享哈哈哈!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KIA ORA! welcome to the chiwi journal newsletter

Join my newsletter with 2,000+ lifelong learners to expand your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 2022. Y MEDIA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Start Here
  • PROFILE
  • BOOK/PODCAST
  • BLOG
  • 加入中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