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独自在海外生活了13年的人,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在海外留学前期难免会因为孤独、焦虑和身份认同失调而产生情绪波动,除了经常性的借酒消愁或者深夜流泪以外,我在微博和播客中也分享过自己因抑郁寡欢导致免疫力低下浑身长满疹子和「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的经历。正因为身体通过种种征兆给自己敲响了警钟,我开始由内探索,寻找一个可以从底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从身体层面借助健身和饮食调节,精神上则开始冥想和写作自省。
归根结底,一切问题最后都会落脚到自我认知层面: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一辈子想要什么样的活法?... 人只有在根本上解决了「自我」的问题,才不会受困于由这个本源问题而引出的一系列工作、感情和生活的问题,当我们回归本质,其他问题自然而然的就被解决掉了。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Schopenhauer as Educator》一书中阐述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人们畏惧于世俗,害怕他人的评判,因而怯于成为自己。人们因为懒散和羞怯,主动去迎合他人的目光而不敢去做自己。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则鄙视这种做法,他冲着每个人的良心呐喊:做回你自己吧!所有这一切,你现在所做的、所欲望的、所认为的——这些都不是你!这类敢于冲良心呐喊的人就是唤醒时代活力的人。如何找到自己?别无他法,只能通过深思观察然后自己走上这条探索之路。问问自己到目前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是什么使你振奋?是什么使你拥有使命感?将这些事情物罗列出来,也许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规律,那就是你深深埋在心底的真我。 除非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反思自我,不然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能让自己达到真正满足的状态。仅仅实现了当下的冲动和渴望,只会为人类带来一时的快乐,并不能为人们带来长远的幸福生活。「独处」和「写日记|便是一种投资回报比很高的反思生活的方法。 书写过去可以让你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书写现在可以帮助你评估优缺点;书写未来则让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知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采访中说过,每个人都有理想(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其实它已经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了,你需要把它从深处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朝着理想前进的话,你的良心就会备受折磨;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深埋的理想,你就会被社会任意摆布。 当你放弃了主动选择自己人生信仰和行为守则的权利,父母、社会和周围环境就会「帮」你做出选择。在生活中,任何不忠于本我的决策和生活方式,都将导致痛苦。世上没有统一的人生意义,如果有的话,那我们全会成为实现这个意义的奴隶。既然人生意义没有标准答案,那就为自己创造一个意义,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的大脑总是本能地忙碌于确定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头脑和身体自然而然地视当前环境是危险的,并准备采取紧急行动。这个准备的过程将会消耗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一旦发生了不合我们心意的事情,我们肯定会想如何避免未来发生同样的事情,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当我们通过回忆那些悲伤或者痛苦的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感到害怕、羞愧,内疚、愤怒,或受伤,如果这些引起我们身体反应的记忆已经超过一年半了,那就代表着我们还没有从过去的事情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心灵依然背负着过去的重担。当过去未解决的问题使我们身心产生负面反应时,就好像我们一直生活在危险的环境当中,这时大脑和身体就会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从而消耗大量的能量。长期往复,压力荷尔蒙将损害我们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这和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考形式,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当我们把困扰自己的事情从脑海中释放到纸面上,挖掘和罗列一条条线索,串联事物的相关性,便可以清晰地识别事情发生的原因。就像做白日梦那样,让脑海中产生的思想和图画带着你遨游,而不去试图控制,尤其是当负面的情绪产生时,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只需将它们写在纸上。 这个过程往往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但却是可以将自我与尘封的记忆和情绪进行连接的必要过程。我十分推荐乔丹·彼得森在他的《人生十二法则2》中提到的**「书写个人成长史Self-Authroing」**活动。在书写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很困难,但却不应该感到分心或者无聊。