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是我最早关注的英文博主和主播,他的The Tim Ferriss Show播客连续数年在苹果播客平台排行榜上位列第一,也是第一个打破五亿下载量的商业采访类播客频道。
蒂姆采访的嘉宾包括阿诺·施瓦辛格、瑞·达利欧、爱德华·诺顿、安东尼·罗宾、彼得·泰尔等六百多位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蒂姆在每一期节目都会尝试发掘这些人的成功之道,无论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还是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蒂姆也将播客访谈集结成书,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Tools of Titans》《Tribe of Mentors》。 本篇文章将聚焦蒂姆·费里斯的部分博文和播客总结,共计三篇(18800字)。
十七个改变一生的问题 1. 如果我反其道而行之会有什么结果呢? 蒂姆·费里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向CEO/CTO销售大容量数据存储。他依照传统的打电话和发邮件的方法,但是业绩并不如意。 终于有一天蒂姆意识到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的工作时间打电话和发邮件,而且CEO/CTO的助理和秘书也是朝九晚五地工作,那么,何不尝试在接下来的48小时做与其他人相反的事情呢? 蒂姆随后挑了周四周五两天只在早上7点到8点半和晚上6点到7点半打销售电话,这招果然奏效,大老板们都会直接接起电话。蒂姆受此启发,开始尝试更多反其道而行之的实验。比如说只问问题不推销;研究技术资料让自己像个工程师而不是推销员;把邮件回复从「我期待尽快得到你的回复」改成「如果您太忙没时间回复,我完全理解,感谢您读到这里」... 这些实验最终都得到了回报,蒂姆一个人一季度的销量就击败了竞争对手在整个洛杉矶的销量。 2. 我在哪些地方花了冤枉钱?我能否花钱解决自己的痛点? 蒂姆很早就陶醉在硅谷的创业文化浪潮中,但他在探索商机的时候,并没有做深入的市场调查,而是从分析自己的信用卡账单开始,然后问问自己,我究竟在哪些地方花了冤枉钱?我的哪些花销和收入不成正比?在哪些领域我对价格并不敏感? 蒂姆发现自己每个月要花$500左右来购买运动补剂,但当时他的年薪还不到$4万美元。他发现自己周围的男性朋友也是如此。蒂姆决定自己开发一款可以满足自己和他人需求的补剂产品BrainQUICKEN,同时说服同事预购他的产品,这样他就有足够的资金去雇佣相关人士并进行小规模生产。 3. 如果我有$1000万,我会做什么?我真正的目标月收入是多少? 蒂姆研发的BrainQUICKEN一经推出后,在十几个国家均有销售。他的财务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遭遇了危机。蒂姆每天依靠咖啡因工作15个小时,且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当时打算结婚的女朋友也因为他只专注于工作而离开了他。 蒂姆开始反思自我:如果我银行里有$1000万美元,我想做什么?想拥有什么?想成为什么?我期待的目标月收入是多少?在做出一番计算之后,蒂姆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的钱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活,自由时间对他而言,比挣钱有更大的吸引力。于是蒂姆决定给自己放个假,来一次漫长的海外旅行。 4. 事情最差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还能回到原点吗? 蒂姆·费里斯在他的 TED 演讲 「Why you should define your fears instead of your goals」中提到了「预设恐惧」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常常设定目标,但他们的恐惧却阻碍了他们迈向目标。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方法,即先仔细定义自己的恐惧,然后努力克服这些恐惧,而不是仅仅关注目标。他提出了以下几个关于预设恐惧的要点:定义你的恐惧:他建议人们写下他们担心的事情,然后分析它们,找出根本原因。
他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定义、分析和克服恐惧,你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克服那些在心理上阻碍你前进的障碍。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坚定地朝着他们的梦想和目标前进,而不被恐惧所束缚。 5. 如果我每周只能工作2小时,我会怎么做呢? 在用「预设恐惧」的方法消除旅行焦虑后,蒂姆踏上了征途,开始远程办公,克服事业上的瓶颈。蒂姆深受「80/20原则」的影响,决定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拿枪指着他,让他以后每天只能工作两个小时,那么他会专注做什么事情呢? 蒂姆开始分析自己的客户数据,看看哪20%的客户/产品/区域构成了他80%的产品销量,然后以此调整公司战略:自动化90%以上零售客户的购物流程;主动与3-5个高质量客户取得联系并强化服务质量;「开除」那些需要耗费精力来维持的劣质客户等。 6. 如果我让员工做决定,我会给他们多大的经济决策权利? 这个问题让蒂姆一下子把原本每周花费40-60小时解决客户问题的时间缩减到不到2小时。蒂姆在旅途过程中,经常收到来自员工的邮件,问问他如何处理涉及到金钱的客户服务问题。于是蒂姆群发了一封邮件:如若发生A、B、C类的问题(涉及金额少于$100),请自行做出决定,并记录在案(客户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花费了多少钱),请秉承让客户满意的结果即可。 蒂姆当时做了最坏的打算,结果没想到他的员工处理的结果都令人满意,后来蒂姆把金额限制从$100美元逐渐上升到$1000美元,对决策的审查也从月度过渡到季度再到年度。蒂姆明白了两个道理:1)要想完成宏大的目标,你需要接受坏情况的偶尔发生;2)把责任交给员工并信任他们,人们的智商似乎会提高一倍。 7. 最不拥挤的渠道是什么? 快进到2006年,蒂姆已经完成了《每周工作四小时》的写作,并开始思考如何推广这本书。他向十几位畅销书作家请教:新书发布时最浪费时间和钱的地方在哪里?你永远不会再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选择一个渠道投资1万美元,会是哪个渠道?蒂姆听到这些作家反复提到了会重用「博客」。 尽管当时想和博主们取得联系,需要通过电话和邮件,但是蒂姆再次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参与博主们参加的展览/会议与他们面谈。