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只关注身份符号的世界对她的美德视而不见。 --阿兰·德波顿 在好友Will家吃饭时,很有一种在联合国开会的感觉。之前生活过的奥克兰已经很多元化了,来到伦敦后更是感慨这里就像一个大熔炉,齐聚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个体。
Will是埃及血统,在加拿大和英国各生活了十年,后来交往了一位意大利的男朋友,两个人在一起16年,因为男朋友搬到迪拜生活所以分手,现在正在约会的是一位西班牙和东欧混血儿,Will很有语言天赋,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统统不在话下;JH是中国人,从小搬去德国后来又去了瑞士生活,他会讲中德英法语,现在正在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有一位交往了四年的德国男朋友;还有一位客人是瑞士意大利混血,也在伦敦读书,会讲英德意三国语言;而我这个在新西兰待了九年的中国人,同时能扯两三句日文和毛利语,现在的约会对象是牙买加黎巴嫩混血的伦敦人。来伦敦三个月就接触了这么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实在是大大地加深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也拓宽了我的眼界,与此同时,也有一种个体身份的焦虑感:我到底属于哪个群体呢? 像我们这种出生在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国家度过成年时光,后来又在不同国家生活过,对国界的归属感好像十分模糊。现在恰逢橄榄球世界杯,虽然对新西兰充满了热爱,但All Blacks的输赢好像与我无关,之前在伦敦参加了几场新西兰大使馆举办的活动,全场不是白人就是毛利人,而只有我一个亚洲脸孔,不仅在场的宾客会质疑,连我自己也常常会反问:Why am I here? 现在所处的社会虽然越来越包容,但还是免不了因为独特的外部特征而被边缘化,用「世界公民」来定义自我好像更说得通,人类总归是社会动物,总想把自己和一些伟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机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荣耀感,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始终是一个人无法摆脱的枷锁,现在祖国繁荣昌盛,自然而然地也跟着骄傲,但如果选择回去生活,我真的还能适应吗? 随着各民族和文化的串联和流通,我相信混血儿和至少在两三个不同文化国家都生活过的人会比比皆是,我的朋友Will就拥有埃及、英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的护照,之前问过他一个问题,如果这三个国家陷入战争,你究竟如何站队呢?Will到现在都没有给我答案,而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也许把自己当做「世界公民」或是根据时机趋利避害进行选择。 现在能想到的不让自己纠结的做法就是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更宏观的层次,归根结底我接受的是全人类文明的熏陶,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同胞,如果可能的话,能凭借自己渺小的生命为整个人类的进程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贡献,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ing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