因为这项工作在情感上特别有挑战性,毕竟是一种迫使我们去面对问题的过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到一种特别想马上完成或者心烦意乱的感觉,那么就停下来,休息休息,找其他合适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 想像一下,现在我们花费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处理过去缠绕我们几年几十年的问题,这个投入回报比还是很高效的。不仅如此,在之后的人生中,我们因为摆脱了过去幽灵的缠绕,就会减轻身心压力水平,重拾冷静的头脑,对自己也会有更清晰的认知。书写现在和未来,也会让我们对当前的事态和自我有更深刻的洞见,从而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订阅了我的Substack Chiwi Journal的读者们应该记得我在年初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哲学:Flowism: My Philosophy of Living。通过回顾我走过的30多个年头,从无数人生事件和观阅过的书籍电影中总结了我的处事之道,并概括为「行云流水派」。如果你也想抽出时间,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梳理,可以参考如下模板: **首先把生活分成几个关键的时期,就像写自传一样,将人生归类为一个个单元或主题。**比如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等。第二步则是找出每个时期的关键经历:过去发生的哪些事件让你尤为印象深刻,无论是好是坏都要一一列出来。回忆挫折和灾难可能会让你产生焦虑、愤怒或复仇等负面情绪,大脑甚至会主动避免回想或者思考该负面记忆。但一定不要放弃,勇于面对深渊才能最终战胜黑暗。 确定完每个时期的关键事件后,第三步就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因果分析: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进展顺利,而有些则事与愿违。全神贯注地分析大小事件的原因,评估自己的行为细节、其他参与人士的动机、时间地点的特别之处,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以上三步将帮助你深度挖掘自己的真实感知和行为模式,从而产生清醒的自我认知。 人这一生不能拥有全部的东西,但却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知生命之意者,便可承受生命之重。通过总结和书写人生的故事,便可看清自己的欲望,摸清欲望的来源,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弄清楚现在和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完全理解它们才能让自己免受记忆的折磨,也为未来做出适时调整打下了根基。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为人生做一场「自我审计Self-auditing」。
拿我举例,a类别的愿望和目标是「完成我的第三本中文书」,b类别「出演一部舞台剧」,c类别「每天学习分享一则新知识,每天CrossFit训练」。然后将abc标记在各个主题后面,你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目标和愿望的时效性,尤其是那些每天必做和当下或者不久的将来应该做的事情所占各个主题的比例,现在就知道应该把时间都花在这些事情上面。由此可以得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日常惯例」。该过程大约花费两小时的时间。 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哪些人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些愿望和目标。俗话说,你是你周围最亲密五个人的平均值,所以一定要时常审视周围的关系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是一个变量极大的物种,而且人与人的关系也不能全靠交易来定性,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至少在你的人生中,你需要拥有一位挑战你的想法并推动你朝着更好的自己努力的人;一位在你陷入困境时可以无私来帮助你的人;一位答疑解惑的导师;一位榜样人物;以及可以坦露一切彼此交心的密友。该过程大约花费一小时的时间。 以上就是「人生审计」的具体步骤啦!再结合乔丹·彼得森的书写人生项目,此时你应该有四份文档:
我的时间分配示例如下: 一天24小时
清楚自己的时间花销后,就可以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安排或者替换不同项目所需要的时间。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也是你可以管理的东西。我们很多人认为时间是免费的,可以随便浪费。我们甚至讲如何「打发时间」「消磨时间」。但过去的每一分一秒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时刻告诫自己,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因为今天是他唯一能控制的事情。斯多葛派宣扬的教义也是:命运不可预知,死亡随时来临。 人们总觉得忍一忍现在的生活,将来就会过上理想的生活」;人们总喜欢把眼界放在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忽视了当下,如果想让每天的生活服务自己,那设计理想的一天并去遵从就十分的重要。一个人的「日常惯例Daily Routine」或是「理想的一天」需要在摸索中总结出来,需要十分地详细,而不是「我的理想的一天就是不上班在家躺一天」或者「我的理想的一天就是环游世界」这样过于概括又与实现个人意义毫不搭边的总结。 我的理想一天示例:
最后,我想说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你迟早会发现自己没法一直取悦所有人,总有人会对你的行为指指点点甚至安上完全不着边际的动机,也总有人会误解你的话语。一个人必须要尽早学会不再按照别人期待的眼光去过自己的一生,而是遵从自己的标准去体验,去生活。 你的生活由你塑造,由你完成。世上独一无二的品牌只有你自己。 Comments are closed.
|