蒂姆也没有一上来就像博主们推销自己的新书,而是与他们在后台一起喝酒闲聊,直到有人问起他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来这里,他才会「自然而然」地把书从口袋中掏出来,然后说自己是来这里学习的,刚刚写了一本书,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为你免费邮寄一本,并期待能得到你的书评。后来著名的科技博主Robert Scoble把蒂姆这一套方法总结称为「灌倒博主」式营销手段。 8. 如果不能直接推销产品怎么办? 蒂姆很快发现大多数媒体对新书发布会根本不屑一顾,记者们关心的是故事,而不是媒体通告。蒂姆反问自己,如果我不能直接向他们推销书籍的话,还有什么方式呢?蒂姆决定专注「以人为本」进行推销:写一些别人通过他教授的方法改变了命运的故事;写一些疯狂的亲身做实验的文章把人们引到「欲知详情请参考我的新书」;瞄准流行文化创作一些新词,比如说「生活设计」;或者把发布会本身做成一个有趣的新闻项目。人们不喜欢硬广告,但喜欢听故事,在后者下功夫。 9. 如果我自己创造一个MBA学位呢? 蒂姆考虑攻读MBA,但他认为MBA吸引人的原因往往是为了发展新的商业技能、拓展商业人际网络,或者更常见的是度过一个在简历上看起来很不错的两年假期。但随后他发现在商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教授只会讲理论化的知识,完全没有提供实操经验。 蒂姆决定自己创建一个基金,将昂贵的商学院学费作为启动资金,并计划在两年内将相当于学费的120,000美元作为天使投资基金,以学习初创公司的财务状况、交易结构、产品设计等知识。他强调了「个人MBA学问」最重要的特点是计划「亏损」120,000美元,意味着他将把这笔钱视为学费成本,而不是期望获得高回报。 蒂姆强调了实践和实际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课程中。 10. 我一定需要弥补损失吗? 2008年的时候,蒂姆在加州圣何塞贷款买了一栋房子,那时候房屋价格急剧下降,而蒂姆也准备搬到旧金山,卖掉房子就意味着15万美元的损失。他的朋友们一直建议他把这套房子作为出租房来弥补损失,于是蒂姆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找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蒂姆还是经常需要做令他头疼的文书工作。 有一天晚上蒂姆开始反省自我:我真的需要靠出租房屋来弥补损失吗?我真的不能靠其他方式把这个钱重新赚回来吗?如果你在赌桌上输下巨款,你还会一直待在那里试着赢回来吗?蒂姆发现,人们很容易受到「锚定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尤其是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建议阅读《Think Twice》 by Michael Mauboussin》)。于是,蒂姆很快将房子出售,一旦他的注意力和心灵空间得到释放,他很快便从其他地方把损失的钱赚了回来。 11. 如果我只能做减法来解决问题呢? 蒂姆在为创业公司提供建议时,首先会问自己,如果我只能通过做减法解决问题呢?与其询问「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如先问问「我们应该简化什么?」。蒂姆当时投资了一家叫做 Gyminee的公司,正准备以Daily Burn的新品牌形象推出市场。当时公司没有足够的人力对网站进行重整设计,增加新的元素十分耗时,但删除旧有元素就很简单了。 蒂姆于是让员工在网站主页上删减了大约70%的可点击元素,只集中于最有价值的「单击菜单」上,结果网站转换率立即提高了21.1%。此后,蒂姆将这种「做减法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让自己可以集中于一个优先目标上,而不是被繁杂的待办事项占据时间和精力。 12. 我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让自己不需要每天查看邮件和做事无巨细的决策? 蒂姆发现大多数的创业者虽然有休假时间,但是假期结束后反而需要更加用力的工作,来弥补自己不在公司时欠下的「工作债」。蒂姆之前尝试过授权于员工,自己可以去周游世界各地而不需要每天查看邮件和做决策,他建议其他创业者也建立这样的系统,来避免参与大大小小的决策。理想状态是公司离了你也可以正常运转。通常这套自动运转系统还能使你的公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既解放了自我,又加速了发展。 13. 我是在猎杀羚羊还是捕捉田鼠? 美国政治家紐特·金里奇提出了专注做大事而放弃做小事的理论。他提到,狮子完全可以花费很小的能量来捕捉田鼠为食,也可以耗费更大的气力去猎杀一头羚羊,为自己和狮群提供食物。但是,如果狮子一直依靠做这种简单的任务而维持生计的话,那它们早就灭绝了。动物都知道专注于长远来讲对它们更有利的行动,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哪里了呢?是耗费精力在能为你带来更高收益的「羚羊」上?还是只能带来短期收益的「田鼠」上面? 14. 难道一切都需要达到完美状态吗? 蒂姆在《Tools of Titans》一书中介绍了很多培养「珍视当下」意识的工具,比如说每天写五分钟日记、每天睡前反思今天取得的小成功。很多人喜欢追求完美主义,事事都想做到尽善尽美,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但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焦虑。不如把未来导向的目标(取得A+)降格到超过及格线即可(C+),这样可以正视自己现有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该做的事情。 15.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化繁为简,那会是什么样子? 蒂姆在思考问题时,总会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情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那会是什么样子?蒂姆发现当他做决策倍感压力且不知所措时,都是因为他把事情复杂化了,或者觉得自己因为不够努力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其实,事情的解决措施往往没有那么复杂,而是我们多思多虑了。 16. 我如何靠金钱去解决问题? 战略规划师丹·沙利文为蒂姆以及其他连续创业人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在创业初期,创业者花费时间去挣钱,一旦你取得财富自由,那就应该花钱去挣时间,因为时间不可再生。这句话听上去很简单,但是行动起来却很难。把握好时间和金钱的关系。 17. 从容不迫。 最后一点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蒂姆时刻会提醒自己的箴言。蒂姆的海军陆战队朋友也提到过在训练中类似的原则:慢就是稳,稳就是快。「奢侈生活」不是追求更多的东西和结果,而是从容不迫的体验生活。 The Tim Ferriss Show播客 1. 采访全球有名的两性及婚姻关系大师Esther Perel 在远古时期,人们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存,每个部落就这么一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扮演,或者负责生育,或者负责打猎,一辈子能见到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但是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开启后,每天遇到的人不计其数,而供我们选择的对象也多如繁星,但另一方面来讲,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也松散了许多,人们比以往更渴望得到一种真正的互联,所以当他们找到所谓的「唯一的Ta」时,就渴望这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良师益友,可以关怀自己保护自己等等。 但是残酷的现实和卑劣的人性使得人们的期望总是落空,世界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完美的角色可以给予我们一切,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尤其是回溯到童年,看看自己在小时候的哪些渴望没有得到满足,以至于长大后需要从伴侣那里得到补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我们希望得到安全和满足,并且可以与我们信任之人分享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但同时,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当生活太过安逸,一切都是静如止水时,我们又会渴望未知,想感受冒险时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快感。 20世纪盛行的「传统婚姻」很多情况下是找一个可以作伴并一起生育的人,或者因为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结为连理,然后在结婚后再把「爱情」代入生活之中。「传统婚姻」可以说是一种很务实的手段。但是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渴求快乐的冲动比以往都更加强烈,一般的感情很难持续一生,日久经年很多在亲密关系中的人都感受不到以往的激情和活力,所以伴侣双方都需要作出非常大的努力,一起做一些新鲜的事物,才能让亲密关系延续。 随着女权主义,同性权益和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更追求与另一半在身体和心灵上得到契合。「现代婚姻」更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石上,是把自己最重要的资产---「我」带入,然后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我的感觉,我的焦虑,我的梦想,我的喜好... 如果这个人不接受我的这一切,那「婚姻」的意义就不复存在,这也是最近几十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低结婚率的体现。 人们一方面渴求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刺激,「婚姻」就像一纸合约,给了人们极大的保障,这种传统的仪式规定了双方的行为准则,和违背原则后的结果,以往可以被当做生活保险的婚姻,却在当下失去意义,人们可以随时结束这段契约,去满足人性的追逐,所以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形式(开放式,多人式,同居伴侣,同性伴侣等等),人们的选择权更多了,婚姻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Esther在过去20多年间接待了数不胜数的出问题的伴侣,她认为保持亲密关系长久的方式是:
2. 采访美国著名大学篮球教练George Raveling
3. 采访知名博主和作家Maria Popova
4. 采访好莱坞知名演员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
5. 采访《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6. 采访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埃克(Daniel Ek)
7. 采访著名心理学教授和作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
8. 采访著名天使投资人Balaji S. Srinivasan 在这期一期长达4小时的播客中,我的初衷是想跟着Balaji学点数字加密货币的知识,结果意外收获太多其他感兴趣的话题:
9. 采访知名天使投资人纳瓦尔(Naval)和a16z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
10. 采访加拿大国宝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11. 采访硬核科学家安德鲁·休伯曼(Dr. Andrew Huberman)
12. 其他播客碎片
书籍推荐 蒂姆·费里斯在《Tools of Titans》一书里,总结了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人士的共同点:
蒂姆说他赠给别人最多的书是《Awareness》(中文翻译为《觉醒》),是由印度天主教神父安东尼·德梅洛(Anthony de Mello)创作的一本心灵成长和自我意识的书籍。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年,迅速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对许多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题:
《Awareness》以平实、幽默的语言编写,旨在引导读者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适用于那些寻求心灵成长和自我提升的人,也对对宗教、哲学和人性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Comments are clo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